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2017-07-14 09:34安彩永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7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安彩永

摘要:数形结合是数学学科一个重要思想,能够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在解决实际数学问题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情况进行探析,以提供一定的参考经验。

关键词:数学结合 小学数学 教学

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重要课程,让学生逐步从形象思维转变到抽象思维,并建立正确数学思想和意识[1]。数形结合是数学教学中一个重要思想,主要通过数和形的对应转化,将抽象性数学语言和直观、具体的图形相结合分析并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也就是把抽象和形象思维相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

一、以形助教,培养数学意识

所谓“以形助数”,就是数学教师开展课堂教学中,通过应用几何图形特征的方法把需要讲解的数学知识点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让抽象化问题转变成具体化[2],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在小学数学中的“形”主要有实物、面积模型、线段、数轴等。

比如通过形,让小学低年级学生认识数,让其逐步建立准确的数之概念。在人教版2年级“千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中,可借助几何图形让血栓学生理解 个、十、百、千,如图1。通过具体的图形如不但能让学生认识“1、10、100、1000”的概念,还能更为直观地认识“十进制”此种数和数间的关系,以便学生建立具象概念,为后续数的运算和比较奠定基础。

再如通过形,解决数学应用问题:有一辆汽车从甲驶往乙,需要先上坡再走平地,再下坡,其行驶上坡速度是20km/h,下坡时速是40km/h,平地时速是30km/h,已知汽车从甲驶往乙共用了6h,包括平地2h,下坡4h,那么汽车从乙驶往甲需花几小时?该题中含有变量和不变量,其中变量就是上下坡的路线,不变量就是平地、汽车速度,在汽车从乙驶往甲时,原本的上坡路转变成下坡路,下坡路则转变成上坡路。基于此,可向学生展示以下图形,图2、图3:

通过上述图形,让学生更为迅速、直观地理解上、下坡路的转变,进而得到乙驶往甲的上坡行驶时间是(40×4)÷20=8h,下坡則是(20×6)÷40=3h,而平地时间是未变化的,所以汽车从乙驶往甲的用时是8+3+2=13h。在解答此题目中,通过具体的图形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图形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上下坡的转变,使其更好地认识和记忆数学知识。

二、以数解形,培养空间观念

以数解形,就是通过数学语言、数量关系等来说明、分析图形特征、性质,强化对图形的理解[3]。这里的“数”主要是数学符号、数学语言。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空间观念的建立直接关系到后续数学知识的学习,而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此种思维,不仅要在教学中联系实际,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其认识“形”,还需要进行分析、判断及运算,进而概括出抽像是数学公式、定律,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

如通过“数”,认识并准确测量图形。图形本来就是直接表达的,而通过数学符号、数学语言,能够深化学生对图形性质、特征的认知,更全面地理解数学图形。例如应用长方体、正方形等语言,抽象概括出这类图形存在的共性;通过高、底、边、角等描述三角形,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及相互间的关系。同时,基于测量和计算边、角、高、周长、体积等,准确认识图形性质。在人教版三年级“长方形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可用1-4-4 来概括长方形特征,也就是长方形具有1 个面,4 条边,4个顶点,把具体的数字和图形特征结合,更为详实地描述长方形特征,进而在学生脑海中形成长方形的具体表象,对后续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有重要帮助。再如人教版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中,长方形花坛长、宽分别是200m、100m,算出花坛的周长及面积。通过计算,周长是(200+100)X2=600(m);面积是200X100=20000(m2),借助数字表示长方形花坛的长和宽,可直接套用公式算出其周长、面积,以数解形可自实际生活中抽象出不同图形,应用具体数字来描述其属性,进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图形,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

三、数形结合,建立数学思维

数形结合,即同时应用“形”和“数”,实现“数形互译”,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通过图形展现出来,再通过图形使抽象的数量关系更为直观化、具体化,然后再观察、分析图形,把图形转变成具体算式,解决问题。

比如:“鸡兔同笼”教学中,假设同个笼子中装有鸡兔,共20个头,54条腿,那么鸡、兔各有多少只。对于该问题通常是采取列表尝试法,运算相对复杂,但如进行“数形互译”,就能让学生更为迅速的理解和解答题目,且还可明确存在的数量关系。依照题目可向学生展示以下图形,如图4: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笼中放有7只兔,13只鸡。再引导学生去探究存在的数量关系;设笼中全放鸡,则腿共有40条,那么余下的14条腿就可每2条“装”于鸡上转变成4条腿兔子。如此可知兔子有14÷(4-2)=7(只),鸡有20-7=13(只),整体算式是(54-20×2)÷(4-2)。

再如“倍的认识”教学中,算出一个数是另个数几倍时,通过图形可更为直观地展现,比如:12为4的3倍,那么可通过以下图形展示,如图5。

通过图形,学生可更为直观、具体地算出数字a 是数字b的倍数,实际是数字a含有多少个数字。如此就将“倍”的概念和除法概念结合起来。在教学中,也可引导学生先画出题中的数字关系,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总而言之,应充分认识数形结合思想,将其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同时还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概念,建立良好的数学思维,为后续数学学习奠定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任小雁.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10:75-76.

[2]王永春.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447-448.

[3]蔺月薇.浅析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5,19:206.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