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质量:基本原则与辩证关系

2017-08-07 10:58解柠羽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民生经济质量

张 扬,解柠羽

(大连民族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50)

经济增长质量:基本原则与辩证关系

张 扬,解柠羽

(大连民族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50)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决定中国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因素,是新常态下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绿色发展、创新、共享和稳增长是新常态下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同时,必须处理好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的关系、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经济增长与民生建设的关系、投资拉动与消费和创新驱动的关系。

经济增长质量;基本原则;绿色发展;共享发展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事关中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新一届政府也提出了新的工作思路和理念,明确指出中国经济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阶段,未来经济增长将更注重增长质量。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质量已经代替经济增长速度,成为决定中国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因素。在此情况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既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国外经济学家开始重视研究经济增长的质量。苏联经济学家卡马耶夫在1977年出版的《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一书中首次提出“经济增长质量”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产品质量的提高,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消费品的消费效果的增长”[1]。世界银行在研究报告《增长的质量》中,将人类发展、收入增长、环境可持续作为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内容[2]。Dombusch&Fischer将经济增长质量定义为生产要素的积累及资源利用效率的改进,或是要素生产率的增加[3]。

国内学者对经济增长质量内涵的界定,概况起来主要有:(1)效率观。武义青将经济系统素质的改善称为经济增长质量,并以投入要素的产出效率衡量经济增长质量[4]。王积业认为经济增长应是数量扩张和质量提高的统一发展,要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5]。肖欢明将经济增长质量界定为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6]。何强将经济增长质量界定为在一定生产要素禀赋以及资源环境、经济结构、收入结构约束下的经济增长效率[7]。(2)能力观。叶初升,李慧以可行能力刻画发展,从发展理念出发界定经济增长质量,将经济增长质量定义为经济增长过程中可行能力的提升,并从发展的微观视角提出经济增长质量的分析模型[8]。(3)系统观。钞小静、任保平依据中国经济转型的实际问题,将经济增长质量界定为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内容,分别是经济增长的结构维度、平稳性维度、民生维度以及生态环境代价维度等4个方面[9]。任保平进一步指出,经济增长质量是以数量增长达到一定程度为前提的,可以从效率、结构、稳定性、福利分配和创新能力等5方面界定[10]。广东省统计局课题组认为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应包含经济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科技进步、经济质量效益提升、民生福利改善、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内容[11]。

概括上述重要观点,本文从广义角度界定经济增长质量,认为经济增长应该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创新为驱动力,包括经济稳定性的提高、民生福利改善等方面的内容。

二、新常态下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必须遵守的四大原则

1.绿色发展原则

绿色发展,是指在生态阈值和资源承载力的界限之内,实现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共生和可持续发展[12]。绿色发展逐步成为新的发展共识,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绿色发展强调经济、社会与自然三大系统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第二,绿色发展的基础是绿色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模式以绿色经济比重的不断提高为显著特征,即适应人类健康、环境友好的相关产业在GDP比重的不断提高,增长模式强调低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污染排放脱钩[13]。

绿色发展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中强调,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恪守绿色发展原则,关键在于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一是推广绿色生产方式。任何生产都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为基本前提,积极研发、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生产技术,并大力推广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使得生产方式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由对立转变为辩证统一。二是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关注日常生活方式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和消费模式,抑制生活和消费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改进消费结构,建立低负荷的社会消费体系。努力使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2.创新原则

创新是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核心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APEC上强调,“中国将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发展着力点更多放在创新上,发挥创新激励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

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和体制机制创新。一要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应加快创新治理方式变革,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加快完善从研发到产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14]。二要盘活存量。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鼓励引导传统产业进行工艺升级和设备改造,提高传统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企业产品附加值。三要做大增量。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力争实现生物技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改变长期以来中国跟随发展的不利局面[15]。四是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当前,全球进入移动互联网经济时代,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刷新未来制造业的运行界面,必将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3.共享原则

