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脾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与其他巨脾患者骨髓细胞比较分析

2017-07-31 18:32乌文琳吴一鸣
浙江临床医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骨髓细胞血细胞脾脏

孙 利 乌文琳 吴一鸣

巨脾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与其他巨脾患者骨髓细胞比较分析

孙 利 乌文琳 吴一鸣

目的 分析巨脾型晚期血吸虫(晚血)患者与其他巨脾型脾功能亢进患者的外周血血细胞减少在骨髓细胞学中的差别。方法 对60例巨脾型晚血患者的骨髓片细胞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巨脾型晚血患者有核细胞增生情况、巨核细胞数及各期比例、粒细胞比例与40例其他巨脾型脾功能亢进患者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巨脾型晚血患者与其他巨脾型脾功能亢进患者在骨髓细胞学中有显著差异,晚血巨脾不等于脾功能亢进。

晚血 巨脾 骨髓细胞

晚血患者巨脾现象很多,且常伴有外周血细胞减少。临床上多数巨脾型脾功能亢进患者常伴有外周血细胞减少。两种患者均表现为脾肿大、外周血细胞减少,但血细胞减少是否都是由脾功能亢进导致,不易分辨。血细胞减少原因不同,对患者治疗策略有所区别。作者就本院1995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晚血巨脾患者骨髓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院收治晚血巨脾患者组共60例,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50~73岁,平均年龄67岁。其他因素引起巨脾型脾功能亢进患者(其他巨脾脾亢组)40例设为对照组,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50~70岁,平均64岁。

1.2 骨髓液涂片 用骨穿针以髂后上棘穿刺抽取0.2ml骨髓液,推片约1.5cm×2.5cm均匀涂片,瑞氏染液染色。

1.3 骨髓细胞图片增生判断 记录16个400倍高倍视野下有核细胞数,取其平均值分为5级[1]:增生极度减低(0~5)、增生减低(5~20)、增生活跃(20~40)、增生明显活跃(40~100)、增生极度活跃(>100)。

1.4 有核细胞分类计数 选厚薄均匀,大小适宜用瑞氏染色液染色,用低倍镜、高倍镜、油镜以“弓”字形依次来分类计数(不重复、不遗漏)全片计数巨核细胞,分为原始型巨核细胞、幼稚型巨核细胞、颗粒型巨核细胞、产血小板型(成熟型)巨核细胞和裸核巨核细胞,分五间段,产血小板巨核细胞按胞浆中生成血小板>8颗为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

1.5 粒、红细胞等有核细胞计数 选取厚薄均匀用瑞氏染色良好的涂片,在片尾部的约1/3区域用油镜以

“弓”字形依次来回计数500个有核细胞计数各类有核细胞的百分比,粒系细胞和幼红细胞的百分比以及粒系细胞与有核红细胞之比(粒/红比值)。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晚血巨脾患者与其他巨脾脾亢患者有核细胞不同增生程度比较 见表1。

表1 晚血巨脾患者与其他巨脾脾亢患者有核细胞不同增生程度比较(n)

2.2 晚血巨脾患者与其他巨脾脾亢患者巨核细胞比较 见表2。

表2 晚血巨脾患者与其他巨脾脾亢患者巨核细胞数比较(x±s)

2.3 晚血巨脾患者与其他巨脾患者粒细胞比较 见表3。

表3 晚血巨脾患者与其他巨脾患者粒细胞比较(x±s)

3 讨论

临床上一般认为脾脏肿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脾功能亢进,脾肿大的脾脏对血细胞有滞留作用。脾窦的增生增强对血细胞吞噬及破坏作用是产生脾功能亢进的原因。脾脏肿大和血细胞减少是相应的临床症状。

脾脏肿大会导致过分阻留及吞噬作用,大量余细胞在脾索内阻留、破坏,异常免疫作用,脾脏肿大产生异常抗体及血流动力学异常等使外周血细胞减少。临床上脾肿大的常见继发性有[2]:感染性疾病、充血性脾肿大、髓外造血、免疫性疾病、原发性脾的肿瘤和囊肿、药物性等原因,导致血细胞减少。大部分的患者可合并脾亢。发病主要机制有:过分阻留作用、过分筛选及吞噬作用、异常免疫作用和血流动力学异常等。

