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次多元型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

2017-07-22 09:34赵新生赖超韦露李建伟聂新明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21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师范生

赵新生+赖超+韦露+李建伟+聂新明

(1.江苏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2.江苏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摘 要:师范生是基础教育人才的重要来源,开展师范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增强自主创业能力和中小学阶段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分析了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的特点及创新能力的现状,提出了多层次、多元型师范生创新创业的教育体系,以期能对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师范生 创新创业 多元网络型

引言

为应对当今和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全面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2012年底召开的“十八大”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创新型国家的宏图。继而,2015年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主题,强调创新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中国新常态下经济提质增效的内在源动力。用创新推动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三者相辅相成、互为促动。同年,国家也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不论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离不开创新成果和创新型人才。高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保障科技持续创新的源动力。

地方师范院校主要承担着当地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工作。师范生的知识学习和知识结构主要以中小学教学内容和授课技能为主,学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 知识结构单一。偏重继承、缺乏主动探索,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近10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的培养规模快速扩张,计划经济时代的“统招统配、定向培养”的就业模式已完全被取消,打破了师范生安置就业的良好局面。师范生数量的增加、综合类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对教师岗位的竞争,以及免费师范生保就业等因素都加剧了地方师范院校学生的就业难度。师范生毕业后将从事中学、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小学生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同教师的启迪和培养密切相关。因此,开展师范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增强自主创业能力,不仅有利于缓解当前国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还有利于今后创新人才的培养,为科技发展和经济繁荣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1]

一、师范生创新创业现状分析

1.师范生的知识结构单一,创新意识薄弱

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需要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基础知识。师范生的知识学习主要以中小学教学内容和授课技能为主,偏重继承,缺乏探索。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思维的影响,课堂上要求学生做中规中矩“好学生”,被动接收理论知识,教师扮演了复读机、邮递员的角色,教条地把大纲规定教学内容和知识要点毫无变化的输运给学生,没有真正发挥教育者的育人功能。长达十几年的中小学教育的深刻影响,大多学生已经养成被动接受、服从意识强于创新意识的思维习惯,批判能力和主观能动性比较差。在这种环境下,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初入大学,希望寻求思维自由的大学生的强烈愿望和激情,容易扼殺很多具有个性特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且,师范类高校长期的趋同教育, 强调集体性和整体性,不适应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和独立开创能力,不能够推陈出新,实现超越。计划经济时代的“统招统配、定向培养”的就业模式及免费师范生保就业的特殊保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师范生自身的竞争意识和参与社会竞争能力。

2.实践能力弱,缺乏产学研的协同发展

在封闭的校园,学生学习的是理论知识,参与科研和社会实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开拓创新的良好的训练形式。但师范教育和“师范”脱节,限于学生人身安全与经济等因素,现在师范生参与见习、实习的越来越少,实习时间过短;而且实习主要面向中小学教育系统,视野过于狭窄。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教学与科研也是脱离的,没有实现优质的教学资源与科研资源相结合及转化,不能把最新的科学前沿融入课堂教学中。早期师范院校的教师大多来自师范院校,从事科学研究的较少,研究经费紧张,文献资料缺乏,严重影响了学科发展和科研平台建设、学术交流及创新积累,因此,学生参与教师科学研究的太少,毕业论文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必然影响学生创新技能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形成。[2]

由于师范院校理工科基础薄弱,工业应用背景差,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少,缺少校企合作,无法利用企业的物质资源、技术与市场的优势,不能将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课堂和生产实践为主的企业一线有机结合。[3]

3.学科壁垒高,不重视跨学科学习

由于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教师的培养,学科壁垒较高,学院界限明显,存在注重专业和单一学院的培养模式,学科知识不能交叉渗透,限制了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和对知识的钻研深度,知识结构体系不完善,无法奠定科研创新的理论基础。目前的课程设置过于强调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培养,没有在专业教育过程渗透创业教育的思想。因此,学生不能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志向来拓展知识面和学术视野,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储备丰富的知识。许多教师长期以来从事固定专业基础课的教学,限于思维的惯性和自身条件,不能将创业教育的思想及相关的学科发展融于专业课的传授过程中,以自身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教育创新行为去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4]

