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的大众化思考

2017-07-29 22:27高辉
新媒体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时代感大众化选题

高辉

甘肃省平凉市广播电视台,甘肃平凉 744000

摘 要 随着电视业的发展,电视纪录片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欢。纪录平常人生活的纪录片,对平民百姓生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很多电视工作者纷纷把镜头对准了身边的凡人小事,开始纪录平淡而琐碎的生活。文章就纪录片大众化的选题和创作进行了粗略的探讨。

关键词 纪录片;大众化;观念;选题;时代感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2-0124-02

在业内,电视纪录片一直都是“一群精英做给另一群精英看的”。但“精英”做出来的文化产品,如果无法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可,就不能产生广泛的传播效果,也不能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就造成了纪录片生产和市场化之间的矛盾性。

作为世俗社会文化形式的大众文化所体现的是一个社会的普遍价值观,是普通人都能够达到的基本道德,是一个社会各种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大众文化,无论在审美形式上还是价值取向上,都是低门槛的,是日常化的,是大多数人易于并乐于接受的,因此也是主流的。精英文化如何渗透到大众文化中,得到大众的积极赞同,是电视纪录片创作面臨的现实课题。尤其在当前纪录片创作限于资源、专业、资金、人才紧缺的困境中,纪录片的这种需求就显得尤为迫切。

《东方时空》的制片人陈芒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生活的主体是人,人的主体是老百姓。我们到社会底层拍片子的时候常常有人问:‘你们拍我们干什么?中国的老百姓总觉得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不值得上电视。而我们恰恰要让他们成为《生活空间》的主人公。”

1 大众化的核心

电视纪录片大众化的核心是人文关怀,关注人,关注人的情感,关注人的命运一直都是纪录片创作的永恒主题。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当今社会,这种人文关怀的现实题材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 大众化的表现特征

(1)平民化。是指纪录片工作者树立起人文关怀的创作理念,以平民化的视角,故事化的结构方式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2)生活化。是指电视艺术语言要具有真实性、通俗性,使艺术生活化。纪录片的取材来自生活本身,反映的是真实的社会生活状况,真实的人物生存状态。但也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生活真实。19世纪俄国文字批评家,美学家别林斯基:在活生生的现实里有很多美的事物,或者更确切地说,一切美的事物只能包括在活生生的现实里。

(3)日常化。用技术手段纪录老百姓日常的活动,纪录生活的本真。而随着DV摄像机和手机日渐普及,自媒体时代的来临,普通老百姓也可以成为生活的记录者,从而使纪录成为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

3 大众化的创作理念

(1)题材平民化、生活化。首先,要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新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的纪录片创作之路。改变观念对电视人来说挺难的,因为纪录片的生产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制作周期,有些甚至需要几年的跟踪摄制,要花费和消耗巨大的人力、时间、经费,而这样创作出来的纪录片,目的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获奖。为了这个目的,大部分纪录片镜头所关注的都是处于地理边缘的边缘群体和边缘文化,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以少数民族、游牧民族、部落首领、宗教领袖、僧侣道士、哑巴弱智为创作题材的纪录片层出不穷,这些具有神秘和猎奇色彩的纪录片绝大部分都在业界获得了较高的荣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这些边缘题材出现枯竭的时候,当那些获得高层次殊荣的纪录片已经无法复制和超越的时候,纪录片也就陷入了资源紧缺的低迷状态。当电视人挖空心思、踏破铁鞋去寻找所谓奇缺资源的时候,往往就忽略了发生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那些唾手可得的、鲜活的资源,那些老百姓真正感兴趣人和事。于是纪录片的创作者们开始重新梳理和反思自己的创作理念,学着用平和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慢慢发现身边那些稀松平常的生活也是有价值可挖掘的,于是开始尝试着把镜头对准更普通的人和事。如纪录片《棒棒语录》,就是选择了遍布山城重庆大街小巷的临时搬运工——“棒棒军”为拍摄对象,“棒棒”是一群靠一根竹棒和肩膀生存的卖苦力的人,他们生活艰辛,但诚实可靠。影片记录了“棒棒”们真实的生存生活状态。通过观看影片,让更多的人加深了对“棒棒”的了解和认识,也纠正了对他们的偏见;纪录片《欧阳女的回家路》讲述了一个被人贩子拐卖的女孩儿20年艰辛的寻亲故事;纪录片《沙左》说的是一位放弃演艺生涯的年轻人,回乡开办沙左咖啡馆的一段创业和情感历程;纪录片《破车里的幸福》讲述的是两位普通的老人家的一段65年的婚姻历程,他们经历过分居,吵架,冷战,最终还是磕磕绊绊走过一生;纪录片《幼儿园》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幼儿园原汁原味的生活画卷,这部片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的价值观的折射,同时也提醒我们作为成年人的责任。诸如此类的纪录片,它们反映的是我们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的人和事,风格纯朴自然,但这些平凡的故事中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这些关注主流群体、民生、教育责任与良心,揭示真诚与人性的纪录片,让每一位观众都能产生共鸣。因此,纪录片题材的回归是电视发展的必然结果。

