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的发展增加人文底色

2017-07-07 15:20刘志华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底蕴人文素养

○刘志华

○寇文亮

○高绍科

○马海英

为学生的发展增加人文底色

策划人语:不久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该研究成果中提到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本刊特邀几位嘉宾就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谈谈他们的做法及体会。

本期嘉宾:

武强县教育局副局长 刘志华

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寇文亮

巨鹿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 高绍科

东光县致远小学教师 马海英

德润灵魂慧润人生

○刘志华

对于一个人来说,人文底蕴是认识生命的开始,也是如何对待生命的标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所谓国民素质提高,内涵即是人文底蕴的提升。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该如何厚实学生的人文底蕴呢?

一、关注课程及教学活动中的人文底蕴,以德润心

以往,教师带着学生把教材上的知识进行“地毯式”的扫荡,凡是教材上出现的,都视为知识点,重复训练、检测,以求达到可背诵、会解题、能考试的目的。应试教育影响下的学科教学急功近利,舍本求末,忽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只强调教学技术层面的东西,无视人的精神存在,无视人文底蕴对于学科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把学科教育降低为纯粹的教学形式的技术操作,把深具人文精神内涵的学科教育异化成纯粹的教学训练,那么它必然会走向“精神虚无”。

作为教师,要修其心、精其学、研其道,将学科知识、学科能力转化为学科素养,转化为人文底蕴。当然,在这过程中,必须要有非学科、非量化、非智力的“要素”加入。这些有用的“要素”,不能指派给某一个学科,即便指派给某一个学科,它也无法独自承担。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统筹整合,真正发挥课程合力,综合育人。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一定会表现出专注或不专注、坚持或不坚持、遵守或不遵守、友善或不友善……而这些,都是绝好的教育资源。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学科知识和丰厚人文底蕴的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在教学中注重道德素养的培育、非智力素养的培养,将学科育人目标始终置于教学行为之前,教育的契机才无处不在,教育的机智才会灵光闪现,才会促进一大批孩子人文底蕴的提升。

二、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底蕴,以德润情

2004年11月,杨振宁先生在山东大学做专题报告——归根反思传统,寄语青年治学。他回首一生,非常感谢父亲,因为父亲没有让他走很多神童的错误道路,没有急于培养他的数学天才,而是请专人教他诵读《孟子》。初三时,杨振宁可以将《孟子》从头背到尾,并从父亲那里学习唐诗宋词,虽然当时不完全懂得诗歌意思,但背下来后,一生受益无穷。他感叹道:现在回想起来,这段时期对我的一生有决定性影响。他认为最初的人文教育对其后的科研与人生具有不可代替的宏观指导作用。

2016年初,武强县教体局与县广播电视台联合开办了《仰承文脉、品味经典——中小学经典诵读》栏目,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里刮起了诵读经典的风。

孩子们在唐诗与宋词的诵读中学会了平平仄仄;在“三国”与“水浒”中学会了正义和豪爽;在董存瑞和雷锋身上悟出了为人民、为祖国奉献也是一种快乐;在毛泽东诗词中感受着“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少年壮志。孩子们在诵读中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学而修德、思而知耻、行而取慎、成而戒骄。

刘志华

寇文亮

高绍科

马海英

学生在诵读中,见贤思齐,养浩然之气,育清新之风,每一所学校除了把传统文化搬上舞台、带进课堂,同时也带到了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各个角落。学生在日复一日的晨诵、暮省中接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逐渐提升了人文底蕴。

三、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入手丰富其人文底蕴,以德润成长

一流的科学家往往拥有丰厚的人文底蕴,是一个大写的人、舒展的人,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的典范。比如:我国藻类学研究的奠基人饶钦止先生,其艺术造诣非常精湛,他的书画和盆景制作常常受到艺术界赞誉;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梁彦龄先生是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周围的人都以能得到他的字画而荣幸;世界转基因鱼研究第一人朱作言院士的学术论文写得像文学作品一样生动、引人入胜,读起来就让人放不下。正是这种厚重的人文底蕴极大地支持和丰富了他们的事业发展,推动他们登上科学的高峰。

武强县各中小学以开展社团活动为契机,挖掘学生潜能、提升学生品味、发挥学生特长、厚实学生人文底蕴。走进舞蹈室,你会看到一群舞动的“小精灵”,她们在舞蹈世界里激情飞扬,“魅力拉丁舞”“传统中国舞”等跳出了活力,舞动着快乐;乐器社团,小社员们抚弹古筝,吹奏葫芦丝、竖笛、单簧管、萨克斯等,沉浸在音乐的美妙世界;剪纸社内,孩子们徜徉在剪纸艺术的殿堂中;军乐队社团,学生整齐的步伐、飒爽的英姿、雄壮的鼓声、嘹亮的号声震撼人心,鼓舞士气,激人奋进;篮球社团、足球社团,强化学生的体能训练,传授篮球、足球基础知识和动作;“墨舞飞扬”书法社团,书韵飘香,挥洒书法艺术的力与美;围棋、象棋社团,以棋育德、以棋益志、以棋强志、以棋养性。素质教育的良好实施、人文底蕴的深刻挖掘都在帮助我们实现核心素养的最终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文底蕴需要长时间熏陶、磨砺才可得,更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多方面的携手培育。我们要用时间与耐心去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早日落实核心素养教育,为实现中国梦尽教育者的本分。

