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金瓶梅》方言的发音

2017-07-18 12:03甘振波
关键词:注音词话金瓶梅

甘振波

(河北地勘局区调研究所,河北 廊坊 065000)



谈《金瓶梅》方言的发音

甘振波

(河北地勘局区调研究所,河北 廊坊 065000)

探讨了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语音与普通话语音的区别,以及中国北方语音的特点和发音规律;提出的建立汉语第五声的建议,对探讨《金瓶梅》故事发生地和作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指出了当今所行用的国语——普通话作为汉语嬗变的局限性和需要改正的错误方面,建议人民代表大会立法以完善和规范汉语拼音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汉语第五声;中原语音;方言;金瓶梅

众所周知,我国地域广博,方言众多,因此不同方言区的汉语发音各不相同。即便同一方言区,由于县、市不同,其语音和语言习惯也有不同。因此,追求汉语言语音的统一成了近百年中国的梦想。从国家地理单元来讲,我国现代汉语语音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粤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七大方言区。各个方言区的人如果把字写出来,大体上都能看得懂,但如果读出声来,由于语音差别很大,相互之间就很难听懂了,有的更像外语一样艰涩难懂。从区域地理单元来讲,七大方言之下还有更小的地理单位和语言系统,语言学上称为“次方言”。如语言学家将北方方言划为华北、西北、西南和江淮四个次方言。在次方言内部,方言还有区别,这种区别习惯上叫做“话”“官话”或“土话”(土语)。如华北次方言区还有北京、冀鲁、胶辽、中原等官话区。土语下面还有更小的方言单位,语言学上称为方言片或者什么什么腔,等等。如中原官话又分为关中片、秦陇片、陇中片、南疆片、汾河片、洛徐片、郑曹片、蔡鲁片、信蚌片等方言片。其中,方言片还可以再分为小方言片,如汾河片又分为平阳、绛州、解州三个小片。往下细分还可以分出更多的方言小片直至地点方言。所谓“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说的就是与“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相应的方言土语。由此看,虽说是同在中华本土,但由于处于不同地域的人操持着不同的口音,方言土语难免就成了南北交往、东西交流的极大障碍,有时还不免闹出笑话来,弄不好还会惹出麻烦,甚至引发争斗。因此,现实的需要就催生了全国统一标准语音的产生,即当今的国语——普通话就应运而生了。

北方方言长久以来就是汉语的主流交际语言,从前称为“官话”“官话方言”“国语”,“五四”以后逐渐确定为“普通话”这一称谓。建国初期,国家根据各地文化交流的需要,开始在全国推广普通话。在七大方言体系中,北方方言人口最多、遮盖地理范围最大、使用范围最广。加之北京为国家首都,北京话语音优美、庄重大方、字词发音流畅清晰,故普通话标准音就选择在北方方言区内的承德市滦平县金沟屯采集就可以理解了。在金沟屯的语音体系里,“普通话”几个字的英语发音为Mandarin,词根有满族、大清的意思,其语音特征与满族建立清朝不无关系。因此,普通话又被称作胡语、国语、华语、胡普[1]。由此看,普通话的语音分布范围虽然很小,但却很有特征。除北京地区外,北京往北的承德直到长城外的东北地区,其发音跟北京话发音相同或近似。但北京附近的其他地区,如东部的天津话、沧州话属于先秦时期的齐国地域,唐山话属于春秋时代的孤竹国,保定话属于春秋时代的中山国,张家口地区则与山西有相似的语言基础。孙中山先生在中华民国建立后,曾一度把开封话作为国语。所以,以河南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文化语言,才是中国北方方言的代表性语言。

要研究《金瓶梅》的方言语音,必须先确定一个普通话里没有的音调,而这个音调又在汉语、少数民族语言,以及英语、俄语、拉丁语等语言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声调,并且还是使用最多的一个声调。这个声调本文姑且称之为“滑”声——汉语的第五声。这个声调有下滑的感觉,如人、民、潘、莲、谁、华、滑,等等。而研究《金瓶梅》和中国方言,这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当然,建立一个国语的音调是需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才能生效并被认可的。下面就以汉语的北方方言和普通话为命题作一讨论,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滑声的界定

