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

2017-07-25 19:50杨昕
理论与现代化 2017年3期
关键词:文化安全挑战大数据

杨昕

摘 要: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一方面使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着有利的机遇,促使其传播方式、生成路径和影响效应等发生巨大变革;另一方面也使我国文化发展面临信息泄露、文化入侵和渗透、文化产业市场遭受蚕食以及主导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被边缘化等危险。要有效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必须着力建构文化安全预测和预警机制、完善维护文化安全的法规保障体系、制定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国际文化安全合作。

关键词:大数据;文化安全;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7)03-0087-05

一、大数据时代与我国文化发展环境的变化

自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其第二个十年以来,在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加速发展和应用的推动下,人类社会开启了一个大规模生产、分配和应用海量数据的时代,即大数据时代。不言而喻,大数据时代的信息风暴给每个国家、社会及个人带来了巨大变革。对于我国文化及其发展环境而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使其传播方式、生成路径和影响效应等发生了巨大变革,呈现出与以往不尽相同的时代印记与现实表征。

第一,大数据推动了我国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近现代社会以来的文化传播主要表现为精英化、中心化、单向性和价值主导性等特征。而到了大数据时代,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方法和路径被相当程度地颠覆和变革,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时代特征。特征之一是文化传播的去精英化和去中心化。以往,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主导权主要掌握在党宣机构、政府部门、新闻媒体以及专家学者手中,他们在文化传播的议程设置方面有着绝对的主导权;然而,到了大数据时代,由于媒体技术可获得性与便捷性大幅度提高,这就使得普通大众也能够轻松掌握和运用媒体技术。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传播的主导权开始下移,借助于微博、微信、博客等自媒体平台,普通大众在文化交流和传播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从而呈现出去精英化和去中心化的发展趋势。特征之二是文化传播的互动性和价值多元性。进入大数据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传播主导权的不断下移,文化传播主体之间的互动性大大增强;而在此影响下,以往那种带有明显价值导向性的文化传播模式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受到挤压,文化传播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价值多元化和多样性也愈发明显和突出。

第二,大数据推动了我国文化生成路径的变革。从一定意义上讲,自文化产生以来,其本身就是一种精英文化。因为文化是一种高度凝结人类智慧和知识的精神产品,只有具有较高知识素养的人或由他们所建立的机构才能够进行生产。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由于教育的普及,虽然这种状况得以改观,但文化生产的精英化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步入大数据时代,文化生产的精英化状况从根本上得以改观,文化生产的既有范式发生革命性变革,由过去的撒网式、跟风式、标准化生产变为如今的定制化、差异化、个性化生产。在前大数据时代,文化生产者往往很难对大众的文化需求类型、关注点进行精确化的分析和把握;而到了大数据时代,受众在网络上的每一次点击、每一个评论等数据都可以通过相应的渠道和途径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从而精确找到普罗大众文化需求的聚焦点、汇聚面。在这方面,腾讯视频可谓是作出了比较成功的探索和尝试。如腾讯视频制作的新闻视频节目《事实说》借鉴了美国Netflix《纸牌屋》的生产模式,将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贯穿于《事实说》的选题、制作、传播、营销的生产全流程,精确地找准受众的关注点和兴趣点,进而在竞争激烈的娱乐视频领域收获不错的市场份额。据统计,自播出以来,《事实说》以其言论的深度和逻辑性、内容的知识含量受到关注,特别在70后、80后、90后群体中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目前第一季共计12期已播完,总播放量达8千万、评论量达19万、大数据调查的参与量达3千万[1]。

第三,大数据推动了我国文化影响效应的变革。过去,受制于通信条件、地域阻隔等因素的影响,文化的扩散和传播往往只能局限于一时一隅,文化的影响力受到很大限制。到了大数据时代,在网络通信技术的推动下,一种新的流行文化往往在很短时间内就能传播到全球范围,在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群中产生巨大影响。就我国的情况而言,以往,受文化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我国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和传播中的影响力比较微弱。然而,近十年来,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助推下,我国文化与相关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很大提升,正在一步步走出国门,成为传播国家形象与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一张亮丽名片。仅以依赖网络通信技术程度较高的网络游戏这一文化产业为例,根据《中国游戏产业报告》统计的数据显示:从2006年开始,中国网游海外出口就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近十年来,中国网络游戏出口规模已经涨了30倍之多。2015年,中国自主研发网络游戏海外出口实际销售收入达到53.1亿美元,同比增长72.4%。可以说,网络游戏已经超越其他文化形式,成为中国文化出口的主力军。

