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滁山水皆文润

2017-08-01 19:51刘杰
黄河 2017年1期
关键词:皖东琅琊山吴敬梓

刘杰

说起滁州,许多人就会脱口吟诵出“环滁皆山也”的千古名句,岂不知环滁山水还皆文化呢。众所周知,这里出了皇帝朱元璋,还有赵匡胤也在此发迹,于是此地就有了大宋、大明之龙兴文化。当然这里还有中国改革发源地——小岗村“大包干”在内的红色革命文化。滁州大地浸润着浓郁的文化雨露,山山水水因为沾了文化之气而名声在外。有人说,皖东之地没高山,但皖东之地皆名山;有人说,皖东之地无秀水,而皖东之地却有许许多多的名水。站在江淮向东望,无山水没有名人在,无山水没有大名堂,可以说,是名人文化扬了皖东滁州山之名,水之灵。

先不说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扬名海内外的琅琊山,也不说因秦观名文而名气很大的浮山堰,就说说那座再普通不过的关山,因为那里有个清流关,又有赵宋皇帝发端之迹,而让关山因着名人攻取关隘成名关,又因着名关清流关让关山而成为名山。

清流关坐落于滁州城西25公里处关山中段,素有“三古”遗址之称,即古驿道、古战场、古关隘。至今三古遗存仍清晰可见。据有关专家学者考证,清流关被评估为江淮之间仅存的一处保存完好的古道遗址,给予了“国内罕见”的赞誉,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化、交通、商业、军事等方面历史变迁的重要古迹。

冲着此等评价,我们赶到了清流关。那天,天气晴朗,秋高气爽,弃车于山坡之下,一行几人登山而上。到得半山腰有村庄一座,家家石垒院墙,青瓦盖顶,不见人迹,只闻鸡犬之声。快过村时,突然有浩浩荡荡的羊群从后面涌来,有大绵羊,小山羊,黑白红花,呼呼啦啦,带起尘土飞扬。阳光从树枝缝隙中照射下来,透过飞尘,给羊群蒙上斑斑驳驳的色彩。陡然想起《诗经·无羊》:“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尔羊来思,其角濈濈。”“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前面几句说羊群之众,后边几句是说牧羊人的,穿着蓑衣,戴着斗笠,还背着干粮什么的。与此等景象极为恰切。而眼前羊群之大,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好一会儿才见羊群中段有一农村妇女走来,远远的羊群后边跟着位壮年男人。没有《诗经》所描述的穿戴,却见那妇人背着个布兜兜,男人带着狗拿着长长的鞭子,时不时吆喝几声。与男人交談才知,他们以放羊为生,二三百只,年收入上十万元。儿子和村里年轻人都进城打工了,村里很少几个老年人,像他们牧羊的也不多。羊要过前面的清流关,到关那边去放牧,早出晚归,一整天呢。说着羊群拥挤到一起,细看在啃一块块石头,好生让人不解,男人说是妇人撒下的盐粒子,羊吃了,渴了,才能更开胃地吃草。原来,放羊上也有诸多学问,不由肃然起敬。

羊群过后,才发现脚下就是那条古道,弯弯曲曲,沿山坡蜿蜒而上,尚不见顶。骆先生说,古道遗存有五六里路。历代留下的原始铺路石整齐有序,古之独轮车,双轮车,载重而行,车辙深深,坡道长长。骆先生是滁州文化通,对家乡古物风情甚是钟情酷爱,闲暇之时,大多在外考察著述,说起清流关,更是滔滔不绝。他说,古清流关为华东地区古代陆路南北交通必经之道,号称九省通衢,别无他途,其南来北往的繁忙景象可以想见。古道自南唐开凿修建,清流关为重要驿站,建有古街,店铺坊栈,绵延数里,邮卒脚夫,客商官员,络绎不绝。为通行流畅,关口处特立碑警示:“贱避贵,幼避长,轻避重,缓避急”,足见关道之重。

