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视野下的语文教育

2017-08-02 09:42林晖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25期
关键词:视野生活文化

【摘要】地域文化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是以文化教育为核心、以语言教育为内容;是以学生视角为主、尊重生活体验的语文;是拓展教学资源、构建特色课程的语文;是充分体现多样性与共同性的生活化语文。

【关键词】地域文化 语文教育 文化教育 广府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岭南文化视野下的香港澳门语文教育发展”(16YJA880023);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课题:《穗港澳通用语文课程构建研究》(14G06)的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5-0050-02

中华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地域文化是含有地方特色的一种文化类型,正是其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在当前经济发展迅猛的背景下,各地在加强地方文化建设的同时,也日益重视对地域文化的关注与研究。

一、地域文化的概念与教育价值

“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而不同地域内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不同,便导致了地域文化的差异性”[1]。

地域文化在各地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化,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传统,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又有很强的群体认同感和凝聚力,它既体现文化的多样性,又能让人领略传统中华文化的底蕴,体会其原始性、包容性与丰富性。因而无论对于学生的文化归属感或是课程资源的生活化、丰富课程资源的人文价值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是宝贵的特色教育资源库。目前对地域文化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建筑、城市文化、艺术的结合,也有一些学者尝试用地域文化视野来评论与研究文学作品,或从文学地理的角度进行研究[2]。

二、地域文化与语文教育

语言是与人类的精神世界紧密相连的,语文教学实质上也是文化教育。人的成长一定受其所在的地域影响,地域文化是一个人的文化积累的起点,也是基础,其影响是深远的。地域文化具有各自鲜明的地方特色,但因其中也必然有民族文化的共性,体现出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笔者在对粤港澳语文教育的比较与交流研究过程中发现,同为广府文化区域的粤港澳,在语文教育方面,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各自的发展和现状各有不同,但从总体上而言,仍有着非常相似的特点,细究起来,这些特点恰恰是由地域文化因素在起决定性作用,例如粤方言及文化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在三地是比较一致的,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的。因此,引入地域文化的视角去研究语文教育,能更有针对性地从学生生活出发,让语文更具生活性,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让学生以地域文化为起点,理解吸收传统文化,认同和传承中华文化。

既然地域文化是文化教育的起点,文化教育又是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那以地域文化为视野进行语文教育,必定有更好的效果。但首先要厘清两者的关系,两者是从属关系还是整合的关系,是“语文教育视野的地域文化”,还是“地域文化视野的语文教育”。

目前把地域文化与语文教育结合起来研究或探索的,主要是“语文教育视野的地域文化”,或把地方文化引入语文教学课堂,用以激发学生兴趣;或由对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地方文化,如安塞腰鼓、胡同文化等进行探究或拓展;或结合语文综合性活动,开设地方文化课程。可见,对于语文教育视野的地域文化而言,地域文化是语文教育范畴中的一个内容,侧重于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地域文化的介绍、传承。

而地域文化视野的语文教育,是文化理念观下的语文教育,从文化的角度审视语文教育,是文化与语言文学的有机结合。既关注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解读与传承,又强调语文生活化特点,重视地域文化对学生生活、语言文化学习的深层影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語文、把语文运用于生活,通过语文生活形成文化认同感。

三、地域文化视野下的语文教育

(一)地域文化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是以文化教育为内核,以语言教育为内容的语文。语言是人类心智活动的成果,是精神文化的载体,是文明传承与发展的媒介。地域文化之中有民族文化的共性,也有各自的个性,而这些都是通过语言材料呈现出来的。学习与运用语言,是了解和吸收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切入口和途径。

作为岭南中心文化的广府文化,区别于传统的农耕文化,处于相对边缘的状态,属于海洋文化;也因话语体系不同,更强调“敏于行而讷于言”,价值观上也略有差异,因此在语言运用的习惯与方法等方面均有自己的特点。作为强势方言的粤语,更因港澳及海外华人的使用与传播,在言语及文化对于粤语地区的学生的影响更为明显。中学生普遍采用粤方言作为生活、校园用语,运用方言思考、方言口语表达、用方言写作的情况相当普遍,对广府文化的认同感也更强。这些特点对学生学习与使用规范汉语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但对学生的文化基础形成却是有利的。

