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竞争力指标分析

2017-07-19 03:39邓帆帆周凌燕赵杰
商业会计 2017年10期
关键词:会计专业竞争力

邓帆帆+周凌燕+赵杰

摘要:高校会计专业间竞争激烈,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利于高校会计专业保持竞争优势。文章将会计专业核心竞争力分为专业竞争力、学生竞争力和资源竞争力三个部分,建立了若干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以期促进专业良性发展。

关键词:会计专业 竞争力 指标分析

年来,随着适龄人口减少,高考报名人数也随之减少,加之海外留学热持续高涨,国内普通高校生源竞争日趋激烈。高校会计专业因与其他专业相比就业形势较好,文理科招收不限,一直是报考的热门专业。但会计从业人员众多,高级人才严重缺乏,两极分化严重。根据笔者整理,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635所本科院校开设了会计专业(据教育部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http://gaokao.chsi.com.cn/zyk/zybk/specialityDetail.action),各高校会计专业间竞争激烈,如何加强竞争优势的稳定性,并在较长的周期内保持竞争优势,加大竞争对手的超越难度,各高校急需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评价体系的构建识别其核心竞争力的优劣,良性的对比排序,有利于提高各院校对会计专业的认识,找出优势、劣势,以期更好地进行专业改革,促进专业良性发展。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学者对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王若梅(2012)对中国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十年来的成果进行了回顾与展望,文中提到从研究内容上来讲,主要集中在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征、要素、培育与提升等领域。从研究方法上来讲,主要是“经验谈”,缺乏严谨规范的分析论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受到影响。郭秋平(2009)研究了我国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演变,归纳了国内学者基于“能力观”“资源观”“系统观”角度下的大学核心竞争力界定,认为“目前的理论几乎都忽略了大学的头脑问题,即忽略了大学价值观对大学行为的支配作用,进而影响了大学核心竞争力”。冯敏等(2009)将大学核心竞争力分为三层次的系统结构,系统的表层结构是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职能要素,系统的中层结构是制度、管理等组织要素,系统的深层结构是理念、学术氛围等文化要素。

(二)国内学者对专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笔者发现,相对于研究型大学更重视大学核心竞争力,教学型大学以及高职院校更重视专业核心竞争力,教学型大学多为地方高校,其核心竞争力更加强调区域性与差异性,高职院校更强调特色性。何建国等(2012)认为专业核心竞争力由几大要素整合而成,其中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核心要素,另包括人才培养模式设定、课程的设置与开发、专业科学管理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科研能力等要素。

(三)国内学者对会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针对会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成果较少,田翠香等(2011)、何建国等(2012)都提出了差异化战略,认为应明确会计特色专业建设理念,提出会计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应当突出特色专业建设,提升会计特色专业建设理念,强调会计行业的人才需求多样性,培养应划分层次,体现人才供应的多样性以紧跟社会需求的变迁。

二、会计学专业界定

教育部2011年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学科门类分设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个学科门类,管理学门类下设专业类9个,46种专业。会计学专业属于管理学学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下,审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为会计学的平行专业。具体如表1所示。

三、我国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发展现状

(一)开设院校多,招生规模较大

会计专业作为传统的专业,开设该专业的院校较多。据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公布的數据,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全国有635所本科院校开设了会计专业,各省开设该专业的院校数量如表2所示。

根据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最新公布的2015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规模为10万人以上,就业率在85%—90%之间。男女比例:男生25%;女生75%。从数据可以看出,该专业的毕业生规模较大,总体就业情况尚可。

(二)会计专业下培养方向各具特色

本科的会计专业属于工商管理类学科,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各高校在开设会计专业的同时,也对专业培养方向进行了细分,目前我国已开设的各本科院校中,涉及的培养专业方向也多种多样,详见表3。