据史料记载,五代十国时的南唐在此设关,“以御北师”。因其时地属清流县,故名清流关。南唐御的“北师”为后周大将赵匡胤之师,他受周世宗柴荣指派,率军攻打南唐的江北重镇滁州,以达到拦截南唐后援进而破其寿州的目的。赵匡胤与南唐守将皇甫晖、姚凤激战于清流关下,始终不能得手。后采纳谋士赵普建议,求当地学究带路,率军“衔枚熄火”,趁夜绕过清流关,“出其不意”地成功偷袭南唐守将大本营,夺下清流关,大败南唐守军,从此奠定了赵匡胤在后周的地位,继而“黄袍加身”,成就了北宋基业。滁州也就成了宋太祖的发端之地,大宋朝的祥瑞之地。宋仁宗时在滁州还敕建了端命殿,以彰显祖宗美德,旌示后人。只是端命殿毁于战火,现仅有遗址尚在。

其实不仅赵匡胤发迹于此,就是朱元璋也与清流关不无关系。那时朱元璋投义军郭子兴为亲兵,就在此活动发展。后又至定远收得驴牌寨地方兵3000人,破元军于定远东横涧山,降元军2万人,然后过清流关占滁州,以此为根据地,后攻破和州,收服巢湖水师,再夺取采石天险,进取南京,改名应天府,建立大明王朝。

至此不难看出,皖东不仅是大明王朝龙兴之地,也是此前大宋龙兴之地,而且都与滁州不大起眼的关山有关,与清流关有关,这山怎能不名,这关又怎能不名呢?如此古驿道、古战场、古关隘,自然会为后人所称颂。至今清流关周围遗存着众多与此有关的村名地名,常山寨、将军岭、大柳驿、广武卫等等,不一而足。明代陈琏《清流关》诗云:“忆自南唐始开凿,据守形势真险恶”,可见其险峻之一斑。

如今的关口依然可寻往昔的踪迹,关东有古营遗址,亦有古井瞪着干枯的大眼睛,还有祠、寺、殿等古建基石残件散落各处,而高高的关墙与山脊融为一体,又绵延消失在树丛之中。骆跃泉先生好像走进了宝藏之地,说明代此处不仅有关洞,还有关阁,附属有关公祠、关山寺、元君殿。关洞东门有“古清流关”,西门有“金陵锁钥”,楷书大字,高高嵌在门额上。清代此关建得更为雄伟,关墙改为大块长方形砖砌成,关楼飞檐翘角,上下两层,其他建筑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包公祠、大佛殿、娘娘殿、无梁殿、滴水庵和白水庵等。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一把火烧了清流关所有建筑。“文革”期间又拆毁关圈。现存的关隘也只有关洞基座残存,以及门框槽沟等等,还有几块高大的石碑,漫漶的文字已难辨认,唯有关西边山崖上坠下的巨大石块,清晰的石纹如同千年古树肌理,透视着生命的蓬勃迹象。山道空空,走在那样的古关洞下,前后静心看去,心里是千军万马的涌动,眼里依然有扑面而来的震撼。

与清流关所在关山一脉相承的还有琅琊山和神山,琅琊山名气太大再往后摆一摆,还是先把神山好好说一说。因为神山久为佛道相争之地,所以这里既有神之灵,又有仙之气。同样的,神山虽为神山,却高不过海拔二三百米,正因为文化的浸润,让它与琅琊山、清流关所在之关山一样地神乎其神。唐时滁州刺史韦应物曾作《寄全椒山中道士》,其诗句“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及“昨夜郡斋冷,忽念山中客”,道出了与全椒山中道士相谈甚欢的情谊。韦应物一生留有诗篇500多首,而有关滁州的约130首,其中最有名的为《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欧阳修曾就此提出质疑:“滁州城西乃丰山,无西涧,独城北有一涧,水极浅,不胜舟,又江潮不到,岂诗人务在佳句,而实无此景耶?”同为一地之官,欧阳修因为名文而让滁州扬名,那韦应物诗虽名气不小,但对滁州而言,端的比不了名文之名,而诗中西涧之名,又让欧阳修质疑了一下,不知端的何处为西涧了。其实韦诗之西涧是否指全椒“涧底束荆薪”之“涧”,倒未可知。反正是韦应物对全椒山水寄予了极大情趣。也因为韦应物的来临,让全椒山水尽显神山神水之气。至今,神山寺气宇恢宏,蔚为大观。当年神山寺旁还建有韦公祠,记载着刺史与神山道士神游山水的故事,今已不存。