以语言为载体,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精神气质,学生由理解与学习地域文化,过渡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能更真切地体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二)地域文化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是强调学生视角,尊重学生生活体验与个性的语文。建构主义告诉我们,人的学习是学习者结合自身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以及文化背景,对学习内容进行信息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等待老师传授知识,而是基于自身的社会文化背景、生活经验与积累,从不同角度对信息进行自由选择、自我加工的活动,这种活动具有独特性,其独特的基础是文化背景和生活体验,如读朱自清的《春》,广东、港澳的孩子通常不容易体会到春天万物复苏的生机勃勃,反而感受最深的是绵绵春雨带来的潮湿与烦人,这是基于对广东地区回南天(潮湿天气)的印象。又如前文所述的禁忌语吉祥语习俗,虽各地均有,但以粤语地区尤为明显,因此学生对文言文中的避讳也特别容易理解,读鲁迅《祝福》中提到祥林嫂“老了”,学生也容易明白。

因此,地域文化观念引领的语文教学,一定要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以及特定群体生活经验背后的文化因素,能深刻认识“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的生成过程”[3]。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不是简单地用知识替代学生的对学生原有的经验,而是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协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取自己储存的生活、语言、文化信息,结合学习内容,对经验进行调整、建构。

当然,学生本体的地域文化因素往往是隐性的、潜在的,但却客观存在的,因此,我们在实施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尊重这种因素,也要激发与调动它,并要适当强化,同时还要让学生建立地域文化意识,认识和丰富它。

(三)地域文化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是以文化视角来理解教材、开展教学,结合地方文化丰富教学资源的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是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可以说,作家的作品必定带有他生活的经历与文化积淀,因而必定包含了地域文化的浓重痕迹,以文化视角来解读教材,一方面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和隐藏的人文情怀,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学生的地域文化积累,通过比较其中的异同,帮助学生走近作品,走进作家的生活中,理解作品,而且也更好地认同自己的地域文化。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对故乡深情中包含了浓厚的地域主观色彩;鲁迅的《祝福》,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中也呈现出中国传统习俗与文化;李白的《蜀道难》,对蜀道奇丽惊险的描绘中结合了个人仕途坎坷的抒写……引入地域文化的视野,从文化心理、集体意识的角度分析教材,实际上是用生活建立了媒介,打破了作品与学生之间的隔阂。

语文教育还要善于开发利用语文教学资源,不少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在这方面做了探索与实践尝试。结合广东特有的象牙雕刻帮助学生理解《核舟记》、以广东四大名园为切入点教《苏州园林》……香港、澳门两地在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方式的运用等方面也地注重保留传统特点的同时,适当融合了地区文化,如香港的教材采用了奥运金牌得主李丽珊、艺人周润发等材料,澳门重视本土多元文化特色……这些加强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与认同,加强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目前的语文课程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其中地方课程的开发是各地区语文课程建设的重点,也是语文课程生活化、多元化的体现,但这种多样化却不影响文化的共同性,如粤语地区的粤剧文化课程,就与国家课程中的京剧文化课程共存。

所以,地域文化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也是充分体现中华文化多样化与共同性统一的文化教育。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以文化教育为核心,强调人文素养的潜移默化;强调以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重视自身的生活体验与积累,珍视自己所处的区域文化;强调以语言为重要的媒介和载体,把语言学习与运用与文化相结合。当然,地域文化視野下的语文教育,更要求语文教育者和研究者建立文化观念,进一步探索更好的实践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4).

[2]蒋凡.文心雕龙及古代有关地域文化(文学)的理论思考[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

[3]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0.

作者简介:

林晖(1968—),女,汉族,广东潮州人,大学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

猜你喜欢
视野生活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视野
真相
视野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