为何定名为滑声?普通话四声的每个声调的名称用字,其本身就发这个音。如阴平的“阴”字,就读第一声——阴平;上声的“上”字就读第三声——上声。本文建立汉语的第五声——滑声的“滑”字就读滑声,本文用符号↘表示。

“滑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笔者在《真藁方言与〈金瓶梅〉》一文中称入声[2]。古入声字界定不严格,致使读者莫名奇妙,如博、德、桌、灭、给、发、月、肉等,按古汉语的界定都是入声。其实,按照普通话的读音“博、德”读音为阳平,“桌、发”为阴平,“给”为上声,“灭、月、肉”为去声。按照中原音,只有“博”读滑声,其他各字都不读滑声。

既然是滑声,就应该是一种声调,同为滑声的字都应该发相同的一种音调。由于书面文字无法演示有声资料,这里不妨把大家都熟知的发滑声的音调用文字表述出来。

(1)陕西人称“我”为“俄(πㄛ)”,俄为滑声,π为润音字母。大家熟知的河南豫剧《朝阳沟》,河南话“朝、阳、沟”读chao↘、yang↘、gǒu,“朝、阳”都是滑声。

(2)英语字母a、b、c、d、e、g等,数量词one、two、three、four、ten等,以及单词to、go、good、see、on等,所发的音调都为滑声。

(3)俄语的数词oдин(1)、два(2)、три(3)等,单词хорошо的末音节“шо(朔)”即滑声。

(4)我国南、北方常见的白鹡鸰鸟(呈黑白羽毛图案),发四声“ji-ling-ji-ling”,第三声“ji”即为滑声。

(5)最常听到的滑↘声莫过狗叫的声音,狗叫的声音最接近的注音应该是“wao!”↘;北京乌鸦的叫声为“啊↘”,非常清晰,犹如人声,声调为滑声。

二、普通话与北方方言的区别

从大范围上讲,北方方言当属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语系。除河南省以外,山东、山西、河北中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陕西秦岭以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及广西北部等地,都属中原语系。在音韵上,它与普通话的区别是:中原音的阳平和上(shǎng)声区别不明显,似乎没有第二声阳平,即普通话的阳平归入中原音的滑声。但本文讨论的北方方言是狭义的,不完全等同于华北官话,不包括河北版图内的北京、唐山、天津方言。这三地的方言大家都很熟知:它们的发音与本文讨论的北方话差别很大。如北京话里只有团音没有尖音,“星”“兴”都读团音xing;天津将“这”读为jìe(介),普通话的阴平,天津话读去声,如“天津包子”的“天”“包”分别读作tìan、bào。普通话的四声与中原音四声变化如表1.《金瓶梅》中的方言是多方位的,这是大家的共识。但书中的主流方言仍是北方话,这一点大家也没有争议。拙文正是本于此,探讨一下北方方言的发音规律,以期解开《金瓶梅》这部旷古未有、惊世骇俗的文学巨著之谜。

表1 普通话发音与中原音变化比较表

注:加粗字为例字。

另外,中原音的另一个特点是舌尖前音z、c、s与韵母i、ü或以i、ü开头的韵母(ie、iao、ian、in、iang、ing、iu、üe)相拼叫“尖音”。普通话不分“尖、团音”都读团音,如“精、经”都读jīng(中原音则分别读作zīng和jīng)。尖音构成普通话里没有的33个齿尖音节。中原音韵与普通话关系见表2。

三、古籍中有关舌尖齿音的记载

(一)《史记》注解

《史记索引》的作者是司马贞,唐代河南人;《史记集解》的作者是南朝(宋)裴骃,今山西闻喜人;《史记正义》的作者是唐代人张守节,籍贯不详。《史记·三王世家》[5]2120记载:

