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7-07-14 18:49胡燕华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23期
关键词:教育融合科学教育人文教育

胡燕华

【摘要】人类创造力的基础来源主要由人文、科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构成,因而三者之间有着必然和既定的关联,是人类形成和实现创造力的自然追求。因此,推动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以下简称“教育融合”),不仅是当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高端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必然举措。本文主要阐述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内涵及关系,分析了促进两者融合的必要性,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以期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充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关键词】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 教育融合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011-02

一、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内涵及关系

(一)内涵

所谓“人文”,简单地说就是人类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人文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精神世界的状况取决于人文的陶冶。所以说,人文教育不仅涉及人文知识,还包括与之相关的人文精神、人文思维及人文方法。具体地说,人文知识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沉淀,也是世界各个民族文化的根源。人文精神是人类在漫长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以文化底蕴为基础的文化结晶;人文思维是一种极其丰富的内心活动,是“人”的灵感、直觉的共同作物,是人类原创性思维的发源。而人文方法则是人文知识在人文思维的指导下进行创造的路径,是维系和巩固人类发展的关键。

而“科学”则是集合了各种定律、现象、定理以及思维方式的综合知识体系,是人类社会开展各项研究的基础。由此,科学教育自然成为了各学段教育、各学科教学的基础,通过科学知识的习得,能够让学生学会并掌握辨认客观事实,发现客观规律,并形成改造世界、研究自然的能力。具体地说,科学教育主要由四个板块组成:一是科学知识。正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知识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力量,是科学教育和人类发展的首要重点。没有科学知识自然不会有发明创造,没有发明创造自然不会有社会进步。二是科学思维。具备严谨的逻辑和科学的思维,是实现发明创造、带动生产力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一旦思维方式偏离科学化,其结果自然无科学依据,也就没有考究的意义。三是科学方法。这是科学知识在科学思维指导下形成的一种科学行为,是保障发明创造、研究成功的重要工具。四是科学精神。作为“科学”整个体系的精髓,科学精神的存在犹如一股原动力,促使着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始终坚持以求真、求实为导向。

(二)关系

大量实践证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是教育之大势所趋,是人类发展之必由之路。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且又相互制约的深刻关系。人文教育得益于科学教育的知识指导,科学教育得益于人文教育的精神引领,二者有如硬币之两面,不可分割,且相互支撑,共同对人类发展发挥着协调、促进作用。具体地说,人文教育研究的对象是“人”,是一种对主观世界的研究,其教育的根本旨在求善,抑恶扬善,从善如流,不屈服于任何恶势力。而科学研究的對象则是“物”,是一种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其教育的根本旨在求真,崇尚真理,不屈服于权贵。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区别,但又有着共同追求——对“美”的追求。人文教育在抑恶扬善的过程中,完美展现了“人性美”;而科学教育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即便是揭示事物现象和本质,也力求用美的形式来予以呈现和表达。除上述外,基于“人”本体而言,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Roger Wolcott Sperry)在割裂脑实验中也证实了大脑不对称性的“左右脑分工理论”。即人脑左右两半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左脑侧重认知,右脑侧重情感,人文教育有助于右脑发育,科学教育则有助于左脑发育。因此,将两种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则更有益于培养“人”的知、情、意、行,从而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教育融合是高等教育职能赖以发挥的基本条件

整体而言,高等教育职能主要有二:其一,实施专业教育和分科教育,使学生能够在特定领域内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各行业领域专门人才。其二,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确保学生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及品德修养的全面提高,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上述职能的发挥,既离不开科学教育也离不开人文教育。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职能中的重要组成,不论是基于“实然”角度,还是“应然”角度,高等教育既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也是社会一切新思维、新思想和科技成果的前沿阵地。由于人类面临的世界是由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双重因素组成,所以高等教育也应与之对应,既要面向自然科学领域,在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做出科学答疑,同时也要面向社会科学领域,为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提供解决思路。因此,必须坚持推进融合教育,才能切实、有效保障高等教育职能得以充分发挥,实现育人目的。

(二)教育融合是满足创新人才个体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教育领域,全面推行学科综合的系列措施对学生学习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由此也体现出,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视程度愈加明显。而要想实现多元化发展,尽可能地习得多种技能,不仅需要科学教育的知识支撑,同时也需要人文教育的精神引导。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产出的多学科交叉教学方式,正是符合教育哲学理念、符合上述创新人才个体发展需求的可行举措,同时也是与学生物质、精神追求相适应的教育模式。

