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有效衔接的调研分析与策略选择

2017-07-20 06:59庄锦城等
职教论坛 2017年14期
关键词:有效衔接课程

庄锦城等

摘要:围绕中高职教育如何实现有效衔接的问题,对以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为中心的高职学制运行和汕头市中职学校的教学现状以及衔接情况进行深入了调研,其结论为:高职教育阶段的学习制度实施情况理想,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估良好;中职学生的升学意愿更趋内在化;实习实训课程的建设与衔接形式的多样化成为中高职学生的共同期待。强化高职院校引领,深化实训教学一体化建设和明确人才培养层次可为中高职实现有效衔接提供策略选择。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课程:衔接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4-0040-07

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以专业课程衔接为核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关键,推进中等和高等教育紧密衔接,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中高职衔接成为完善职教体系、创新人才成长模式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近年来,中高职衔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理论方面,关于探讨中高职衔接的衔接点、衔接内涵以及衔接机制的文章为数不少.表现出较多关注探讨规律性宏观问题的特点。现行的“五年一贯制”、“三二分段制”的中高职升学模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理论探讨下的实践成效。尽管如此,关于如何实现两种职业教育层次有效紧密地衔接,始终存在诸多掣肘和难题有待突破。破解中高职的有效衔接问题除了要注重一般规律的总结探讨。还亟需有针对性的校本研究将问题进行细化与分解。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决定了产业发展是其永恒的对接主题。从劳动力的市场需求看,当下以汕头为中心区域的粤东经济正在实施全面的振兴计划,尤其是汕头市以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行经济的提质增效与转型升级战略,这势必蕴育出新兴产业,进而催生出企业对人才素质与类型的新需求。长期以来,汕头的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贡献率不高,人才流失情况较为严重,因此在地方经济振兴发展的历史机遇中,亟需地方的职业院校探索中高职衔接的内涵,盘活高素质、高技术、高技能的职教资源,培育出原产的本土人才,以便以更为积极的姿态融入区域的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做出有力回应。

二、研究内容概述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研跨越高职、中职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阶段,取样类别也相应分为高职组与中职组,其中每组之中又细分为教师群和学生群。高职组的取样以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为主,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覆盖学前教育、自然科学、艺术体育、人文、外语等五个学系,分别抽取教师40人和学生200人,分别发放问卷40份与200份.回收为39份与197份,回收率分别为97.5%与98.5%。同样以随机抽样为操作方法,中职组的样本学校基本覆盖汕头地区,选取林百欣科技中专、舵滨职业技术学校、潮阳建筑职业技术学校、濠江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等十二所中等职业学校,分别抽取教师150人和学生750人。分别发放问卷150份与750份,回收为141份与703份,回收率分别为94%与93.7%。

(二)研究内容设计

职业教育界对“中高职衔接”内涵作过理论界定,具体为:在狭义上,针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突出“以专业为载体,包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实训基地等”的衔接重点,实现“区分层次、明确定位的中职与高职的人才培养规格的有机衔接”。为了深入剖析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与汕头市中职学校的衔接情况。服务于汕头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设计了四份分别针对高职院校的教师与学生以及中职学校的教师与学生的调查问卷。根据群体面向的不同,四份问卷内容设计的重点也作出相应的区分。其中高职教师版的问卷,针对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现行的“五年一贯”与“三二分段”两种中高职衔接的学制。重在摸查高职教师对这两种学制下的学生学习情况、课堂纪律、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材及教学大纲的安排以及实训教学等各个方面实质性内容运行情况的满意度。基于高职学生在学制转换后需要面临适应性的问题,高職学生版的问卷侧重调查由中职升入高职学院的学生对课程内容差别、理论与实训的比重、自我能力评估等方面的认知,从高职教育的受众方探讨现行衔接机制与内容设计的实践效果。有关中职学校的问卷,其内容更为注重调查汕头市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诉求。基于此,在中职教师版的问卷中,集中摸查中职教师对此阶段内的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校内外实训情况、考核方式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等方面的满意度。相应的在中职学生版的问卷中,内容设计则在学生的升学意愿以及与中高职衔接相关政策知识的掌握情况给予了更多关注。

(三)研究程序

在高职院校的调研中基本遵照以专业分布为单位的原则进行问卷发放。中职版块则以学校为单位进行集中调查,由课题组的团队成员深入实地调查走访,并先行开展个案访谈工作,为下一步的研究搜集资料。由于本研究不涉及不同性别、专业、年级的比较研究,只是对汕头市中高职衔接制度的践行情况和师生的认可程度作一整体性的了解,为下一步深入探讨区域内的中高职有效衔接确立科学依据,因此,对有关数据只采用EXCEL进行直观的分析统计。

