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

2017-07-19 13:41邓曦东王光梅李知遇
商业会计 2017年8期
关键词:企业价值

邓曦东++王光梅 李知遇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7)08-0060-04

摘要:文章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相关数据与内部控制指数,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并运用多元回归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企业价值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内部控制有效性越高,企业价值越大,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还探讨了不同经济区域内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企业价值影响的显著性,结果显示上市公司所在地区不同,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企业价值影响存在差异。

关键词:内部控制有效性 企业价值 所在地区

一、引言

目前学术界对内部控制的关注与研究主要侧重于“风险控制论”和“价值创造论”(宋常,2014)。关于内部控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价值创造论”认为内部控制是企业价值链的一环,是创造价值的管理手段,其最终目标必然是服务于企业价值创造。

很多学者从不同视角探讨了内部控制与企业的联系。杨德明(2009)、任建国(2012)、谢海娟(2016)等学者发现内部控制有效性与资金管理存在密切相关性;张曾莲(2011)、王凡林(2012)、李国盛(2015)实证研究了内部控制对企业财务绩效的正向影响作用;林钟高(2007)、于海云(2011)分别从内部控制五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评价)和企业性质(国企与非国企)视角探讨了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指出了当前内部控制制定与实施的现状,并提出建议,具有很好的实践意义。

此外,很多国外学者也对内部控制进行了研究。(1)内部控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David Wills(2000)研究表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体现在股价上;Doyle(2007)认为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相对于同业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较低,组织效率不高,财务绩效表现欠佳。(2)内部控制对企业风险的影响。Ogneva(2007)、Suryani(2015)分别讨论了内部控制与经营风险、风险控制和信用风险的关系,指出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风险控制具有显著影响。(3)内部控制对成本费用的影响。Beneish(2008)探讨了内部控制缺陷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内部控制对成本费用管理效果显著。这些观点都是在收集了大量数据并进行模型运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来源于现实经济,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上不难看出,关于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不多,且主要是从内部控制五要素、企业性质等方面进行阐述。本文使用线性模型(GLM)方法实证分析了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并按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比较探讨内部控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水平与价值创造效率。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企业价值管理理论认为,企业作为生产经营实体,创造价值是企业的责任,如何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的核心问题。企业为了保证盈利目标的实现,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内部控制便是其中的一环。内部控制以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防范风险,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在现实经济体中,部分管理人员未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予以重视,导致企业管理缺乏秩序,组织不严谨,严重影响了企业的价值创造。为了验证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唤起相关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本文提出:

假设1: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企业价值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内部控制有效性越高,企业价值越高。

我国幅员辽阔,分为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带,各區域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文化也存在差异。有研究显示,产权性质、所在地区、行业使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产生了显著差异(陈汉文,2014)。产权性质、所在地区不同使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果不同(谢海娟,2016)。这说明企业所处的地域影响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过程及结果,可能影响企业价值的提升。由此本文提出:

假设2:根据企业所属地区的不同,按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顺序,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企业价值影响的显著性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本文以2010—2014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虑到样本的有效性和普适性,对数据进行了如下处理:(1)剔除金融类公司样本;(2)剔除ST、PT类公司样本;(3)剔除2010—2014年关键数据缺失样本;(4)剔除内部控制指数为0的样本;(5)剔除2007年以后上市的公司。最终的样本容量为974。其中上市公司的数据取自国泰安数据库(CSMAR),内部控制指数取自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数据库。

(二)变量设计。具体变量定义见表1。

1.被解释变量。托宾Q值是企业市场价值与企业重置成本的比率。高托宾Q值意味着高产业投资回报率,表示企业前景乐观,企业价值稳步上升。

2.解释变量。本文的解释变量为内部控制有效性。根据COSO在《Internal Control An Integrated Framework》中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并借鉴王宏等(2011)对内部控制指数的处理方式,本文对内部控制指数取对数,用ICI表示。

