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建设研究

2017-07-08 19:59王旭科张伟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13期
关键词:模式机制

王旭科 张伟

[提要] 本文界定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的概念与范围,剖析其发展现状,提出空间重構、景观再造、品牌升级与一体化管理等四种发展模式,资源有机整合、全社会参与、社会容量管控与多元市场运营等四种发展机制,期望以此推进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建设获得显著成效。

关键词: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模式;机制

基金项目: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建设模式与机制研究”(编号:JNSK16C01);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编号:16BLYJ03)资助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23日

一、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的概念与范围

济南市城市核心区即济南明府城区域保留有济南三大历史文化名胜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四大泉群——趵突泉、五龙潭、珍珠泉、黑虎泉分布于其间,芙蓉街历史文化街区是其中保留最好的一片传统古街区。2015年济南市政府出台《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明确将“东至黑虎泉北路,西至趵突泉、五龙潭,南至泺源大街南侧,北至大明湖的明府城为核心,并辐射至泉城公园、大千佛山景区的范围”划定为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我们认为“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是代表泉城济南旅游形象、具有深厚泉文化底蕴与国际化吸引力的标志性旅游区,是集聚济南市泉水资源、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社区风情的地标区。因而,其是新形势下济南市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即打造全国的区域性经济、金融、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山东经济文化强省相适应的现代泉城)的核心载体区域。

目前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济南泉水旅游产品开发、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上,对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大明湖、芙蓉街区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但是,尚未有学者以学术论文的形式正式提出“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的概念,没有以其为核心探讨旅游标志区的建设问题,并结合泉水文化开展系统的学术研究。

二、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孤岛”化现状剖析

济南“天下第一泉”风景区已经整合了趵突泉、大明湖、五龙潭、黑虎泉、环城公园等,实现了主要旅游景区的一体化发展和品牌整合,但是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范围的多数旅游景区景点仍然限于孤立化发展,呈现出与周边环境、城市社区相割裂、隔离的“景观孤岛”、“文化孤岛”、“经济孤岛”和“管理孤岛”等形态特征,泉水文化的城市品牌价值与泉城旅游标志区的整体品牌效应没有凸显。

(一)景观孤岛。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内的景区在景观上与周边现代城市环境有着巨大反差,景区内或是泉水、湖泊等生态景观,或者是类似于芙蓉街古街区、万竹园古建筑园林景观,而环绕景区的是商业化的高楼大厦、宽阔的道路和现代人工建筑,景区周边没有与之协调过渡的周边环境,使得景区成为散布于城市建筑之中的一个个微小的孤岛,现代城市建筑不仅从高度上压迫着景区,而且从氛围上影响着游客的景观感知。

(二)文化孤岛。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内的景区居于主体的是古典园林、古建筑与泉水景观,散布于其中的是浓郁的泉水文化、历史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而周边区域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现代城市文化与景区文化格格不入,形成显著的文化反差,景区景点成为孤悬于城市之中的文化孤岛。

(三)经济孤岛。景区与城市经济体之间缺乏有机经济联系与相互作用,景区独自发展成一个孤立的经济区域,在形态上表现为“门票经济”,在功能上实质为“部门经济”,游离于城市经济之外,成为个别部门的盈利工具,造成济南城市旅游产业链短、旅游综合收益低,对整个城市经济的贡献度较小。

(四)管理孤岛。泉水资源与文化文物资源被各个部门通过围墙的形式围封起来将景区与周边城市社区完全隔离开来,实行部门化封闭式管理,导致各个景区景点分属各个相关部门孤立发展,互不相关,形成一个个管理孤岛,区域缺乏关联协作与整体合力。

三、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建设模式

(一)全景开放的空间重构模式。目前,大明湖已经实现了向公众免费开放,得到了广大游客的广泛赞誉。今后要在此基础上以千佛山、珍珠泉、五龙潭公园等为主体,拆除围墙,逐步搬迁腾退机关单位,实现所有景区景点与场馆的免费开放;控制区域内尤其是景区景点周边的房地产开发,保持好景观天际线,营造景观过渡廊道与背景空间;完善城市绿道和慢行道路系统,打通旅游连接通道,顺畅旅游游览环线,将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整个空间重构为一个开放式的、不收费的全景式、社区型文化旅游区,一个无障碍的旅游“境区”,塑造全新的全域旅游空间形态。

