新加坡城市治理的特色及对中国的启示

2017-07-04 18:31陶林
关键词:城市治理中国启示

陶林

[摘 要]当前我国城市治理面临八大问题。新加坡城市治理全球著名,其城市治理的特色主要有:严格依法治理,重视交通治理,重視绿化建设,重视民生建设,社会治安良好,加强种族融合,重视公众参与,官员廉洁守法。新加坡城市治理对中国城市治理的启示主要有:转变理念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严格依法治理城市,重视环境和交通治理,加强民生建设,重视社会治安,重视社区自治,扩大公众参与,严惩腐败。

[关键词]城市治理;中国;新加坡;特色;启示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7)02-0001-06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ngapores urban governance and its reference to China

TAO Lin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1100, China)

Abstract:At present, urban governance in our country faces eight problems. The urban governance in Singapore is famous in the world, including eight major characteristics: governing cities according to the law;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traffic management; concentrating on the green construction; focusing on peoples livelihood; fine social security; putting emphasis on the racial integration;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officials with clean hands and abiding by the law. Its reference to China is demonstrated as follows: changing the idea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a law-based government; governing citi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environment and traffic managemen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eoples livelihood; focusing on the security of the whole society and community autonomy; expand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punishing corruption severely.

Key words:urban governance; China; Singapore; characteristics; reference

新加坡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其经济和政治发展处于东南亚前列。作为一个城市国家,新加坡在城市治理方面具有比较先进的理念,从而形成了其城市治理的鲜明特色。新加坡城市治理特色对应对中国城市治理面临的挑战,进而实现中国城市治理的现代化具有启示意义。

一、中国城市治理面临的挑战

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城市治理问题。中国快速城市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平均有1500万左右的民工进城,涌进城市的民工在为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城市治理难题。尽管目前还存在户籍制度的限制,但是每年大量的流动人口和数以万计的大学毕业生留在城市已成为客观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治理模式逐渐从传统的管制型向现代的治理型转变,但是因为传统体制的惯性、政治文化等因素,传统的管理模式依然存在。同时中国城市化面临民主化、信息化、全球化、工业化的冲击,亟须改变传统的城市治理模式。因此,传统的治理模式和城市中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成为当前我国城市治理面临的主要挑战。具体表现为:

第一,缺少系统的城市规划。城市治理政策没有连续性,存在长官意志,“一届政府一个计划”,因此在城市大规模建设过程中,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和城市布局的不合理。以南京市为例。南京市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先后建设了三个大学城,但是最终比较成功的只有仙林的大学城;南京的城西干道高架天桥,当时的设计是预计使用30年,但是使用不到10年就被政府下令炸毁,用来改建地下隧道。这些都造成了严重的公共资源浪费。

第二,没有严格依法治理。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一种是城市管理野蛮执法。如,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交通安全法》,但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城市对这种现象以罚代管,但效果并不明显。再如,当前普遍存在的城市管理野蛮执法现象,城管暴力执法引起城管和小贩之间冲突的报道经常见诸报刊与网络。

第三,城市交通拥堵严重。大量的流动人口加上中国私家车拥有量的增加,导致中国大城市比较普遍的出行难。交通拥堵一方面增加了城市居民的出行成本,另一方面则容易导致城市交通事故频发。

第四,城市的绿化较差。城市人口密集,重视绿化既是城市美化的需要,也是为城市居民健康生活提供舒适环境的需要。但是很多城市却是因城市基建和城区改造而尘土飞扬,高楼遍地,缺少绿色植物带,城市犹如钢筋水泥的丛林。

第五,民生问题凸显。中国城市居民面临新的三座大山:看病难看病贵,高房价,义务教育高昂的择校费和昂贵的学区房。以南京市为例。医疗方面,看病到大医院,最常见的是排队、预约,有的名医挂号已经预约到半年之后。南京的房价也较高,居于全国十大高房价城市之列,南京市区的房价平均在每平方米30000元,郊区也已涨到每平方米25000元左右。教育方面,南京市目前最好的中学是南京外国语学校,该校每年的学费为15000元~18000元;如果没有考取,则需缴纳30万元的择校费。公费小学中,南京市拉萨路小学、琅琊路小学和力学小学排前三,按照学区划分入学,而这三所小学的学区房目前已涨至每平方米40000元。

