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拓展资源有效解读

2017-07-14 09:36郑玉忠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误区互联网阅读教学

郑玉忠

【摘 要】互联网为师生创造了极具开放性、自由性、自主性的阅读空间,有效实现了互联网背景下最广泛的阅读信息吸纳与交流,充分激发了人们的阅读兴趣。由于网络阅读极大地尊重了读者的学习趣味及其选择,可谓真正意义上的本色阅读。文章依据互联网概念下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特点,分析了当前容易出现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误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5-0033-02

互联网问世,不仅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海量资源,也带来了语文阅读方式的革新,为师生创造了极具开放性、自由性、自主性的阅读空间,有效实现了互联网背景下最广泛的阅读信息吸纳与交流,充分激发了人们的阅读兴趣。由于网络阅读极大地尊重了读者的学习趣味及其选择,语文可谓真实意义层面的本色阅读。与此同时,也为小学阅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然而,在小学语文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一些教师处置不当,使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出现了“脱离文本”的情况,以至于既定的阅读教学目标无法完成,更谈不上语文知识的拓展和运用能力的提高。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立足文本,合理、妥善地使用互联网资源,拓展阅读资源,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一、互联网时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特点分析

互联网的快捷搜索与浩瀚的资源颠覆了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1. 阅读内容——资源浩瀚

阅读教学的本质是一个学生、教师、作品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基于浩如烟海的阅读资源的一种习得。小学生语文能力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浩瀚的阅读材料。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内容虽然极为丰富,但离满足小学生的阅读需求还远远不够。互联网的诞生恰好弥补了语文教材内容有限的缺陷,弥补了学校图书馆、阅览室资源的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可谓实现了无限的阅读资源和特定阅读群体的有效融合。学生可以上网查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源。教师也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阅读理解的实际,实施个性化指导。

2. 阅读形式——不拘一格

网络阅读较之传统的阅读方式显得灵活、便捷,形式多样。一般来说,读者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自主地选择阅读的难度、重点和方向。利用互联网技术如QQ、微信、微博、电邮等手段有效地开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阅读合作与交流,一起探讨个人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线阅读时,学生不但可以获得自己班级、自己学校教师的指点与引导,还可以向在线的外校教师、专家学者甚至自己崇拜的人请教,让他们为自己指点迷津。如此开放性的阅读模式,早已颠覆了传统阅读封闭、单一的学习环境,对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大有裨益。

3. 阅读过程——自由互动

网络阅读是以人机对话为主要形式的阅读,可以为读者营造直观、形象、活泼的交互式学习的环境,提供音像同步、图文并茂的综合感官刺激。在这样的阅读条件下,学生无疑具有很高的阅读自主性。由于不受教师和课堂的限制,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可利用无限的资源进行知识的主动构建。同时,网络阅读不受时空限制,学生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地点,依据自己的愿望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作品展开阅读。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终端自由发表、交流,或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或表达对别人言行的评价,或发表自己的阅读心得,或查找资料辅助阅读,与网友共享网络阅读的乐趣。

基于上述几个特点,互联网为师生创造了极具开放性、自由性、自主性的阅读空间,实现了人机互动与交流,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活了。就这点而言,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网络阅读极大地迎合了学生的学习趣味及其选择,可谓真正意义上的本色阅读。

二、互联网概念下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予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彻底的革命,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可是,許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显得有些措手不及,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误区。

1. 淡化文本,忽视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的魅力在于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感悟,这也是语文教材选编的初衷。就学科特点来看,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媒体,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在阅读过程中,需要读者展开想象与联想。许多情况下只可以意会,如果生硬地用其他媒体来诠释,往往会弄巧成拙,舍本逐末。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多媒体的使用,出现了淡化语言文本的现象,冲击了语文教育的精髓。殊不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殊不知,教师课堂上精彩的口语、精致的板书、优雅的教态,不能完全被现代媒体所取代。

2. 注重形式,追求热闹气氛

有些教师高举学科融合的大旗,鼓励学生将课文编成各种剧本、歌曲、广告词等,并在教室里表演,于是,书法、绘画,吹拉弹唱等纷纷呈现,整个课堂热闹非凡。这样的教学形式乍一看确实气氛热烈,欢声不断,笑语不绝,但学生掌握了多少实实在在的语文知识?读写能力提高了多少?却还是一个未知数。教师热衷于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似乎没有组织学生讨论这一环节,不符合新课改精神。学生无暇静心读书,美文美读完全被淹没在形式热闹的活动之中。

3. 极端解读,无限度超越文本

语文课文的含义,只有通过积极有效的解读才能理解。作品的主题彰显,需要读者进行创造性解读与个性化理解才能达成。可见,阅读是读者进行的二度创造,这也是赋予有关作品的第二次生命。但是,读者的解读如果仅限于对文本的反映与复制,那也只是一种平凡的解读,无法超越文本。在教学实践中把握好度并不容易,如果不顾实际需求,一味地超越文本,就容易走向极端,导致脱离文本。

三、对策——立足文本,拓展资源,有效解读

1. 立足文本

文本是教学的载体,也是语文学习的依据。在互联网条件下,阅读教学必须把握好使用互联网资源的分寸。例如,学习《拉萨的天空》之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了解拉萨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气候特点、布达拉宫等有关资料和图片,立足文本,加深对文本理解。在这一学习环节中,文本的导向作用难以彰显,语言训练目标没有着落。对此可以尝试改变拓展的时间,提到课前完成,由教师提供网络链接,明确重点预习。教学时,教师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纠正误读,对文本的理解也就落到实处了。

2. 拓展资源

互联网犹如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教学中要围绕重点进行,有效、高效阅读的重要保证在于尽快找到对应的拓展资源。教师如同罗盘与航标灯,引导学生尽快地找到目的地,不让学生在瀚海中“盲游”。因此,教师备课时,就要试水网络,筛选资源,为学生提供知识链接。例如,某教师执教《黄果树瀑布》之前,找到黄果树景区的网站,并在教学中向学生推荐,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原来登录后大家看到里面的资源无比丰富,令人目不暇接。但一堂课的自学时间非常有限,浏览网页时只能走马观花,互联网的资源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后来,她对素材进行筛选,只保留了部分与教材关联密切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这些精选的信息获得有益的知识补充,不仅加深了对黄果树瀑布的了解,也为后面的拓展环节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 培养能力

语文教学与互联网联姻的意义,还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信息收集、处理的能力。使用网络媒体的关键是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二者之间的矛盾,否则就会失去平衡,无法达到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教学设计要充分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让互联网为阅读教学提供广阔的平台,为阅读教学注入时代的血液。

总之,互联网概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给师生双方都带来了勃勃生机与无限活力。互联网技术将是当前及未来语文教学的最重要技术支撑,必然会成为信息时代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语文阅读教学的“与时俱进”,对激活语文课堂、提高教学效益、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王玉梅.语文阅读教学应正确对待“文本”[J].现代语文,2006,(6).

[2] 陈跃红,史仁忠.立足文本的拓展更精彩[J].江苏教育研究,2006,(4).

[3] 蓝玉香.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文本拓展[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2).

(编辑:易继斌)

猜你喜欢
误区互联网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过敏误区,你中了几招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圆锥曲线学习中的六种误区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解析几何常见误区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