(2)要有鲜明的时代感。纪录片的创作者要真正树立观念上的时代感,这不仅指纪录片在选题上的时代感,还是指纪录片编导的情感观念、制作技术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符合大众的欣赏口味。如:纪录片《离乡的回回》,它记录了“十二五”期间宁夏回族自治区35万生态移民中一个回民村庄——吴忠市马高庄乡阴洼村的移民迁徙过程。从选题上,这部作品关注的是一个大家普遍关心社会热点问题:生态和移民搬迁。反映了在搬迁过程中政策与民族习惯,年轻人和年长者不同的观念冲撞,在传统习俗中加入了很多时尚元素,题材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时代感。而从纪录片的拍摄制作上说,它使用了很多全景式又富有深刻含义的长镜头,如片头中马景归老汉手持羊鞭在一个拱形的山梁上走走停停地向远方眺望的镜头,还有马阿訇离开清真寺时开着摩托车一步三回头,想再多看一眼清真寺的镜头,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了穆斯林对故土的眷恋和不舍之情。

(3)主题的平民化。现实题材的纪录片要敢于表现普通人的缺点,反映普通人的情感和他们真实的需求与诉求,对人的深层心理的挖掘,心理表现,要找到大众认同感,而不能因为政治需要一味地拔高,把主观意识强加于人。在主题把握上应当尽量深刻,富有哲理。主题来源于生活,内容是核心,形式是外衣。首先把握新,内容要新,新的时代下新的观念,一定要有与以往不同的地方,才能够吸引人。主题好坏,受众不同,认识不同,应站在相对庸俗、知识层次较低的角度去选材,要尽量靠近生活,边拍边发现主题,挖掘其文化味,人性味和哲理性,用较强的文学功底来渲染主题,最后有一个总体归结,使节目看起来雅俗共赏。如纪录片《雨果的假期》:雨果的母亲柳霞,失去了丈夫而无力抚养孩子,在社会的资助下将雨果送到了无锡免费接受教育。柳霞终日苦闷,驯鹿和酒成了她思念孩子的寄托。在一个冬天的假期,雨果回到了家乡。此时他已是一个13岁的少年了,面对不断用酒精麻醉自己的妈妈,雨果该何去何从?纪录片《被遗忘的时光》则将镜头瞄准社会上惯常受到冷落的失智老人。环绕几个家中有失智老人的家庭,以细腻镜头,记录现今社会鲜为人知的角落。

(4)找到热点、趣点、视点和卖点,让纪录片显得有趣。热点是大家都关注的,流行的。趣点是纪录片的故事讲得,做的有意思。视点是大众观察或分析事物的着眼点。卖点是商业需要收视对象的定位,体现老百姓的心声,观念和思想。在拍摄过程中要尽量找到一些兴趣点。如纪录片《离乡的回回》中,马景归的两个孙子当摩托车内胎当呼啦圈转,吊在柳树上打秋千的情景;纪录片《雨果的假期》中,柳霞在墙上做手影让众人猜;柳霞拉着雨果的手说“你是祖国的儿子,我是一个土刨子,我是一个养驯鹿的人,你千万不要把我给忘了”的情景;在驯鹿站让儿子骑驯鹿;和儿子踢足球踢不过坐在地上耍赖;雨果離开时,柳霞向儿子张口借两块钱,最后向儿子立正、敬礼的小细节等;纪录片《幼儿园》里孩子衣服总也穿不好,鞋带系了个死结,摞不上板凳还气的发脾气;孩子用卫生纸擦皮鞋、饭菜泼了满腿都是,扮成球迷为中国队加油;最后被接走的孩子瞻前顾后、躁动不安的小细节,等等。这些兴趣点就是那些真实的富有生活情调的生动的小细节,而这些小细节就是最能引起观众共鸣的兴趣点,这些生动、难忘的小细节能让纪录片看起来更有意思,更能起到深化主题、引人入胜的作用。纪录片创作者需要具有平民意识,要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人,以普通人的心态去发现真实生活中的乐趣所在,把视点再放低一些,就能迎合大众的观赏的情趣,会更受欢迎。

电视纪录片大众化发展,让普通老百姓走上荧屏,成为电视的主角,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大众传播的必然趋势。挖掘我们身边儿的凡人故事,再现真实的生活原生态,从而发现蕴含在红尘中的生活智慧和人性光辉,更是电视工作者责任。

猜你喜欢
时代感大众化选题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新年刊
选题有误
以鲜明的时代感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参与
大众化时代的内在困境
与时俱进 创新载体 切实提高反腐倡廉活动实效
如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
用大众化方式推进理论大众化
确定选题,渲染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