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型人格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2017-07-18 11:57朱润瑞张瑞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12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脑血管负性

李 丽 余 珍 朱润瑞 张瑞星

1)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53 2)郑州大学护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D型人格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李 丽1)余 珍2)朱润瑞1)张瑞星2)

1)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53 2)郑州大学护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目的 了解D型人格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睡眠质量,探讨D型人格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300例确诊为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调查,调查工具包括D型人格量表、一般资料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结果 300例患者中,40.9%患者睡眠质量差,D型人格患者占34.94%,D型人格脑血管病患者在多个维度睡眠质量评分高于非D型人格患者,日间功能维度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睡时间、催眠药物与D型人格中的负性情感显著正相关。结论 脑血管病患者普遍睡眠差,D型人格中负性情感会延长入睡时间、增加催眠药物的使用。提示脑血管科医务人员采取护理干预,提高脑血管病患者的睡眠质量,并及时识别D型人格患者,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

脑血管疾病;睡眠;D型人格

睡眠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对精神状态及身体健康有重要意义。睡眠障碍是影响患者躯体疾病康复和心理健康的最常见的临床问题之一,也是影响治疗和护理效果的重要因素。有研究指出,睡眠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人格倾向与睡眠质量有显著关系[1]。 D型人格指个体经常体验到忧虑、烦躁、易怒、悲观等负性情绪,同时在社会交往中抑制自己表达这些负性情绪的倾向,甚至不愿和人主动交往,包含负性情感(negative affectivity,NA)和社交抑制(social inhibition,SI)两方面的特质[2]。本研究旨在研究D型人格与脑血管病患者的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为护理干预提供可靠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2015-12—2016-01我院脑血管疾病患者300例。纳入标准:调查期间在被调查科室就诊,确诊为脑血管疾病并接受治疗,知情并同意参加本调查。排除标准:非脑血管疾病患者,非自愿接受本次调查患者。

1.2 研究工具 (1)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用于评定最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包括18个条目,分为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性、习惯性睡眠效率、睡眠紊乱、使用睡眠药物、日间功能紊乱7个维度,以总分>7分作为睡眠质量差的标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2)D型人格量表(DS14),包括14个条目,分为负性情感(NA)和社交抑制(SI)两个维度,以NA≥10分并且SI≥10分被认定为具有D型人格。(3)一般资料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家庭状况、睡眠质量等。

1.3 资料收集方法 问卷由研究者本人和导师组一起发放,在被调查者知情并同意的情况下,为其讲解调查目的及填写要求,并协助患者不记名填写。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269份,有效回收率为89.67%。

2 结果

2.1 睡眠质量 本研究采用PSQI得分作为评价脑血管疾病患者睡眠质量的指标,269例患者日间功能(0.59±0.68)分,PSQI总分(7.28±4.42)分,PSQI>7分110例(40.9%)。在睡眠质量各个维度得分中,最严重的是入睡时间(1.56±1.13)分,其次是睡眠紊乱(1.32±0.66)分、睡眠效率(1.23±1.23)分及睡眠质量(1.19±1.00)分。

2.2 D型人格与脑血管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关系 269例脑血管病患者中,D型人格94例,占34.94%。D型人格脑血管患者PSQI总分(7.79±4.93)分,非D型人格脑血管病患者为(7.00±4.10)分,D型人格脑血管病患者睡眠质量评分在多个维度高于非D型人格患者。D型人格和非D型人格患者脑血管病患者在日间功能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D型与非D型人格脑血管病患者睡眠质量得分比较±s,分)

D型人格两维度与睡眠质量的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入睡时间、催眠药物与D型人格中的负性情感显著正相关。见表2。

