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加减治疗耳石症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临床观察

2017-08-16 09:31朱广旗
陕西中医 2017年8期
关键词:温胆耳石阵发性

黄 湲,朱广旗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00),2.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贵阳550001)

△通讯作者

温胆汤加减治疗耳石症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临床观察

黄 湲1,2,朱广旗2△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00),2.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贵阳550001)

目的:观察温胆汤加减治疗耳石症复位后残留头晕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 30 例,对照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观察组服用温胆汤加减,疗程为2周。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的残余头晕持续时间、眩晕障碍量表(DHI)的得分。结果:两组治疗后症状均有改善,两组头晕持续时间观察组较对照组缩短(P<0.05),疗程开始1周后两组DH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温胆汤加减治疗耳石症复位后残留头晕能明显缩短病程,缓解症状。

耳石症,又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BPPV),是指与头位改动有关的阵发性眩晕,实验室检查无阳性结果,被称为“残余头晕”[1-3]。现以温胆汤加减治疗BPPV成功复位后的残余头晕,临床疗效突出,现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1月期间于我院经成功手法复位后仍诉残余头晕症状的BPPV患者(BPPV诊断及复位成功标准分别参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喉分会 2007 年BPPV 的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估中“痊愈”的标准[4]),共60例,男28例,女32例;平均年龄(40.3±3.4)岁,按就诊的先后顺序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39.96 ±3.42)岁;病程(2.57 ±1.05)d。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 (40.66 ±2.95)岁;病程(2.06 ±1. 52)d。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治疗前 BPPV病程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观察组予温胆汤加减,基础配方如下:法半夏15 g,竹茹、枳实各12 g,知母10 g,陈皮、生石膏、甘草各6 g(兼肝肾亏虚者,加生地黄15 g;兼脾虚者,加薏苡仁15 g,白术6 g;兼口干烦热等,则加川楝子12 g,山栀子10 g;1 剂/d,水煎100 ml 早晚口服。对照组口服敏使朗(国药准字H20040130,规格为每片6 mg)6 mg,

3次/d。疗程均为2周,并进行不良事件观察。

3 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后分别使用眩晕障碍量表[5](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对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该量表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说明本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越大。症状缓解率(%)=(治疗前DHI总分-治疗后DHI总分)/治疗前DHI总分×100%。显效:症状缓解率≥51%;有效:症状缓解率 21%~50%;无效:症状缓解率 ≤20%;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随访:对两组患者进行3个月的电话或门诊随访,1周随访1次,记录残余头晕完全消失的时间,使用眩晕障碍量表进行症状评估。无残余症状、DHI评分为0分即可评定为残余头晕终止。

结 果

1 两组患者残余头晕症状比较 两组患者的残余头晕症状在随访2个月内均完全消失,1月后随访两组患者的残余头晕均未出现。观察组残余头晕持续时间为(8.36±3.54) d,对照组持续(20.94 ±7.06) d,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 两组患者DHI评分比较 第1周两组DHI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开始后第 2、4、6、8周,观察组DHI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1),见表1。

表1 两组 DHI 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 05,*P<0.01

3 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见腹胀1例,但未影响治疗。

讨 论

耳石症患者尽管经过正确的手法复位,仍有超过一半的患者出现残留头晕[6]。可能的的机制包括内耳血管病变[7]、半规管结构变异、残余耳石碎片刺激[3]及焦虑情绪[8]等。而由此产生的行走不稳、昏闷、恐惧跌倒甚至耳石症反复出现仍然影响患者的情绪、生活质量。

