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隐性流失问题研究现状与不足

2017-07-14 22:58李博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7期
关键词:本职工作隐形隐性

李博

一、概念界定

英文“Teacher Attraction”的意译,即“教师因持续打击或压力引起的教师力量或效用缓慢消退”,是指教师作用有效性的丧失。结合已有众多研究结果,本文对教师隐性流失的表述为:教师的隐形流失是指在教师本人人事隶属关系不发生改变、仍在原有岗位的前提下,因持续打击或压力等作用下,其对教师教学科研本职工作的兴奋点(或兴趣点)开始(或已经)全部(或部分)弱化或从本职工作转移至其它地方,从而对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及教学等失去其积极作用的一种现象。[1]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教师隐性流失的研究主要集中如下几个方面:

1.关于概念的研究

教师隐性流失的概念,在目前的研究领域还没有完全统一的或者权威的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1)认为“教师隐性流失,是指在岗教师将目光投向课后、校外,在本职工作上‘出工不出力,马马虎虎,投入精力较少,却专心干私活,在校外兼职、兼课,搞有偿家教,办兴趣班等。”(2)“隐形流失是指在本人人事隶属关系不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其对本职工作的兴奋点(或兴趣点)开始(或己经)全部(或部分)弱化或从本职工作转移至其它地方,从而降低本职工作效率的一种行为,即教师本人还继续留在原学校内,但并没有尽心尽职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或从事着与本职工作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工作,即所谓的“不务正业”,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学术价值,削弱了学校的整体效率和效益,降低了学校的综合竞争力”。(3)有“‘教师因持续打击或压力引起的教师力量或效用缓慢消退,是指教师作用有效性的丧失。”[2]

2.关于特征特点的研究

现有研究中分析了高校教师隐形流失的特征有:社会背景的时代性、方式上的隐秘性、动机上的多样性、主体上的骨干化和影响上的间接性。也有学者指出高校教师隐性流失具有形式多样化、流失人才高级化、动机多样化、兼职方式公开化、合法化、后果难量化等特点。[3]

3.关于形式及类型的研究

教师隐性流失的分类较多,有分为精力的隐形流失和知识的隐形流失两大类。有分为正业变副、副业转正、正副次次颠倒,忙于拿学位、为名为利奔官场、麻将声声声几许、远离讲台攒成果等种类的。也有专门把农村教师隐性流失分为人员的流失、精力的流失、知识的流失、敬业精神的流失和价值观流失等种类。有把城市中小学教师隐性流失分为在职学习型、社会兼职型、发展停滞型等三种形式的。也有把高校教师的隐性流失分为校外兼职、消极怠工、学习深造、担任行政工作、精力不足、准备跳槽、人才闲置和学习创新意识减弱等形式的。

4.关于原因的研究

对造成教师隐性流失原因的研究成果很多,学者们主要围绕着教师的职业道德、经济收入、学校管理、自身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者们认为市场经济在道德上的负效应致使高校对教师德育教育的削弱,使部分教师忽视了本职工作,忘记了自己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失去了教师应有的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经济因素是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隐性流失的直接诱因。研究认为学校领导素质不高,学校选才、用才等管理上欠科学、不透明、不完备、不公平,致使教师公平感缺失、心灰意冷,对学校的信任度下降,最终导致教师流失。看不到学校的光明前途、人际关系紧张、为了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为了更好的福利待遇、对学校的管理深感失望是教师隐性流失的主要原因。

5.关于负面影响研究

研究认为教师隐性流失现象严重浪费了教育资源、影响了教学质量、毒化了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 “阻碍教师专业发展”,会“刺激其他教师,引起新一轮教师隐性流失”,会“阻碍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学校声誉”,使“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陷入恶性循环”,更一步“加剧教师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影响教育均衡发展”。[4]

6.关于对策的研究

学者们比较高度一致的认为:解决经济收入、提高教师待遇是教师安于本职工作的最重要、最有效措施。除此之外,在职业道德方面预防教师隐性流失“应加强市场经济下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构建,即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可和自我调适、自我修养,并保持与社会要求相适应。”预防教师隐性流失应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人事管理体制,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探讨科学的激励机制,优化高校内部环境,增强高校对教师的吸引力。要采用疏导的策略防止教师的隐性流失:即规范教师的兼职行为,使教师能在保证将主要精力放在校内教学、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之上可以适当兼职。

三、国内现有研究的不足

从内容上来讲,虽然已经涉及到了教师隐性流失的方面,但从所现有文献资料来看,研究的中心是不一样的,研究者所达到的深度也是大不相同的。在对概念的界定上学者们也还是处于探索阶段,所以还没有一个统一和权威的概念的表述,特别是在对“教师流失”这一核心概念的界定上表现得特点突出,现有研究中的“教师流失”与“教师隐性流失”两者在概念界定上存在矛盾的地方。另外,在对教师隐性流失的影响的研究还显得相对不足,少有提及到的也只是谈到了教师隐性流失不良的影响,教师隐性流失或许也存在对学校的积极作用,这正是研究者们应该涉足的地方。

从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来看,现有的研究虽然涉及到的小学、中学和高校教师隐性流失的研究。但研究者喜欢者从宏观上的角度进行,对微观具体的研究相对较少。现有研究中,研究者均喜欢進行普遍性研究,对个案研究相对较少。[5]

参考文献

[1]姜蕾.美国防制教师隐性流失的教师教育策略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2]柳卉.新疆高校教师人力资源流失问题的对策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7.

[3]费琳.从高校教师隐形流失谈高校人力资源整合[D]. 江苏大学, 2005.

[4]黎元奎,张代明.高校中青年教师“隐形流失”问题初探. 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1):57-60

[5]叶子飘,陈京莲.高校人才隐性流失不容忽视[J].中国人才,1999(09):37.

猜你喜欢
本职工作隐形隐性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隐形人
浅谈西藏驻站记者如何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我变成了一个隐形人
幸运的巧克莉
浅析当前演出市场,努力做好市场营销
浅析煤矿工会组织在搞好职工本职工作中的作用
“0感无暇” 隐形妆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