第六,城市社会治安形势严峻。主要表现为:1.暴力恐怖袭击事件突发。一些组织和团伙以民族、宗教、人权为幌子,煽动和策划骚乱。2.城市群体性事件高发。由于城市老城区改造征地补偿、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人下岗、工厂选址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公众爆发游行、自焚、集会、罢工、上访等行为。3.典型犯罪、新型犯罪事件严峻。一是“两抢一盗”案件较高;二是一些城市的黄赌毒现象死灰复燃;三是流动人口管理存在漏洞,犯罪率逐年上升;四是网络犯罪涌现。

第七,缺乏公众有效参与,社区建设内卷化。尽管公众的参与能力和意愿增强,但当前的城市公众参与也只是一种被动式的政治参与和告知式的政治参与,相应的政治参与渠道比较狭隘,或者流于形式。在社区建设方面,社区自治存在诸多困难,过度行政化和内卷化。

第八,城市官员腐败现象严峻。在城市化中,行政审批缺少监督,政府官员权力巨大,在房地产开发、工程审批等环节出现了较多的权力寻租现象。据统计,十八大以来在严惩腐败的高压下,落马的省部级高官有128人[1]。

二、新加坡城市治理的特色

解决中国城市治理难题,需要合理借鉴国外的城市治理模式。在这一方面,新加坡城市治理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严格依法治理

具体表现为:1.制定了严密的法律体系,有法可依。新加坡制定了约500种法律,甚至连水泥墙的爬藤修剪、停车等生活中的细节小事都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得社会治理井然有序。且重大决策都有法律约束,不得随意变更,必须严格执行。健全的操作性强的法律体系使得新加坡的城市发展全部纳入法治化轨道。2.严格执法。一旦触犯法律,新加坡的处罚会非常严厉,例如鞭刑。现代文明社会中,大多数国家已经废除鞭刑,但是新加坡一直保留,即使是外国人在新加坡违法犯罪,也可能会受到鞭刑。尽管这一点受到西方社会舆论的反对,但却获得了新加坡公众的支持。3.重视罚款。新加坡有“罚款城市”的称谓,罚款的金额大且事项多,如随地吐痰、乱扔烟头、在地铁上吃东西等会被处300新元~1000新元的高额罚款,相当于1500元~4800元人民币。在新加坡很多公共场所都有罚款的警告牌。4.司法公正构建社会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新加坡政治体制沿袭了英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新加坡的法院有司法审查的权力,法官只对法律负责,不受行政权力的干预,保证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体现了司法公正。5.全民守法。新加坡从官员到公众都养成了良好的守法观念,尊重法律。新加坡实行公务员高薪养廉,政府制定了严格的反腐条例,如若贪腐,一查到底,严厉惩处。由于政府具有公信力,公众也拥护政府的决策,自觉遵守法律。

(二)重视交通治理

因为新加坡是个小岛,城市路面起伏弯曲,因此新加坡不鼓励市民买车。在新加坡买车需要先有拥车证(相当于国内的车牌)①,一张拥车证大概需要25万元~30万元人民币,且拥车证的一般使用期限只有10年。政府鼓励市民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新加坡公共交通发达,现有5条地铁线,共长150公里,线路之间有交叉可以转乘,一般坐地铁一次需要1.2新币~1.9新币。新加坡的公交车一般营运到晚上十二点半,节假日和周末会延迟。新加坡政府从1975年就开始实施市区交通高峰擁堵道路收费政策,在城市车辆前端安装短波无线电发射器,进行自主缴费,这一政策有效保证了市区中心路段的车辆畅通。

(三)重视绿化建设

新加坡的绿化面积达到50%,在这样一个人口拥挤、寸土寸金的城市是非常难得的。在组屋、公寓、过街天桥、路边,绿化带随处可见。由于气候适宜,加上重视绿化,城市非常美丽,新加坡也因此获得了联合国最佳宜居城市称号,也因而成为全球著名的旅游城市。

