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朝堂斗殴血案:当场打死三大臣

2017-07-09 07:40
新传奇 2017年30期
关键词:朝堂杨慎群臣

锦衣卫长官被大臣群殴致死

这次著名的斗殴发生在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八月二十三日。这一年明朝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受太监王振怂恿而御驾亲征瓦剌的明英宗在土木堡被瓦剌大军包围,最终二十万大军被击溃,随驾的文武大臣几乎战死或被杀,明英宗则做了瓦剌的俘虏。

噩讯传来,京师震惊,百官恸哭。国不可无主,皇太后孙氏命郕王朱祁钰监国,并立明英宗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八月癸酉(二十三日),朱祁钰“摄朝午门”,设立临时朝堂,准备商议如何击退瓦剌军。群臣认为攘外必先安内,“土木堡之变”导致皇帝被俘、明军溃败的罪魁祸首是王振,如今擅权乱政的王振已死,但其亲信党羽还在,应该彻底清算,当务之急是铲除朝中的奸恶势力。

当天,在一片哭声中,“群臣劾王振误国罪”。都御史陈镒代表群臣上奏,历数王振犯下的滔天罪行,请求朱祁钰诛杀王振全族,并称“振倾危宗社,请灭族以安人心。若不奉诏,群臣死不敢退”。陈镒的奏言说出了群臣的心声,众人纷纷响应。朱祁钰不知所措,下令择时改议,群臣则不依不饶。没办法,朱祁钰只得派锦衣卫指挥马顺前往,负责籍没王振全家,并要求群臣退下。

马顺是王振的党羽成员,之前帮王振迫害过不少大臣。群臣认为,派马顺去执行任务,显然不妥,要求派陈镒去。朱祁钰不听,一味地要求群臣退下,马顺也趁机厉色呵叱群臣,一下子激起了群愤。给事中王竑虽然是文臣,却也是个“豪迈负气节,正色敢言”的血性汉子,本来就对马顺不满,如今见他狐假虎威训斥群臣,更加愤怒,于是“奋臂起,捽顺发……且骂且啮其面,众共击之,立毙”。

未经许可,当着监国朱祁钰的面,群臣将马顺殴打致死,这在明朝276年历史中是最为严重的一次恶性朝堂斗殴。马顺之死,“朝班大乱”,朱祁钰吓得急忙起身躲避,群臣则紧跟其后,紧追不舍。朱祁钰内心恐慌,忙派人问群臣,你们还有什么要说的吗?群臣异口同声,“内官毛贵、王长随亦振党,请置诸法”,要求法办王振的其他余党毛贵、王长等人。朱祁钰下令让毛、王二人出来受审,二人刚一露面,就遭到群殴,“众又捶杀之,血渍廷陛”。

该血案因发生于午门,故称“午门血案”。随后,马、毛、王三具尸体被挂到东安门上,官吏军民争相击打不止。群臣在朝堂之上殴打击杀奸恶官员,虽然是大快人心的正义之举,但毕竟不合规矩,践踏礼仪,违背律法,无视监国朱祁钰的存在。为防止朱祁钰日后算账,兵部侍郎于谦力劝朱祁钰说:“马顺等人罪当死,不杀不足以泄众人愤怒。况且群臣心为社稷,没有其他想法,请不要追罪于各位大臣。”朱祁钰明确表明不再追论后,群臣才放心离开。

在“午门血案”中,朱祁钰扮演了一个胆小怯懦的角色。不过,群臣的忠心,于谦的力劝,最终打动了朱祁钰。随即,朱祁钰又“命脔王山(王振侄子,锦衣卫指挥)于市,并振党诛之,振族无少长皆斩”。铲除王振余党后,孙太后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全力以赴筹备抵御瓦剌军。由于瓦剌军攻势凶猛,京师大乱,为了应急,为了大局,群臣联合奏请孙太后立朱祁钰为皇帝。九月癸未(六日),朱祁钰登基称帝,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帝。此后,朱祁钰、于谦带领军民奋战,最终获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从而挽救了大明朝。

明朝大臣为何爱打群架

这样的事并非特例。明朝时,能当上大臣的多是读书人,不是进士也是举人。按理说,他们都该温文尔雅,但事实并非如此。明朝的很多大臣经常几句话不投机,就会捋起袖子打起来。明代党争不断,派系分明,大臣打架往往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群殴,紫禁城里常常上演大臣们“全武行”的大戏。

杨慎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状元出身,其父为内阁首辅,24岁已相当于是现在的中央政研室副厅级研究员,后任国务秘书兼皇帝的文学顾问。嘉靖三年(1524年)春,因为看不惯千方百计献媚皇帝的司法部官员张璁、桂萼等奸佞小人,杨慎和助理研究员、中纪委驻司法部监察官等一班热血青年连班都不上了,天天在紫禁城前金水桥上拦路设卡抗议,若见着张璁、桂萼等人,就见一次打一次,打得张璁他们好一阵子不敢上朝。杨慎他们甚至曾追到紫禁城里,众目睽睽之下围殴司法部的法律专家们。

文學青年杨慎他们血气方刚、争强好斗,不足为奇,但资深阁老们也火气十足、凤狂龙躁,这就多少有点离谱了。隆庆五年(1571年)冬,内阁首辅高拱专横跋扈,打压异己,与国务副总理殷士儋结怨后,便暗中指使自己的学生、中纪委驻中组部监察官打小报告弹劾殷士儋。在国务院碰头会上,高拱和殷士儋见了面,互骂几句后,殷士儋怒发冲冠,扑上去揪住高拱的衣服,“奋臂”殴之。只要一拳过去,高阁老立刻会眼冒金花。因为殷士儋是个虎背熊腰的山东大汉,平时也练练拳腿,要不是张居正眼明身快挺身拦住,年近花甲的高阁老肯定会被殷老粗揍得五官变成麻花。这边宰相打架虽然被阻止了,但宰相的两派人早已拳脚相加,打成一片。混战过后,满地都是打落的官帽、腰带、缎靴。事后,隆庆皇帝置了一桌酒席,请来两位打架的宰相,说了几句不痛不痒的话就再无下文。大众广庭之下被殷副总理倒了面子,高总理一直非常不爽,其手下言官也纷纷打报告弹劾殷士儋。因为受不了这等鸟气,殷士儋干脆辞职回老家了。

臣子打得越厉害,皇帝越高兴

明朝非常注重礼法,官员的行为准则是君子的“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但事实上明朝大臣们打群架犹如家常便饭,司空见惯,只有发生在紫禁城、金銮殿等重要场所的,才会被史书所记载。他们打群架都是真打,打起来不要命,而且没完没了,其暴力程度远甚于当今一些国家或地区议员打掉门牙之类的政治秀。

但是,皇帝为什么基本不管呢?不仅不管,皇帝暗暗高兴还来不及呢。大臣们打群架不一定是坏事,有时候,大臣们打得越厉害,回头越要找皇帝评理、讨公道,皇帝也就越发显得重要,越发有威望,越发有进行“技术管理”的空间。如果大臣们都是铁板一块、精诚合作,皇帝就容易被蒙在鼓里,岂不是真正成了“孤家寡人”?

既分而治之、相互制衡,又借力打力、以毒攻毒,大明皇帝们的帝王术,修炼得实在不错。

(《廉政瞭望》等)

猜你喜欢
朝堂杨慎群臣
“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者杨慎“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悲喜人生(下)
一方素帕寄相思
朝见皇帝,为何要“山呼万岁”
速生林
绝缨宴
“功德坡”的警示
四大名著话“拼爹”
杨慎的妙对
退朝而忧
吕蒙正的雅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