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路径探析

2017-07-31 15:24王盼红
魅力中国 2017年16期
关键词:培养途径大学生

王盼红

摘要:大学生法治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和形式,是一种非职业性法治思维方式。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除了需要大学生付出艰苦的努力外,还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传授法律知识,并从实际出发组织法律实践教学,指导大学生参与法律实践,并在法治校园与法治国家中养成法治思维的取向和习惯。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思维;培养途径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执政。大学生作为新时期社会公民,即将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具备完善的法治思维,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那么,怎样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则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几点建议。

一、法治思维的内涵

研究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方式,首先要弄清法治思维的内涵。对此,学界有不同的理解。有学者认为,法治思维即法律思维,也有学者联系法律思维来解释法治思维,提出法治思维是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是一种社会思维,是一种国家治理的理念、视角和思路。2015年修订版教材将法治思维解释为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理解法治思维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法治思维的主体是普通主体,应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普通群众在内的所有人;二是法治思维不同于法律思维。法律思维是法律职业者的具体法律方法,强调法律、法理、证据、程序在思维中的重要意义,而法治思维相对于“人治”思维而言的,比法律思维更宽泛,不仅强调重法律、重程序,还要关注到法律与权力、权利的关系,考虑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三是法治思维是一种理性思维,需要经过培养才能形成。综上简言之,法治思维就是将法治的诸种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

二、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重要意义

首先,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我国新时期如何进行依法治国作了重要部署。高校法制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高等院校大学生法治思维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积极的促进总用,作为当代大学生,既要主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也要坚定自身的法治信仰,以法律规范作为个人社会行为、学生生活的指南,以法治精神作为个人社会活动的底线,增强自身履行法制的主动性,做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倡导者,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其次,有利于践行核心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就是要加强法治实践育人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在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中,形成大学生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增强大学生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意識。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大学教育总体规划,贯穿始终,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全体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要创建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培育校园法治文化等。

再次,有利于高等学校依法治校。依法治校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需要。当前,高等院校的发展环境、发展理念、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迫切需要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加快高等院校大学制度建设。大学生是高等院校事务的管理主体之一,推进依法治校,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需要高等院校积极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德法兼修,用良好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法治教育,把法治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与义务观、公平公正观、科学与理性并存的民主法治观。

最后,有利于提高处理法律事务的效率,降低办事成本。养成一定的法律思维方式是当代大学生在面临法律事务时能够良好解决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人没有养成一定的法律思维方式,就难以从法律的视角来观察、分析、判断这些问题,难以使这些问题在法律的轨道上得到解决。良好法律思维方式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处理法律事务的效率,降低办事成本。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效率在很多时候就是事情解决成败的关键。法律思维方式是法治思维的深层次部分,是实现法治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社会民众在思维方式上实现由人治思维向法治思维的转变,这个社会才能真正实现法治。

三、法治思维的四个层次

法治思维在不同问题和领域的运用包含了不同的层次。法治思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是认知判断层次,即运用法治的概念原理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进行认识并得出初步判断的层次。人们可以根据法律对社会中的一些行为或现象得出是否合法的判断,例如抢劫是违法行为,这种层次的法治思维,是普通社会成员都可以具备的。二是逻辑推理层次,即运用法治原则、规范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推理,并得出结论乃至解决办法的层次。法律职业者的思维多为这一层次,这一层次的思维是以通过法律解决个案为主要特征。三是综合决策层次,即在前述法律性的认知判断、分析推理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其他因素,进行综合性衡量,并作出符合法治要求的决策,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法治思维更多地体现在这一层次上。四是建构制度层次,即在前面三个层次的思维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抽象,从而能够通过建构或改革法律制度对更宏观的问题提出长远的解决方案。这是最高层次的法治思维,也是高层级的领导干部所应当具备的。因此,考察法治思维能力的高低,应当按照对象和主体的不同设定不同的标准。

