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文物复制品在纪念馆基本陈列中的运用

2017-07-13 13:48杨移风
资治文摘 2016年9期
关键词:展览合理运用

杨移风

【摘要】文物复制品在纪念馆陈列中合理有效运用,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保护文物、防止丢失,减少文物的损害程度,补充馆藏文物不足,节省经费。文物复制品前提不能影响展陈效果并要掌握好文物复制的原则。复制技术也要与时俱进。

【关键词】文物复制品;展览;合理运用

文物放入展厅就是接受自然和人为损坏的挑战,如何将风险降到最低度,就是在展览中有效使用文物复制品。作者本人一直在陈列研究部从事陈列展览内容设计工作,经历了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建设和改陈改造,参与了二次基本陈列和十余个临时展览的陈列细目的设计工作以及外馆的基本陈列内容设计,对文物复制品在纪念馆基本陈列中的运用有一点感悟,表达出来与同行们交流探讨以便共同提高业务工作。

一、文物复制品在展览中运用的重要性

1为了文物的安全

2008年5月18日,云南省博物馆第一天免费开放,参观的市民络绎不绝,接待观众近3000人次,尽管博物馆为此提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还是发生了13件“文物”(实际是文物复制件)被盗走的现象。所以文物复制件在展览中运用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文物复制品在展览中的运用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保护文物、防止丢失。革命类纪念馆一级文物特别有限,而且可以说还都是孤版。虽然其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与古代文物无法相比,但其社会价值、对观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在价值更是金钱无法买来的,不允许有什么闪失。辽沈战役纪念馆馆内一级文物25件,全部用于陈展中,但其中除了罗荣桓、刘亚楼、程子华在东北解放战争时期使用的望远镜;苏军授予周保中的红旗勋章、曾泽生在长春起义时用的手表、吕其恩部队在庄河用过的风琴、梁士英烈士在锦州战役中用的爆破筒残片、赵兴元在解放战争时期使用的罗盘仪、张绍柯烈士使用的照相机、穆成斌在3005次军运列车上使用的检点锤、郭俊卿在解放战争时期使用的军号等11件一级文物用原件展出外;其余的14件:陈云穿的棉背心、孙义在解放战争时期用的子弹袋、19团1连锦州战斗登城红旗、国民党184师在海城起义的红旗、7师授予21团3营“击中要核”奖旗、10纵授予82团l连的“战斗模范连”奖旗、第3纵队锦县(锦州)作战部署图、张秀山从延安进入东北时使用的布质地图、肖劲光在长春围困战时期用的长春敌工事图、长春敌军炮兵作战计划与永久碉堡位置图、第3纵队攻锦作战命令彭真为于克签署的党员证明书、田广文荣获的毛泽东奖章、程远茂在塔山战斗中荣获的毛泽东奖章等都为复制件。

2减少文物的损害程度

文物一放入展厅,基本上就常年不动,基本陈列一展就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辽沈战役纪念馆基本陈列1988年展出后,2002年闭馆。2004年经过改陈后又对外开放。这在博物馆界也是改展间隔时间比较短的,多数博物馆的展览改陈频率比较低,因此展品在其“家”中,在温湿度、光幅射、微生物、文物害虫和其他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有的展品出现褪色、纸张发黄变脆、字迹消退等毁损情况严重。辽沈战役纪念馆及时吸取历史教训,第二次基本陈列中展品的复制品件数增加,复制面扩大。当然,平时也非常注重对展厅文物的养护工作。定期巡视、清扫展柜,并给文物上药等。

3补充馆藏文物不足

革命类纪念馆除了东北烈士纪念馆、军事博物馆、淮海战役纪念馆等建设较早的馆馆藏文物比较丰富之外,多数馆都有馆藏文物不足的缺憾。东北烈士纪念馆,建于1948年10月10日,馆藏文物5000余件,图书、档案、文献、照片共30,000余件;军事博物馆共收藏文物13万余件,历史照片4.5万张,艺术作品4500件;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藏品1.5万多件,其中一级文物79件。韶山毛泽东纪念馆该馆收藏有关毛泽东生平和韶山人民革命斗争的文物、资料、照片1万多件,一级品400多件。而建立较晚的纪念馆文物收藏就较少。西柏坡纪念馆有革命文物有2000多件,其中一级品仅15件;正在筹建中的黑山阻击战纪念馆,館藏文物不足百件;当确定搞一些专题展览时时,能够表达有关事件的文物更是少之又少,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充实丰富本馆陈列内容,需展出非本馆文物,方法就是用复制品取代。到有关兄弟馆去求援,虽然是复制品也比空白强,弥补了展品不足,其观赏价值同原作不相上下。同样,我们也为兄弟馆提供帮助,如为《118师军史展》、《黑山阻击战纪念馆》等单位复制我馆有的文物,多为布制品、纸制品等。