会计专业的开设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素质教育和资格考试教育并重,除了传统的会计相关课程,在培养过程中对各类资格考试的核心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学生在校内即可完成各类考试的全部或大部分课程学习;二是专业开设国际化,重视外向型人才的培养,与国际权威的会计职业组织合作,在培养计划中引入国际前沿的学科理论知识与方法,采用国际同步的原版教材,使用双语教学;三是专业开设职业化,针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制定教学计划,培养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国际注册会计师等不同层次的人才;四是专业开设涉及专业交叉,会计学作为应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育也是部分院校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将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融会贯通,将会计专业与工程专业、金融专业等进行融合,开设了一些交叉专业方向。

(三)专业竞争力较为激烈

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联合中国科教评价网于2017年1月公布了《2017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在《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类竞争力排行》中,2017—2018年会计学专业排名如下页表4。

该中心专业排行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师资队伍(教师数、博导数、院士数、教学名师、杰出人才数)、学生状况(当年学生数)、教学水平(学位点数、重点学科、人才基地、精品课程、教学成果奖、学生获奖、优秀百篇博士论文)和科研水平(自科基地、社科基地、论文发表、论文被引用、科研获奖)四个方面。从排行榜可以看出,以此评价指标进行评价,专业竞争力较大的综合类大学多为985、211院校以及各地的老牌财经院校。会计专业的开设学校较多,相比985、211院校教学资源优势,而老牌财经院校专业积累厚重,普通高校的专业水平相当,竞争较为激烈,用该指标体系评价无法拉开差距。

(四)会计专业教学质量拟定国标

2013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后,全国有109个教指委,29个分教指委,组织和开展本科教学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会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于2013年7月启动研制《会计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该标准是会计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设置会计学本科专业,指导专业建设、评价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据悉,国标目前处于第三稿阶段(以下简称国标三稿),本稿于2014年8月公布。

四、我国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竞争力指标的确定

构成专业竞争力的要素指标很多,涉及专业外部环境、专业内部环境、软件条件、硬件条件等多个大的方面。本文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构成进行分类,共分三个类别:专业竞争力、学生竞争力和资源竞争力。这些指标作为模糊评判模型的第一级指标,其中专业竞争力下设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四个二级指标;学生竞争力下设生源质量、就业情况和专业技术能力三个二级指标;资源竞争力下设接受扶持投入经费、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合作实验基地三个二级指标。具体如表5所示。

(一)专业竞争力

1.师资队伍。充足而优势的师资,是高质量本科专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解构师资队伍的竞争力。一是师生比例,合理的师生比例才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支持,在国标三稿中,要求专业专职教师不少于10人,鼓励外聘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担任部分教学任务。二是专职教师的结构,专职教师是师资队伍中的重要力量,为了师资队伍的协调与持续发展,专职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需要有合理的梯度,发挥老中青教师各自的优势,保证师资队伍的整体高水平。在国标三稿中,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方面的要求也做出了如下规定:要求专业课任课教师获得会计相关学位比例不低于30%,获得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不低于80%,拥有高级职称(含副教授)及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30%,外校毕业教师的比例不低于30%。三是双师型教师比例。会计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在授课过程中十分强调实践性,教师若通过了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职称考试或经济师的考试,甚至是一些国际资格认证考试,亦说明了该教师具备与其技术职务相对应的职业能力,并且对会计专业的行业动态有所掌握,配合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将行业应用技能传授给学生,有助于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

2.教学质量。在国标三稿中,对会计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制订了相关标准,但部分指标难以量化,笔者主要选取了可量化的指标。一是教学条件。教学资源的供给和利用,实验、实训条件的充足程度反映了专业的教学条件。教学条件的量化指标可包括学位点数、重点学科、省级及国家级研究基地(中心)、实验中心、实践基地等。二是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考核的指标具备客观性和易衡量性,应符合高校教学发展的规律。建立适应专业需要的教学质量标准,才能保证专业教学质量得到及时准确的监控,但教学质量标准应避免同质化倾向。教学质量的量化指标可以体现为省级及国家级精品课程数量、省级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省级及国家级教学团队等。

3.科研能力。一是学科带头人的科研能力,学科带头人在教师队伍中担任的是领头羊的角色,其学术水平必须足够高深才能作为专业教学科研的引领者。如果学科带头人在学术界拥有较大的影响力,便可为专业发展争取更多的学术及社会资源。二是专职教师的科研能力,专职教师科研能力的高低,亦反映出教师在学术上的认知及研究积极性,知识才能不断更新,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科研能力的量化指标可以体现为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立项数、权威及核心期刊论文数、省级及国家级研究中心数、学术交流与合作等。

