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分析与评估
——基于贵州铜仁市部分县区的问卷调查

2017-08-07 10:58刘晓东宋金淼宋玉涛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区县民族信息化

刘晓东,宋金淼,宋玉涛,吴 萌

(大连民族大学 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辽宁 大连 116650)

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分析与评估
——基于贵州铜仁市部分县区的问卷调查

刘晓东,宋金淼,宋玉涛,吴 萌

(大连民族大学 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辽宁 大连 116650)

阐述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并在此模型下制定多角色调查问卷。在对贵州省铜仁市4个区县实地走访调研基础上,对其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其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针对民族地区特点的未来发展建议和意见。

民族地区;民族教育信息化;层次分析法

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与之配套的教育与信息技术,贵州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指导下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迅速, 随着“互联网+”的大浪潮推动,贵州省各民族地区产生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教育信息化是培养全面信息化人才的必由之路,是占领未来发展新高地的动力源泉。2012年,国家教育部出台《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这是国家从全国实际出发,结合各个区域现状,从经济投入、教育产业、人才培养、基础建设等多方面多角度提出的政策性支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中国教育提出现实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是未来发展教育的保障措施,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尤其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1]。铜仁市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武陵山脉中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包括土家、汉、苗、侗、仡佬等29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地区总人口的70.45%,经济产业结构单一,民族教育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尤其是周边偏远区县的教育发展程度严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对现阶段民族教育信息化进行科学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有的放矢,逐一解决,最终促进民族地区区域教育发展。

一、民族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构建

1.指标体系结构模型建立

指标体系由若干个相关的指标组成,并非简单的随意组合或者简单堆叠,必须遵循系统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层次性等原则,通常表现为递阶层次关系。递阶层次模型将指标体系抽象成若干个组,划分不同上下层级结构,最顶层作为体系结构的目标层,由上层逐渐向下分解,上下两层对象存在一对多的结构关系。笔者根据文献[2-4]研究成果并经过自己的分析与综合,将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归纳为6个一级指标和20个2级指标,指标结构模型如图1。

图1 指标模型结构

2.指标权重计算数据模型建立

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5]确定指标权重,旨在评价教育信息化中各项指标相对重要程度。基本原理是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最终完成定量与定性分析。其基本步骤是:建立递阶层次结构,采用Saaty T·L提出的“1~9 比率标度法”,见表1,设计专家指标问卷,统计专家判定不同指标间重要性比较结果,并进行层次单排序与一致性检验。在yaahp10.3软件下,构建1个目标层和6个准则层共27个判断矩阵,当判断矩阵随机一致性比率CR=CIRI<0.1时,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调整判断矩阵。最终确定各准则层及指标层权重,见表2。

表1 1-9比例标度表

表2 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二、调查方案

1.问卷设计

在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遵循问卷设计主体相关原则,题目选择与设计严格围绕民族教育信息化各项指标,每个题目力求简洁而不含糊、具体而不繁杂,每个题目只涉及一个问题,不能兼问。根据调查者身份不同设计教育管理者、学科教师、学生、家长、网络5种问卷,其覆盖教育信息化相关行业不同身份,涉及范围广、调查针对性明确。研究问题依据民族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细分各自相关问题。问卷初稿经过信息化建设专家反复研究审阅并进行小范围测试,最后结合专家意见反复修改定稿。

2.调研方法及抽样

本次调研覆盖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江口县、石阡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4个县(区),调查方式采取多种问卷形式相结合方法,具体分为实地发放式、邮寄式、人员访问式、电话和互联网访问式。最终统计整理得到样本1044 份,其中实地发放式问卷743份,调查对象为随机抽取的中小学一线教师、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和中小学生;邮件式问卷70份和人员访问式问卷45份,调查对象为地方教育部门主管领导和教育信息化部门工作人员,内容涉及教育信息化建设现阶段定量指标和建设方案目标;电话访问43人次,涉及随机抽样的部分学生家长,内容主要针对当地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的评价和建议;截止2016年12月互联网问卷已提交数量143份,此次互联网问卷采用开放式平台形式,调查者不受职业限制、不记名、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相对而言更容易获得满意的答案。

调研对象所在单位覆盖铜仁市区县地方教育局4所、高等教育学校1所、高中4所、初中6所、小学7所。调研对象分布情况:大学生占11.78%,中小学人数占50.1%,一线教师占13.4%,教育管理人员及家长占11.02%,网络参与人数占13.7%。中小学生年级分布均匀采样,由于各种学校学科间比例不均等,一线教师学科未达均匀分布,主要集中在语文、数学和英语专业。调研对象中少数民族人数占37%,调研学校中民族类学校占21%。