表2 普通话与中原音部分音节构成比较表

注:(1)加粗例字为中原音特有音节;舌根鼻音π构成的字和尖音构成的字,普通话中无此音节。

(2)没有加粗的例字,为普通话与中原音所共有的音节。如“京”字,普通话念jīng,中原音也读jǐng,只是音调不同。

(3)普通话中没有舌根鼻音π,π的发音就是大家熟知的陕西人称“我”的发音,发滑声。π与韵母a、e、ai、ao、ou、an、en、ang构成8个普通话中没有的音节。

(4)声母的舌尖齿音z、c、s与韵母i、ü、üe、uan、ün、ie、iao、iu、ian、in、iang、ing构成33个普通话中没有的舌尖音。这样,中原音较标准语普通话多了约41个音节。

(5)相当于俄语颤舌音“P”的韵母:第一,与声母T构成的颤舌音节,即构成鸟飞、刀飞起、风吹纸条震动的声音(tp):“翠巍巍的柳条,忒楞楞的晓莺飞过树梢。”“早飞起右脚,只听忒楞的一声,把手中刀子踢落一边。”(第46回)“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3]“窗儿外淅零零的风儿透疏棂,忒愣愣的纸条儿鸣。”[4]第二,与声母D构成的颤舌音节,就构成北方赶牲口的声音(dp——)。

传曰“兰根与白芷,渐之滫中,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者,所以渐然也。

这里的“潃”字,是泔水的意思,现代汉语字典注音为xīu;“渐”是浸泡的意思,普通话注音为jìan。我们看《史记集解》和《史记索引》是怎样注音的:《史记集解》曰:“潃者,淅米汁也。音先纠反。” 《史记索引》曰:“白芷,香草也,音止。又,音昌改反。”“渐,音子潜反。渐,渍也。”“潃”读如“潃溲”之“滫”,谓洗也,“音思酒反”。《史记索引》把“潃”注音为siu,将“渐”注音为zian,都是舌尖音。中原音“潃”读第三声sǐu,“渐”读第四声ziàn。《史记集解》的“先”应该读sian,这样“先纠反”就与“思酒反”相一致,但古人读音的音调不得而知。《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父母者,人之本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5]2482。

《史记正义》对“惨”字的注音为“七感反”,这里的“七”声母为c,和“感”的韵母an拼音成“惨”can。如果按现在的普通话“七”读音qi,声母为q,“七感”就成了欠,“惨”当然不读“欠”。

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5]2482。

《史记索引》对“皭”字的注音为:皭,“自若反”。“自若”相拼为ziao,而现在的汉语拼音为jiao。如果唐代的“嚼”念jiao,注音应为“及若反”。

莫邪为顿兮,铅刀为铦[5]2493。

这是贾谊用为长沙王(吴芮之玄孙吴产)太傅时发出的感慨,意为社会不公、颠倒黑白,名剑莫邪钝,铅刀反而快。“铦”是指刃具锋利、快的意思。《史记集解》注“思廉反”,即舌尖齿音sian,普通话里没有这个音节。如果唐代“铦”读xian,就应该是“希廉反”,而不是“思廉反”。

(二)《说文解字》

(1)z:普通话“减”“剪”不分,都读jǐan,而中原话“剪”读zīan。清陈昌志刻本《说文解字》[6]曰:“剪,子善切。”“子”只有一个读音,即“字”“自”,和“善”(做声旁)相拼成齿尖舌音zīan。

(2)c:“千”,普通话读qian,《说文解字》“此先切”,即cian。

(3)s:“先”,普通话读xian,《说文解字》“稣前切”,即“先”读齿尖舌音sian。

(三)《康熙字典》[7]

(1)z:“酒”,普通话读jǐu。《康熙字典·酉集下》:“《唐韵》子酉切。”“子酉”即舌尖齿音ziu。

(2)c:“秋”,普通话读qiu。《康熙字典·午集下》载,“《韻会》雌由切”,“《正韵》此由切”。“秋”读舌尖齿音ciu。

(3)s:“修”,普通话读xiu。《康熙字典·子集中》:“《唐韵》息流切。” “《集韵》《韵会》《正韵》思留切,音羞。”普通话“息”读xi,“息流切”岂不读xiu了吗?通过《集韵》《韵会》《正韵》的“思留切”说明,这里的“息”读si(不读“丝”),“羞”读siu。

