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师心中永远装着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2017-08-08 12:40余映潮
今日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余映潮课文教材

在做事方面,我是一个追求“量”的人。

用“大量”来显现“力量”,用“大量”来表现“深入”,用“大量”来表现“韧性”,是多年来我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方面的自我要求。我应该积累大量的资料,写大量的文章,听大量的课,作大量的讲座,讲大量的公开课……

教研员工作出身的我,从来都在告诫自己:一定不能一辈子只讲那几个课,一定不能一个讲座讲许多年,一定不能到一個曾经到过的地方再讲重复的话。

讲大量的公开课

很多很多的教师,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上过公开课了。甚至很多的教师,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各种层次教学大赛优胜奖的得主了。

而我第一次上公开课,却是在满了50岁以后。在这以前,我没有那样的机会。知青下放,务农,当民办教师,成为“公办”教师,到乡镇教书,当县语文教研员,成为荆州地区教研室的语文教研员——当我步履维艰地走过这一个一个的生活场景时,我已经近40岁了。

我是从1997年11月起,以一个中学语文教研员的身份“切入”到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之中去的。当时我已年近51岁,“过了50岁学讲课”的人,在现阶段的中学语文界,可能只有我了。

2009年11月18日,我讲了我的第100个公开课,后来写了一篇《纪念我的公开课讲到了第100个》的文章;到2017年,我已经上了260个课。所谓“260个课”,便是相当于“260篇课文”的课。

我上的课,有小学、初中、高中的课;有诗歌、小说、作文课;有现代文与文言文的教学;有“古今中外”课文的阅读课。讲课的地方,有全国的名校,也有偏远地方的乡村学校。这也是我多年风雨兼程历尽辛苦行走在民间的生动写照。

如果还要增加一个数据,那就是,我是从60岁以后开始学讲小学的语文课的。人教版小语教材中的精彩课文,基本上被我讲完了。我的专著《余映潮教语文(小学卷)》深受小学界同仁们的欢迎。

我用“大量”的课,表现我的时间与生命的消耗。

任何课文,只要不进入“教学”,便都很好读;一旦进入“教学”,无一不是在备课上让人处处为难。我的每一个课都追求创意,各个课的创意与结构都不能相同,同一创新的教学手法都要求自己“偶尔可用,不能常用”,更何况每个学期我都要讲一批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的新课,再加上有些地方直接要求我上“教师们希望您上”的课,于是就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如果说一个课的基本备课时间为4天,那么从1997年的年底到现在,20年来我大约有3年的时间全在备课之中。

我用“大量”的课,表现我在应对多套教材的复杂环境中的努力。

由于各地都成立了“余映潮工作室”的原因,我要直面不少版本的教材。其中有:人教版的小学初中高中三套,语文版小学初中两套,苏教版小学初中两套,山东版、上海版、河北版初中各一套,广东版高中语文教材一套。我感到骄傲的是,到任何地方的“余映潮工作室”,我都很有把握地用当地的教材讲课。

我用“大量”的课,表现我对课文极其认真的反复研读。

我的公开课,无一不是艰苦地精读教材、精读有关文献的结果。典型的例子是,对《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个句子的研读欣赏,我拥有约4500字的资料;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句解”资料,有17000余字;2013年暑假,我用18天的时间,写出了18篇角度各异的赏析《孔乙己》的短文。

我用“大量”的课,体味着艰苦中、奋斗中、实践中的复杂滋味。

我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非常讲究提取、利用课文中的教育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二是非常关注利用课文进行学生能力训练活动的设计。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美妙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师无法利用,学生则无法受益。教学中,谁对教材有深刻的研究并善于利用教材的资源组织学生的阅读训练活动,谁的学生就会有更大的收获与进步。

我用“大量”的课,表现着我的教学个性: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

我用“大量”的课,表现着我很多年前提出的30个字的优质课设计要领:思路明晰单纯、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

我用“大量”的课,诠释着我提出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非常讲究“课文研读”、 十分重视“教学思路”、关键在于“课堂活动”、精心考虑“教材处理”、特别关注“能力训练”。

我用“大量”的课,显示着我提出的关于“好课”的五个“做到”:集体训练 、积累训练 、技能训练 、动笔训练、当堂训练。

我用“大量”的课,践行着我对于“好课”设计的理性标准:充分有效利用课文;充分设计学生有效活动。让学生真有收获,让学生大有收获。关注语言教学;关注能力训练。得体地教学,得法地教学。着力于思路清晰;着力于提问简洁。内容集中深入;学生集体训练。注重细化角度,注重优化方法。讲求教师素养;讲求教师教学艺术。