三、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结合教育特征推进不同层面的教育整合

首先,要确保融合教育的价值观统一,既要兼顾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丰富个人精神生活为教学目的,也要着力于学生智力和人性的培养,促其成为学习目标明确、审美情趣高尚、专业技能熟练的多方面人才。其次,要遵循高等教育多元化特征,强调教育的对象不仅是文化,还包括价值、观念、道德、科学、技能等多方面的知识融合。而要落实上述措施,则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第一层,进一步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实行二者整合。即,对人文专业类学生,要加入科学素质培养;对科学技术专业类学生则要强化人文素质培养。第二层,推进不同专业和院系之间的融合。为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创设良好环境,弥补理科或文科院校教育体系单一化的不足,不同类型的高校要进行专业渗透,比如,在专攻理科类的高校设立文科院系,在专业特色文科为主的高校设立理科院系。第三层,重视并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的同时,个人素养也能有所提升,以促其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向学生传达德育信息,实现教育主体与客体的有机整合。

(二)构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学科课程体系

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目标的作用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学科课程体系也应有所调整,方能更好地适应教育融合的发展步伐,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具体地说,首先,在专业课程设计方面,不论是任何专业的学科教学,都应适当加入人文社会课程与自然科学课程的综合教学,帮助学生在树立全面、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同时,学习并掌握科学的方法,既能获得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保持统一,也能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协调一致。其次,在学科教学目标上,要从过去以“当前社会经济结构或是产业需求”为导向,转变为以“未来社会经济结构或产业需求的发展趋势”,并基于此积极设置、发展交叉综合性的专业。同时,对于学生就业指导也要进行相应调整,将过去主导的“岗位适应性”和“就业教育”转变为“社会适应性”和“创业教育”。

(三)调整知识结构提高教师人文与科学素养

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推进教育整合、调整学科课程,同样还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教师不仅是学生生活中的表率,且要想教育教学兼具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必须借助教师的人格魅力予以发挥。所以,这就要求在促进教育融合的背景下,高校要同等重视对教师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使得每一学科的教师不仅精于专业知识的讲授,同时知悉人文历史、具备文化修养,促其在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融合道路上充分发挥师者力量。而教师自身也应积极响应政策指导,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不仅要在广度和深度上钻研执教学科,还要进一步拓展知识领域,尝试精研教育哲学、文化社会学、现代教学理论等各方面知识,并进行有效整合,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反省教学实践,树立“师标”形象,以此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使得这一培养模式影响下的学生既能够用科学思维方式思考“事实”,也懂得以人文思维方式来思考“人性”。

(四)创设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文化氛围

正所谓“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培养创新人才离不开优良环境的创设,学习兴趣的产生以及各种能力的获得,都是在环境的交互作用之下产生的。因此,在教育融合的发展进程中,创设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的文化氛围至关重要。具体地说,首先是“硬件”建设。即,高校应结合专业特色和具体学情来合理规划教学,不仅要配备齐全的教学基础设施,还要增设相应具备人文气息的建筑,为学生构建富有思想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环境。其次是“软件”建设。即,高校应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旨,积极开展学术、科技、体育、艺术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弘扬正能量的爱国教育讲座、高质量的人文学术研讨会等,以全面滲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比如,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制定并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或是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高水平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等。此外,还要给予校内学生组织足够的支持,以通过学生组织的自我管理、教育和发展来带动学生群体整体主观能动性的提升,藉此使得更多学生能在校内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

结语

为适应新时期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要求,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要注重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内在统一性,坚持与时俱进,将“创新”融入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站在教学观、人才观有机统一的高度落实人才培养措施,确保学生兼具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实现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虹斌.比较教育中的科学解释与人文理解[J].湖北社会科学,2015(4):152-156.

[2]贾宏燕,崔艳萍.我国学前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方略:人文与科学并重——从陈鹤琴的学前教育现代化探索说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26-29.

[3]阳桂红.高校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融合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3(3):159-160.

[4]周远清,ZhouYuanqing.在更高层次上推进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10(7):1-2.

[5]周俊.融合维度下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4):152-153.

猜你喜欢
教育融合科学教育人文教育
STEM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浅谈如何落实教育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