4节省经费

博物馆界多年的实践已证实逼真的复制品弥补展品的不足,确实是一条可行之路。现在多数纪念馆的经费状况是能维持馆运行就不错了,每年用在业务上的经费及其有限,用在文物征集上的费用更是少得有数,在陈列展览中使用复制品,可大大降低展览成本。

二、文物复制品的有效运用。同样可增强陈列展览的风采

1展陈效果非常好

在辽沈战役纪念馆基本陈列中,在战史馆——锦州攻坚战处,我们成功利用一件文物复制品,获得良好的展陈效果,这就是按1:1比例复制的“功臣号”坦克,这也是全馆中最大的展品。

“功臣号”坦克是1945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沈阳日本关东军坦克修理厂搜集的,是我军第一辆坦克。因其资格最老、机器最旧、培养出的坦克手和修理工最早,因而有“老头号”坦克之称。在辽沈战役中攻打锦州的5次战斗中,共产党员董来扶同志驾驶它,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为此董来扶同志荣立大功一次,这辆坦克被授予“功臣号”坦克的光荣称号。1949年开国大典时它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原件现存北京军事博物馆。展览中,通过与城墙复原、大炮等大型武器组合陈列,极力演染了大兵团决战的宏伟场面,给人以置身于战场之中的感觉。观众们都非常喜欢这件展品,常常在此留影纪念。虽然在材质、结构等方面都无法与原件比拟,但丝豪不影响其展出效果,更不影响其文物内涵对人们的教育意义。

2文物内涵不减少

文物藏品由本体和信息两部分构成。文物本体多半是保存在文物库房、展厅中;“文物信息则是通过技术手段,记载了包括工艺、造型、文化背景等许多内容的文物本身的各种特征,它们是可以脱离文物实体而存在的。”

莫斯科的普希金美术博物馆。此馆的大部分展品,都是20世纪初复制的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等国家的艺术珍品,如:雕塑、油画。而且,复制水平逼真、精美,都再现了那些作品的艺术魅力。一个博物馆以复制品支撑,且给观众留下很大的艺术震撼力,复制品在这里起到了传播文化的巨大作用。俄罗斯人可以在自己的国度内,欣赏到各国的艺术珍品,得到艺术的熏陶,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如辽沈战役纪念馆一级文物——陈云背心。1947年陈云在南满斗争的岁月里,任辽东分局书记,兼辽东军区政委,那时陈云常患感冒,军区后勤部政委唐凯请人做了这件背心,陈云一直穿用,经过夫人多次修补,别人劝他换件新的,他总是说,补一补,还能穿嘛。直到1985年陈云同志才同意换下,捐赠给辽沈战役纪念馆。此时的背心已有三种不同颜色,大小不等的32块补丁。1985年11月陈云夫人于若木将此背心赠给本馆。这件文物,充分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的作风。陈云同志成为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就是用的复制件

三、把握好文物复制的原则

根据2011年《文物复制拓印管理办法条例》第三条“文物复制是指依照文物的体量、形制、质地、纹饰、文字、图案等历史信息,基本采用原技艺方法和工作流程,制作与原文物相同制品的活动”。具体文物复制时可按以下原则:

1按对光的敏感度来确定复制品的范围

对光不敏感的物品如:金属、石材、玻璃、陶瓷、珠宝、唐瓷、法琅等文物展览中尽量用原件;对光较为敏感的物品如:竹器、木器藤器、漆器、骨器、油画、壁画、角制品、天然皮革、动物标本等,绝大部分博物馆展品属于这一类;对光敏感的物品:纸质书画、纺织品、印刷品、树胶彩画、染色皮革植物标本等。这类文物展览中一定要用复制件。