3.控制变量。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控制变量的选取做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继续引用企业规模和成长性指标,不再单独考虑财务杠杆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而是同时考虑财务杠杆与经营杠杆对企业价值的作用,并在相关性分析中分析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选择的控制变量如下:(1)经营杠杆(DOL),即息税前利润变动率/营业收入总额变动率。(2)财务杠杆(LEV),用公司年末的资产负债率表示。(3)企业规模(SIZE),用公司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4)成长性(GROWTH),用营业收入增长率表示。

4.分组变量。在假设1成立的基础上,由于我国不同经济带的发展基础不一样,面临的环境和挑战也不尽相同,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程度是否存在某种规律,目前还没有学者给出答案,因此进行分组探讨很有必要。

(三)模型构建。根据以上理论分析,构建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Q=α0+α1ICI+α2DOL+α3LEV+α4SIZE+α5GROWTH+α6AREA+ε

上述模型用于检验内部控制指数对托宾Q值的影响。其中α0—α6为待估参数,ε为随机误差。

四、实证研究与面板分析

本文使用Eviews 8.0和Excel软件进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根据表2对各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可知,被解释变量托宾Q值的均值为1.544722,中位数为1.120982,标准差为1.488129,说明各样本公司间的产业投资回报率差别较大,投资回报水平参差不齐,绝大部分上市公司的投资回报率有待提高。解释变量内部控制有效性(ICI)的均值为6.517175,标准差只有0.134932,说明各样本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分布大体较为均匀,上市公司整体内部控制有效性在各监管部门与法律法规的监控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规范,但个体仍存在一定差异。经营杠杆(DOL)和成长性(GROWTH)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很大,甚至有正负之分,说明各样本公司的经营风险和成长性存在很大差异,这也可能与之后要讨论的经济带差异有关系。财务杠杆总体水平较为稳定,企业规模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差距也很大,标准差为1.243523,反映了现实中各样本公司的总资产平均数各不相同。

(二)相关性分析。基于以上对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表3进一步分析了各变量间的相关性。虽然一些变量的相关性较大,但经过检验,最大的方差膨胀因子VIF为1.548456,远小于10,故各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題。

由表3可知,内部控制有效性与托宾Q值的相关系数为0.005,且显著性水平为1%,说明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价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由此初步证明了本研究的假设1,即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越高,企业的增值能力和升值空间越大,自有资本净收益能力越强,从而企业价值也越可观。

在控制变量方面,经营杠杆、财务杠杆、企业规模、成长性与托宾Q值的显著性水平均为1%,具体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目前还无法看出,需借助后面的多元回归分析。财务杠杆与其他控制变量的显著性水平为5%,表明企业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并不是紧密相关,毕竟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是从不同角度考虑的。企业成长性取决于企业上一期的营业收入,本期与上期差距越大,变动量就越大,企业规模越大,营业收入可能就较多,但是,一般大规模企业都是成熟企业,收入稳定,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大幅波动,发展空间并不大,因此企业成长性与企业规模密切相关,但不是绝对相关。

(三)多元回归分析。根据表4的回归结果可知,样本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对托宾Q值影响显著,其T值为4.2604(大于2),P值为0(小于0.05),显著性水平为1%,表明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呈正相关关系,再次证明了假设1,即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企业价值有正向影响。

除了成长性,其他控制变量与托宾Q值显著负相关,这解释了上一步相关性分析中没能说明的问题: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与企业价值呈显著负相关,表明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会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难题,从而阻碍企业的价值增长,与实际相符。企业规模与企业价值亦呈负相关,因为企业价值不会随着企业规模的增长而无限制增长,这在实际中屡见不鲜。企业的成长性代表了企业的经营状况与发展能力,与企业价值呈正相关,符合实际。纵观回归结果,不难发现选取的变量对该模型是有效的。