三、调研分析

(一)调研资料分析

1.高职学生学习制度的实施状态较为理想。从统计数据看,在给出的“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和“很满意”五个满意度选项中,“一般”和“满意”项占据较大比例。本模块的调研主要从教师角度出发,该结果有力证明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对高职学生学习的各种制度安排满意度较高。不可否认的是,教师对各项制度安排也表现出中庸认可态度,说明在基本面总体满意的情况下,高职教学在方案设计、实训安排、教材选择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图1、图2显示,校外实训成为满意度最为集中的一个选项,相较之下,教学大纲、教材的选用以及学时安排方面满意度较低,分别仅占37.14%和22.22%。一线教师群体对专业教学的安排应当最有发言权,由此可见,教材选择开发以及针对中高职教学方案的调整是学校未来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此外,对比两种学制,“五年一贯制”高职学生的各项学习制度的安排与实施满意度均高于“三二分段制”的高职学生,可见学习制度的实践还需要综合考虑在不同学制学习的生源差异问题,才能使制度设计更加贴合学生实际情况。

2.中高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复度维持在较为合理的范围。由于接受调研的学生都有中职阶段的学习经历,本模块的调研结果较能反映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观感受。从课程名称到各种类型的课程,接近一半的意见认为其重复程度为“很少”甚至“没有”,如图3所示,较为集中的看法还是认为在与中职课程相比的前提下,高职各种类型课程的教学内容还是存在一定重复,只是重复的程度不高和所占的比例不多。比较公共课和英语课,认为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内容重复内容“多”以及“很多”的占比达到20.51%,为三种类型课程之最,这说明处理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内容衔接是实现中高职衔接最为迫切的工作。

3.加强中职阶段专业课程的实习实训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由图4可见,48%的高职生以自己的亲身学习经历作为参考坐标,认为专业课程的实训练习是中职阶段最需加强的部分。其余分别是计算机课、专业理论课、英语课以及文化基础课。这反映出中职课程的开发在实训内容方面不够充分,造成由中职升入高职的学生对实训课程的需求度很高,是中高职课程衔接最需要加以关注的环节。

4.中职学生选择升学的原因主要出于增加知识技能的内在需求。如图5所示,有11%和14%的受访者选择“年龄因素”和“学历层次”作为升学的理由,这说明横亘在中职生面前的社会准入门槛依然存在,这使探索有效的中高职衔接模式,搭建职业教育“立交桥”显得更为迫切。而有一半的人数选择“知识技能提升”作为升学动机,反映出新生代的中职生不仅只有生存需求,还有职业成长和终身学习的需求。从图6反映的数据看,对中职学生升学形成斥力作用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两点:分别有26%和25%的中职生选择“经济负担”和“就业意愿”作为自己放弃升学的理由,这两点因素有着本质关联,就业需求迫切一方面由于当下职场竞争渐趋残酷,另一方面也不排除大多数学生有着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考量,可见,中高职衔接在制度保障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学生的升学经济成本。另有15%的中职生出于中高职专业对口率过低而选择放弃升学,这样的选择显得十分无奈。反映出中高职的专业衔接问题成为掣肘。此外,在另一项关于中职学校是否“鼓励学生升学”的调查中,有42.69%的中职生选择“鼓励”,另有51.15%的中职生选择“一般”,可见汕头市的中职学校在升学驱动方面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5.中职学生对升学形式的选择意愿与现有衔接结构错位。如图6数据显示,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现有生源以“自主招生”和“五年一贯制”的形式进人高职阶段分别占33.33%和29.63%,但是中职学生更倾向通过高职高考即“3+证书”的形式进人高职阶段学习,这部分占比达到34.84%。而集中了大量现有高职生源的“五年一贯制”和“自主招生”,仅有13.41%和19.34%的中职学生会更倾向这两种形式。

6.中职学校应强化新教学模式的应用。中职学校应突出职业应用特色,“项目教学法”、“校企合作”与“技能竞赛”是中职学校区别于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从调查数据所反馈的结果看,这三种教学模式被中职学校采用的比例并不高,分别有26.53%、37.72%、30.57%的中职生认为学校很少采用以上方式,如图9所呈现。“一般”的频次是较为集中的选项,反映出中职学校还未将校企合作和实训实习作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这会对中职生未来进入高职转变学习思维、更新学习方式造成阻碍。