人文素养从娃娃抓起

○寇文亮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关于人文底蕴这样写到,“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百度百科中关于人文这样解释,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幼儿时期是培育孩子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因而,在幼儿时期加强人文素养的培育,对学生以后乃至一生的发展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学前教育主要是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先进的价值观,培育孩子健康的行为方式,也可以说是促成良好的养成教育。

英国教育家、哲学家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提到快乐教育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愉快的教育过程。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引起儿童的兴趣,必须努力运用引人入胜的方式来介绍知识,使获得知识成为一件愉快的而不是苦恼的事情。因为儿童爱好某种知识,就意味着在发展的心智已经能够吸收它;反过来,他们讨厌某种知识,就表明那种知识提出得过早或者按照那个形式是不能消化的。如果给儿童硬塞一些他们不感兴趣和不能消化的知识,就会使他们的能力发生病态,而对一切知识产生厌恶。为了使儿童更加主动地获得知识,一切教学都应该带有乐趣。快乐教育不仅能够引起儿童内在快乐和带来满足,而且使儿童的教育不至于在离开学校时就停止。

枯燥的、填鸭式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在教育的任何阶段都是不适用的,更包括学前教育阶段。那么学前儿童的人文素养应该如何培育呢?我认为可以从幼儿的一日常规抓起,无形中对孩子进行熏陶和影响。学前阶段是个体一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相比在知识和智力上获得发展,幼儿更需要在人文意识上有所完善。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掌握基本的生活技巧,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如晨检、喝水、吃饭、盥洗、如厕、上下楼梯等都是安全教育的好时机。教师要密切关注幼儿的一举一动,及时抓住幼儿生活中的偶发事件,时时处处提醒幼儿,并给予必要的安全教育,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梳理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的能力。其次,游戏活动中,渗透规则意识。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丰富的游戏活动。例如,可以开展“小小交通警”游戏,角色游戏中可以让幼儿扮演司机、交警和交通信号灯,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不仅影响正常的交通,还可能危机他人的生命安全,所以违反交通规则就要受到处罚。在角色游戏中培育了幼儿的规则思维、法律意识,同时又强了自我保护以及自救的能力,一举多得。再次,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幼儿学会分享、学会关心他人。行为习惯无形中影响幼儿的生活,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大家都有益处。如吃饭时不打闹,避免异物进入气管;喝水时,注意水温;上下楼梯时,靠右走,不你推我赶;不把铅笔剪刀当玩具等。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反复强调,对做得好的小朋友进行表扬,以便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后,幼儿园、家庭、社会积极合作,幼儿园可以充分利用重大节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把社会上优秀的人或者事带进校园,给学生上一节有趣的生活课;也可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名篇、名章引进课堂,上几节生动活泼的话剧课、诗歌课,无形中将快乐的人文气息传递给孩子们;在开展学校教育的同时,联合好家长,做好亲子互动活动,贯彻“一致性”原则,力求事半功倍。

阅读是一个有效的抓手

○高绍科

人是需要有点精神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的两大支柱。科学在于认识自然,探索世界,是逻辑与理性的;人文则是人对于自身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是形象和感性的。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独特的精神文化。

笔者以为,加强阅读教学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最有效途径,教师要把阅读习惯的培养做为学生人文教育切入点和落脚点。学校要把阅读教学做为校园文化建设、办学特色展现的重要内容。家庭应把读书常态化于日常生活之中,社会要把全民阅读做为大事来抓。

古人云,开卷有益。是的,人文教育从阅读开始。阅读可以健智,“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阅读可以净心,“阅读与写作让我与世无争”;阅读让人充实,“阅读可以使人具有特别长期地抵抗寂寞的能力”;阅读可滋养生命,“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你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开生命中所有的灾难”。是啊,孩子阅读与不阅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学生喜欢读书与不读书,会造就两种品味不同的人生。读书之于国家,它既是文明传承的载体,也是社会繁荣与发达标志,更是民族前途与未来的动力与保证;读书之于学校,它不仅对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升道德情操有益,更对提高学校办学品味、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有效;读书之于个人,可开阔思想,成就尊严,可助力选择,丰富阅历。生命是有限的,但正是阅读,让我们多活了一次、几次甚至无数次,让生命无限。

孩子阅读需要引导,阅读要以学生为本。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阅读形式出现了碎片化、快餐化现象,阅读内容出现了功利化、庸俗化甚至野蛮化现象。浅阅读、时尚阅读大行其道,奇谈故事、魔幻小说充斥书架,风水八卦、相面算命之类的书招摇于书市。这些书如兴奋剂或鸦片,让青少年上瘾,精神中毒;有些书看似营养丰富,美其名为为“心灵鸡汤”,实则尽是缺乏基本“维生素”和“蛋白质”的“空热量”。鉴于此,我们应该引导孩子们读经典,诵精品,让学生课外多读震憾心灵、关怀生命、指引人生的好作品。只有与经典对话,心境才会欣欣然一片澄明;只有与好书为伴,才会悠悠然如入诗画。