四、儿化音

儿化音是北方方言的一个重要特征,对此,南开大学的孟昭连教授[8]311有比较详细的讨论。儿化音一般表示亲昵、小巧玲珑等特征,如小狗叫成小狗儿,狗儿连读,卷舌音,小狗儿三个字读成两个音节。大狗则不能读成儿化音,只能是大狗;小老虎儿、大老虎亦然。但也有例外,如小枣儿、大枣儿,这里的大枣也要读儿化音。至于该不该加儿化音,在哪里加儿化音,要看实际情况,例如第99回道:

李安冷笑说道:“我叔叔有名山东夜叉李贵,我的本不用借。”早飞起右脚,只听忒楞的一声,把手中刀子踢落一边。

这里的“忒楞”,实际上应是“忒儿楞”才准确。文字是记录语音的,《金瓶梅》大量使用儿化音,同时也非常准确地表达了汉语的北方方言特征。正如孟老师举例的“李瓶儿”要读成2个音节,“瓶儿”要连读。《金瓶梅词话》里有2回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儿化方言——“好的儿”。如第28回曰:

第31回道:

琴童儿道:“我有个好的儿,教他替我收着。”绣春问他甚么,他又不拿出来。

这里的“好的儿”指的是好东西、好物件、好玩意儿。儿化音在北方方言里是不可缺少的,没有儿化音是不成言的。例如上面的“好的儿”、“好玩意儿”,去掉“儿”则成了“好的”“好玩意”,岂不可笑!

还有一个方言词是“席篾儿”simi’r,“席”读滑声si↘,“篾儿”连读,卷舌音。秫秸(高粱杆)的外皮撇成细条状就叫席篾儿,可编制蝈蝈笼、炕席等。《金瓶梅词话》第86回有“席篾儿支着眼”句。什么是“席篾儿支着眼”?——眼睑皮肤不由自主的跳动,也可以叫眼神经,民间的办法是用一段席篾儿支住上下眼睑的皮肤,使其恢复健康状态。如果“席篾儿”不读儿化音,读成了“席篾”,再用北京话念,就成了xǐmie。谈到文人对传统文化的修正,不能不提对地名的改动,现举几例:

陕西盩厔:盩厔是个古老的名字,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建县,这个名字使用了2000多年,直到1964年才被改成周至。

陕西鄜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置鄜县,1964年改为富县。我们读杜甫著名的诗《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该如何想?

江西大庾县:江西省大庾县因大庾岭而得名,大庾岭是古代广东和内地的界岭,广东称岭南就源于此。隋开皇十年(590年)改安远郡为大庾县,1957年被改为大余县。梅岭古道就在大庾岭,古道上的石头被祖祖辈辈古人的布鞋底磨得溜光锃亮,苏东坡谪戍岭南,两次路过梅岭古道。近代的北伐军也是从这条古道经过的。毋庸置疑,古道上的每一块石头都是文物!

另外,河北廊坊有一个乡镇叫旧州,原因是过去这里曾作过东安州的州治。近年地方为赶潮流,将“旧州”改为“九州”,大概因为旧字不雅,九州风流的缘故吧。再者,河北石家庄市东北郊有一个村子叫东古城,西汉以前这里是东垣县县治,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在此平叛,之后改为真定县,唐初县治迁往滹沱河北,直到清雍正年间,为避雍正帝名讳改为正定。

五、当今汉语拼音中的缺陷和错误

人类语言和文字的关系是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字典则比文字出现得还晚。中国古代的字典称作字书,直到《康熙字典》问世才称作字典。最早的字书是《尔雅》,大约成书于战国时代。字典的注音无疑是根据人的发音作出的。由于语言复杂多样,同一个字各地发音各不相同。又由于语言、语音比文字丰富得多,于是就出现了多音字。以“和”字为例,和平的“和”读he;抹牌“和啦”的“和”读hu;蒸馒头“和面”的“和”读huo。