(四)分组回归分析。为了证明假设2,本文对样本进行分组回归,其中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有596家、221家及158家上市公司,样本量分别为2 976、1 104和790。以下分别对各变量均值、P值、T值进行分析。从表5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对托宾Q值影响最显著,P值为0.0012,远小于0.05,呈现1%的显著性;中部和西部地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对托宾Q值的影响弱于东部,P值在0—0.05之间,呈现5%的显著性,且西部地区P值(0.0479)大于中部地区P值(0.0261),这说明虽然中部和西部地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均呈现5%的显著性,但细分下来,中部地区的显著性明显高于西部地区,表明中部地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大于西部。综上,我们证明了假设2,即根据上市公司所属地区不同,按东部、中部、西部的顺序,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企业价值影响的显著性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其次,从表5中不难发现,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上市公司的托宾Q值也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表明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随地域分布的不同也有细微差异,东部最高,其次是中部,西部最低,这也与现实情况大体相符。控制变量方面与总体回归一致,均呈现出明显的显著性,这说明无论企业位于哪里,风险、规模及成长性都是企业价值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企业长远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内部控制有效性与托宾Q值呈正相关关系,即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高有助于扩大企业的升值空间。进一步研究还发现,根据企业所在地区的不同,按东部、中部、西部的顺序,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企业价值影响的显著性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究其原因,一方面不同区域的经济管制环境不同,各地区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另一方面东部地区经济贸易发达,竞争激烈,人们对企业价值的关注度较高,政府监管力度更大,企业自身也投入了高成本,所以东部地区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企业价值影响更大。具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二)研究启示。

1.企业一方面应从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组织实施角度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另一方面还应该提升全员的内控意识,将内部控制理念融入企业文化,细化到每个工作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中部和西部地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内部控制实施,加强内部控制监管,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可使内部控制制度在促进企业价值增值方面发挥更大的功效。

3.重视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特别是中部和西部地区,每年对企业价值与内部控制指数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在后续经营管理中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正完善,可以提升企业价值。S

參考文献:

[1]宋常,徐国伟,张士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J].山东社会科学,2014,(2):136-139.

[2]杨德明,王彦超.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与大股东资金占用[J].审计研究,2009,(5):74-81.

[3]任建国.煤炭企业内部控制之资金管理分析[J].会计之友,2012,(8):80-81.

[4]谢海娟,刘晓臻.内部控制有效性对营运资金管理效果的影响[J].财会月刊,2010,(6):70-76.

[5]张曾莲,谢佳卫.盈余质量、财务绩效与内部控制实证研究[J].会计与控制评论,2011,(12):24-28.

[6]王凡林.IT治理、内部控制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J].财政研究,2012,(6):63-67.

[7]李国盛,杜岩.基于面板数据的上市公司财务绩效与内部控制指数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15,(7):74-78.

[8]林钟高,王书珍.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07,(2):129-134.

[9]于海云.内部控制质量、信用模式与企业价值——基于深市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32(171):48-54.

[10]李颖.企业价值与内部控制相关性研究[J].商业会计,2016,(13).

[11]David Willis,Susan Lightle.Management reports on internal controls[J].Journal of Accountancy,2000,190(4).

[12]Doyle.Accruals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7,82(5):1141-1170.

[13]Ogneva M.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 and cost of equity:Evidence from SOX section 404 disclosure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7,(82):1255-1297.

[14]Suryani M J,Normah Omar.Board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Management and Internal Control Disclosure Level:Evidence from Malaysia[J].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5(31):601-610.

[15]Beneish M D,Billings M D,Hodder L D.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and information uncertainty[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8,83(3):665-703.

作者简介:

邓曦东,三峡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王光梅,李知遇,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猜你喜欢
企业价值
信息透明度、企业价值与去家族化
事件研究法下财务披露管理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企业价值创造
试论管理会计对企业价值创造的提升能力
关于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几点思考
企业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外语类人才的企业价值
金融企业并购价值评估的特殊性及方法选择
企业价值与内部控制相关性研究
现金流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及衡量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