神山之神还神在后来另一个人物,那就是全椒人士吴敬梓,其传世之著《儒林外史》,让中华文化的天空陡升起一颗灿烂明星。鲁迅对其评价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慼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有一神山不如有一神人,吴敬梓就是全椒一大神人。这神人有了名著,给中华大地,也给皖东之地带来了诸多风光。胡适就说,在安徽,要说文化之县其一是桐城,第二就数全椒了。不过桐城是一大群散文大家,而全椒则一个吴敬梓,一人抵上数百家,足见其强,此后几句不是胡适的话,只为作者戏说也。

全椒建起了吴敬梓纪念馆,又恢复了其故居的模样,前后相距不远,只在襄河两岸。两处建筑都是仿明清风格,雕梁画栋,翘角飞檐,回廊环曲,气势不凡。两处都有吴敬梓或坐或立的雕像,清癯俊逸,目光如炬,倒也生动形象。纪念馆里陈列着各种版本的《儒林外史》,以及吴敬梓其他著作,还有大量国内外对《儒林外史》的评价和研究成果。故居即为探花第,是其曾祖父吴国对为纪念自己的功名所建。背依走马岗,坐北朝南,内有探花楼,赐书楼,楼台馆阁,水亭花榭,建造别具匠心。不过原建筑早在吴敬梓手上物是人非,改作他姓,再后来就整个儿毁于战火,现在供游人赏玩的则是近年在旧址上复建的。

吴家为地方世族,曾有“一时名公巨卿多出斯门”之称。吴敬梓也是少就有名,“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才识过人”,只是“性耽挥霍”,放荡豁达。他在所作《移家赋》及序中对自己作了痛快剖析,读来凄婉而又爽气。自喻“素不习治生”,而又“倾酒歌呼穷日夜”,加之族人有“夺产之变”,致使家道中落,“灶冷囊无钱”,以致以书易米。一时为“乡里传为弟子戒”,只好移居南京。到了秦淮河畔,依然是“户冷霄澄”,“雀作嘉宾”,但念及崔洪、潘尼之趣,又有蘇子刺股、孙康借雪之志,于是激发了“天不予梓也,而独文梓焉”,观世态炎凉,知科举之弊,恨官场无情,于是愤而著书,才有了世上“足称讽刺之书”,也才有了全椒神山秀水之神。

与清流关之关山一脉相承的神山,因为有了吴敬梓,有了他的一本名著《儒林外史》便天下扬名,文气而又神气。而与清流关之关山一脉相承的另一座山琅琊山则是以一文而名扬天下,比之神山关山都似乎更富有文气,也更具神气呢。这文就是《醉翁亭记》,这人就是欧阳修,“环滁皆山也”,不光扬了琅琊山之名,也扬了皖东滁州山水之名。

吴敬梓因由富变贫,世态炎凉,愤而作讽刺之书。欧阳修是因高官遭贬至滁州太守忧而写文。忧愤出诗人,忧愤亦出名著名文。如同贫苦闹革命,穷则思变,用另一种方式展现人生一样。而恰恰一愤一忧,让名著与名文与滁州紧密相连,以名著名文扬名皖东大地,扬名滁州人文风貌。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亦可换而言之,文不在多,有气则名;书不在多,有神则行。书神在于与世有补,文气则要紧接地气。写琅琊山者,文人骚客,世世代代多了去了。欧太守之前,就有唐代李幼卿、韦应物、李绅、李德裕,还有北宋初期的王禹偁等等,全都到滁州任过官并作过大量诗文,而如欧阳修《醉翁亭记》相比,似乎都差那么一股气,那就是地气。无论欧阳修记文之前之后,各种讴歌滁州山水的诗文无不佳句迭现,但较之欧文就少了些动人心扉的地气。无地气则无神气,因而也就难以存有名气。就是欧阳修自己,在滁州的几年里,写此地山水诗文同样不少,如《醉翁亭记》接地气的也是不多。就说那篇《丰乐亭记》吧,不可谓不佳,但却是歌功颂德的多,讨好皇上的多,而接地气的少,与民同忧乐的少。“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是因为“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哪有《醉翁亭记》中与民同忧乐之真情,也没将内心苦楚而显于文。此时的太守几年下来,忧民忧己,聊无虚情,唯有内心之焦灼不宁。众人“燕酣之乐”,而自己则“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是因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唯有太守“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故真情见也。无真情则文不贵,不入心则不动人。欧翁忧而为文,文名大扬,山水亦依其名文而扬。