我用“大量”的课,表达着我对教学细节设计艺术的探究: 侧面入手,正面解读;把握文意,选点突破;捕捉要言,提取信息;语言学用,句段读写;含英咀华,课文集美;词语品析,咀嚼回味;句子品读,各有创意;精段阅读,注重效益;美点寻踪,品位高雅;课中设比,反复研读;双篇比读,见解深刻;变形阅读,别有情趣;变体阅读,带来新意……

我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终于懂得一些如何真正地进行语文教学的道理:1.语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前提是教师个人独立地进行细腻深入的多角度的课文研读。2.语文教学极其重要的任务是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语文知识的积累;3.语文教学更加重要的任务是形成、提升学生终身受用的阅读与表达的能力;4.语文教学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5.语文教师要讲究技术,要讲究艺术,要用艺术的教学设计优化自己的教学。

很多年前我讲过的《狼》,其8种教学方案早已在网上流传。如今则有更多的创造。对那些我的早已被人熟知的课,我会果断地把它们“扔掉”,再进行新的创造。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比较经典的教学设计,已经弃之不用,另外换了新的创意,现在正在酝酿第三种上法。

追求创新,常常更新,每个学期都有一批新课,是我备课与讲课的常态。我的不少课都有不同的“版本”,常常在更新,常常在优化,常常在修改。

比如《说“屏”》,我可以连上4个完全不同的课;比如《孔乙己》,有90分钟的上法,有45分钟的上法,也有20分钟的上法;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可以与自己“同课异构”;比如《陋室铭》,现在的教学方案已经是第12次的修改版了;比如“读报课”,在全国“语文报”杯的课堂教学大赛开幕式中,8年讲了四次内容完全不同的课,我也只是把它算作一个课;比如《中考“概括题”答题指导》,则有“广东版”“山东版”“云南版”“内蒙古版”多种适用于当地的教学方案……而且,我仍然在不断地创造之中。

写大量的文章

2014年8月,我写过《纪念我发表了1500篇文章》一文,现在,我公开发表的文章早已超过1600篇。

我的第一篇短文发表于1984年10月,那时我已经近38岁了。30多年来,我一直在坚持写作。与别人不同的,可能就是我的坚持力与创造力。我从写课文短论开始,不断开创新的寫作内容,创造新的写作体式,20多年来,每年都发表50篇以上的文章,专栏文章的写作持续不断。

我的千字短文,绝大多数与教材、教学的内容有关,主要发表在刊物的专栏及中学生用的语文报纸上。所以,我现在训练青年语文教师,就请他们先练习写课文分析千字短文,在两三年的时间内每个月坚持写,先打好基础,然后再图发展。

20多年前,我在钻研中学语文专业杂志时最美妙的发现,就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很少有人系统地研究大众化的教学设计艺术。我从1993年起,在湖北大学《中学语文》上开设了“教学品评”专栏,一共写了将近8年时间,这就是我的“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

它们全是1500字左右的文章,全是两块式结构:先概述一个案例,然后评点它。让我的写作在质与量上产生飞跃进步的,就是这100篇“教例品评”的文章。不仅如此,我实践了人们所说的“专题研究”,在全神贯注、心有所系的状态中广泛阅读、认真寻觅、比较鉴赏、去粗取精。这近8年的提炼与写作,让我终于知道了什么样的课是好课。这100篇文章让我真正走向了教研,走向了讲台,走向了教学实践,走向了最难走的道路。

最有意义的是,我的第一篇“教例品评”(《中学语文》1993年第3期)评点的是上海市特级教师徐振维老师的《〈白毛女〉选场》教学实录,评点的文字中有这样一段话:

从教者所设计的四个主问题看,这节课呈现一种“板块式”的课堂教学结构。每一问题,都引发一次研究、一次讨论、一次点拨。四个主问题形成四个教学的“块板”,结构清晰且逻辑层次分明;每个教学块板集中一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既丰富、全面,又显得比较深刻。

在这段话中,我第一次提出了“板块式”和“主问题”的教学观点,从此以后,它们就是我的研究对象,就是我的实践目标。对它们的研究坚持了20多年,一直到现在。“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这10个字,就是我的教学研究的特色和我的课堂教学特色。

我的写作,并不限于只是在语文报刊上发表文章。在我的个人网页“语文潮”上,也常常会出现我的短文与长文。比如《我的“苦做”8法》《我的“巧做”8法》,其意义已大大超过了发表在报刊上的一些短文。我曾经非常用心地给“语文潮”写过一组共50篇精致的小文章,称之为“历练生命”。后来这组文章被华东师大出版社看中,建议我以此为一部分内容,给语文教师写一本书。于是就有了《致语文教师》这本著作的出版。