晚血巨脾患者,引起的增生性脾肿大主要有两种机理,一种可称为扩张性脾肿大,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静脉压力升高导致瘀血性脾肿大,此为主要原因;二是脾功能动脉血流增加引起充血性脾肿大。另一种是增生性脾肿大包括几个方面[3-5]:(1)血吸虫抗原及因分流而未被脾脏处理的外源性抗原直接刺激脾脏导致脾内免疫组织增生;(2)晚血巨脾患者肝硬化时坏死细胞增加以及肝脏网状内皮系统功能降低,促使脾脏的网状内皮系统代偿增生,脾内压增高、血液淤滞、代谢环境改变等导致纤维组织增生、脾亢,正常脾及肿大脾脏内红细胞压积均较外周静脉内高,脾肿大时脾血池容积扩大,脾内红细胞池、白细胞池和血小板池占循环内相应血细胞总量的比例较正常,脾脏体积明显增加。

晚血巨脾患者骨髓细胞分析,与正常人骨髓细胞比较,主要指标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巨核细胞比例、红细胞系统、粒细胞系统比例,及粒、红细胞比例均有显著差异。与其它非白血病因素引起的其他巨脾型脾亢患者在有核细胞增生数量、粒细胞各期比例及巨核细胞数及分类计数方面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作者将晚血巨脾患者组与其他巨脾患者脾亢组增生程度进行比对,发现晚血巨脾患者组,多数增生活跃,少数增生明显活跃,而其他巨脾患者脾亢组,多数是增生明显活跃,及增生活跃两组有显著差异。晚血巨脾患者组,多数患者无明显成熟障碍及成熟延迟现象,与其他巨脾患者脾亢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因其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细胞成熟障碍及延迟现象。晚血巨脾患者组,粒细胞系统各期基本比例基本正常,仅部分患者成熟分叶核细胞偏少,可见轻度的成熟延迟现象,而其他巨脾患者脾亢组,大部分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成熟分叶核粒细胞偏少伴成熟延迟现象,两组有显著差异。晚血巨脾患者组中有5例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应是血吸虫寄生虫因素导致增高。红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组织网状系统等两组无显著差异。经比较,作者认为,血吸虫晚血巨脾患者,虽然是脾脏巨大,但是大部分非脾功能亢进(骨髓细胞分析成熟障碍、延迟不明显),或有轻度的脾脏功能亢进的血细胞减少,这些血吸虫晚血患者的血细胞减少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他巨脾型患者几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脾脏功能亢进,两者导致的血细胞减少,两者有明显差异。因此,血吸虫晚血巨脾不等于脾功能亢进。

[1] 许文荣, 王建中. 临床血液学检验.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57.

[2] 张之南, 郝玉书. 血液学. 第二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5: 663.

[3] 洪淑君, 潘静, 倪文泉, 等. 巨细胞病毒致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81例临床分析. 中华全科医学, 2016, 14(10): 1686-1688, 1725.

[4] 王柏生, 张佳华. 脾动脉灌注治疗骨髓增生性疾病中的难治性脾肿大. 国外医学. 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1980, 2: 114.

[5] 赵智慧.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当代医学, 2013, 17(1): 21-22.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difference of hypocytosis in bone marrow examination of peripheral blood between megalosplenia patients with advanced schistosomiasis and hypersplenism.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bone marrow cytospins of 60 patients of advanced schistosomiasis with megalosplenia were carried out.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 i cant differences of nucleated cell hyperplasia,counts and every period proportion of megakaryocyte and granulocyte proportion between 60 megalosplenia patients of advanced schistosomiasis and 40 megalosplenia patients of hypersplenism,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re are differences of megalosplenia between advanced schistosomiasis and hypersplenism. Advanced schistosomiasis patients with megalosplenia are not equal to patients of hypersplenism.

Hypocytosis Megalosplenia Bone marrow cells

314000 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

猜你喜欢
骨髓细胞血细胞脾脏
18例艾滋病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点分析
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观察与分析
社区管理精神病人全血细胞分析
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全血细胞减少不良反应分析
案例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法在骨髓细胞形态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脾脏也会出现钙化
摘除脾脏后,请注意这些变化
胃癌根治术手术中脾脏损伤的发生原因及对策研究
学生自身素质及实验教学模式对骨髓形态教学效果的影响
安胎丸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