四、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路径

(一)加强社会法治教育。社会法治教育则主要靠政府发力。首先,政府作为行政机关应该完善立法程序,保证执法程序的合理性,公正执法和司法,始终秉承着依法办事,严格执法的原则,并保证办事公开,公正,公开,维护法律的权威,消除那些不良司法和野蛮执法现象。为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政府应该进行普法教育,带头学法,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例如,联合社区的大学生对居民进行普法教育,使大学生在具体实践当中形成对法律的认同。再如,政府可开通微博微信平台进行普法宣传,大学生多用微信和微博关注时事,这样在无形中使大学生接受到了普法教育。再次,政府应大力支持大学生的法律实践活动,例如,联合学校建立法律实践基地,进入法庭旁听,允许学生参观监狱,听取监狱管理人员的法制教育,听一些罪犯的忏悔报告,帮助大学生亲身感受到法律的强制性和权威性,从而培养其法律信仰,形成法治思维。

(二)以人为本,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高校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工作要为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在管理上高校要完善自身的规章制度,更新管理观念和方法,摒弃过去命令式、家长式的管理方式,采取“以人为本、依法管理”的民主方式,既切实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又依法规范他们的行为和义务,营造依法治校的文化氛围。学生作为法治教育的对象,是知识的接受者和运用者,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不是上级和下级的隶属关系,而是良师益友型的平等关系。因此,法治教育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养成教育,改变法治教育活动中学生的消极被动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

(三)强化课堂教学,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首先,加强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在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过程中,课堂教学应该起主导作用,为更好发挥主渠道作用,需大力加强课堂教学建设。目前,大学生法律知识掌握程度不容乐观,法律知识储备很有限,这就要求大学期间除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必修课之外,还应开设大量法律专业选修课,让学生有机会接受更丰富、更系统的法律知识。另外,学校应通过法律知识竞赛、讲座等形式,利用入学教育、就业规划指导、党团活动等机会,不失时机地进行法律知识的传授。大学生自身也应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主动观看法治节目、学习法律知识。其次,促进知识向观念转化,培育形成法治思维。法律知识是法治思维形成的前提,而法治理念则是法治思维形成的基础。由知识向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化是法治思维形成至关重要的一步,需要系统的教育和引导。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重法理的阐释,讲清法治与人治的区别,讲清法律、权力、权利的关系,让学生明白法治思维就是要做到法律至上、权利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程序正当。而要让大学生真正理解、認同和接受这些理念,必须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借助案例教学、实践教学,让学生在真切的体验和感悟中接受新观念。参与法律实践是大学生法治思维形成的关键,脱离生动的法治建设实践活动,难以养成法治思维方式。大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参与各种法律活动,经常地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法律方法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才能形成法治思维习惯。

(四)拓宽教育方式,重视实践环节。一是创新教育载体,拓展教育渠道。如今,在网络时代,通信的高效性与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为法治教育提供更为便捷的渠道,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网络课堂、网上资源共享区等多元平台,增进法治教育效率。此外,高校法治教育可与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大学生就业择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相结合,使法治教育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二是重视实践环节,加强大学生法治思维训练。法律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需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既通过课堂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又通过生动直观的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情感,坚定法治理想信念。如通过案例讨论、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到法院旁听、法治调查等方式开展实践教育,增强法治教育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促使学生接受和认同法治教育,并最终将法治思维镌刻在脑海里。

(五)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从校园法治环境来说,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法治状况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大学生对法治的信念,进而影响到大学生法治思维、法律素质的形成。因此,高校管理者必须要秉承依法治校,努力实现高校管理的法治化,营造校园的法治氛围。要以人为本,依法建立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畅通大学生处分申诉制度等救济途径,健全校务公开制度、学代会制度等各项管理规定,内容上改变过去重义务、轻权利的做法,程序上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充分利用校内广播站、电视台、校报、黑板报、宣传栏、校园网等媒体,介绍相关法律法规,传播法律知识,宣传法治人物典型事迹,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小环境。

参考文献

[1]蔡晓卫.论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J].中国高教研究.2014(3)

[2]陈.试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现途径[J].法制与社会,2016(3).

[3]江必新.法治思维――社会转型时期治国理政的应然向度[J].法学评论,2013(5)

猜你喜欢
培养途径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