最近几年是我的“长篇论文”的丰收年。

2014年,我撰写和发表长篇论文20篇,10万余字:

我给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刊物《新课程研究》写了一个8篇文章的连载,专论“什么样的课是好课”,每篇文章5000余字,难度可想而知。

有意思的是,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C)刊即小学语文刊的专栏,居然被我“占领”了,2014、2015、2016三年之中,我为该刊写了30篇的专栏文章,每篇文章都是5200字左右,总共15万多字,被小语界同仁称为“奇迹”。

到目前为止,我的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的文章已经有约40篇,这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实际上,只要动笔,便是面对艰难。大文章如此,小文章也是如此。很多时候,写文章就像面对绝壁,无踪可寻,无路可走。

写了30多年的文章,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全部都是原创,极少引用别人的资料;运用例说手法,都是自己的实践收获。所以我需要坚持研读教材,需要坚持备课、上课,需要坚持进行提炼与深入发现。

现在,已进入71岁的我,只要在家中写起来,每天仍然是10小时左右。此方面的煎熬与痛苦,已经不需要我再去叙说。只想引用下面短文,借此回味多年的辛苦与劳碌:

西边那间房

在荆州市教科院这套小三室两厅的破旧房子里,我已经住了12个年头。

这是全院中自然环境最差的一套房。西边那间房,就是我的书房。

我的工作与学习的故事,大都与这间房子有关。

大量的文章,是在这个房间里写出来的。仅仅是“阅读教学艺术50讲”的专栏文章,就咬紧牙关写了三年,当28万字中的最后一个敲出来时,家中没有其他的人,我跑到客厅里欢庆胜利,举起双臂高呼:终于写完了!

很多的课,是在这个房间里准备出来的。所谓“《狼》的8种教案”“《说‘屏》的四种教学设计”,都是不惜精力与时间,或者清早或者晚上,在这里反复斟酌、不断修改,一遍一遍地苦“磨”出来的。

最可爱的是“余映潮书房里的小纸条”。它们层层叠叠、密密麻麻,构成了一面奇特的“墙”。我常常对着墙上与柜上的这些纸片沉思、说话、驰骋想象。我在心中孕育着纸片上各个条目的鲜活生命,用心中的血液和体肤上的汗水勾勒它们的可爱形象,然后喜悦地放飞它们,目送着它们去语文的蓝天里遨游。

从来写文章都不熬夜的我,有一次却通宵不眠,那是为了写《老爸写给我的诗》这篇文章。离汉四十年了,人生的征程是那样的艰难,时间却又好像过得飞快,我好像是在瞬间之中就变成了一个老者。但我还有身体健康思维敏捷的老爸给我写诗,我幸福的感觉无以言表。

只要是在家里,绝大部分的时间我都会待在我的书房里。工作的策划与安排、会议细节的思考、朗读录音、歌唱录音、自己教学片断的欣赏、一个又一个思想火花的追记、一次又一次讲稿的写作、成千上万封邮件的发出、无数个习题的编写、多少次外出讲课的策划、无法统计字数的读书笔记、数不清的电脑文件的整理,各种各样演示文稿的制作,都在这里进行,都在这里沉淀,都在这里酿造成事业的美酒。

最让人富有激情、最累人的肯定是写作。我的写作即使在非常喧闹的环境中也能照常进行。在最热的日子里,我会像候鸟一样进行“迁徙”,来一次电脑搬家,从书房里搬到客厅里。这是因为我的书房里并没有安装空调,在酷热的夏天,因为长时间的西晒,它就成了可怕的蒸笼,任何有坚强毅力的人都不敢待在里面。

寒冬的深夜,我是最浪漫的人。因为靠西朝北,这间房里的温度最低。于是大棉鞋、老头帽、羽绒服、白手套一起上,将我武装成一“堆”人,这个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在那里飞扬着神思。一行一行的字从键盘里流泻出来,铺洒到电脑的桌面上,在那里组合成美丽的乐章。时光流淌,一年又一年过去,指头处打出破洞的几双手套无声地记载了我的辛劳。

独自行走、深入在教学一线

我的工作,都与数字有密切关联。

连我手机中的“航旅纵横”软件居然都用数字告诉我:2015年,您累计飞行27次,飞行了38807公里;飞到过14个城市,最北至乌鲁木齐,最南至海口;一共飞行了3780分钟;最早的航班是07∶35冲向云霄,最晚的航班于23∶55落地;您的国内航班的飞行纪录超越83.2%的人。