语言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字典的注音应服从语言,不能让人类改变语言而服从字典,这是肯定无疑的。方言是无形的珍贵文物,是祖先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要继承和保护它。可庆幸的是,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各地丰富多彩的方言俚语也得以保留。

(一)注音缺陷

关于注音缺陷,这里举几个例子,说明字典在注音上是有遗漏的。

1.泽

“泽”这个字在藁城县及其附近都读zhai,而字典只有一种发音,就是ze。笔者曾问过一个山东农村妇女是哪里人,她说:“he↘zhaili”(菏泽哩)。藁城距离菏泽300多公里,难道这两地的人都读错了吗?可以肯定的是:尚不知有多少地区都把“泽”读成zhai。

2.波

“波” 这个字在字典上也只有一个注音——bo,但在藁城县读作po。郭兰英唱《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时,把“波浪宽”唱成polangkuan,郭兰英是山西人,距离河北不远,可能是地域的关系吧。著名京剧旦角演员李洁是徐州人,演唱梅派京剧《白蛇传》时,扮演许仙的演员就唱“我家住在清波门外”,把“波”也唱成po。再者,东欧国家波兰英文名字Poland,最初是谁翻译的不得而知,但翻译者把po翻译成“波”,说明翻译者是把“波”读成po的。加勒比海国家波多黎各,英文名字The Commonwealth of Puerto Rico,其中的“波多”是Puerto,说明翻译者把“波”读作po无疑。

《金瓶梅词话》一书中提到一种热带水果——苹婆,苹婆(SterchulianobilisSmith),梧桐科热带乔木,生长在我国广东、广西以及越南、印度、印度尼西亚等热带地区和国家。苹婆又名凤眼梨,因果壳裂开里面的种子像凤眼而得名。“苹婆”一词在书中共出现过8次,其中2次写成“苹波”,其余6次写成“苹婆”。《金瓶梅词话》第67回曰:

只见来安后边拿了几碟果食,一碟果馅饼,一碟顶皮酥,一碟炒栗子,一碟晒干枣,一碟榛仁,一碟瓜仁,一碟雪梨,一碟苹波,一碟风菱,一碟荸荠……。

《金瓶梅词话》第73回曰:

……于是,走到床房内,袖出两个柑子,两个苹波,一包蜜饯,三个石榴,与妇人。

苹婆的正确写法是“苹婆”,“婆”字只有一个读音,就是po。正是上面的2处错别字,给我们透露了重要的古代语音信息。当时《金瓶梅词话》的作者一定是把“波”读成po无疑,于是才出现了上面的别字。

3.乐

“乐”作地名时读lào 。“乐”这个字怎样读?《现代汉语词典》[9]里注有2种读音:一是快乐的“乐”,读音lè;一是音乐的“乐”,读音yuè。可作为地名“乐亭”的“乐”应读作lào。笔者家乡附近有2个村子,一个叫南乐乡,一个叫北乐乡,乐乡的“乐”读lào。河南有一个县叫南乐县,其中的“乐”读音lào。山东省有一个乐陵县,“乐”也读lào。南乐距乐乡直距220 km,乐乡距乐亭400 km。看来乐字作地名时都读作lào。《辞源》[10]0880注释比较详细,注有5种读音,其中1个读音yào,意为喜好、欣赏,如《论语·雍也》:“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笔者认为,下面2个例子中的“乐”也读lao,否则就不押韵。《金瓶梅词话》第42回:

见银河星皎洁,看天堑月轮高。动一派箫韶,开玳宴尽欢乐。

一壁厢舞迓鼓,一壁厢躧高撬,端的有笑乐。

第48回曰:

西门庆差玳安抬了许多酒肉烧饼来,与他家犒乐匠人。

这里的“乐”肯定念lao,今天写作“犒劳”,算是一个旁证。

4.港

“港”在作地名时读jiǎng。唐山滦南县有个地方叫扒齿港,当地人将“港”读为jiǎng。河北磁县有个前港村,路边地名牌上写的是qianjiang。

5.大

“大”读dài。藁城有一个村叫大同,当地读音叫dàitong。廊坊地区有个大城,当地人过去叫daicheng。邯郸地区的大名县,过去就叫daiming。有一种电动三轮车品牌叫“大安”,注音就是daian。