革命类纪念馆对光敏感的物品常为纸制品、布制品等。纸制品一般则指革命文物中的文献部分,它在近现代革命文物中占的数量较多,如书刊、报纸、传单、路条、债券、纸币、邮政资料、地图、命令、布告、电报、手稿、纪念册等。布制品如个人穿着的服装、鞋帽、肩章、个人用的生活物品、旗类等。

2根据馆内专业复制人员的技术水平来确定复制品的范围

文物复制,是博物馆、纪念馆不可缺少的一项技术性较强的专门业务。辽沈战役纪念馆比较重视这项工作,建馆时期保管部有2人专门从事这项工作,自身钻研,外出学习,而且注意传帮带。它不仅有助于文物保管,延长文物寿命,使之流传后世,而且对陈列展览提供方便,是保护文物的一种较好办法。

纸制品长期在展厅中,會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虫蛀、霉班、折裂等现象,为保持文物的完整性和清晰度,如东北解放战争时期我党的主要报刊、杂志;(如东北画报、东北日报),各军区、纵队出版的战斗简报及文献、手稿、电文等应常更换,这样才能做到不影响展出效果。

3文物合理把握好复制时间

博物馆人始终都应把文物保护的意识放在首位,力争可复制的文物都有“替身”——复制品,条件允许复制时间最好是在文物被征集后入库前。减少对文物的损害程度,节省库房管理者的劳动量。一但需要可看复制件,起到保护文物的作用。革命类文物特性,它本身从内容上也是研究人员需要的。

4使用现代数码技术和办公用具,更好地为复制文物工作服务

革命类纪念馆,纸制品的历史价值更高。纸制文物不仅是展览所需,其中的文字内容更是研究人员研究历史的最好的第一手资料。所以复制时不仅只考虑陈列用,同时也应将内容完整考备下来。利用信息技术,高科技数码产品,如用复印机、彩色复印机、电脑、扫描仪、电脑喷绘、数码制版和激光打印。随着科技的发展,3D打印技术应用于文物复制能效性主要体现在成品率高、仿真度高、耗时少、成本低,将对文物的不利影响,压到最小度。节省人力、节省时间,又为业务人员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例如书籍,不要只复制封面,里面的内容可利用现代电脑数码技术扫描打印出来或复制下来装订成册,以便研究人员研究历史之用。这样,展览内容设计时可以做到需要看文物时,直接看复制件就可饱览原貌,做到心中有数。

5及时总结复制经验

馆内复制人员钻研复制业务,及时总结复制经验,写出多篇有关复制文物的论文,如《浅谈纸制品革命文物复制》、《文物复制品作旧的几点办法》、《浅谈纺织品文物奖旗的复制办法》、《复制布类文物字迹书写的办法》、《纸制品文物染色与作旧的初步尝试》、《浅谈纸制品文物库房温湿度的控制与调节》、《纤维质素文物的物质成分结构分析与做旧技术的应用——复制纤维织物陈云背心的启示》等

四、结语

总之,现代的文物复制,不仅具有传统的保护意义,从更深层次上说,还具有了文化普及的意义。通过文物复制,使更多、更好的文物珍品进入普通百姓的视野,让他们通过这些“文物”了解过去、了解历史,因此,在展览中合理、有效地使用好文物复制件,即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社会文化需求,又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博物馆的收藏、教育、研究职能作用。特别是随着我国纪念馆事业的发展,随着红色旅游业的深入,同性质同系列的纪念馆越来越多,但资源有限,建馆较晚的纪念馆文物更显不足,展览中对文物复制品的需求量更大,所以我们必须对复制品在纪念馆中的作用和意义做到更深刻的认识,并且在实际工作中把这种认识落实到纪念馆建设的方方面面,真正起到连接纪念馆与观众的桥梁作用。

猜你喜欢
展览合理运用
揭开古籍文献与历史图像神秘面纱
国家典籍博物馆展览所见文明交流互鉴
多媒体在小学教学中之我见
浅析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游戏的合理应用
涉众型寻滋案中视听资料的运用
博物馆书画展览设计研究
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科学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关于低碳展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激励机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展览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