(二)文脉延伸的景观再造模式。泉水文化不能固守在景区内观赏,仅仅成为观光线路中的一个景点,要实现从单一观光景区点建设管理向综合目的地发展转变,推进泉水文化的文脉延伸,多方面增加旅游产品供给。要对泉文化进行活化体验,推衍至街区、社区与城市空间,再造泉城特色景观,升级旅游产品,增强旅游吸引力,把泉水与泉水文化、城市与泉城文化作为泉城旅游标志区的核心产品来打造。从“观泉、赏泉、品泉”拓展到“唱泉、书泉、演泉、泡泉、论泉、拍泉、画泉、吟泉”,将泉文化融入到街巷道路、水系、社区等空间,用泉水文化装扮城市,推进城市的景区化发展,恢复文化空间,构建历史场景,完善古城景观游览体系;活化泉文化、名士文化、民俗文化与宗教文化等,创新以“曲山艺海”、“泉水宴”、“民间小吃”等为主体的旅游多要素体验产品,再造特色泉水文化旅游产品,增强核心旅游吸引力。

(三)价值倍增的品牌升级模式。用城市经济的视角看待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把它看作城市发展的潜力型区域,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用“天下泉城”品牌覆盖整个空间区域,并整合各个景区点的小品牌,化零散于集中,大力推进整合营销,建立政府、部门、企业、媒体、公众、游客等多方参与的品牌营销模式,将原有的泉水文化品牌、旅游景区小品牌转化为城市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进而提升打造成为城市形象品牌与经济品牌。通过品牌升级实现泉水资源的高资产价值和综合旅游效益,实现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

(四)景政合一的一体化管理模式。打破旅游资源的部门专有隶属关系和行政藩篱,将泉水文化资源、景区景点与周边社区进行全面整合,成立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管理委员会进行一体化管理,推进多规合一、景观塑造和开发建设的深度融合,推进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一体化,实施景区管理与社区管理统一化,实现全域布局与景城一体,有效解决景区与社区、部门与全局、部分与整体的发展矛盾,将局部的利益冲突化作为整体的协同共赢,成为济南市景政合一的示范功能区。

四、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建设机制

(一)資源有机整合机制。拓展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内旅游吸引物的范围,将空间范围内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整合成为吸引游客前来济南旅游的全要素旅游吸引体系,全面挖掘泉水自然遗产资源、泉水文化旅游资源和明府城传统历史街区旅游资源。同时,整合传统景区、历史街区之外的城市人文、商业资源以及非物质化的吸引要素资源,实现从封闭型泉水小旅游向开放型泉城大旅游的“旅游+”转变,满足新形势下大众旅游时代的旅游消费新需求。

(二)全员参与的动力机制。要建立持续的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强化全民参与意识与企业的社会责任,广泛动员、全员参与、多方联动,充分调动全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是各个部门、城市社区居民、企业等以主人翁态度共同参与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建设,加大政策扶持,把全社会发展动力集聚到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之中,实现从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激活体制活力,激发社会热情,完善居民参与旅游发展受益机制,营造浓郁的泉城旅游“好客”、“温馨”的城市精神与公共服务体系。

(三)社会容量管控机制。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要从主要服务于本地居民向服务于外地游客、本地居民兼具的发展目标转变,采取现代科技手段有效测度区域内的土地承载力、人口承载力与交通承载力指标,采取“减房、减人、减车”和峰值期旅游流的容量管控机制,提出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空间范围内的人口、交通、房屋最佳容量值,并采取措施逐步降低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的人口、交通与住房压力,消除旅游发展的空间阻力,为泉水文化旅游预留发展空间,以利于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更好地承载各种新兴的旅游业态。

(四)多元市场运营机制。把泉城国际旅游标志区的生态与文化资源转变为富有活力可产生新价值的资本,授权成立专门的旅游运营公司,按照公司合资经营、PPP模式、众筹模式等多种资本运营方式,通过拍卖、出租或承包商业网点与商业服务设施特许经营权,吸引民间资本和企业资本参与景观与社区的保护与建设,并依托于改造后的环境运行特色餐饮、主题饭店、城市民宿、实景购物、场景演艺、现代娱乐、曲艺研学、泉水养生、文化创意等多种旅游新业态,融入泉水文化内涵,盘活特色旅游服务业,激活整个空间区域的发展活力。政府也可以借助市场与资本的力量解决城市社区特色化改造和高品位景观保护与开发的资金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济南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济南市志[M].中华书局,1997.

[2]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著.济南简史[M].齐鲁书社,1986.

[3]李万鹏等编著.济南城市民俗[M].济南出版社,2001.

[4]王旭科,宋健.城市景区孤岛及其治理[J].城市问题,2010.2.

猜你喜欢
模式机制
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的思考
定向培养 还需完善安置机制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