6.解

“解”读hài。著名三国人物关羽故里是山西解州,当地地名牌上的注音为xièzhou,但当地人读hàizhou。同样,山西原平县解村,“解”字的读音也是hài,即hàicun。

7.车

“车”字有2个读音,一般读“chē”,但在象棋里读“jǖ”。李左车是汉初名人,被赵王封为广武君,李左车的“车”读ju↘。京剧《淮河营》里有一句著名的唱段:“左手拉住了李左车,右手再把栾布拉”。京剧唱段里把“李左车”唱作lizuoche,错。元氏县北褚村是李左车故里,前些年笔者曾到该村访问,我问当村人“lizuoche”时,村人马上纠正说 “lizuoju↘”。本村人对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他们村的历史名人的发音不会错,历史名人是他们的骄傲,他的名字发音难道会随历史的演变发生变化吗?

8.躧

“躧”读什么音?《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均未收入此字,《辞源》[10]1637里有,读音xǐ,解释为鞋。这个字在《金瓶梅词话》中多次出现,其中,第12回曰:

桂姐一面教桂卿陪着他吃酒,走到背地里,把妇人头发早絮在鞋底下,每日躧踏,不在話下。

第42回曰:

梅花酒呀!一壁厢舞鲍老,仕女每打扮的清标,有万种妖娆,更百媚千娇。一壁厢舞迓鼓,一壁厢躧高撬,端的有笑乐。

第58回曰:

潘金莲吃的大醉归房……进门不想天假其便,黑影中躧了一脚狗尿,到房中叫春梅点灯来看,大红缎子新鞋儿上满帮子都展污了。

从这几段文字的文意来看,“躧”是踩踏的意思。“每日躧踏”就是“每日踩踏”,那“躧”就是当今的“踩”字。“踩”,字典注音cǎi,方言读音chāi。“躧高撬”即今天的踩高跷。此结论还有一个证据,《金瓶梅词话》第43回曰:

(东瓯令)花慵戴,酒倦釃,如今曾约前期不见来,都应是他在那里那里贪欢爱。

“釃”字,字典注音是shai,是筛酒的“筛”字另体,釃酒即筛酒。从中国文字的形声构成来看,“酉”代表事物——酒,“麗”代表发音——发ai韵。它和上面的“躧”字构成一样,韵母都是ai。“躧”字即“踩”chāi字,“釃”字即“筛”字。又如,第82回陈经济翻墙去找潘金莲:

(二)拼音错误

除了上述多音字读音中的遗漏外,现在普通话注音里还有一个重大错误,就是尖、团音不分。例如:“西”“吸”不分,都读作xi。在北方方言里,西读作si(思一切);在普通话里,si是“丝”的拼音,这显然是错误的。同样的情况,舌尖音zi,是北方方言的“集”,ci是北方方言的舌尖音单词“漆”。相对应的“丝”“资”“次”该如何拼呢?

藁城县的数量词都是这样念的:一yigè,二liā(俩),三sǎ(仨),四sЗe(sЗ读去声,Зe读轻声) ,五wūwo,六liùwo,七cǐye,八bǎge,九jiūwo,十shi↘re。这种念法北方方言区的人相当熟悉,决不是只有藁城人才这样念。特别是那个“四”,实际上是2个音节连读的,即sЗ和Зe的连读。由此可见,方言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和严谨。因此,我们在推广普通话时,一定要保护好方言这个无形的文化遗产。

六、从几个细节看《金瓶梅》方言的发音

《金瓶梅词话》第19回有一段西门庆跟潘金莲的谈话——西门庆设计让草里蛇鲁华和过街鼠张胜罹打蒋竹山的事。

西门庆道:“你还不知他哩!也是左近一个人家请他看病,正是街上买了一尾鱼,手提着。见那人请他,说:‘我送了鱼到家就来。’那人说:‘家中有紧病,请师傅就去罢!’这蒋竹山一直跟到他家,病人在楼上,请他上楼。不想是个女人不好,素体容妝走在房来,舒手叫他把脉。这厮手把着脉,想起他鱼来挂在帘钩儿上,就忘记看脉,只顾且问:‘嫂子,你下边有猫儿也没有?’不想他男子汉在屋里听见了,走来采着毛打了个臭死,药钱也没有与他,把衣服扯的稀烂,得手才跑了。”