共享本质在于把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全民享有经济增长的成果,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的总体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毋庸讳言,收入的分配仍存在不合理之处,反映在城乡、地域、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较大。两极分化严重,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造成经济增长不可持续,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必须遵循共享原则,才能逐步实现经济发展结构的平衡,保证人民福利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合作共赢。首先,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努力让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的红利,迈向共同富裕。其次,要调动全体人民参与共建的积极性。共享是共建共享。共建才能共享,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和实现形式。只有尊重全体人民的主体地位,广泛汇聚民智,充分激发民力,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才能有效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推动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16]。

4.稳增长原则

稳增长即保持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已连续5年缓慢下降,如果形成惯性下滑、跌出合理区间,就易引发经济运行紊乱。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五项任务中,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被摆在第一位,而其他四项任务都是围绕着稳增长任务来部署的[17]。稳增长是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需要。

提升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必须坚持稳增长。一是要以稳增长为前提。提升中国经济增长质量,要注意保持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低于“下限”,物价涨幅等不高于“上限”,才能够为经济质量提升争取空间和时间。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有利于政府将重心放在推进改革、调整结构和促进民生上。在增量的基础上进行结构优化、福利分配合理化以及产品种类和质量的升级,能够保证充分就业,缓解社会矛盾,减弱变革阻力。二是要把握好调结构、促改革的力度和节奏。通过调结构、促改革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稳增长和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注入新的动力。然而,调结构、促改革并非易事,可能存在增长失速、产业断档、就业岗位减少等多种风险。因此,必须加强调结构、促改革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统筹协调,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工作方案,依据规划和形势变化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同时,要加快培育新的接续产业,避免经济增长失速和产业断档。还要为下岗职工提供必要的经济补偿和生活保障,并要加大培训力度,提升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能力。四原则及其相互辩证关系见图1。

图1 基本原则与辩证关系

三、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必须处理好的几方面辩证关系

1.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的关系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过去的“又快又好”转为“又好又快”,虽然只是顺序的变化,但它体现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质上就是把握“质量”和“速度”二者的关系。

(1)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才能保障经济持续中高速增长。中国将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基于工业化的规律,进入工业化后期以后,经济增长速度将会逐步放缓。从发展条件来看,经济全球化红利和人口红利逐渐衰退,叠加环境污染、产能过剩和金融风险,原有粗放经济增长模式已难以维系。唯有通过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才能保持经济较长时期中高速增长。首先,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强调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其注重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从而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能力的提高建立在国内需求规模扩大及结构升级基础之上,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提升经济增长质量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现培育这些新增长点,实现工业平稳健康发展,是经济保持较长时期中高速增长的内在要求。第三,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推行低耗能、轻污染的生产方式,倡导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体系为目标。有利于保证能源供给、资源供给、环境承受能力和经济增长的长期持续性。

(2)调整和保持增长速度是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基础。其一,不同部门、要素增长速度相对变化引致的经济结构变化与增长动力切换,是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本质属性。一方面,依靠三次产业部门之间增速的相对变化、产业部门内部传统与新兴产业之间的分化才能打破落后的、产能过剩的产业结构,建立新型经济结构。另一方面,面对中国依靠物质资源大规模、高强度投入支撑经济发展日益困难的新情况。必须通过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催生新技术、新产业,必须加快培育智力资源,提高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技术等先进要素的贡献,才能使经济增长找到新的源泉,才能形成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新动力。其二,增长速度保持在合理区间,能够为经济质量提升争取空间和时间。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有利于政府将重心放在推进改革、调整结构和促进民生上。在增量的基础上进行结构优化、福利分配合理化以及产品种类和质量的升级,能够保证充分就业,缓解社会矛盾,减弱变革阻力。如沈宏亮,陈争辉基于1978-2012年的年度数据,建立了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镇就业的VAR模型。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经济增长对城镇就业的脉冲响应在前5 期一直呈上升趋势,增长速率较快,在第5期达到峰值,此时城镇就业增长约0.03,从第6期开始,经济增长对城镇就业的冲击作用有所减弱,到第9期以后趋于稳定,即中国经济增长对城镇就业的正向冲击作用显著。而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的冲击作用始终呈正向,第1期到第4期正向冲击显著程度不断提高,在第4期达到峰值,接近0.02的水平,之后到第8期一直处于下降趋势,第8期以后趋于稳定[18]。