(四)重视民生建设

新加坡非常重视民生建设。如在住房方面,新加坡1964年宣布实施“居者有其屋”计划,如今超过80%的新加坡人居住于政府承建的房子。新加坡政府建设组屋,然后将组屋卖给个人,通过制定宏观的规划,没有让市场定价房地产,相关的地段留有专门的组屋用地,企业和私人不能买卖。因此,新加坡的房价不是很贵,每平方米均价为5000新币左右,大约为人民币25000元。截至2014年12月,居民住房拥有率达90.5%。再如,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便民设施建设。新加坡气温常年为25~32摄氏度,气候闷热多雨,因此,政府在公交车停车点设立了非常方便的走廊。走廊一方面可以避雨遮阳;一方面比较安全,有些走廊一直连接到小区楼座下的一楼,方便居民出行。一些交通枢纽点,往往既有公交车,又有地铁,出了地铁站就是商场,居民在上下班或者出行时,都可以方便地购物、休闲。

(五)社会治安良好

由于实行了覆盖全岛的网络监控,因此新加坡的社会治理实现了网络化和信息化,社会秩序良好。新加坡严禁毒品,法律规定只要拥有15克海洛因或30克吗啡就被视为贩毒,会被判处绞刑。新加坡对香烟和酒实施重税,啤酒一罐一般6.5新币,普通的外烟一包平均13新币~15新币,而且法律规定超市不得将烟酒卖给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一旦发现会被处以高额的罚款。因此在新加坡出行一般比较安全。据统计,2014年新加坡的犯罪率为每10万人549起,截至今日,为历年来最低。

(六)加强种族融合

新加坡75%左右的人口为华人,包括华人后裔;25%左右的人口是马来人、印尼人、印度人和外来人口。新加坡在种族融合方面有三个特色:1.语言尊重。在公交、地铁和办公大楼等重要场所,往往同时使用几种语言公布信息,包括官方的英语、华语(中文)、印度语和马来语。虽然英语是新加坡主要的通行语言和教学语言,但在电视节目中,除了英语频道外,还有华语频道、印度语和马来语频道,从而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调研中发现,新加坡的中学和小学都规定,除了学习英语,还需要学习一门外语,近年来加强了华语(中文)教学。2.实行社区不同种族按比例一起居住,和睦相处。在社区治理方面,没有像传统英国统治的殖民地时期按照人种划片管理,如小印度、中国城(Chinatown)等,而是在社区规划时,实施严格的人种比例,规定不同种族的人群一起居住,从而避免了种族歧视和不满。3.宗教信仰自由。不同宗教之间能够互相尊重,和睦相处。据笔者考察发现,社区一般都有基督教的教堂,印度人集中居住的地方有印度寺庙,还有华人的寺庙,如观音庙等。牛车水所在的桥南路,由南往北,不足一公里,有中国佛教的佛牙寺、印度教的马里安曼庙和詹美回教堂。

(七)重视公众参与

首先,城市规划可以由市民投票表决。如新加坡有80%的房子是政府组屋,85%的新加坡公众居住在组屋。组屋的外观颜色,需要所在区的居民投票表决,占多数的颜色为统一的颜色。所以在新加坡不同路段上可以看到虽规划整齐,但颜色各异的组屋楼群。其次,新加坡的市容整洁,路面比较干净,得益于公众自觉维护城市卫生。除了专门的清洁人员负责打扫之外,新加坡公众文明程度较高,能够自觉维护市容和环境卫生。如在食阁用餐完毕,大多数公众会自觉将餐盘送到回收处;市民遛狗,会主动用事先准备好的小塑料袋把粪便捡起,并放进垃圾箱。这些自觉行为的养成与新加坡政府在公共卫生方面制定的比较严厉的惩罚措施息息相关,如在公共汽车和地铁上不得吃东西,否则罚款1000新币。再次,新加坡政府为公众参与提供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和政治参与渠道。如市镇理事会隶属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其职责是社区和物业管理。市镇理事会成员除了政府官员、议员,还有社区和物业管理的专业人员。最后,新加坡的社会组织比较发达。如志愿福利团体、义工组织、宗教组织等,这些社会组织都会积极参与社区治理。