7.高职学生对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估较高,普遍认为比中职阶段有所提升。如图10显示,73.60%的高职学生认为高职阶段的学习对综合能力方面有所促进,表明高职阶段的教育将“高等教育”属性发挥得比较充分,能给予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与此同时,相比“综合能力”和“专业知识与技能”,50.25%的学生认为“实训内容与形式”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是三个维度中占比最小的,这说明实训课程及其对职业技能提升的影响力有限,未来需要强化实训课程的改革,以更好地区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可以与图10对照补充的是图11中所反映的高职学生的学习困难点,42%的高职学生认为“专业理论知识”造成他们学习认知上的困难。这反映出由中职升入高职学生的普遍短板,就是在理论知识的接受上存在困难。同时,还有21%的高职学生认为“专业技能”的水平不过关,造成学习困扰。这表明中高职衔接对学生能力要求和培养目标设定上需要进行衡量,在补齐其理论短板的同时,尤其要凸显技能的要素。

(二)调研主要结论

1.专业课程开发有待深化,实训课程存在供需矛盾。由于职业院校的办学属性决定专业与产业行业必须无缝对接、紧密沟通,所以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开发决定着一个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从以上的调研数据分析,汕头市的中高职学校在专业课程开发的深化程度方面比较欠缺。调研结果显示,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实操课程是中职升入高职学习的学生需求最为旺盛的课程类型。相关的课程设计并没有形成中职夯基、高职深化的课程体系,造成中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不充分。如果中职生在职业高中阶段存在先天不足的知识缺陷,企图通过学时极其有限的高职阶段弥补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这样的想法显得不切实际,极有可能造成培养质量的滑坡效应。实训课程是高职院校的特色所在。在强调“职业性”的学习氛围中。技能习得却成为困扰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的困难点,说明现有的实训课程深度、课程容量和形式与学生的预期形成错位。从调研结果反馈看,这样的矛盾贯穿在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职业教育实训课程的新观念和新模式无法得到很好的贯彻,特别是在“校企融合”、“工学结合”等课程教学模式应用方面尚未得到强化,造成学校提供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课程的质量不高。

2.中职学生的升学动机趋于内在化,中高职的升学壁垒亟待打破。在社会对学历仍有较大需求的大环境下,中等职业教育面临人口大、出口小的挑战仍旧十分严峻。出于应对竞争渐趋激烈的就业环境,中职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升学来提升核心竞争力,以求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与此同时,在信息通达和技术更新更加迅速的时代,中职层次的学习已无法满足单纯的应对就业的需求。在多元选择面前,中职学生对于升学的态度更加积极,内在驱动的因素趋于明显。升学不仅仅意味着让更多的中职生可以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甚至应用技术型大学学习,更重要的衡量标准是随着学习层次的提升,学校能否提供优质的、更具深度的学习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进入社会阶层流动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奠定基础。从国际前沿的教育理念来看,“终身教育”已经成为学界援引来论述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未来也将进一步被普通大众内化为一种全球性的价值认同。职业院校的学生出于自我增值而产生的升学需求,正是这种观念的生动体现,需要职业教育界引起重视,以便长期规划合理科學的职业教育体系。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固有的偏见,职业院校难以形成吸引力。总体而言,职业院校的生源结构偏向社会弱势阶层,学生出身集中在工薪底层家庭或者是务农群体,这也造成他们需要考虑升学成本,经济以及较为薄弱的教育基础已经成为他们在升学面前望而却步的障碍。不难看出,在职业教育的建设方面,现有制度的救济力度和兜底性保障还并不理想,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于现实需求和理念更新。

3.衔接模式多样化程度不足。从世界范围内的职教动态看,各个国家在中高职衔接模式的探索方面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其中普教与职教文凭等值和专门补习后的学历达标等衔接模式对高职生源的扩展起到很关键作用,与此同时也很好地满足了教育市场的需求。衔接模式背后牵涉到招考形式、如何兼顾中职阶段学习的实际情况等问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性。由于粤东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够充分,高等职业教育水平滞后于珠三角等发达地区。所以只在某些限定区域和学校级别试行的衔接模式很难在这里落地。目前汕头的高职院校为中职生提供的衔接模式还较为传统,与衔接模式相配套的招考政策也遵循着用学科教育进行考评的办法,专业技能考核不受重视,职业教育最为核心的“职业性”特点很难被凸显出来。在汕头地区,主流的几种衔接模式并没有成为中职学生的首选。学生们反而更倾向生源不集中的高职高考,由此可见衔接模式并非只是一种形式问题,它需要考量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习惯与偏好和学制统一等问题。有关衔接模式的设计,需要从如何有利中职学生学习生涯和职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出发进行考虑,而并非只是为了在数量上吸收更多的中职生。

