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语文教学的言语品味

2017-07-27 00:31王庆中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7年38期
关键词:海棠孔乙己品味

王庆中

言语品味极其重要,本人认为对言语的品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赏试。

一、声情并茂地诵读。

所谓“诵读”,就是要求学习者读出声音,读出语调,进而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纵观今日某些中学生,往往忽视诵读。晨读时,他们常常默读课文,或者嘤嘤嗡嗡,音细如蚊。这样一来,就忽视了语言的一项最原始的功能就是记录声音。所谓“言为心声”,他们放弃了一条最便捷的还原心声的方法,实为可惜。据说唐代诗人白居易早年学习读得“口舌生疮”。在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就记有寿镜吾先生早年诵书时的情景,把头“拗过去”、“拗过来”,非常投入,真令童年时的“我”神往。这种方法,对于那些抒情性的文章尤为适用。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这样一来,诵读这种最古老的方式,便能焕发出新的魅力。

二、身临其境,进行角色体验。

方智苑先生说:“最好的阅读境界是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感同身受。”方教授的话一语中的地指出了语文阅读中体验的重要性。现行的语文教材有精彩的小说片段、乐府民谣、唐诗宋词、元明散曲,还有大量的外国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情节鲜活灵动,人物有血有肉,妙语令人难忘。但这些本应能激起学生极大阅读兴趣的作品,却常常被我们有些老师讲解得支离破碎,意象全无。就因为我们没有重视阅读的规律——让学生去体验。体验式阅读教学,就是在老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创造条件,让作为主体的学生去亲身经历或参与。在阅读教学里,我们如果能让学生进入文本,进入“角色”,和作品里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那我们的言语品味必将是非常到位的。

三、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品味。

语境和语境的作用早在我国的传统语文学中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有一老师在讲授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时,让学生自由提问,有一学生提出:“为什么要写成海棠红,不写成红海棠?”教师随口答道:“为了押韵,本诗是每节换韵。”应该说,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但仅仅如此回答,学生得到的只是表层信息。为了阐明问题,我先把这一节录下:“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我们应让学生联系语境去品味一下,这样,我们或许会发现,事实远非如此简单:除了押韵之外,我们发现第三四句是“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海棠红的颜色正是沸血的颜色,一想起故乡啊,就热血沸腾,沸血如归乡。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乡留在诗人心中的主要不是具体的红海棠,更是那想象中的那一片片红,这样,诗才会显得更飘逸、更轻盈。联系语境,才让我们品出那一点点诗意,否则,只会是隔靴搔痒。

四、借助想象、联想加以品味。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借助想象和联想,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就能在诵读、揣摩沉浸、意会等一系列活动过程中,正确地把握语言的“意蕴”和“内含”,通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想象和联想,就能更好地達到“披文以入情”的阅读效果,从而引起学生与作者心灵的共振,体味到“意外之意”,“象外之象”,“味外之旨”。

想象和联想是一种“浮现”形象、“活化”画面、“再生”意境的能力。有意识运用想象和联想,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我教《孔乙己》一文中“中秋过后,……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教完这段,我给同学们出了一道题让他们思考,题目是: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店后……要求同学们展开联想,想象要合乎情理。这时,课堂立刻活跃起来,同学们有的说,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店后沿街乞讨,最后饿死在街头。有的说,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店后,沿着一条弯曲的小道,离开了鲁镇。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又饥又饿的孔乙己,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冻死在一条山道上……这时我针对这些问题及时进行总结,肯定了同学们积极的想象和联想,同时又指出他们的想象应合乎情理,即孔乙己的遭遇应合乎那个社会环境。这一点拨,同学们就统一了认识:孔乙己生活在那个环境,在身体受残的情况下,在那个人世冷漠无情的社会必死无疑了。这样一来,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提升了言语品味的能力和素质。

猜你喜欢
海棠孔乙己品味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读《明天要远足》,写“我要去远足”
《大嘴狗》
找春天①
我喜欢的季节
品味六城:追溯中国的印记
孔乙己(下)
孔乙己
品味中考 提升能力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