(八)官员廉洁守法

新加坡的官员廉洁指数在全球位于前列。一方面是由于新加坡官员素质较高,守法意识较强。另一方面是由于严格的法律、健全的社会监督。新加坡也实行高薪养廉制度,但高薪养廉制度只是局限于部长级的官员,普通公务员的工资也不高。重要的在于政府严格执行制定的政治制度,同时加强监督;在制度架构上,相对分权和制衡,各部门之间权责明确,互不干涉。

三、对中国城市治理的启示

(一)转变理念,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在城市治理理念上,需要从管理城市、经营城市转变为治理城市,从政府为中心转变为政府重视吸纳社会多元参与治理。治理城市必然需要建设法治政府,以法治政府建设推动法治城市建设。法治政府的核心目标在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城市,用法治限制政府的公共权力,用法治保障市民的私权,用法治维护城市治理的秩序,以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因此政府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城市发展的成果为所有市民共享。坚持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以法治政府建设推动城市治理的现代化,而且整个的城市治理都需要纳入到法治的框架中。但建设法治政府要求科学立法和探索协商立法,并借鉴国际经验,制定法治城市的规划建设实施纲要。

建设法治政府推动城市治理,第一,要重视城市的整体规划。尽量保持相关政策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避免公共资源的浪费,杜绝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第二,要加强公众和社会组织对城市公共开支的监督。一方面,重视公民素质培育,大力发展社会组织,鼓励公民参与。公众政治参与需要四方面举措:1. 拓展公众政治参与的渠道和机制;2. 加強宣传教育,由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3. 大力发展社会组织;4. 加强政府和公众的互动。另一方面,转变政府职能,重视民生建设,扩大公共服务的投入,提供人性化的便民设施,加强公租房建设。第三,要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在城市建设、交通、绿化、社会治安方面需要加强投入。服务型政府内在包含法治、透明、廉洁、民本的要求,因此需要严惩腐败,建立透明政府、廉洁政府。官员腐败是城市治理的难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严厉打击腐败,苍蝇老虎一起打,不留死角,深得民心。但是也要看到,政治腐败更需要加强政府的制度建设,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第四,要加快推进法治政府、法治城市的考核评估体系建设。将法治政府和法治城市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加强权重,切实实现法治政府、法治城市、法治社会的协同推进。

(二)严格依法治理城市

李光耀说:“今天的新加坡,是多年法治的结果。”[2]在城市治理中,除了制定相关的法律,更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第一,重点关注城市管理的执法。依法行政,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推进政务公开。注重文明执法和软法治理,加强和公众的协商对话,杜绝野蛮执法、粗暴执法现象,提升基层执法人员的素质,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缓和官民矛盾。第二,公正司法。保证司法公信力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道保障,需要改变地方政府官员干预司法的现象,严惩法官腐败。第三,强化市民的守法意识。第四,加大法律的惩处力度。只有加大惩处力度,增加违法成本,才能逐步改进执法不严的困境。第五,以保障人民权益为宗旨,在重点领域如土地征收、城区改造、城市管理、食品安全等方面加强立法和执法。

(三)重视环境和交通治理

第一,重视环境治理。城市治理中环境治理是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污水、雾霾、绿化、环保等治理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政府要加强对环境治理的宣传,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城市的绿化建设。在道路、地铁、高架桥梁、住宅小区、家庭绿化等方面,需要政府和公众的重视和参与。

