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贫困生创新教育方法的探索
——以机电工程学院为例

2017-08-15 00:55
长江丛刊 2017年31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指导老师

王 莉

以我院为例,贫困生大多来自省内经济相对发展缓慢的苏北地区,或者国内其他地域较偏远、生态自然环境相对贫乏、家庭经济总收入有限的农村地区。从创新层面上看,这些贫困生身上主要有以下几点表现。首先,贫困生因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接触到诸如创新类展览或者实用发明的机会较少,创新的视野比较狭窄或者接近于零;其次,贫困生缺乏不断探索新事物的主动性,但又渴望自立自强、立志成才。最后,贫困生往往缺乏自信,觉得自己不如其他本科院校学生,带有很重的思想包袱。结合以上几点,笔者结合本学院此项工作做法,探索对高职贫困生实施创新教育的对策和方法。

(1)在发展性资助理念下,为贫困生打通提升创新相关知识和技能渠道,为日后转化为创新能力提供先决条件。首先,广泛宣传创新知识,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新生入学后,带领学生参观“智能制造中心”、由教授召开“创新思维”专题宣讲会,通过讲解专业学习中创新实例,向贫困生植入创新发明的概念,从感官上激发他们创新发明的兴趣。其次,注重创新思想迁移和实际应用,提升创新技能。搭建“无门槛”创新发明专项训练平台。譬如,机械创新实验室这一平台,为贫困生直接接触实践发明、实用新型专利提供机会。此外,实验室的指导老师由专业技术强、创新能力高的教授担任,手把手对学生进行渐进式创新思维训练。

(2)整合校内有利资源,助力贫困生提升自己,为他们今后投入创新实践活动打好基础。第一,鼓励贫困生将改变自身的想法付诸实际行动。学校每个学期都开设针对提升贫困生就业能力的培训班——“启航计划”。课上,贫困生可以借助心理咨询师、著名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团队辅导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专业培训,全面认识自己,强化自我意识,增强个人自信心,提高人际沟通能力。第二,鼓励贫困生参与校内外举办各类比赛。如,校级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不仅让贫困生明晰目前阶段自己能做什么,并且让他们规划好今后相当一段时期自己的目标和计划;还有,以团队的形式,让贫困生“组团”参加市级机械类创新设计大赛,在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帮助,提升贫困生的参与感以及合作能力。

(3)多方做好贫困生的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为他们在创新道路上走稳、走远保驾护航。一,在当今完善的资助体系下,解决贫困生在生活和学业上的经济困难。及时纠正贫困生心安理得享受资助的错误思想;量化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激发他们知恩、感恩情感,在行为上能主动帮助他人,突出贫困生同辈群体的优良示范作用。二,贫困生渴望成功,有时为出色完成创新项目,会出现心理压力大而导致心态失衡,主要表现在:忽视本专业知识的学习,急功近利,长期焦虑等。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专业指导老师应主动了解学生目前存在的困难,探究他们不良情绪和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在谈心谈话中,既要认可他们身上存在的一些优秀品质,同时也要助其摆正对事物的看法、改正不当行为,合理调节情绪。

在“精准扶贫”的资助育人环境下,对贫困生的创新教育过程中,目标在于培养有志、有智青年。所以,创新教育不应仅向贫困生抛出“精神刺激”,更重要结合学校育人特色和当地创新环境,为贫困生提供一系列有效、系统的指导和服务。贫困生的创新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创新思维也愈加流畅、缜密,参加各类创新设计比赛时更有成就感,强化贫困生的自我效能感。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能创造出的价值,如,部分贫困生独立拥有多项科技创新成果,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支持,进一步进行创业,并实现盈利。这样,贫困生在此过程中完成了“资助式”、“无偿式”到“自助式”、“能力式”的蜕变。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指导老师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就差半分
144名贫困生的爱心爷爷——余祖堂
莫与贫困生“抢饭吃”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