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精神

2017-08-16 03:06吴为山
当代美术家 2017年4期
关键词:雕塑精神文化

吴为山

雕塑精神

吴为山

1吴为山伟大的友谊-马克思、恩格斯青铜高2.5m2015

今天,时代呼唤工匠精神,艺术家开始重新审视艺术作品的精神力量,在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同时,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内涵被赋予艺术作品之中。笔者一直以挖掘和精研中国传统文化为人生命题,致力于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中国文化精神在中国雕塑创作中的融渗和表现,创作了大量具有影响力的雕塑。同时,对雕塑艺术的精神也有着深刻的体会。

中国精神,雕塑,美学

雕塑,如今已经成了全社会感兴趣的话题,特别是城市雕塑,一个城市一旦立起一座雕塑就会有很多人来关注与评论。雕塑真正走进人们内心,发挥雕塑的价值功能,我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精神。这种精神是人的精神、人文的精神、民族的精神、人类的精神,只有达到这种境界,雕塑作品才能永存,才能在形式与内容升华后产生出巨大的文化价值,进而影响人们。

我想,一个国家的兴盛不仅仅是经济短时间的腾飞,更重要的是它的精神——一种民族精神的建构,在我国就是弘扬中国精神和构建中华美学精神。

什么是中国精神?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我的具体理解是:中国精神是深厚的传统文化和以改革开放为代表的创新精神的表征,是中国人勤劳、朴实的创造精神,中国人自主自强的独立精神,中国人兼容并蓄的文化精神,中国人善良开放的博大精神,是中国人兼容并包的博大精神,是中国人崇德尚礼的人文精神,是中国人在追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夸父逐日”的矢志不渝的精神,是中国人不断自主创新精神的体现。习总书记说:“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的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这个精神的大厦是由“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大量文艺作品构建而成的。因此,创作具有中国精神的好作品并进行有效传播是十分重要的。

将这种精神融于艺术创作会又生发出新的生命气象。它是我们在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中,恪守中华民族之本的精神支柱。一个文艺工作者只有将中国精神融入自己的灵魂,才能在脉管中涌动爱国主义的血液,进而激荡艺术创作。

爱国主义是中国精神中最核心、最深层、最根本的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最集中的表现。它体现在人和事,体现在文化中。人,是中国历史上有品、有质、有格的仁人志士,是善良、勤劳的人民。事,是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推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与进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是生活中平凡而伟大的感人之事。文化,概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而文化的精华则是一切经典的创造。

作为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在美的价值、美的认识、美的表现方面已形成了独特的美学精神。我的理解是:

2吴为山坚定的步伐-邓小平像青铜高3.9m2014

一、儒道互补的文化结构

儒家思想为中国人的审美活动提供了秩序、规则和习惯,而道家思想则对该审美活动中的异化现象进行消解,以保持本真、自由和创造。两者都以“天人合一”为基点,形成了和谐灵活的动态结构。

二、澄怀味象的生命体验

人的存在相融于生生不息之宇宙,人的情感相通于化育流行之天地,澄怀味象,需要先“澄怀”,澡雪精神。而“味象”,是以全部身心,去感受、领悟对象的灵魂和生命。

三、仰观俯察的观照方式

仰观俯察,是个人小我生命融入宇宙大我生命的具象化。观照者合拍于大自然的生生节奏,与“道”浑然同体,与“气”浩然同流,用心灵之目观照自然万象,从中折射出空灵动荡的宇宙情怀。

四、妙悟自然的欣赏特征

妙悟自然,是一种由智慧发出的审美直觉和以生命愉悦为最高目的的终极体验。因此,虽然刹那感兴、一触即觉,但渗透了历史与文化,交融着知识与理性;以生命的智性创造,洞穿世界的表象。

五、虚实相生的创作法则

宗白华先生说过,静穆的观照与飞跃的生命,构成了中国美学精神的两元。此精神之两元落实到艺术作品中,便是“虚”和“实”。“虚”是流荡不已的通灵气韵,“实”是充实光辉的审美意象,二者互摄互动,即为“虚实相生”。

六、境生象外的审美生成

虚实相生的创作法则,必然通往境生象外的审美生成。境即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实境,二是虚境,这是面对人生、历史和宇宙的深情喟叹,也是心灵对无限妙性的深度感动,属于一种哲理性的审美体验。意境的生成,需要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的两相结合。

七、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

中国人认为,“气”是一种介于物质与精神、有形与无形之间的生命本体。世界肇始于“元气”, “元气”化生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生生不已,有节奏地织成天气万物。所谓“气韵生动”,其实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化、音乐化。