第二,加强城市的交通治理。我国每年有将近1500万人涌入城市,加上城市每年拥有私家车量的增加,给城市交通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首先,必须合理进行城市交通规划。建议将城市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部门合并,便于一体化建设。在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时,加强配套的交通设施建设,保证城市居民出行方便。在这一方面,新加坡的多功能社区建设规划值得借鉴。新加坡平均每1公里左右,就会有专门的PLAZA,即综合购物商场,PLAZA往往建在地铁站和公交车旁边,可以满足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其次,加强城市的交通设施建设。新加坡的公交车系统非常发达,据笔者统计,平均每个站点只有400米,在每个居民小区门口都有公交站点,每三四个站点往往是地铁站点,方便市民转乘。在市民交通消费方面,政府实施专门的补贴,即在1天的规定时间内,乘坐地铁和公交车的费用按照公里数和站点数计算收费,平均乘坐1次的费用不超过2.8新币,保证公民以较少的费用出行。再次,增加行车成本,推行机动车限行措施。新加坡和日本、英国一样,实施增加行车成本的方式限制私家车拥有量,缓解交通压力,如在交通高峰时段的高峰路段,通过办理相关车辆卡,实施限时收费。目前北京、上海已经实施限牌政策,重大活动期间还实施限行政策。最后,鼓励市民绿色出行。每周固定安排2天不开私家车(如周一和周五,因为这两天一般为出行高峰期),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

(四)加强民生建设

当前,民生建设的重点包括教育、医疗和住房等。教育方面,第一,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努力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建立困难学生教育资助体系。加大国家对于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争取在较长时期内实现教育均衡①,调整教育投入比例。第二,加大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县级义务教育经费不足的部分,不能由县级政府承担,应该由省级和中央政府承担;建立标准化校园,加强基础义务教育学校的硬件建设,通过制定刚性政策,建立规范化的校园标准,逐步提高基础义务教育的办学能力和办学条件。第三,鼓励家境贫寒的大学生考取师范专业,通过定向培养,减免学费,毕业后赴农村基层学校任教。加大同一城市区域学校之间的师资流动,“实行区域内的教师聘任制、流动制、轮岗制和淘汰制及优秀教师统一调配等配套制度,使区域内城市与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学校之间的师资水平不断的趋于均衡。”[3]将优秀教师分配到农村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学校,并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缩小城乡教师的收入差距;在教师职称评审、晋升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和优惠。第四,尝试义务教育的名校集团化办学,推动城市优质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均衡发展。第五,农民工子女入学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点,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将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作为基本要求和政府的考核指标。

医疗方面,政府需要促进以健康公平为目标的医疗体制改革。当前就医难、看病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医疗公共资源的稀缺和分配不公平。其对策主要有:第一,政府放松对医疗服务价格的管制,让医生可以从服务价格中直接得到报酬。实施医药分离,打击医药代表的中间销售渠道。第二,加强对医院医生的职业教育,提高医生的道德修养。第三,医院改善和处理好公益性和营利性的关系。公立医院应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公众提供基本的、安全可靠的、收费低廉的基本医疗服务。这同样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基本体现。不能一味地市场化,以药养医、过度医疗必须纠正。既要继续加强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拨款,也要稳步提高医生的收入。加大医院的投资力度,实行医院的集团化经营,让更多的公民能够共享优质资源。第四,实行医院诊断分级制度。建立患者健康档案,逐步实现市级医院、省级医院的全部联网,避免患者重复检查。社区医院安装摄像头,远程聘请专家在线会诊。加强社区医院建设,培养全科医生,提高医生的医疗水平。形成小病、日常保健、常见病在社区医院治疗,重大疾病、疑难杂症等再赴三甲医院治疗的分级诊断制度。第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监管的作用。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医院,政府加强扶持和引导,形成医院之间的主体竞争,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破解行业垄断,化解过度医疗。第六,注重制度创新,建立医院的绩效评估机制,将安全有效、方便快捷的基本医疗服务作为医院的考核指标。