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

(一)信息安全风险剧增

步入大数据时代,计算机与互联网已是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必备工具,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正是由于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大面积使用,也使得信息安全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与日俱增。如果那些记录着个人和组织的海量信息被泄露或被盗取,将会给用户、企业乃至整个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带来极大的损害。如有媒体就曾报道,2015年4月22日,重庆、上海、山西、沈阳、贵州、河南等超30个省市卫生和社保系统出现大量高危漏洞,数千万用户的社保信息可能因此被泄露。从补天漏洞响应平台获得的数据显示,圍绕社保系统、户籍查询系统、疾控中心、医院等曝出高危漏洞的省市已经超过30个。据统计,仅社保类安全漏洞所导致的信息泄露就超过5279.4万条,涉及人员数量达数千万,其中包括个人身份证、社保参保信息、财务、薪酬、房屋等敏感信息。2015年的10月19日,乌云漏洞报告平台接到一起惊人的数据泄密报告后发布新漏洞,漏洞显示网易用户数据库疑似泄露,影响到网易163、126邮箱过亿数据,泄露信息包括用户名、密码、密码密保信息、登录IP以及用户生日等[2]。

(二)西方文化入侵和渗透日益加剧

在经济全球化的助推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席卷全球,向世界各个角落辐射和传播。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种西方文化的传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同时也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安全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和挑战。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也未能幸免。正是基于这一现实,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国家文化安全,在保障正常的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同时,也采取了多种措施防范西方文化的过度入侵和滲透,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成效。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在新的信息技术推动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入侵和渗透比以往更甚,几乎是无孔不入,并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一是方式更加多样。在大数据时代环境下,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领域和途径都是西方国家经常使用到的文化入侵和渗透方式。二是手段更加隐蔽。手段的隐蔽性是大数据时代条件下西方文化入侵和渗透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因为大数据环境下的文化入侵和渗透只需要网络终端就可以进行,而无需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这就使得防范文化入侵和渗透变得更加困难。三是影响更加深入和广泛。大数据时代西方文化入侵和渗透所造成的影响程度既是深入的,也是广泛的。这一方面体现为西方文化的入侵和渗透对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构成了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为西方文化的入侵和渗透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都构成深刻的影响。

(三)文化产业市场遭受蚕食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在推动经济增长和满足人们精神需求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在美国,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值越来越突出和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文化产业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也采取了多种措施推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然而,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大国,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薄弱,许多方面尚处于未开发或未充分开发的状态,这就使得具有巨大比较优势的西方文化产业能够不断入侵和蚕食中国市场,从而对我国文化产业市场构成严重冲击。文化部前部长孙家正就不无警醒地指出:“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我们面临着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强大的文化传播优势和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借助现代市场机制和高新科技手段,将大量的精神文化产品输入中国,在获得巨大的商业利润的同时,对我进行文化的扩张和渗透,抢占、争夺我国的文化市场、文化资源和文化阵地,严重威胁了我国的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3]进入大数据时代以来,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西方文化产业入侵更为便利,这就使得我国文化产业市场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四)主导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西方文化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中国蚕食中国文化市场的同时,还使我们的主导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这是因为,那些在大众中颇受热捧的西方流行文化、快餐文化表面上看只是占领和蚕食了我们的文化市场,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其中就会发现,这些文化消费品同时在传递着西方的价值观念、政治理念和意识形态。一直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正是注意到了这一点,不间断地利用文化贸易、文化产品输出等方式向我们或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况且,由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技术发展水平同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文化产业不够发达,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高水平文化的消费需求,从而使他们对西方文化产生向往和依赖。可以肯定,长期浸染于西方文化,其价值观就很容易被西化,而我们所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则很容易被淡忘。以弘扬爱国和孝道的中国传统故事花木兰为例,这个故事本来讲述的是一个女孩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英勇故事,在被美国迪士尼公司改编为动画片后,其主题已经变为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求,爱国和孝道的主题被“实现自我”的主题所取代。此片被引进后,在青少年中比较受欢迎。在文化输入过程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显然,如果这一状况持续下去,我们的主导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就很容易被边缘化。