2015年的我,年近七旬,仍然独自行走、深入在教学一线,到各地的“余映潮工作室”,默默地平静地工作。

这一年,我大约有5个月的时间在家写文章、备课、写讲稿。几乎每天都要工作10个小时以上。2015年12月14日,我的手提电脑在洛阳活动中突发故障,后带回武汉专门的店铺进行修理,人家检测了我的电脑,说不到两年半的时间就使用了9000多个小时,说电脑用得太苦,而且居然是一个年纪很大的人用的。

这一年,我早上6点钟起床、晚上11点就寝的日子占了全年日子的绝大多数。辛苦的劳作陪伴着我。我的简单行装就是一个电脑包和一个四轮手提行李箱。我不介入除了全国中语会之外的任何“学术组织”;远离喧嚣,不接受任何以炒作“教学模式”为目的的讲学邀请;我不建立所谓的“群”来渲染自己;在全国各地商业性的语文活动中,基本见不到我的身影。

这一年,我在全国各地的“余映潮工作室”的教学活动中,在学校里与教师们在一起研讨语文教学的时间有1000多个小时;我讲课178节、讲座100余次、评课近300节;时间总共超过了600个小时。

毛泽东有诗曰:“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在语文教学的大山面前,我需要这样的境界。

2016年,我走进了70岁。我要求自己趁着年轻多做事。

这一年,在我的教学仓库中:增加了18个新课,增加了60余篇大小论文……

这一年,增加了数万公里的迢迢旅程,增加了168节课的教学量;增加了120次讲座的数量,增加了两部书稿《余映潮中学语文散文名篇教学实录及评点》《余映潮文言诗歌教学实录及评点》——它们都将在2017年出版。

这一年,我提出了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基本观点:提升教学理念与设计的“站位”——即课堂教学需要做到六个关注:关注语言学用,关注技能训练,关注知识渗透,关注集体活动,关注气质养成,关注时间效益。

这一年,我提出了青年语文教师要找准教学技能“入门”关口的观点:第一关,练高强的研读教材的本领;第二关,善于利用教学资源设计学生的课堂训练活动;第三关,精于语言学用、技能训练和知识渗透的教学;第四关,胜任文学作品的教学与训练;第五关,运用“板块式”“主问题”手法,克制教学中的碎问与碎读,回避平俗手法。

这一年,我进行了一些新的教学尝试:一是设计并实践阅读教学中全新的“语言学用”课型,在这种新课型中,没有课文分析训练,只利用课文让学生有充分的语言学用实践活动;二是设计并实践阅读教学中全新的“双课型”,在这种新课型中,用一个课时进行“基础层级”的课文内容教学,再用一个课时进行“发展层级”的课文阅读训练。

这一年,生活的节奏依然紧张,时时需要的就是时间。

面对各地“余映潮工作室”繁杂的各项工作,面对艰难的面向大众的课堂教学,面对各套教材的无止境的细致研读,面对永不断线的文章写作,面对独自一人奔赴各地的旅程,给自己最多的鼓励就是:坚持。

我以为,一位语文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和能力就是:立志让自己所有的学生都享受到最好的语文学科教育。这种品质和能力的可贵,是因为需要用毕生的精力和意志来提升我们自己的科研水平、教学能力与治学智慧,并将语文教学的美好阳光播撒到每一位学生的身上。于语文教师而言,能够让自己的学生有著高超的语文能力,便是莫大的幸福。

现在的我,坚持了很多年进行中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及其教学艺术的研究和课堂教学实践;现在的我,坚持了很多年探索培养优秀青年语文教师的途径并深入课堂对语文教师进行面对面、手把手地教学指导。

语文教学的大海里有着无限丰富的珍稀宝藏,多年来我在这浩瀚的大海边捡拾着美丽的贝壳。我的教育梦想从开始到现在一直都很简单:为让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走进千万个普通语文教师的课堂而勤奋努力。

“因为向往,所以选择了远方;因为无可依靠,所以必须坚强”。我需要继续进行孜孜不倦地探索。

时间进入2017年,依然希望自己像在沙滩上拾贝的少年:心中永远有着无穷无尽稀奇的事。

猜你喜欢
余映潮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一堂朴实、厚实的语文课——余映潮《“飞天”凌空》课例评析
Some methods on cultivating interest in learning English
余映潮诵读教学艺术研究
余映潮“一课多案”教案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