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国家认同教育”

2017-07-19 16:23滕星
中国德育 2017年13期
关键词:族群跨学科统一

滕星

“认同”首先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国家认同”则更多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它和族群认同、地域认同一样都是指某个个体或群体对族群或民族、地域和国家在心理认知和情感上的归属。国家认同教育,实际上就是在培养个体对于自己国家的一种心理认同和情感上的归属。

当今地球上有70亿人口,分为6,000多个文化族群,说着6,000多种语言;这6,000多个族群又组成了2,000多个民族,居住在约200个国家和政治实体中。这就是说,当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和多宗教的国家。从这个角度讲,国家认同教育不仅包括政治学意义上的国家认同教育,还包括族群认同和地域认同教育。

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开展国家认同教育需要处理好不同地域、宗教、语言、文化群体的关系,让各个文化群体在保持地域文化和各个族群母语、母文化认同的同时,培养他们学会理解和尊重彼此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还要培养他们国家认同的共同意识。如何做到地域认同、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三者的有机统一,这不仅是当今国际上各多民族国家社会面临的难题,也是各多民族国家学术界、各学科理论与实践追踪的前沿热点之一,更是各多民族国家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全部意义所在。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其中,55个少数民族的人口总数近一亿。他们大多居住在中国64%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另外,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即使在广大的汉族地区也都呈现着“十里不同风”的地域文化多样性的现象。而除了地域文化多样性,在香港、澳门和台湾还存在着政治文化的多样性。想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开展好国家认同教育,必然需要在认识上理清国家认同、族群认同和地域认同的联系,更需要实现国家认同、族群认同、地域认同的和谐统一,这也是德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如何培养个体和群体的族群认同、地域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和谐统一,不仅是教育学学科研究和实践的领域,更是多学科研究的范畴。因此,要求研究者不僅要养成跨学科的态度,还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运用跨学科的方法,才能获得研究的真实结果。目前,我们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都还有待加强。希望今后能在国家范围内,有更多关于学校如何通过国家认同教育,培养学生族群认同、地域认同和国家认同和谐统一的讨论、研究和探索;在国际范围内,有更多研究能够关注如何培养全球一体化和国家认同和谐统一的年轻一代。

猜你喜欢
族群跨学科统一
从彭阳姚河塬卜骨刻辞看西周早期西北边域族群关系
中考省级统一命题意味着什么?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淝水之战
归来吧!精灵(大结局)
浅析不同层次的认同是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
统一方向 瞄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