如今琅琊山已天下闻名,醉翁亭与丰乐亭亦已游人如织。不仅是“滁人游也”,而且是中国和世界游人游也。游丰乐亭不仅在于景致,还要知历史之脉搏,“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皇甫、姚凤于滁东门外,遂以平滁。”然后“升高以望清流关”。这就把清流关之名与琅琊山之名相连续起来,更名了历史人文之深厚。然后观琅琊山“让泉”、“有亭翼然”、“山水之间”,以及“二贤堂”、古梅亭、影香亭、怡亭等等景致,游于景,思其文,优哉游哉,不亦乐乎。除了“二贤堂”纪念欧翁与王禹偁外,其他多种风景都与欧文意蕴相合,边游边吟,读物生情,甚是有趣。景区内还有琅琊寺与无梁殿等等,也跟滁州龙兴之地不无关系,大大张扬着皖东文化山水神灵之气。

在皖东,在滁州,如清流关之关山,以及山脉相连的神山、琅琊山,无不因为沾了文气或皇家之气而文气哄哄,神气活现。就是凤阳韭山,狼巷迷谷,还有明光的大横山,女山湖,浮山堰,等等,等等,可以说每片山水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都有比山水更有说头的人文故事。正是那栩栩如生的文化涵养,让滁州山水更有了灵性和魅力。到滁州必看山水,到滁州必知山水,腹有诗书气自华,山水有了文化自引人,看了滁州山和水,游人自然更增内涵和气质。

再看看凤阳的韭山洞和狼巷迷谷吧。韭山洞因韭山而得名。韭山位于凤阳县城东南30多公里处。古称九山,因多产韭而又名韭山,而且老百姓还有俗话戏谑:“吃了韭山韭,活到九十九。”山体同样不高,属喀斯特地貌,因而又有了韭山洞。朱元璋曾在此山此洞中率众起事,又是龙兴之地,又是民间祈福之地,韭山和韭山洞名气自是非同一般。山已辟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洞经开发愈发富有气韵。洞内有石笋、石柱、石花、石幔,又有山峦、河道、涧水,嵯峨变化,千奇百怪,各具特色。专家评其为“深、大、奇、险、古”,誉为“江北第一洞”。因为洪武皇帝在此龙兴之故,洞内辟有“虎踞龙盘”一景,将藏兵洞、演兵场、议事台说得神乎其神,倒也形胜引人。

狼巷迷谷也是凤阳又一大迷人风景。韭山洞是地下溶岩性奇特景象,狼巷迷谷则是地面上的溶岩性自然奇景。所谓巷与谷,在岩溶学上就是可溶性岩石之溶沟。无论是地下溶洞,还是地面巷谷,皆因山体多为喀斯特地貌而成。如此巷谷在淮河沿岸还有多处,但如凤阳狼巷迷谷如此之大规模,如此奇特之景象却是独有。如同韭山洞内千奇百怪一样,狼巷迷谷内也是怪石林立,幽谷深邃,野趣横生。开发者畅想出各大景点奇趣,让游人浮想联翩:谷中黄山,取黄山精华而现此地;摩腹巷、瘦人谷,令大肚者收腹吸气,哈呼不已;晕头转向、歪门邪道,使游者提心吊胆,不胜惊奇。那天石、狼牙巷、千层岩,更为人称道,叹为观止。在龙兴之地有如此自然景致,也让人顿感山水人文确是会相映生辉。