八、高明中和的最高理想

中华美学的最高审美理想,便是灿烂之极又归于平淡的中和境界。这里的中和,是一种高明的中和,是美与善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人与天的统一、有与无的统一、自然与自由的统一、认知与直觉的统一以及原创和积淀的统一。

中国精神作为艺术的灵魂,中华美学精神作为艺术表现的审美理想,其作品必是有底气、骨气、正气、大气的。中国文化走出去要有三个字,第一一张脸,第二一颗心,第三一个魂。

这个“一张脸”是可以辨认的、可塑性很强的、特点很明显的一张中国文化的脸。要有风格,要有中国特色,要有中国当代特色,这张脸很重要,也就是中国人讲的爱面子。

第二是“一颗心”,是真诚的、包容的、宽厚的、温润的心。你到国际上办展览,要拿出最好的作品,要有一种虔诚之心面对世界。去年3月7号在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在我一组雕塑《孔子问道于老子》的作品面前,我跟习总书记汇报,我们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的过程就是传道的过程,传道与问道相结合,才能产生对话,所以在文化中心要有问道这座雕塑。总书记表示赞许。

中国文化在世界各个地方建立文化中心,实际上就是建立一个传道的平台,也是一个文化的平台。在世界文化市场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你尊重他人,他人就能尊重你。在互相尊重当中,各自认识对方的价值,来阐释自己的价值,同时也是认识、检验自己的价值。我们今天当代文化的创作有待于在国际社会的传播过程当中来检验,而且在这个检验的过程当中,我们不断地优化和锤炼、提升我们的创作,这就是创作的关系。

习总书记说:“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进步,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浴血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古老中国的深刻变化和13亿中国人民极为丰富的生产、生活,这不仅是我们艺术创作的资源,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资本。”全世界哪个国家有5000年的文明史连续不断,哪一个国家有56个民族这个重度的、不同文化生态的现象共存在一起,形成一个中华文明?哪一个国家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东低西高,从平原到高原到高峰,从海洋文化到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也就是草原文化。这是极为丰厚、极为丰富,也极为深刻的文化综合体,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

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了今天的繁荣富强,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这种红色文化也是我们自信的重要资本。我的体会,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是通过文艺作品来表现伟大的民族精神,以高超的艺术表现高尚的情怀,以生命的情感表现对党、国家、民族、文化、生活的热爱,在艺术实践当中实现创新,为历史留下精神的轨迹,对未来发生重要的影响。

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只有沐浴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国精神的阳光雨露下,才能创造出好作品。学习习总书记的讲话,回顾自己所走过的艺术道路,是人民的养育、党的培养、生活的锤炼、文化的滋养使我在表现历史、歌颂人民中获得了自身的发展。

我欣赏起伏不平的山川,与坦荡无垠的平原,去跟那些晒着太阳、喝着浓茶的大地上的劳作者进行交流,要通过那样的体验才能获得灵感。或者在我们历史的典章当中寻找与古代贤人和圣人的对话,也会获得深刻的思考。所以我觉得一个艺术家他不完全是闭门造车,把自己的人生资源置于历史的交接点上,置于伟人和普通人之中,你就会找到最好的灵感。

一个好的雕塑应该从背影就可以看得出来雕刻的是谁。唐代伟大的雕塑家杨惠之,他的作品放在街上,人们从后面一眼就能认出雕刻的是谁。雕塑艺术强调多维空间,不仅正面、侧面要像,背后也要像,任何一个角度都能有可以欣赏的点,而作品的每个角度都能把对象的精神世界表达出来。比如雕塑《马三立》,马三立是相声大师,瘦瘦的、高高的,从背影到头形、脖子,整个行头一看便知是马三立,如果对马三立有所了解的话,你还会感到他在“逗你玩”。

3-4吴为山窑洞对(局部)青铜人物高2.5m2015

其实,我的理想就是把塑造的这些中国名人的雕塑立到世界各个国家去。西方人塑造了两个人:一个男人、一个女人,男人是《大卫》,女人是《维纳斯》。我要塑造中国的两个重要人物:老子和孔子。