传统阅读不可替代。数字时代到来了,各种媒体形式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但传统阅读是不能替代的。书籍与电影电视等相比是最不直观的,但它是最深刻的,它的思维强度也是最大的,它能把你所有精神和能力调动起来。阅读仍然是获取知识、提高自己文化水准的最重要途径。著名作家王蒙说过:“最普通的纸质书,表达了思想,表达了思想的魅力,表达了思想的安宁,表达了思想的专注,表达了思想的一贯性。”他还说:“图书馆是一个产生思想的地方,是一个交流思想的地方,是一个深化思想的地方。”是啊,读书需要一种气氛与感觉。漫翻书册,墨香满怀;浏览篇章,留恋忘返。书海听涛,字字铿锵入耳;艺海拾贝,句句抑扬顿挫。一次美好的阅读,犹如品尝甘醇的美酒,余音绕梁三日,回味无穷;一本高质量的书,好似聆听高人的谈话,使你茅塞顿开,受益终生。

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是个大工程,涵盖各科教学和学习各个阶段。数学史可激趣,数学思想可审美;历史故事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地理的红色资源可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综合实践活动可培养学生求实与创新精神;校园活动可培育学生合作能力与集体主义精神。社会是一部大书,走出去看看,是用身体阅读世界,观察思考,是一次心灵的健身。

这里,我呼吁,让阅读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不仅仅是对于学生。学生要把读书养成习惯,勤于积累,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提升自己文化修养;要坚持阅读,才能打好成长基石,开启精彩人生!教师,要勤于读书,博学多闻,才能真正做到超越自我,成名师名家;学校,要提供丰富阅读资源,搭建读书交流平台,才能形成深厚的文化氛围。社会,要推进全民阅读,才能更好积淀民族信仰,增强民族自信,立于强国之林。

家乡文化滋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马海英

我们的学校坐落在元曲大家马致远的故乡马祠堂村,得名为致远小学,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我们以“弘扬致远文化,成就智慧人生”为主题,打造校园文化,滋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我们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元曲大家马致远的生平,集中他的作品,搜集关于他的传说,舍弃糟粕,取其精华,跨越时代的隔阂,带领学生与元曲大家零距离接触:

讲故事——马致远的传奇故事广泛流传,学生信口道来,讲一段“马致远童年”“一马双进士”的故事,念一份至善至纯,教后人阳刚深沉,数一段绝世佳话,尽倾倒墨客文人。名人成长的历程、执着的追求、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顽强的意志、对生活的热爱,给学生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沉淀为学生的内在品格。

读元曲——学生们都为自己与曲状元同一个故乡而骄傲,连一年级的孩子都会背诵《天净沙·秋思》。校园里,随处可听到“小桥流水人家”“二顷良田一亩宅”“一枕葫芦架,几行垂杨树”“落花水香茅舍晚”等元曲名句。马致远深深地影响着师生,传统文化植根后辈心中。我们给学生设计了读书卡,记录读过的每一首词曲,写下自己的体会,配上意境图,感受马致远留下的美丽华章,承接一份沉厚的心灵馈赠,打动人心,为弘扬致远文化奠定了基础。

展情怀——学生热爱致远词曲,以各种方式来展示自己对词曲的感悟。致远之歌、主题班会、摘抄、致远故事会、诗词朗诵会、板报设计、手抄报比赛,内容新颖,形式多样,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有效的改善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师生的诗画作品,散发着浓厚的创造热情,展现着师生的艺术潜能,描绘着致远文化的精湛与深逊。

爱家乡——我们的家乡,除了元曲,还有着很多的历史文化遗迹,二郎岗永清观、泰山行宫、马致远纪念馆、荀慧生纪念馆、元曲公园、观州湖湿地等一系列旅游景点,敦厚的民风,丰富的物产,这其中蕴含了丰厚的地方文化。我校将这些地域资源融入校本教育,举办“家乡小记者”“家乡小导游”“古迹寻踪”“乡土传说”“手头舌尖”等活动,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知识、开阔视野、锻炼能力,接受家乡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从中获得一种人文滋养。

抓实践——社会生活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及其重要的影响,社会实践更能滋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我们举办“特产集萃”“精美手工”“环保与生存”“舌尖上的东光”“家乡节日”等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变化在我身边”社会调查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充实学生的心灵,传承风俗民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润泽童心、铸就思想,丰富精神家园,传递蕴涵社会责任、公民意识的正能量。

而今,每一个致远人都知道,走进致远,要有一份踏实与沉静;走进致远,要有一份清馨与洁净;走进致远,要有一份崇尚与尊敬;走进致远,要有一份向上与竞争。走进致远,从心开始,用爱心,诚心,耐心,真心,进取心,营造一份宽松和谐的人文氛围。

猜你喜欢
底蕴人文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倍er高级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议论文的论法与底蕴
理解粮食底蕴 传承粮食文化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