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英译名的翻译策略

2017-07-31 00:33胡赟
青年时代 2017年20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

胡赟

摘 要:高校的英译名由于没有统一的规范章程所制定的标准来衡量,其英译名的命名由自身来决定,存在着诸多差异。随着公共标示语的进一步规范,作为城市公式语一部分的高校英文名,也应当参照国外高校英文名,以及标准规范,与本校的文化底蕴来进一步规范译法。

关键词:高校英译名;翻译策略;公示语标准

一、引言

作为城市公示语的一部分,高校英译名作为高校的英文标志形式,具备一定的稳定性,一旦确定就不能轻易更改,因此,高校英译名的准确性尤为重要。但是对中国的高校英译名考察发现,高校名称的英译名虽然具备一定的统一性,但是也存在诸多的差异。如何制定标准规范,并参照国外高校英文名的构成,与本校的人文历史底蕴,来进一步规范高校的英译名,成为了迫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英译名分析

中国大学校名常见的构成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地名+办学层次,如北京大学、湖南大学、吉林大学等;二是地名+学科类别+办学层次,如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三是人名+(学科类别+)办学层次,如中山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四是方位+办学层次,如中南大学、西南大学、东南大学等;五是方位+学科类别+办学层次,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六是办学理念+办学层次,如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暨南大学等。

而现有高校名英译的方法,第一种就是直接以拼音命名。如复旦大学,英译名为Fudan University;武汉大学,英译名为Wuhan University;,浙江大学,英译名为Zhejiang University;同济大学,英译名为Tongji University;中国人民大学等。但是,人民大学最开始并不是按照拼音命名的,而是直译成了“People's University of China”,现在的译名是“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前身为陕北公学的人大,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大学。中文名称定好了后,英文名也按照字面意思,就被翻译成了“People's University of China”。可是渐渐地,大家就觉得不对劲了。因为“People's University”在欧美语言体系下,有“成人函授学校”、“社区夜大”的含义,怎么看怎么像个社区大学,与人大的定位和实际地位完全不相符。几经思量之下,学校最终将英文校名改为了“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与中国人民大学类似,中央民族大学也经历过更名。中央民族大学最初的英文译名是“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用的直译法进行的翻译,后来也改成了现在的“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改名的原因也是中英文翻译的词不达意。因为在英汉词典中,“Nationality”的第一意思是国籍,然后才是国家、民族、部落等其他意思。对于外国人而言,看到这个词的第一反应多半是“国籍”,而不是我们想表达的“民族”,不小心理解成“国籍大学”,那就完全曲解了这个原意,弄得很尴尬了。为了体现“包含汉族在内的全体中华民族”的意思,民族大学就将自己的英文名改为了“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而北京交通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的英译名也均采用拼音的方式来命名,分别为“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与“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围绕“交通大学”名称中“交通”二字的争论历来不断。追其“交通”译成“Jiaotong”起源要从民国的一个无所不管的部门——交通部说起(我国的台湾省目前还保留着早期交通部的各项功能:交通运输、旅游观光、气象服务、通信等生活诸多方面)。在这种情况下,要将交通翻译为英文,绝没有只翻译成“traffic”或“communication”那么简单,因为它包罗万象(all-inclusive),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traffic”或“communication”所能牵强涵盖的。因此,当年无所不包的交通部下辖的大学也无所不包,因此“Jiaotong”的拼音翻译,解决了其汉字涵盖面广、难以解释的问题,可谓当年一创举。

第二种英译命名的方法就是直译法了,一般根据中文来进行翻译。比如北京科技大学,英译名为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eijing(USTB),北京邮电大学,英译名为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中央戲剧学院,英译名为The Central Academy Of Drama;东北林业大学,英译名为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华南理工大学,英译名为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上海财经大学,英译名为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东南大学,英译名为Southeast University;等。

第三种高校名英译的方法是意译法。在翻译大学校名时,首先应考虑直译,其次才考虑意译。翻译后的英文名最好能够回译。理想的翻译是,有一定英文水平的中国人一看某大学的英文译名,马上就能反应出是哪所大学。比如上文提到的二种情况,我们只要一看到英文名称,就可以马上想出它的中文名。那采用意译法的英译名不是很多,目前主要关于“师范大学”与“外国语大学”的译法。我们不难发现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都把师范大学翻译成“normal university”。我国的“师范”类高等院校的英文校名为何会是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呢?按照维基百科上资料,近代最早的师范学校,是于1794年建立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法语:?coleNormale Supérieure de Paris)。其中的法语:Normale,来自拉丁语:noma,本义为规范,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建校者,希望这间学校成为教育规范的来源。在此之后,出现了师范学校(法语:écolenormale,英语:Normal school)。但是,这样的用法如今也已经不多见,通常都是说“teachers college”。而“外国语大学”的译法,北京外国语大学译为“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上海外国语大学译为“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为什么不直译成“foreign language university”?这跟大学的教学内容有关。当今,国内的大多数外国语大学或外国语学院,由于其学科范围已经不再局限于外语教学,相反,其涵盖了许多涉外学科,甚至是一些理工类学科,所以不用直译。

另外,还有一些关于特殊拼写的高校英译名,其中最明显的当属北京大学的英译名“Peking University”和清华大学的英译名“Tsinghua University”。1906年,为规范中国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邮政式拼音”开始使用,历史悠久的“Peking”一词作为“北京”的习惯拼法被收入该系统。又过了半个多世纪,《汉语拼音方案》颁布,中国国务院批准用《方案》作为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国际标准化组织确定《方案》为国际标准。“规矩”既定,Beijing的拼法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虽然,随着规范拼法Beijing的普及,“Peking”一词转而呈现出超越地名的历史文化韵味——无论是品烤鸭(Peking duck)、听京戏(Peking opera),还是去周口店和先人(Peking man)侃侃历史。因此,北京大学也仍使用该译名。而清华大学的译名“Tsinghua University”也正是依照“邮政式拼音”的规则,做出的音译。

三、结语

校名翻译看似轻而易举,可以一挥而就,而事实上要译得精确而且富有营销,需要有审慎的态度、良好的语言功底和翻译技巧,以及敏锐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因此,高校和翻译工作者应对高校名的英译引起高度重视,以提高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何自然,麦胜文.中国高等院校英文校名问题刍议[J].外语教学,2005(03).

[2]王伟.目的论视角下大学校名英译简析[J].普洱学院学报,2014(02).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
浅析《书剑恩仇录》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电影片名翻译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原型理论和广告英语的翻译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