4.社会服务能力。高校日益走向社会发展的中心,它与社会发展和社区生活越来越贴近,无论是知识的传递与承袭抑或知识的产生与创造越来越与社会实践相融合,社会服务职能也应运而生,可具体理解为社会服务职能、经济服务职能、文化服务职能等。高校或专业与企业、政府建立密切的交流合作关系。院校可为企业、政府提供丰富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具体量化指标可以体现为科研成果转化率、参与地方政府及企业的咨询与决策(报告的采纳)等方面。

(二)学生竞争力

1.生源质量。生源情况可以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进行考量,反映为量化指标可表现为招生录取分数线、学生专业学术论文发表情况和学生升学情况等指标。

2.就业情况。就业率的高低反映出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但要排除部分学生就业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情况,因此应配合就业工作与专业配比情况指标进行分析。

3.专业技术能力。会计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专业技能也有较高的要求,会计专业技能竞赛获奖情况、学生参加会计相关资格认证考试的通过率反映出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三)资源竞争力

1.接受扶持投入经费。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撑,经费投入影响到专业建设的投入,各高校的“营养源”绕不开财力的支撑。

2.校外实训基地。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和规模,反映了高校专业在该行业中的社会资源,与行业组织或企业建立了良好的、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

3.校内合作实验室。校内合作实验基地反映了高校专业建设的优质资源,专业实验室为教学服务,并发挥了示范和辐射作用。

五、建议和对策的提出

(一)人才培养定位方面

随着人才培育机制的形成,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面向人才市场灵活调整,以增强人才培育的社会适应性。人才培养的方向决定了专业的差异性,也决定了同一专业在不同高校的定位。人才培养的特色体现于服务对象的精准化。首先,培养定位必须服务于本行业,培养本行业所需人才。会计行业所需人才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比如应用型、学术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等,高校应密切关注会计行业相关的政策变化、行业和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市场人才需求变化情况,制定与行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

(二)课程开发方面

在保证会计专业正常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之外,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设置的门类等方面可更强调独特性和交叉性。比如:部分高校已经开设的法务会计、工业会计、物流会计等课程。将行业标准对接专业核心课程,邀请行业人士参与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发,通过向用人单位发放人才需求问卷、向毕业生发放课程有用性调查问卷等,了解行业岗位职业标准,反馈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缺失处,以行业的基本需求为依据,为课程开发提供方向指引。在課程的设置上,可实行模块化培养,同时开设前沿特色课程,跨学科课程,打造精品课程。

(三)教学实践活动方面

通过案例讨论教学、校内合作实验室模拟实训、校外基地实践等措施,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将会计专业职业能力进行分层,从从业基础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和行业特质能力三个层次设计实验、实训和实践教学。积极开拓与企业的合作项目,通过参观实践、顶岗实习、校外导师等有效途径,加强行业与专业教学活动的紧密联系。加强行业组织与专业的合作办学,会计行业国内外的资质认证数量较多,比如有注册会计师(CPA)、特许管理会计师(CIMA)、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美国注册会计师(AICP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美国注册管理会计(CMA)和注册财务策划师(RFP),等等,高校专业若与这些行业组织实现合作,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就业选择。

参考文献:

[1]王若梅.中国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J].现代教育管理,2012,(5):26-31.

[2]郭秋平.大学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演变及构成要素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3):77-82.

[3]冯敏,方耀楣.高校核心竞争力系统层次结构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9,(11):49-54.

[4]何建国,胡金凤,何雪峰.会计专业差异化与专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探析[J].商业会计,2012,(17):117-119.

[5]田翠香,刘永祥.提升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理念的探讨[J].会计之友,2011,(27):127-128.

猜你喜欢
会计专业竞争力
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会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学的融合方式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优化策略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会计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分析
会计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模式探索
责任竞争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的必选项
中国城市竞争力最新排名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