耳石症属祖国医学“眩晕”范畴,对于眩晕的病机历代古籍分别有外感、内伤两方面的阐述。如 《灵枢·大惑论》: “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认为外风入脑导致头晕目眩。此外尚有“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火不作眩”之论述。如《灵枢·海论》记载: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因脑为髓海,髓海空虚、清窍失养故见眩晕。《丹溪心法·头眩》:“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总归不外痰、瘀、风、火、虚五端,以风、痰、火为标,脾肾亏虚为本。其中“百病皆由痰作崇”,痰为百病之母,可上至头脑五官,内达脏腑,外至肢节致病,如汪昂在《医方集解》中所说:在肺则咳、在头则眩、在心则悸…在胁则胀,其变不可胜穷也。刘红梅等人针对眩晕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型调研发现,痰浊上扰型以47.7%占比最高[9]。笔者分析原因可能是当代人工作节奏快、压力大,起居饮食大多不规律,因过度摄入肥甘厚味、膏粱酒醴,易导致脾胃损伤,酿湿生痰化热。加之残余头晕症状病程较长,反复出现,导致痰饮化热,痰热互结,痰因热而弥坚,热依痰而不散,所以病多缠绵,与残余头晕表现的顽固性头晕沉症状十分契合。所以单纯健脾祛痰渗湿等方药均不能取得很好疗效。

“风、热、痰”三邪致眩的理论首载于《备急千金药方》。另有朱丹溪认为“头眩,痰夹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指出头眩,宜治痰为先,夹气药降火。故残余头晕症,依据朱丹溪的理论,宜以温胆汤加减以清热除烦化痰。方中法半夏,既能燥湿化痰,又能降逆止呕,可调畅中焦气机以复脾胃升清降浊之职。竹茹,性微寒,能清热化痰,以消痰热郁结之烦闷,与半夏相伍,一凉一温,化痰和胃,止呕除烦。陈皮取其健脾燥湿之功,使脾健痰消,杜生痰之源;枳实,能畅中导滞,行气消痰,助陈皮化痰之力。黄元御《四圣心源》:“在上之痰,半成湿热……上热者,加知母、石膏”。故另加知母,取其苦、寒,以清热下火,破痰热胶结,兼能生津以补受灼之津液。以生石膏消痰热,除烦止渴,止痰热所致的头目之眩。两药性寒,兼制半夏、陈皮温燥之性。甘草调和诸药、兼健脾功效。诸药合用,复脾胃之运化升降,调畅周身气机,祛上扰头目之痰热,使痰热去而诸症除。

本文通过临床应用表明,温胆汤加减治疗BPPV复位后残余头晕效果良好,能明显缩短病程,缓解该类眩晕患者的身心不适,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1] 冯智英,李 颖,季伟华,等.良性发作性变位性眩晕经颗粒复位治疗后残留症状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11): 1368-1371.

[2] 章艳幸,吴承龙,肖桂荣,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12):1840.

[3] Teggi R,Giordano L,Bondi S,etal. Residual dizziness after successful repositioning maneuvers for idiopathic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in the elderly[J].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ogy,2011,268(4):507-511.

[4]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 [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3):163.

[5] 丁 雷,刘 畅,王嘉玺,等 . 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中文版)的评价 [J]. 中华耳科学杂志,2013,11(2):228.

[6] 章燕幸,吴承龙,肖桂荣,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12):1840-1862.

[7] Jeremy Hornibrook.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history,pathophysiology,office treatment and future directions[J].Int J Otolaryngol,2011,(11):835-671.

[8] Gazzola JM,Aratani MC,Doná F,etal. Factors relating to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elderly people with chronic vestibular dysfunction[J]. Arq Neuropsiquiatr,2009,67(2B):416-422.

[9] 刘红梅,司 维.眩晕的中医证候相关因素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医药现代化,2015,17(12):2553-2557.

[10] 刘红梅,杨 霞,司 维,等. 中药辨证治疗不同证型眩晕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杂志,2011,9(5):547-549.

[11] 王华政,王玉祥,倪浩斌,等. 改良 Epley 复位法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1):11-12.

[12] 谢小晓. 泽泻汤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37例[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 (7):885-886.

(收稿:2017-03-22)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病/中医药疗法 温胆汤/治疗应用

R255.3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7.08.007

猜你喜欢
温胆耳石阵发性
温胆汤加味治疗失眠的体会
十味温胆汤加减治疗气虚痰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体会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缩(痰火扰心型)的临床观察
耳石症患者后管复位治疗成功后头晕症状临床观察
冷冻球囊与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有效性及安全性的比较
你了解耳石症吗
耳朵生病也会眩晕
阵发性房颤应怎样治疗
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作用及机制
突发性聋伴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