比之韭山和狼巷迷谷,明光的大横山和女山湖文化味儿更加浓厚。大横山上不光有朱元璋屯兵的城池,还有古柴王城遗址。没有柴王也就没有赵匡胤,当然也就没有大宋天下了。那柴王古城遗址至今在深山里隐身不露,给大横山增添了永远的神秘色彩。大横山里还有两处元代佛塔,南塔叫小宝塔,七层无刹,砖石结构,建于自然巨石之上。北塔为兴慈宝塔,现在两层,塔上盲窗交织,纹饰精美,想当年此处该是何等香火兴旺。那日,我们一行几人,沿小道而上,走进了密林之中,又陷入野草丛生的洼地,后遵循著上海游人留下的路条,才寻觅到佛塔所处之地,也算是佛缘深厚。找到了佛塔又找到了大横山下还有更为奇特的红峡谷,绿色浓郁的山林之中,突然冒出一大片赤色地貌,而且组合出千姿百态的形体,有徐徐爬行的乌龟,晚归的牧牛,生动活泼的水鸟,形形色色,活脱脱一个山野红色动物园。

女山湖是女山、女山湖、女山湖镇三者一体的特殊组合。山为世界保存最完好的古火山口之一,远远望去如刚出浴的少女,丰润秀美。女山湖水面广阔,风光旖旎。女山湖镇原名旧县镇,南北朝时南朝曾在此设县,故名旧县。镇上有南朝梁武帝萧衍敕建的嘉裕院,虽几经毁掉重建,但香火依然旺盛。镇上还有古戏台、火神庙、城隍庙、范公祠等古迹,昭示着此地文化之古老厚重。现旧县镇改名为女山湖镇,与自然融为一体,山水人文更为生气勃勃。

在明光,还有一处尽显自然文化风采的地方,那就是黄寨草场。明洪武年间那里为朱元璋皇家牧场,来自全国各地的良种马匹在此繁育,为保家卫国张扬着龙兴之地的风采。上世纪六十年代,黄寨草场依然是国家万匹军马养殖基地,以后又成为安徽省中国秦川种牛繁育基地。草场辽阔无际,远处有绵延起伏的山峦相伴,又有跃龙湖伸到草场腹地。有跃龙湖,自然就有跃龙岗,那是因为朱元璋出生于此而称跃龙岗的,其湖名也许是因为有了跃龙岗而名,不得而知。皇家的草场就在洪武皇帝出生的地方,所以黄寨草场,大概是取那个皇家的“皇”而称“黄”也。不管怎么说,皇家之气为此地山水争光不少。如今皇家军马场成了黄牛的天下,漫坡漫岗里散放着无数头膘肥体壮的黄牛,摇头晃脑于红花绿草之中。草场又有无数只白鹭在此与黄牛为伍,或飞翔于天空水面,或停伫于黄牛之背。远处也有群马在游动吃草,不知与军马还是否有缘。

浮山堰地处明光最北端,隔淮河与蚌埠五河相峙,是淮河上的第三峡。浮山又称临淮山。据《太平寰宇记》载:“山下是穴,淮水泛滥时,其穴即高;水减低时,其穴即低。其山似浮,故名浮山,一名临淮山。”因形势显要,历来为皇家必争之地。最出名的一次是梁武帝命筑堰堵水淹灌寿阳,那次征调民工数十万,垒土填石,伐木沉铁,死伤军民无数,最后堰成又溃,其声如雷,沿淮村落及20万军民尽皆漂入大海。浮山古有灵岩寺,山水边建有古街区,遥想当年,车船络绎,市井喧嚣,何等热闹。如今寺已不存,唯有残碑寺基,摩崖石刻,水边空穴。有山民好浮山文史,收集古典文物,又自费出版《浮山史乘》。浮山生民富足,崇尚文化,期待灵岩寺再起浮山之巅,以现当年香火。

走遍滁州大地,尽观皖东古今,山水因人文而荣耀,人文又以山水所滋养,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也。不同的是此处山水均无大势,独那人文却特富个性。其人文之特性又与贫苦相伴生,不甘困苦,敢为人先,孕育出一方特有的斗争文化。当然不是说“文革”之斗争,不是七斗八斗之斗争,而是与苦难命运相斗争,与黑暗势力相斗争,斗则进,不斗则退,结果斗出一片新天地,也使此方不那么出众的山山水水饱含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变得愈加山清水秀,神色飞扬。

猜你喜欢
皖东琅琊山吴敬梓
吴敬梓暖足
20世纪以来吴敬梓诗文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琅琊山的情怀
皖东苏家湾地区三里陈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吴敬梓是个败家子?
皖东地区专用小麦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探讨
中国:能源革命提速
单宝塔诗
皖东牛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思考
琅琊山在激情地写诗(外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