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一篇 定位一类 走向一本

2017-07-10 08:33李胜力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7年6期
关键词:细节描写群文阅读

李胜力

【摘 要】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增加积累,就要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深入研究教材,比较全面地把握好一篇课文,进而准确地定位一类文本,从而引导学生走向整本书的阅读。其中,针对单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应确定适合的阅读目标以及教学策略;针对同类文本的定位,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话编者,了解作者,关注文体;针对整本书的阅读,师生要找到篇与篇、篇与本之间的“互文”关系点。

【关键词】一篇带一本 群文阅读 细节描写 烘托

多读书、多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学会阅读,是学生学会学习最重要的部分。因此,我们要重视教材中的课文阅读教学,也要重视由一篇带出一本,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学会阅读,增加积累。要实现“一篇带一本”,就要比较全面地把握好“一篇”课文,并准确地定位“一类”文本,从而引导学生走向“一本”。

一、把握一篇

把握一篇就是要解读文本,关注文体特点和表达形式等,深入文本内部,进而发现“一篇”与“一本”之间的互文关系。五年级的学生,无论是对课文内容、人物形象的理解,还是对文章表达顺序、表达方法的领悟,都已具备一定的能力。因此,确定高段的阅读目标以及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都将有助于学生对单篇文本的把握。

(一)指向高段的阅读目标

1.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时,需“择要”

笔者以为,五年级的学生,对于文本内容和关键词语的理解,已具备一定的能力。因此,高段的阅读教学不应再拘泥于文本中的词句和片段,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篇章和整体。讲读课文如此,略读课文更应该这样。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刷子李》为例,全文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有六处细节描写,足见作者语言功力之深厚。教学时要学会取舍,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一处或者几处,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即可。

2.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时,要“突出”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是高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相对于中段“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言,高段的阅读教学更关注表达的形式,而非内容。《刷子李》这篇小说反转的情节最引人注目,这也是该组课文中其他作品里常见的表达形式。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实现 “一篇带一本” 的教学目标,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扩大阅读量,就要在本课教学时“突出”该特点。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

1.聚焦写法,比较阅读

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注重细节描写。这是文本在写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该文所属的《俗世奇人》這本书中所有文章的共同特点。教学时,以“刷子李到底有哪些高超技艺,这个奇人究竟奇在哪里”为切入点,学生自学课文。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重点交流第一、五自然段中六处关于刷子李刷墙的细节描写,明白奇在规矩、动作和效果三个方面,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环节。在这三个方面中,动作之奇,是重中之重。作者刻画刷子李刷墙的动作“悠然摆来,悠然摆去”更是点睛之笔。于是,笔者设计了这样两句话,让学生去比较。

只见师傅的手臂摆来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

通过比较,学生就能明白,两个“悠然”更能体现刷子李刷浆时很自然,很享受,很悠闲,动作优美,富有节奏。通过比较,学生就能体会到作者细节描写的精彩之处。

2.做好铺垫,引导迁移

刷子李既然为奇人,则轶事多多,但作者只选取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来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这件事之所以极富戏剧性,就是因为剧情一波三折,不断反转。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中所有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如何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发现剧情的反转是故事的妙处所在。笔者的设计力求体现“教师的引导是在艺术地、悄悄地进行着”。在本课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处。

(1)渗透,先入为主

课前谈话,以猜礼物开始,先是出示礼物——一个杯子,杯子正面印有自鸣得意的一行字——“李老师最帅”,大张旗鼓地戏谑。接着剧情急剧变化,在杯子的背面印着另一行字——“李老师最臭美”来自嘲。让学生明白,这礼物之所以有意思,就是因为前后发生了反转。在课前谈话环节中,教师的戏谑和自嘲,学生喜闻乐见,伴随着有趣、有意思的感觉,出现“剧情反转”,学生印象深刻。

(2)引导,水到渠成

在研读描写曹小三心理变化的句子以后,教师引导学生质疑: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曹小三一波三折的心理变化呢?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作者其实是用曹小三的心理变化来衬托刷子李的技艺高超。因为有课前的渗透和铺垫,学生自然明白这就是剧情的反转。教师再予以引导,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更加吸引人,这就是故事的妙处所在。

(3)拓展,迁移运用

在课堂上出示改编过的《张大力》(出自《俗世奇人》),将文中提到的石锁下边的那一行字隐去。写着什么呢?请学生猜。学生会有各种猜想。如果之前没有读过这个故事,一般人是猜不到原来那行字是“唯张大力举起来不算”的。教师出示这一行字以后,学生先是哈哈一笑,然后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剧情的反转。这个故事和《刷子李》有异曲同工之妙,即通过反转的剧情烘托人物。学生在拓展阅读中,实践知识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运用。

二、定位一类

(一)对话编者,清楚一篇与一组的“大同小异”