三、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对策

(一)建构文化安全预测和预警机制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这个意义上看,要有效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就必须首先从现实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认识到建立文化安全预测和预警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得益于信息网络技术的便捷性、可追踪性和互联互通性,也使得建立文化安全预测和预警机制具备了可能性和现实性。具体来说,在充分利用大数据的技术优势建立文化安全预测和预警机制上,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着手:一是要着力构建一个系统化的文化安全预测和预警平台。这一平台要把负有维护文化安全责任的各个政府职能部门有效地联合和吸纳进来,建立统一、高效的合作机制和工作体系,要通过对文化安全信息及时准确地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发现危险因素和信号,及时做出预警,以供决策部门制定相应对策。二是要制定一个具备科学性、标准化和可操作性的文化安全预测和预警指标体系。这一预测和预警体系要能够“通过对国内文化遗产保护状况的随机检测和国际文化市场文化商品的流动趋势及其以各种渠道影响和进入我国文化市场所可能导致对我国文化生态、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发展构成威胁,特别是可能引发对我国文化生态和文化产业发展构成灾难性后果的不良趋势的分析,能够及时而准确地作出预告性和警示性反映”[4]。

(二)完善维护文化安全的法规保障体系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不断升级维护文化安全的保障措施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维护文化安全的法规保障体系建设。可以说,加强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建设,为维护文化安全铸就一面强有力的防御之盾,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与现实要求。具体来说,完善维护文化安全的法规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文化安全长期、中期和短期发展战略与规划,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统筹文化安全管理工作,根据长、中、短期的不同发展阶段要求,研究相应的实施计划,建立科学、统一、高效的文化安全政策保障体系。二是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涉及网络管理和信息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目前,我国出台了不少这方面的法规和条例,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但这些法规的级别都不高,在维护信息与文化安全的有效性和强制力方面还不够。诚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当前,亟须出台《网络公共文化信息安全基本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信息与移动通信法》等法律法规,亟需严格规范网络服务提供商的信息保存制度、网络监管部门的信息审核制度、网站后台的删减权限制度、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网络信息安全受损的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等。”[5]三是要研究制定预防和惩治破坏、损害国家文化安全行为方面的法律法规,确保维护文化安全有法可依;并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维护文化安全的执法和司法,构建系统化的文化安全法律保障体系。

(三)制定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WTO的相关保护性条款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法律,对国外文化产品的过度输入予以限制,这一措施虽然对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但这也只是权宜之计。况且,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便捷性和可获得性使得人们很容易从非正式渠道就能接触、了解外部世界及其文化。因此,要维护文化安全,避免文化产业市场遭受蚕食,最根本的还是要发展壮大本民族的文化产业。要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国家着力创新和完善相关的政策体系,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激励与保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对文化产业予以财政政策支持,加大对公共性文化产业的财政支出力度,综合运用财政补贴、转移支付、政府采购等手段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二是对文化产业予以税收政策支持,根据不同文化产业的发育程度、发展趋势和结构变动等情况,给予文化产业一定的税收优惠或者税收返还;三是对文化产业予以金融政策支持,政府要不断完善文化企业投融资中介服务体系,推进文化产业投融资的服务平台或者文化交易所等平台建设,拓宽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四是对文化产业予以外贸政策支持,要着力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以及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努力使更多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依法获得出口经营资格,同时要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制定支持政策与优惠措施,努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雄厚实力的外向型大型文化企业,使之成为文化出口的中坚力量。

(四)加强国际文化安全合作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网络技术使得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与合作变得越来越频繁和便捷,这一方面虽然有利于不同民族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但另一方面也使得一些国家面临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主义的威胁,尤其是像中国这样文化生产力还不够强的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消除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主义的威胁就不仅仅是一域一国的事情,也不可能仅靠一域一国就能完成,而是需要加强国际间文化安全合作,共同为创造一个平等、互利、共赢的国际文化安全环境而努力。首先,在大数据时代,网络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文化入侵和渗透的主渠道。因此,加强国际文化安全合作首先需要加强国际互联网领域的安全合作,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维护国际信息安全,加强政府间对话,倡导各国间和平、互惠、互利地使用网络空间与技术,平等地通过网络渠道进行文化交流和合作。其次,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文化新秩序。作为国际新秩序的一部分,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联合国、WTO等国际组织与平台展开外交努力,联合世界各国共同制定公平、公正的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规则。再次,要努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加强国际文化安全合作,我们必须有意识地推动中華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发掘中华文化中有利于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思想,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腾讯如何运用大数据生产视频[EB/OL].[2015-06-10].http://news.qq.com/original/dujiabianyi/zhouyongshishishuodashuju.html.

[2]2015年国内数据安全事件盘点[EB/OL].[2015-12-25].http://mt.sohu.com/20151225/n432574098.shtml.

[3]孙家正.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N].经济日报,2005-02-05.

[4]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82.

[5]郑自立.大数据时代的文化安全风险与应对策略[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7).

猜你喜欢
文化安全挑战大数据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维护文化安全的对策思考
儒学创新为中华文明“走出去”提供战略支撑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叽咕乐挑战
对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思考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