2.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是正确处理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生态危机的总根源是由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对立所引发的。当生产方式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时,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就意味着生产的扩大化,这种扩大最根本的就是跨越自然生产的界限。这就导致了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对立。具体表现为:生产越是强大,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就越严重;而生态环境越是遭到破坏,就愈发威胁人类的生产生活。当这种冲击超越某一界限的时候,就导致了生态危机,进而引发人类的生存危机[19]。

经济增长实质是财富的增长,而财富要用资源生产出来[20]。因此如果生产方式不合理,经济增长越快,资源环境代价越高,增长的质量就越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大气污染严重。2015年,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265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78.4%。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23.3%,其中轻度污染天数比例为15.9%,中度污染为4.2%,重度污染为2.5%,严重污染为0.7%。2015年,酸雨区面积约72.9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7.6%,其中,较重酸雨区和重酸雨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2%和0.1%。(2)土地超载,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27.2%;沙化土地面积172.1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7.93%[21]。

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必须改变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否定关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

作者认为,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之间应当形成一种互补共生的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应着绿色的生产方式,反之亦然。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必须谨守绿色发展的增长原则,转变以往以消耗资源和能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一方面,必须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生产技术,大力推广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并努力提高要素生产率。另一方面,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通过优化经济结构降低经济增长对初级生产要素的依赖,加快知识、人力资本、技术创新等高级生产要素的积累,为合理配置要素投入提供空间。最终,实现由工业主导走向服务业主导,形成服务业主导的新常态,才能缓解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能源供给压力、资源压力和环境质量压力。

3.经济增长与民生建设的关系

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看,经济增长与民生建设的关系是一个随着生产力发展不断演化的问题。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阶段,民生建设隐藏于经济增长的背后,而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民生建设才随之越来越处于主导地位。

21 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加。2010 年后,中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民生建设存在失调现象。张祚,鲁阳,冯成骁通过实证研究指出,在2002-2011年间民生指数与GDP 增长是脱钩的,表明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带来民生的同速改善,而且随着时间的延续,除了裕民领域指标外其余民生领域的脱钩趋势并没有得到明显扭转[22]。

现阶段,实现经济增长与民生建设的协调共进是事关经济转型升级成败的关键问题。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解决人民的生存以及生活问题。经济增长是手段,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才是最高目标。经济增长要关心人的生存条件、发展条件和人的心理满足。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仍存在着不协调性,民生建设相对滞后,民生问题已经从过去经济增长的条件变成了经济增长的约束。此外,推进民生建设,必须立足中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避免民生建设的刚性转化为经济增长的负担。经济增长与民生建设之间,任何只关注一方面的选择都难以成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因此,在处理经济增长与民生建设的协调共进关系时,必须把握好尺度。首先,要积极作为。一要以“富民”为目标。无论是增长,还是改革,都应当要考虑能不能给人民带来利益,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要使人民群众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这也是提高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二要实现充分就业。在经济增长中应把解决就业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三要打破不合理的行业垄断和地区壁垒。鼓励各类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部门和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合理有序流动,消除各种体制障碍。四要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支持力度,尤其要实施好精准扶贫政策,打好扶贫攻坚战。尽力解决当前必须解决和能够解决的民生建设问题。其次,要量力而行。关注民生建设的刚性特征,遵循民生建设不能消减经济活力的原则。充分考虑实际情况,脚踏实地地推进各项民生建设工作,实现经济增长和民生建设的良性循环。

