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情消费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及成因的分析

2017-07-14 10:05王天星闵蕊金张旭辉马墨涵王翠翠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7期
关键词:消费心理消费

王天星+闵蕊金+张旭辉+马墨涵+王翠翠

摘要:随着经济的腾飞,人们生活水平日新月异,消费模式也出现多样化的趋势。目前,当代大学生作为消费人群的主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在模仿消费、攀比消费、人情消费等消费模式中自我成长。本文基于人情消费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及成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消费 大学生消费 消费心理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映,消费心理实质上是一个消费购买的决策过程,除消费者本人之外,旁人无从知晓,故又常被称为消费者“黑箱”(black tank)。[1]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未来,承载着前所未有的使命和责任,随着社会群体发展方式的改变,大学生的交际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人情消费或许成为了主导消费模式,所以研究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及其成因,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更可能驱动未来社会的消费模式。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和各别访谈法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共投放问卷250份,问卷投放范围涉及我校大一至大五在校生,遵循完全随机抽样原则,有效回收问卷243份,可较真实的反映当代大学的消费理念、消费模式及消费心理。

一、大学生人情消费的现状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校园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大学生与各级领导、辅导员,任课老师以及同学之间的互相交往中。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人情消费。[2]然而当代大学生的经济来源大多依托于父母,消费心理也展现出依赖特征,有时为了利益群体关系,获得对方的好感,迎合自我的虚荣心,从不考虑所依托家庭的承担能力与接受范围。

二、影响大学生人情消费心理的分析

1.西方消费价值观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蔓延至各个国家,国际经济影响力越来越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当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贸易等各类往来的增加,我国经济也与全球经济高度接轨。当代大学生作为最年轻的消费群体,更易于快速的接受西方的消费背景与消费习惯,譬如,与二十世纪相比,二十一世纪的当代大学生的人情消费,也从互送雪糕、作业本、电影票等转变为品牌口红、项链、皮包等,香奈儿、施华洛世奇、爱马仕等高知晓度的西方奢侈品牌也成为当代大学茶余饭后的聊天佳话。

2.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的消费情况受所处的城市水平、经济来源人的职业性质与教育程度的限制,也由自身家庭的消费模式、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所决定,在受试的243人中,认为父亲、母亲的做事风格对其影响非常大的分别占了20.1%和19.7%,由此可见,父母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占据了一定作用,在各别访谈中,有各别受试者谈到,其父母的人情消费观念对其影响很大,譬如,“要想办成事,必须送礼、宴请,打通好人脉”以至于其处于学校中,虽然本身能力不凡,但涉及学生会、班级等的晋升机会都会想法设法给上级送些小礼或者请上级干部吃饭等。

3.心理因素的影响

(1)消费的非理性心理

顾名思义,任何事情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消费也不例外,分为理性消费和非理性消费,也有过度理性导致的异化非理性消费。在很多人眼里当代大学生是新时代的代名词,但很多大学生因为过度的突出自我,在消费的热潮中迷失自我,譬如,当代大学生的“大学标配”是手机、平板、电脑,部分学生并不会根据自身的需要量力而行,而是“其他同学有,为什么我不能有”的理念,再譬如,在校女大学生会对当季流行性服饰、配饰,品牌口红、化妆品进行大面积采购,往往她们只是追赶时尚的需要而非其实用价值的利用。

(2)寻求补偿与驱赶孤独心理

作为经历了高考,成功进入大学的当代大学生,经历了一次高考的筛选,等同文化程度、思想程度的大学生分配在一起,初中阶段自己的兴趣爱好、一技之长都日渐推诿,没有办法得到完好的表现,但好胜心却驱使通过其他途径完成自我实现,在访谈的受试者中,会有一部分选择用消费来寻求补偿。

虽然大学是座堂而皇之的象牙塔,但缺乏竞争的教育体制会使人懒散,现实与理想间的差别,让本该忙碌的大学生活变慢,无所适从间郁郁不得志的孤独从心理滋生,为了填补内心的孤独感,大学生会选择“与好友交流谈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朋友彼此之间加入社团重新培养兴趣;亦或者交男女朋友,从对方那里得到感情的慰藉”从而驱除内心的孤独感。

(3)构建自我的群体认同的心理

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尚未成熟却处于社会群体,一方面:模仿消费,以适应当下发展的经济体系,获得安全感;另一方面,90后的大学生群体作为新时代的新秀会“标新立异”,个性追求和自我实现成为他们的消费模式。大学生身处于群体环境,群体认同和自我认同一部分会由消费行为体现,在认同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偏倚,譬如,互请吃饭、参加宴会、参加社团团建会成为一个群体,消费就完成了这类群体的群体构建。当代大学生模仿消费、攀比消费、人情消费等的心理动机大多数出于一种心理补偿,表现和满足包装自我,实现优越感,希望得到群体的认同。

群体作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朋友交际关系群体、学校社团群体、兴趣爱好群体等都成为人情消费的“重灾区”,作为90后的独生子女,当代大学生渴望融入群体,希望得到群体的认可,作为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对群体及自我的认可度提高,所以在消费心理中,希望运用人情消费达到融入群体的目的已经成为普遍的状态。

三、结论与对策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三观的塑造、构建健全成熟心理、培养自我消费模式的过渡阶段,而且在大众媒体互联网的诱导下,消费范围更加广泛,人情消费模式也成为广大大学生的负担,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高校应从校风上加以引导,增设一些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建设与成长的公开课或选修课;家庭上要密切关注子女的消费观念走向,要控制与监督子女的消费模式,做到量力而行;作为主流媒体,应积极正面的传播消费理念;就自身而言,要培养对消费的规划能力,理性消费避免过度的模仿消费、攀比消费、人情消费等。

参考文献

[1]施应玲. 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文调查分析[J]. 华东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48

[2]任云霞. 論人情消费----一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式[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15(4):24-26

猜你喜欢
消费心理消费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40年消费流变
女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研究
浅析商品因素对消费心理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包装设计的发展特征(1978—2000年)——消费心理研究
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
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消费物价指数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