表2 D型人格与脑血管病患者睡眠质量的相关分析

注:*在 0.05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3 讨论

3.1 脑血管疾病患者睡眠质量 目前,国内外研究大多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来衡量睡眠质量,本研究发现269例脑血管病患者中40.9%患者睡眠质量差。脑血管病患者睡眠质量均不理想,与黄秀菁、刘小兰等[3-4]研究结果相一致。脑血管病患者睡眠质量差可能与患者年龄普遍较大,导致夜间排尿次数增多有关;与疾病因素如睡眠中出现的疼痛、胸闷等因素也有一定的关系;此外,住院导致的睡眠环境的改变、治疗需要服用的药物可能导致夜尿增多等因素也会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5]。另外,大多数脑血管病患者白天需要输液,卧床时间多,容易入睡,导致夜间睡眠困难,以及对介入检查和治疗的紧张、恐惧等情绪也是影响脑血管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3]。调查中,也有患者反映,缺少家人的陪伴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睡眠质量,可能与家人不在身边导致患者缺乏安全感有关。

3.2 脑血管疾病患者睡眠质量与D型人格的关系分析 本研究中,D型人格和非D型人格脑血管病患者在日间功能维度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D型人格包括消极情感(NA)与社会压抑(SI)两个维度。NA是指人们长期体验到愤怒、冲突、沮丧、焦虑等情绪,并且这种消极情感倾向不受时间和情景的影响,往往长期稳定的存在着。高NA的人对自我抱有消极观念,对负性刺激也更敏感。SI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压抑自己对情感和行为的表达,且在与人接触时感到紧张、不安全,从而有意识的维持自我压抑的状态。高SI的人认为世界充满了威胁,因此在交往中始终与人保持着心理距离,尽量逃避可能出现的危险。虽然身处恐慌,但极力控制着自我表达,使自己表面上保持平静。

本文结果显示,D型人格脑血管病患者在多个维度睡眠质量评分高于非D型人格患者,入睡时间、催眠药物与D型人格中的负性情感显著正相关,说明负性情感会延长入睡时间,同时会增加催眠药物的使用,与董博等[4]研究结果相一致。可能与D型人格对来自生活事件的压力更加敏感,往往睡前思虑过多,入睡时间长,影响睡眠效率,从而影响睡眠质量有关。也可能和D型人格对外界环境或人际交往易产生不安全感,其应对策略是抑制情感的表达,使其在生活中的一些负性情绪不能及时得到疏导,使个体倾向于经常体验应激且不能成功适应应激事件,因而处于长期慢性的应激状态,导致自主神经紊乱,从而影响睡眠有关[6]。D型人格和非D型人格脑血管病患者在日间功能维度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和较差的睡眠以及D型人格患者更加敏感、焦虑、消极,担心睡眠会对第2天的活动造成很大影响,从而夸大了日间功能障碍有关。

此外,D型人格会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以及日间功能、入睡时间和催眠药物的使用,可能会恶化健康状况、加重抑郁症状、破坏情绪状况,人格可能是解释个体预后差异的重要因素[7]。而通过心理干预可降低D型人格脑血管病患者的抑郁程度,从而提高患者睡眠质量。近来研究表明,包括认知干预、行为干预、支持性干预及放松治疗的心理干预可降低D型人格脑血管病患者的焦虑及抑郁负性心理应激水平,改善D型人格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因此,针对不同人格特征的患者应给予个体化的心理干预措施。

[1] 赵久波,张小远.军校医学生睡眠质量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7):627-628.

[2] Smith TW,MacKenzie J.Personality and risk of physicalillness[J].Annu Rev Clin Psychol,2006,2:435-467.

[3] 贾艳梅,邢启香,刘素梅,竺.心血管病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36):15-16.

[4] 董博,卜秀梅,宋艳丽,等.D型人格对社区老年人睡眠质量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5,29(6):1 998-1 999.

[5] 任金娥.睡眠障碍冠心病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3):589-590.

[6] 方建群,姚树桥,辛秀红,等.D型人格与冠心病生物学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6):561-565.

[7] Schiffer AA,Pedersen SS,Widdershoven JW,et al.The distressed (type D) personality i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impaired health status and increase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J].Eur J Cardiovasc Prev Rehabil,2005,12(4):341-346.

(收稿2017-01-22)

R743.3

B

1673-5110(2017)12-0095-02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脑血管负性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无痛分娩用于初产妇的临床效果观察及对负性情绪的影响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共患难, 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CT脑血管成像和造影的区别是什么
心理护理对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的辅助疗效观察探讨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希望疗法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