四、中高职衔接的策略选择

(一)树立高职引领的理念.充分发挥区域单核高等职业院校的资源优势

与中职学校相比,高职院校尤为突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作用,与此同时,属地的高职院校还更应该是区域继续教育和文化传播的中心,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以及现代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承担着更多的责任。由于职业教育的跨界性,现代职教体系的规划需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互动频繁的本质特点,高等职业院校在这方面拥有更为充裕和广泛的社会资源,在协调政企产研的综合问题显然具备更为成熟的条件。因此,在区域中高职衔接的实践探索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明确自身定位,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主导中高职在课程、教学、招生、就业等全方位改革环节,通过发挥“高等教育”的优势,整合区域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以此带动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应当在政商联动、开拓资源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通过与汕头的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以及国家级的华侨文化经济合作试验区建立对接机制,整合中职学校和自身的优势专业资源,采用“专业对接产业”的形式,通盘考虑中高职衔接问题,促使中职阶段的专业教育更具针对性和目的性,充分发挥汕头职业教育为地区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能力。与此同时,高等职业院校在科研力量和团队建设方面有着其无可取代的地位,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在未来的协同研究机构建设过程中,应当将中职学校纳入考量,以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成果反过来推动中高职的专业开发,实现科研与教学的一体化发展。

(二)拓展实训教学一体化的纵深度

从调研的总体结果看,实训教学的运作过程和实施效果是汕头市域内职业教育的一块短板。实训实习在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学生通过体验制作过程和参与项目试验研发等技能训练,可以提升实践能力,激发创新精神。但是从调查数据中所反映的情况看,目前汕头市中高职的实训课程并没有切实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学生的学习预期不相符合,这与中高职实训运行制度互相割裂不无关系。中高职教育衔接一体化,实训制度的完善是一个前提。其中,先进的实训模式需要贯穿到学生的职业教育学习过程,综合运用诸如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及工学结合等等实习实训模式,保障中高职不同阶段的实训教学都能维持在较高水平,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素养的积累。其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应当建立实训基地开放共享的机制。在汕头市,不乏诸如粤东高级技工学校、林百欣科技中专这样的国家重点中职学校,此类学校在实践教学的软硬件建设和课程开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应当深入谋划通过学制形式与之实现深度合作。在一体化办学的框架下。建立机制实现校内实训基地的共建共享,整合学校资源,以达到充分利用的目的。此外,在实训教学内容设计方面,需要考虑结合中高职实践教学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突出职业能力的导向,形成阶梯状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三)实现人才培养的层级化定位

针对不同学制的学生,应当根据其学习特点和生源质量的实际情况,明确各自的培养定位。对于“三二分段生”而言,纵向提升模式显然更适用于其衔接培养目标的制订。纵向提升模式是指提升学生同一职业领域的能力,使其获得同一职业领域更高层次的职业资格,并胜任同一职业领域更高层次的职业岗位的工作。这主要是出于“三二分段生”在中高職两个阶段所学专业的一致性,并且这类学生的学业基础和专业技能相对较弱。需要在有限时间内专注于某一职业领域的职业能力的提升。“五年一贯制”学生因为两个阶段的教育实施主体相同,在统筹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面更具备便利条件,加之“五年一贯制”学生的专业学习有延续性,所以也同样适用纵向提升模式。关于“五年一贯制”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应从学生职业生涯出发,根据专业对应的职业领域的人才需求,对两个阶段的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并将培养目标细化为培养标准。相较前两种升学形式的生源,“自主招生学生”的情况有所分别,其中部分学生在两个阶段所学专业只是属于同一大类,那么此类学生的培养目标设定则更适宜采用横向提升模式。由于这部分学生已有相当的职业能力基础。可考虑引导学生将实践经验和能力迁移到新专业学习,拓展职业领域,成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中高职衔接是职教领域改革的未来趋势,有关两个阶段衔接的理论建构已有较为成熟的讨论。如何从理论探讨和宏观政策规划到实现制度落地,这中间仍有一个较长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高职实现有效的衔接,需要在根据地区特点、院校实情以及区域产业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制订细化的衔接步骤和目标。以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为观照点,综合考量地区中职教育资源的调研工作仍有较大的开拓空间,未来还需要加入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维度,综合生源结构与分布特点、课程开发状况、校园软硬件环境条件等前期调研的校本结论,形成真正持久有效的中高职衔接制度建设。

责任编辑 时红兵

猜你喜欢
有效衔接课程
构建“双有绘本共读课程”的实践探索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博雅育英 缤纷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解析中高职贯通班级语文课程的有效性衔接
终身教育背景下中高职英语类课程有效衔接途径探究
小学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
中高职公共课有效衔接研究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