二、多层次、多元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针对上述师范生创新中的问题,通过引入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加强学科和平台建设、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等措施,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构建了基于创业创新能力导向的多层次、多元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的血液溶入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有效提升了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强化了学生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1.构建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导,要培养具有教育创新精神和教育创新能力的基础教育教师,必须建立一支创新型师资队伍。最近五年,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充分借力江苏省的“双创”计划和特聘教授人才项目政策,大力引进高端人才。例如,物理学专业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先后引进江苏省双创人才6人,江苏省特聘教授2人,江苏双创团队1个,江苏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青蓝工程学术骨干2人,六大高峰人才4人,优秀博士20人,这些高端人才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教研的背景,形成了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实践指导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同时,重视新任研究生导师的岗前培训,在方式和内容上有所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培养。通过多种形式的在岗培训,如不定期的学术报告、出国访问、进修、留学等形式,确保教师思想观念上的超前性、创新能力持续性。

2.构建多方协同创新的培养平台

结合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发挥“双创”人才的优势,分别围绕激光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科学布局,联合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多家知名企业成立了江苏省“先进激光技术与新兴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师范大学“氢电转换系统研究与开发协同创新中心”,构建了协同创新的技术联盟,促进了协同体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深化了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中心拥有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的资源优势,以及企业完善的创新成果转化与实践基地,为理工类学生的创新研究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保障。协同中心汇聚了高校教师、科研院所专业研究人员、企业高层管理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能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多层次协同指导和丰富的智力资源。另外,协同创新中心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增加学生与国外学者、名校学生的交流机会。采用联合培养、短期访学、海外实习和参加国际会议等形式,开阔了学生的科学视野,活跃了学术思想,实现了多元文化融合,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3.榜样为范,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和自信

通常说“名师出高徒,榜样力量的是无穷的”,教师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加强宣传引导,提高榜样的示范作用,学院定期开展“教授、优博面对面”、“咖啡时光,双创人才有约”、“创业沙龙”、“杰出校友论坛”的活动,邀请校内外的双创人才讲述科技前沿的进展,分享自己的科研经历及创新创业的奋斗历程,推崇创业精神,以高新科技前沿的知识和产品吸引学生。用专业和学历背景相近的创新创业成功者的人生阅历感染学生,产生共鸣,唤醒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内在创新的热情和信心。

4.构建创新創业教育体系

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系列创新创业课程,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设立系列创新创业的讲座。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包含科研创新训练计划、创业训练计划、科技竞赛计划、人文素养提高计划和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等内容,每个子计划包含若干项目类,每个项目类由若干具体活动项目组成,活动内容包括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人文素养和思想素质教育、社团活动、理论与人文类竞赛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培训等。

5.创新考核机制,鼓励科研创新

建立长效、多元化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热情。改变单纯的专业知识的授课方式,要求授课教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创新意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转换制度,将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创业实践,承担大创项目、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科研成果等折算为学分,并将学生的各级各类奖学金的评定同创新成果挂钩,有效增加了学生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语

中小学生能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教师的启迪和培养密切相关。师范生是基础教育教师的重要来源,构建多层次、多元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能够增强师范生的自主创新创业能力,有利于缓解国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今后创新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 宇,虞 鑫,许弘智,“双创”背景下创新教育的实践、效果与机制研究[J],现代化教育技术,2015,25(11):106-112

[2]陈立东,李国昉,石磊,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2) :167-168

[3]李胜男,金英爱,邵致远,胡宝宝,于宁,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7(14) :132-133

[4]季学军,师范生创业基本素质的现状与思考,教师教育研究[J],2004,16(2):6-11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师范生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师范生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