20世纪90年代,我开始创作一系列中华人物塑像,以立时代丰碑,现已创作了以老子、孔子等为代表的近500尊塑像立于世界多个国家。这些作品可以用一个点、一个空间、一座山、一条线、一颗心、一个魂来概括。一个点,就是小小的《睡童》所寄托的人类美好情感;一个空间,即《天人合一——老子》表达出的虚怀若谷、包容万象的哲学理念;一座山,即孔子是中华文化的泰山;一条线,是《超越时空的对话——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与中国画家齐白石》中,齐白石手中的接天接地、接古接今、接东方与西方的那长长的拐杖,这是立在意大利国家博物馆的一组雕塑;一颗心,是我与法兰西学院主席、雕塑家克罗德·阿巴吉联合展出的作品,东西方艺术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着“心灵对话”;一个魂,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型群雕》所表达的中国人爱好和平之魂。

一件作品走向世界,首先要研究它的语境,当然,这是传播学的问题。而我们要研究的是什么样的作品走进这个国家,走进这样一个空间,才能让人家接受。比如达·芬奇,他有自画像,他自己的自画像已经把他表现得非常传神,我按照他的自画像创作了他的雕像,意大利人一看就很关注,有亲切感。再看旁边的齐白石,中国人都知道他,但是欧洲人对齐白石还比较陌生,他们看到底座上的介绍文字,他们会领会与达·芬奇并肩的东方老人。今天这一组作品已经立在意大利的国家博物馆,齐白石永远立在罗马,这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形象传播。

南京博物院设有我的一个文化名人雕塑馆,韩国仁济大学建了一个我的雕塑公园。在雕塑公园里,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学生在老子的雕塑前面景仰、学习、谈论、研究老子。老子的胡须很长,像飞流直下的瀑布一样,他也像从大地上长出来一样。如《上善若水——老子》《老子出关》,同一个题材我会在不同的时期创作很多不同的变体。一个艺术家永远不可能停留在一个地方,毕加索最伟大的地方就是不断地将他生命的感受、感悟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这是一股不断奔腾向前的巨流。

2005年,我的雕塑《孔子》立在英国剑桥的费茨威廉博物馆;2010年,雕塑《孔子问道于老子》立在中国驻意大利的大使馆。另一组不同造型的雕塑《孔子问道于老子》是为联合国的展览所创作,联合国的大厅很高,如果按照比例做体量就很大,所以我做成了两根立柱,意喻顶天立地,在联合国的大厅里高高竖立起来。

一般来说,雕塑的传统审美价值是浑厚、凝重、稳恒。飘逸不是雕塑表达的强项,因为雕塑本身有分量,要下垂,绘画可以画得飘起来,比如说飞天等,但是在我的雕塑当中,根据题材和内容的需要,我常常把雕塑做得“飘”起来,像《孤云独去闲——林风眠》就是飘起来的一片孤云。我的雕塑作品《费孝通》下面有一段文字:“从乡村调查到人民大会堂议政,费老走过的是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杨振宁先生看到这个雕塑后写了一篇文章登在《人民日报》,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写的:“费孝通是国际知名的学者,我读过他的书,也多次听他演讲,吴为山所塑的《费孝通》比真人的费孝通似乎更像费孝通。”这短短的文字反映了一个科学家对艺术中神与形的认识。

2016年初,我受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派,应德国方面之邀,到德国马克思故乡塑马克思像,并于2018年5月5日,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立于其故乡——特里尔市。特里尔市长看了我所塑2米高的马克思像后写下“经由吴为山教授的艺术,卡尔·马克思重新变得栩栩如生。他的思想理念得以在21世纪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想,马克思塑像的树立,寓意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它契合德国人民的意愿,也表达了今天中国的文化自信。

什么是雕塑?雕的过程是一个减的过程,是做减法,从外向里慢减,减去那些不应该存在的东西;塑的过程就是加法,不断从里面向外面加,加上属于精神本体的东西。所以雕塑是加法、减法的一个组合。加加减减、减减加加,到最后只留下精神与灵魂。

雕塑不仅仅是在塑个人、塑个体,实际上也是在塑造历史、塑造一个时代、塑造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

The Spirit of Sculpture

Wu Weishan

In the era that calls for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the artists begin to review the spiritual power of art works, 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inherited and propagated, meanwhile, more humanism and spirit connotation is given to art works. The author always takes 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s the life proposition, endeavoring to propagate and inheri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demonstrating Chinese cultural spirit in Chinese sculpture creation, and a great number of influential sculptures have been created. In addition, the author has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sculpture’s spirit.

Chinese spirit, sculpture, aesthetics

5吴为山空谷有音-老子出关青铜74cm×93cm×33cm2012

猜你喜欢
雕塑精神文化
巨型雕塑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我的破烂雕塑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写实雕塑
谁远谁近?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