4.投资拉动与消费和创新驱动的关系

投资拉动型增长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模式,长期依赖该模式会导致产能过剩、投资效益递减甚至环境污染。正确的选择是在启动投资的同时,有效地启动消费和创新,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建立在依靠消费需求有效增长、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基础之上,最终使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向消费和创新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投资与消费长期处于失衡状态,是导致当前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解决当前经济下行、增长乏力问题,必须从扩大内需入手,破解需求不足的问题。根据估算,如果通过实施各项宏观政策,将居民消费率提高到上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每年将会有10万亿元左右的商品由现在用于投资转变为用于居民消费,不仅可使居民消费水平有一个大幅度提高,而且将对经济增长产生强劲的拉力[23]。

在新常态下实现稳增长、促转型,关键要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发展。按照经济学原理,在投资增速放缓和效率有所下降时,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因为,技术作为渗透性要素与劳动、资本、环境、资源充分融合,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通过新技术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才能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绿色生产和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创新,才能克服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保障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所以,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同时也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因素。

[1] B·D·卡马耶夫.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19-32.

[2] VINOD.THOMAS, MANSOORDAILAMI ETC.增长的质量[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77-103.

[3] 多恩布什,费希尔.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239.

[4] 武义青.经济增长质量的度量方法及其应用[J].管理现代化,1995(5):32-34.

[5] 王积业.关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宏观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00(1):11-17.

[6] 肖欢明.基于绿色GDP的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测度[J].统计与决策,2014(9):27-29.

[7] 何强.要素禀赋、内在约束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J].经济研究,2014(1):70-77.

[8] 叶初升,李慧.以发展看经济增长质量:概念、测度方法与实证分析——一种发展经济学的微观视角[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12):17-34.

[9] 钞小静,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2011(4):26-40.

[10] 任保平.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特征及其度量[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3):50-53.

[11] 广东省统计局课题组.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研究[J].统计与预测,2014(4):15-26.

[12] 王玲玲,张艳国.“绿色发展”内涵探微[J].社会主义研究,2012(5):143-146.

[13] 胡鞍钢,周绍杰.绿色发展: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与发展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14-20.

[14] 王志刚.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J].求是,2015(22):85-91.

[15] 苏波.着力培育新的工业增长点[J].求是,2015(6):43-45.

[16] 马占魁,孙存良.准确理解和把握共享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N].光明日报.2016-06-19(6).

[17] 郑新立.关键是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J].求是,2015(4):35-38.

[18] 沈宏亮,陈争辉.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镇就业的关系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11):14-18.

[19] 陈柯,穆艳杰.生产方式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历史演变分析——基于人类生存辩证法的视域[J].学习与探索,2015(10):21-24.

[20] 任保平,钞小静,魏婕.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报告—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及省区排名[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5.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5) [R].2016:9-49.

[22] 张祚,鲁阳,冯成骁.民生改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考察[J].统计与决策,2014(18):91-94.

[23] 郑新立.关键是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J].求是,2015(04):35-38.

(责任编辑 董邦国)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Basic Principles and Dialectic Relations

ZHANG Yang, XIE Ning-yu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alian Minzu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605, China)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is the ke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and a major strategic task of our country in the new situation. Green development, innovation, sharing and steady growth are the basic principl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new situation. Meanwhi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wth rate and the quality of grow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 of produc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people's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vestment and consumption and innovation drive must be properly handled.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basic principles; green development; sharing development

2017-04-01;最后

2017-04-21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5YJC790038);辽宁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L15AJY005);国家民委科研基金资助项目(14DLZ018)。

张扬(1980-),男,吉林磐石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产业经济、民族地区经济的转型与发展研究。

2096-1383(2017)04-0365-06

F061.2

A

猜你喜欢
民生经济质量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质量”知识巩固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