要和编者对话,知道文本在该组课文中的位置,揣摩编者意图,将这一篇与这一组课文的“大同小异”弄清楚。《刷子李》位于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第七组。本组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编者安排了三篇课文,独具匠心:就作者而言,古今中外,均有涉及;就作品而言,都是人物描写的经典——人物形象十分鲜明,各有特点,而作家刻画人物的手法又不同,各有侧重。三篇课文,一篇讲读,两篇略读,各自独立,又互为补充,是一个整体,是为“大同”。然而,“大同”中又存“小异”:在这个整体中,其他两篇课文都是节选自某篇小说,而《刷子李》则是《俗世奇人》中独立的一篇小说。这就好比其他两篇课文是连续剧某一集中的某一个片段,而《刷子李》是系列剧中单独的一集。编者这样编排,匠心独运,是为一篇带一类、一篇带一本作铺垫。

(二)了解作者,知晓一篇与一类的“来龙去脉”

《刷子李》的作者冯骥才,是一位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画家。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大力推动了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工作的开展。《刷子李》选自冯骥才的小说集《俗世奇人》,它写了18位天津民间奇人的轶事。在这本书中,作家为什么要记录那么多刷子李似的传奇人物的生平事迹呢?记录下来的目的、用意是什么呢?为什么要写这些奇奇怪怪的人物呢?显然,作者写这本书的重要目的是表达对中华传统、中华文化的敬畏和尊崇,记录民间文化遗存。当我们读着这些作家资料,和作者展开对话时,对这类小说何以诞生的来龙去脉便有所知晓,向学生推荐时也更有说服力。

(三)关注文体,注意一篇与一类的“内在联系”

《刷子李》是一篇小说。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这篇小说以刷子李的高超技艺为话题,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刷子李刷墙之效果奇、动作奇、规矩奇,突出“奇”这一特点。这篇小说还以曹小三的心理变化来烘托刷子李的高超技艺,反转剧情,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安排得十分巧妙,极富戏剧性,使得故事变得非常有意思。《俗世奇人》的18位奇人,每人一篇,各不相关,但是每一篇都和《刷子李》一样的“奇在人物,妙在故事”,这就是这篇与这类的内在联系。

三、走向一本

把握一篇,定位一类,是为了走向一本。其实,书本目录、篇章写法等都是篇与篇、篇与本之间的“互文”关系点。找到这些点,将其连接起来,就能实现“走向一本”。

(一)对接篇与本

对接就是将各部分端口的对接部接合固定起来。因此,要实现对抵接合,首先要找到篇与本的“对接部”。显然,一本书的目录就是一个很好的“对接部”。

1.课堂连接篇与本

课前教师出示《俗世奇人》,告诉学生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刷子李》就出自这本书。简要介绍书籍,学生就知道它的来龙去脉,为“对接”作准备。在此基础上,在初读课文时,可设计一个小环节,教师点击PPT目录中的“刷子李”后直接出现课文,学生对“这篇出自这本”的印象就更深刻了。在拓展阅读《张大力》时,也可以如法炮制,以达到不斷强化“这篇出自这本”的目的。

2.绰号对接篇与本

读课文题目之后,在讨论“刷子李”这个绰号时,学生就可打开《俗世奇人》这本书,浏览目录,找到《刷子李》。一是让“篇”归位在“本”之中;二是让学生发现原来还有许多像刷子李似的绰号,比如泥人张、风筝魏等,从一个绰号引出一类绰号。学生进而明白原来在这本书中,这类绰号是有讲究的——在当时的天津,人们就是用行当加姓氏来称呼在这一行业里技艺高超的奇人。这样通过目录中的绰号实现了篇与本的对接。

(二)链接篇和篇

要实现篇和篇之间的“超链接”,使一本书中的各篇组合成一个整体,这是一项技术。在课内拓展阅读之前,学生已知道《俗世奇人》这本书“奇在人物,妙在故事”,学生也明白《刷子李》是通过细节刻画奇人、反转剧情烘托人物的。这样的图式,已经在学生脑中构建起来。于是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阅读《张大力》。在学生静静地阅读之后,追问:你认为这个故事,人物奇在哪里?故事又妙在哪里呢?在交流中,我们会发现:学生抓住的是描写张大力“力大无边”的各种细节描写诉说人物之“奇”;学生最感兴趣的,莫过于石锁下的那一行小字,它能反转烘托人物。当篇与篇的“超链接”建立起来以后,学生不仅有极大的兴趣去读书中的其他篇章,更学会了阅读拓展的方法。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于大量的阅读。一篇带一本的阅读教学,将帮助学生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增加阅读量,促使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掌握,进而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浙江省海宁市长安镇中心小学 314408)

猜你喜欢
细节描写群文阅读
老舍《我的母亲》之细节描写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教学分析
群文阅读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运用细节描写 点亮生活作文
如何恰当合理地以技巧升华情感
于细节处绽放光彩
于细节处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