三、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现状

1.民族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经过“十二五”建设,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小学多媒体教室数量、计算机数量等基础设施不断增加,校园网络带宽、设备功能不断扩展,信息化课程覆盖面大幅提高。调查显示,铜仁地区学校接入互联网率为87%,其中高中全部接入互联网,部分中小学由于地理因素正在建设;入网学校中,光纤接入率占47%,普通宽带接入率占31%。根据调查情况发现学校教师用机比例仍不理想,大部分学校还是将计算机集中在办公室公共使用,初中学校教师公共使用计算机情况比例较高,仅有部分高中学校已经为教师配备专用计算机,根据统计发现,目前实现教师一人一机的学校占全部学校的7.31%。随着国家“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示范项目”等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实施,铜仁地区学校多媒体教室数量成倍增加。调研数据显示,4县区中心完小以上学校基本配备了多媒体教室。例如,碧江区小学、中学和其他学校建有多媒体教室比例为74.7%、89.1%、100%,该区义务教育阶段多媒体教室比例占铜仁市区县最高。

2.教育信息化管理机制情况

学校信息化管理包括教学工作、日常行政办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学生管理等部分,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建立在学校信息化管理之上覆盖学校各个部分工作,实现校内外管理部门与教学部门之间信息化传递与资源共享,提高学校整体运行效率的重要手段。调研情况整理分析显示,参与调研的学校均已建立教育管理数据库,并且将学生信息、教师信息、学校基础资源信息纳入省级数据库平台。中小学教育管理数据库为所有在籍学生建立个人电子学籍信息档案,同时在职教师建立了教师电子档案。从四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得知,区县中心完小以上学校基本拥有学校主页。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和部分区县的学校分别建立教育门户网站,部分学校依托微信、QQ等社交平台,建立了学校、班级以及教研组微信群或QQ群。安保工程作为校园安全重要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依托校园网络环境建立网络监控系统,教育局可以实时调用学校的监控设备,查看相关情况。调研数据显示,4县区中心完小以上学校建立校园网络监控系统的学校比例为61%、49%、43%、42%,学校网安建设情况严重受限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互联网接入匮乏等因素。

3.民族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中小学教师作为中国义务教育的重要工作者,其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成为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组成,因此,加强教师信息化技术教育,是信息多元化时代赋予教师职业的重要责任。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已经成为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铜仁市县均重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调研数据显示,碧江区、江口县、石阡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中心完小以上学校教师培训比例为84%、79%、74%、71%,但是调研发现培训存在组织规模较大,培训效果不明显情况。实地调研发现,部分中小学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均以积极态度参加学校及区县组织的教育信息化能力培训。按培训周期统计分析看,71.4%的学校近两年内组织过在职教师参加信息化培训,97.3%的学校近三年内组织过在职教师参加信息化培训。同时,调研组通过访谈得知,75%的教师已经掌握了使用网络检索教学资源技能,70%的教师能够使用多媒体设施进行日常教学活动,一线教师基本掌握使用信息技术获取教学资源、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具备信息化自主更新能力。另外,具有信息技术相关证书人数也逐年增加。

4.民族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情况

目前,铜仁市参与调研的区县已经基本完成数字资源库建设和传播平台建立。同时,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积极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扩大信息技术应用,调研发现区县中心完小以上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是存在计算机设备陈旧,网络带宽有待提高,授课教师信息技术更新缓慢等问题。为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服务的能力,铜仁市区县已经逐步接入贵州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师们可以共建共享地方特色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目前教学资源覆盖小、初、高34个学科,240个版本50万条优质同步教辅资源,包括微课、慕课、课件、教案、习题等多种数字化教学资源。印江县已经多次组织学习平台使用贵州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相关功能,从而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从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教学应用情况看,碧江区数字化资源建设比较完善,仅有2%的学校未使用数字资源进行教学,而江口县有27%的学校未使用数字资源进行教学。对数据进一步梳理发现,四区县偏远地区中小学硬件环境配备问题严重制约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限制学校数字资源应用的主要因素。

四、建议与对策

近年来,铜仁地区开拓进取、积极创新,大力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实现了教学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如今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新要求,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为根本任务,以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创新型教育为引擎,努力走在民族教育信息化前列,为此还需在如下方面继续发展:

1.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着重加强数字资源建设

铜仁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快速发展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城域网”、“校校通”和“班班通”工程已经实施多年,除了偏远地区外,计算机和网络普及率已经到达教育信息化基本要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铜仁部分区县已经实现各校之间基础硬件条件均衡化,而城乡之间教育信息化差距明显,乡镇基础建设还需加强。除此之外,各区县在数字资源建设上有待提高,对于此项建设主要从三个方面发展:第一加强数字资源库建设。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前,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从全局出发,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6]。各级学校要努力收集和整理优质课程资源,按学科、年级、教师和课程质量分类,剔除重复或不全的课程系列,将优质课程数字化存档,使得更多学生受益。第二提高数字资源利用率。积极开展数字课程资源宣传活动,争取将优质课程资源应用于教学过程中,达到优质课程资源真正共享。第三重视双语教育资源建设。由于现阶段双语资源数量少,质量不高,急需增加民族地区双语优质课程资源,对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语言具有深刻意义。

2.深入开展信息化人才培育工作,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

虽然铜仁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大进步,但是深入调研发现信息化人才匮乏也是影响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碧江区的基础设施、数字资源建设情况、应用水平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均领先于铜仁地区其他区县,但是该区的信息化人才数量却严重不足。原因在于本区域的教师人均培训小时数以及自主学习信息化技术的时间少,师资培训力度与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严重不协调,导致整体信息技术人才数量不足,进一步限制了教育信息化的高层次发展进程。

为了解决铜仁地区人才队伍数量不足的问题,提高教育信息化保障机制,进一步多元化、多角度、深层次的开展信息化教育工作,需要加强如下工作:第一结合信息化新技术,积极探索信息化教育新方法,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思想、理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跨界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速培养高素质信息化人才。第二将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纳入教师职业课程体系、办学水平评估、管理部门考评的指标体系中,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年度评测中,力求信息化应用与学科教育紧密结合。第三针对民族区域特点开展信息技术课例和教学法的在线培训,培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民族教育实践教学与孵化特色优质课程的能力,使信息化教学成为辅助日常教学的重要工具。

3.立足民族地区、服务民族教育,深入推进信息化管理水平建设

民族教育信息化不仅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也是可以促进教育改革、培育创新人才、促进教育信息产业发展,繁荣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

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实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和社会广泛信息互通,形成完善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使民族教育信息实时反馈、政策精准服务,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民族地区广大人民,从而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协同发展。为此需要加强如下工作:第一完善“一把手”责任制,明确各级教育信息化工作主管领导责任与义务,确保教育信息化的快速稳定发展。第二整合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探索和建立便捷高效信息化教育服务机制。依托地方民族特点开展形式新颖的教育教学探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秀成果,促进民族教育稳步发展,为学校、社会等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教育信息化服务。第三将网络安全评估纳入教育信息化督导工作,建立各级网络安全责任制和问责机制。

五、结 语

铜仁市教育信息化建设通过近些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为此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等手段实现超常规发展,统筹地方各级信息化建设相关部门协同合作,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以期为保障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提高。同时,铜仁市区县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育管理部门应牢固树立“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加快落实进度,推进教育信息化与教学工作深度融合,充分营造更加开放、实用、便捷的信息化环境,完成民族地区区域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建设。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2010-07-29.

[2] 秦吉,张翼鹏.现代统计信息分析技术在安全工程方面的应用—层次分析法原理[J].工业安全与防尘,1999,25(5):44-48.

[3] 彭国甫,李树丞,盛明科.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政府绩效评估指标权重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4(6):136-139.

[4] 万抒,冷冰,廖竣锴.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空间网络防护等级评估模型研究[J].通信技术,2016,49(5):632-638.

[5] HARKER PT.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M].Oxford:Pergamon,2003.

[6] 杨方琦,杨晓宏.我国民族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4):71-79,88.

(责任编辑 董邦国)

Construction Situation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in Ethnic Areas——Questionnaire based on four counties in Tongren city, Guizhou Province

LIU Xiao-dong ,SONG Jin-miao , SONG Yu-tao,WU Me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For Liberal Arts, Dalian Minzu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650,China)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in minority areas bas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and makes a multi-role questionnaire.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the study of the four districts and counties in Tongren City, Guizhou Province,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concerning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points out its construction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esents suggestions and opinions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ose ethnic areas.

ethnic regions;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in ethnic areas; AHP

2017-03-03;最后

2017-04-2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50332)

刘晓东(1968-) ,男,辽宁庄河人,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民族教育信息化和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2096-1383(2017)04-0361-04

G434

A

猜你喜欢
区县民族信息化
我们的民族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区县电视台如何做好重大赛事报道
北京:上游水质不合格 下游区县将收补偿金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