这真是一个笑话:蒋竹山是怕楼下的鱼给猫吃了,才说“你下边有猫儿没有?”她丈夫却认为说的是身体下边有毛没有,这实际上是个误会。

众所周知,普通话“猫”“毛”是不同的发音,“猫”读阴平māo,“毛”读阳平máo。如果《金瓶梅词话》的语言是今天的北京话,蒋竹山所说的话就不会被发生误会。如果用北方话中原音,“猫”“毛”都读第五声——滑声mao↘,于是蒋竹山说的猫↘被男子汉听成毛↘,于是也就产生了上面的笑话。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较为肯定的结论:《金瓶梅词话》中的方言发音是以河北中南部,河南、山东全境,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为主要代表的中原音,而不是当今的普通话发音。还有,普通话跟中原音不光是在发音上不同,有些字读音也不同,这叫文白异读。这个细节许超先生注意到了[11]33。《金瓶梅词话》第60回写西门庆开绸缎铺开张请客,酒席间猜枚行令,轮到韩道国:

天上飞来一仙鹤,落在园中吃仙桃。却被孤红拿住了,将去献与一提学。

这里的“仙鹤”在笔者的家乡念siǎnhao↘,“落”念lào,“学”念xiao↘,按着中原音读是押韵的。如果按着普通话的发音,“鹤”hè、“桃”táo、“学”xué不光是不合音韵,四声也不协调。按中原音读,“鹤”“桃”“学”都发滑声↘,音韵上是很协调合拍的。许超先生是邢台人,紧邻石家庄,方言读音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是在音调上有差别。“学”读音xiao↘还有2个证据,其中,第61回曰:

初相会,可意姣。月貌花容,风尘中最少。瘦腰肢一捻堪描,俏心肠百事难学。恨只恨和他相逢不早,常则愿席上樽前浅斟低唱相偎抱。一觑一个真,一看一个饱。虽然是半霎欢娱,权且将闷减愁消。

第43回曰:

(采茶歌)改朱颜瘦了形骸,冷清清怎生挨。我则怕梁山伯不恋祝英台,他若是背义忘恩寻罪责,我将那盟山誓海说得明白。

这里的“责”字,笔者家乡读音zhǎi,唱词合辙押韵。如果读普通话的zé就不押韵。再有一个字就是“做”字,“做”普通话念zuò,藁城一带念zù,书中有“要想富,险上做”(第14回),“老米醋,挨着做”(第21回)。如果按着普通话发音,这两句谚语就不和韵,但按照藁城一带的读音去读,就和韵脚。但是,不会只有藁城才读zù,这种发音到底延伸到多远的区域还不清楚。在笔者的家乡,文白异读的字还有“约”“岳”读音yao,(音)“乐”读yào,“册”“策”读chǎi,“谁”读shei↘,“弱”读rào,“墨”读mèi,“笔”读běi,“森”读shěn,“所”读shūo,“畦”读xi↘,“去”读qì,“膝”读cǐ,等等。

正如上面说到的把Poland译成波兰一样,美国的最大城市纽约,英文是New York,说明当时的翻译者把“约”读成yao。York是英国的一个郡名,纽约是英国移民到美洲时起的家乡名字,因名New York。

另外,从我国的称谓习惯上看,一般正式场合彼此称呼对方是很有礼貌的,例如:武大称武松为“二哥”、称潘金莲为“大姐”(第1回),潘金莲称她的使唤丫头春梅“姐姐”(第12回),月娘称吴银儿“姐”(第46回)等。北京话对长辈、师长、客人等尊称“您”,如果《金瓶梅》使用的是北京语言,那“您”字应该是在书中频出。事实上,整篇书只出现了一次“您”字,而且是出现在诗词里称呼梅花的。《金瓶梅词话》第38回曰:

春梅把镜子真个递在妇人手里,灯下观看。正是:羞对菱花拭粉妆,为郎憔瘦减容光;闭门不顾闲风月,任您梅花自主张。

笔者的家乡没有这种尊称“您”的习惯,对说话的对方无论是长辈、晚辈或者是客人都称“你”。《金瓶梅词话》第41回曰:

春梅道:“我不比与他,我还问你要件白绫裙儿,搭衬着大红遍地锦比甲儿穿。”

这里,春梅是丫鬟,叫西门庆 “爹”,她对西门庆说“我还问你要”是非常不礼貌的。这个语言细节也说明《金瓶梅》所行方言,不是当今北京地区的语言。

七、结 语

综上所述,《金瓶梅词话》一书里的方言是以河南为中心的北方方言,其方言发音也应该是中原语音而非当今北京地区的“京腔”。语言的发生和流传相当复杂,深入探讨这个课题有相当的难度。不可否认,《金瓶梅词话》方言里夹杂着一定量的南方方言和风物习惯,例如西门庆请的戏班是海盐子弟(第1回,第22回),金华酒(第1回,第75回)更是西门举办宴饮不可或缺的酒种。这些文化现象都增加了这部旷世奇书的神秘感,所以该书虽屡遭查禁,但后世研究它的兴趣却是有增无减。有人把《金瓶梅》跟司马迁的《史记》相比[12],笔者也有同感。《史记》和《金瓶梅词话》是两部完全不同类型的书,《史记》记载的是历史,《金瓶梅词话》揭露的是社会,能与《史记》媲美的史书可以说没有,能像《金瓶梅词话》这样真实、赤裸揭露社会罪恶的作品也难找到。无论如何,《金瓶梅词话》的方言口语是我国无形的文化遗产,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为学界充分肯定是不争的事实。

[1] 李缵仁.普通话[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2] 甘振波.真藁方言与《金瓶梅》[C]// 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金瓶梅》研究:第10辑.北京:北京艺术与科技电子出版社,2011:371-427.

[3] 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4] 王实甫.西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5]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3.

[6]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9.

[7] 陈延敬,张玉书,凌绍霄,等.康熙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1958.

[8] 孟昭连.《金瓶梅》的“合气”和“儿”该怎么读[C]// 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金瓶梅研究:第11辑.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5:311-320.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0] 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词源: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1] 许超.《金瓶梅》清河方言考[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33-34.

[12] 俞樟华,赖祥亮,刘永辉.《史记》与古代小说戏曲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33-34.

[责任编辑 杨玉东]

On pronunciation of the dialects inJinPinMeiNovel

GAN Zhenbo

(DistrictResearchInstitute,HebeiGeologicalProspectingBureau,Langfang06500,Hebei,China)

This paper studied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ronunciations of Zhongyuan dialect and Mandarin, the pronunciation characteristic and regular pattern of dialects in the north of China. Then the author proposed to set up the fifth tone of Chinese which will provide the references for the research of place and authors in Jin Pin Mei Novel. This paper pointed out the limit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evolution and errors in our official language, Mandarin. The author proposed People’s Congress to pass the law to perfect and regulate Pinyin’s scientific nature and authority.

the fifth tone of Chinese; Zhongyuan dialect; dialect;JinPinMeiNovel

10.16698/j.hpu(social.sciences).1673-9779.2017.03.012

2017-02-17;

2017-04-19

甘振波(1944—),男, 河北藁城人,高级工程师,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研究。

E-mail:ganzhenbo@qq.com

H114;I242.4

A

1673-9779(2017)03-0069-09

甘振波.谈《金瓶梅》方言的发音[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3):069-078.

猜你喜欢
注音词话金瓶梅
增山词话
半梦庐词话
《金瓶梅》里的水产:餐桌上的游龙戏凤(下)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从“影写法”看《红楼梦》对《金瓶梅》的继承与超越
明清小说从欲到情的动态演变*——从《金瓶梅》到《红楼梦》
《说文解字》注音释义识略
新词话
词话三则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