住房方面,当前住房的主要问题是房价虚高。如何调控房价,让老百姓买得起房子,是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目前学术界认为中国城市房价虚高的原因,主要有土地财政、房地产利益集团、刚性需求、房价泡沫、国企投资等。从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博弈视角看,中央出台的房价宏观调控政策之所以没有能够在地方有效实施,根本原因在于地方政府作为经济人,实施土地财政,谋求地方利益,与中央政府博弈,因而导致公共政策失灵。因此针对当前的住房问题,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颁布《中央和地方关系法》,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关系。当前的分税制导致地方事权过多,财政不足,中央应该加大对医疗、房改、教育等全国性的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減少地方财政压力。第二,规定国企和央企不得与民争利,不得将央企和国有银行的巨额资金投入到房地产中,参与城市地王的竞标。第三,严格实施房产税政策。如规定第二套房征收30%~50%的房产税,明确规定5年之内不得出售,如出售征收70%的高额税,减少城市居民的投机心理。第四,改变GDP中心主义,转向民生问题。强调房价调控的重要性,将其纳入到政府考核体系,并据考核制定严格的奖惩机制。杜绝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避免盲目招商引资,搞土地财政的现象。第五,大力兴建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城市贫困人口和农民工优先供应。必须严格审查购买人的资格和相关信息,并进行网上公示和社会监督。第六,严惩腐败。严惩违规骗取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从而获利的城市官员。对官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的房产信息进行调查,一旦发现“房叔”现象,严惩不贷。第七,完善银行贷款管理制度,提高对城市居民和农民工购买首套房的贷款优惠力度。第八,对城市房地产交易市场进行监管,实现城市房地产信息的联网。

(五)重视社会治安

第一,政府在城市治理中需要树立多元、全民参与的社会治安理念。广泛动员和鼓励市民参与社会治安,构建单位和社区的治安网络体系。第二,以建设平安城市为目标,在加大打击违法犯罪力度的同时,实施主动警务,以预防为主,建立社会治安绩效评估制度。第三,突出重点,提高城市安全保卫的能力和防范恐怖袭击的能力。建立重点场所和重大活动前的安全排查和定点巡逻机制,定期开展演习,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第四,加强社会治安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在公共场所布置摄像头,相关的摄像监控信息实行联网;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场所的监控和防范,严厉打击网络犯罪。

(六)重视社区自治

第一,理顺政府行政权和社区自治权的关系。从政府方面来说,首先,要重视社区自治的经费投入;其次,应大力扶持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鼓励市民参与社区自治,通过开展各种社区活动鼓励吸纳公众参与,实施社区大党委制。第二,在多民族居住社区实行民族融合。在社区规划和实施方面加强多民族融合,实现各民族平等。第三,在社区的宗教信仰方面,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允许建立教堂和寺庙,促进宗教之间平等、包容、和睦共处。

(七)扩大公众参与

第一,加强教育和宣传。培育公众的公民意识和参与能力,使公众树立城市共同体意识,积极参与城市治理;运用各种教育活动、媒体、公益广告培育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和城市认同感,使公民投身到城市治理中。第二,加强制度设计,吸纳公众参与城市治理,拓展相应的渠道和机制。一方面,加强对政府的监督机制建设;另一方面,实行重大工程风险评估机制、政府对公众参与和需求的回应机制、决策公示制度、听证会制度,设置市民热线电话,加快政府部门的网络平台建设,进行网络民意的调研,以进一步拓展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渠道。

(八)严惩腐败

第一,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加强廉政文化教育。第二,严厉打击腐败,提高腐败成本。借鉴新加坡对于腐败零容忍,一旦发现腐败,一律重罚的作法。第三,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领导干部要带头廉洁自律。新加坡国父李光耀一生清廉,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所以“只要核心领导层能保持清廉,任何堕落现象还是可以受到控制,门户也会清理干净”[4]。第四,将反腐败纳入法治化轨道,尽快出台《反腐败法》。新加坡制定了一系列的行政法规,如《防止贪污法》《没收贪污所得利法》《公务员指导手册》《财产申报法》等,这些法规规定详尽,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参考文献]

十八大以来落马的省部级以上高官名单[EB/OL].(2014-05-26)[2017-02-17].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526/20/7499155_381221052.shtml.

吳元华.新加坡良治之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47.

关松林.区域内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问题与破解[J].教育研究,2013(12):46-51.

赵景芳.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5):114-119.

[责任编辑 王艳芳]

猜你喜欢
城市治理中国启示
唐山城市治理的问题与对策
新时期银川市和谐民族关系的建设路径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城市政治学视角下对中国城镇化的思考
中国城市发展与治理的全新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