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生命教育思想对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积极意义

2017-08-17 07:42陈荟芳
理论观察 2017年7期
关键词:生命观生命教育孔子

陈荟芳

摘 要:纵观当下,生命教育逐步常态化开展。在中小学校,特别是偏远山区,有的学校生命教育几乎为零。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社会。如果孩子没有正确对待挫折和认知生命、感知生活的思想,就好像是温室里的花朵不堪一击,所以加强中小学校,特别是偏远山区学校的生命教育,非常有必要。

关键词:青少年;生命教育;孔子;生命观

中图分类号:G40-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7 — 0128 — 03

一、青少年“想不开”事件与日俱增

2016年6月1日,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的一名初中学生,喝下一整瓶剧毒农药,结束了自己年仅15岁的生命。这个孩子留下三封遗书,其中遗书是写给老师、父母和弟弟的,在血迹斑斑的遗书上他写道:你们的学生、孩子、哥哥对不住你们,我因受不了几名同学的欺凌,所以选择离你们远去了。②2016年11月15日6点40左右,庐山市庐阳小区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跳楼。知情人透露,孩子是庐山市二中初二的学生,平时成绩一直很好,考试也都是前十名。最近刚刚参加完期中考试,却突然“做了傻事”早上6时20左右从六楼的家中跳下,最终抢救无效身亡。③2016年11月21日上午,兴宁市坭陂镇坭陂中学发生了一起“女生喝敌敌畏自杀死亡的事件”,经过医务人员的奋力抢救无效死亡。据知情人士透漏,女孩为初二学生,14岁。在女孩书桌上发现的遗书中称,自杀原因是无法接受父母离异。④

一个个带血的案例,让我们触目惊心,而每一个事件背后的原因,都让我们泪流满面。生命如此美好,生活如此精彩,面对这种现象,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是不是该做一些反思,反思在现今应试教育的教育体制之下,该如何培养出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对人生充满动力的青少年呢?

二、青少年“想不开”事件的背后是什么

在面对中国社会转型以及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实中,青少年迷失了生命的方向,他们以及时享乐、新鲜刺激等作为自己追求的生命目标,对自我和他人的生命极度冷漠。处于全球化背景下与多元文化时代中的青少年从与自然中生命的对立统一到在社会中的生命困顿,从与他人生命的相遇到与自我生命的对话中面临着诸多生命问题。青少年在其成长的历程中经历并承受着自然、社会、他人与自我间生命的际遇。(见图1-1)

(一)与自然界生命的关系日渐冷漠

与自然界生命的关系日渐冷漠是当前青少年生命特征的突出表现之一。其特点是:缺乏起码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使命感,对自然界生命漠不关心,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爱心与善心,自然生命观念淡薄。近年来关于青少年虐待小动物的报道时常见诸于媒体。2010年3月,有一段被称为“虐狗门”的视频在网上疯传,愤怒的网友通过人肉搜索,曝出其中的绿衣男姓周,是宜宾的一名在校初中生。几经辗转,记者找到了绿衣男周某,对于自己的虐狗行为,他称“知道错了”。青少年虐待动物的事件接连发生,表征虽是青少年生命个体虐待动物、残害动物生命,其内在原因却是青少年生命个体的一种病态心理,是青少年生命个体心灵的扭曲,通过摧残异类生命来释放内心的压抑。德国哲学家史怀哲说:“正是通过对其他生命的同情与关切,人把自己对世界的自然关系提升为一种有教养的精神关系,从而才赋予自己的存在以意义。”①

(二)与社会群体的关系愈发疏远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在现实社会中,表现为人一生都要活动于由许多人组成的社会群体中。根据不同的参照系,这个“群体”可以小到自己的家,大到国家、再大到整个人类社会。在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双重作用下,相伴而生的文化嬗变和文化交融迫使青少年的身心状态在剧变中无处安放,与社会群体的关系愈发疏远,由此导致其产生茫然、失范、冲突、生疏的内心感受,频频出现诸如心灵漂泊、价值真空、行为无序、心理疲惫、精神焦虑、寻找精神家园等边缘性的生命状态。青少年相互间的的共同感渐渐丧失,生命个体处于自我怀疑状态,归属感严重缺失,“我是谁”成了青少年经常思索的问题,“我将走向何处”成了青少年脑中经常来回盘旋的问题,内心的无方向感,生命的无归属感,使得他们离社会群体越来越远。

(三)与他人的关系渐趋淡薄

当代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使青少年疏远了大自然、疏远了社会、疏远了家庭、疏远了同辈群体甚至疏远了自己。作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他们对科技(电脑和手机)过度依赖、非理性崇拜,忽略了对生命过程的体验和关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变成了完全异化了的、根据社会机器的需求而自然地‘装置在一起的零部件关系。”②“即便异性之间的交往,也只愿建立感性的同伴关系,不愿成为一体,不愿进入责任关系。”③除此之外,亲子关系的紧张与冲突也成为当前社会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快速成功,对他们关爱有加,在生活中,为孩子准备好了一切;在学习中,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为他们报各种特长班、补习班,生怕孩子落于人后。久而久之,必然导致青少年的生命情感长期饱受压抑,加重了其在青春期叛逆心理的形成,进而对父母产生冷漠甚至敌视的心理,更有甚者还会产生报复父母的心理。

(四)对自我生命的茫然焦虑

在我国,自杀已成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在15岁至34岁的人群中,自杀更是位列第一的死亡原因。④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特殊阶段,生理急速发展,社会交往空间不断扩大,社会角色多重性加强,人生压力相对集中,但自我概念尚不成熟,接受能力、承受能力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所以当他们面临各种文化的影响与干扰时,容易出现焦虑情绪,焦虑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生命健康的破壞者和精神生命杀手。此外,在现代社会对青少年造成危机的,还有无意义的危机,不知道为什么活着,痛苦于“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茫茫大地与天际,无限行程望欲迷”,生命存在被虚无纠缠着。在科技发达物质丰盛的现代化中青少年失去了精神皈依,孤独、迷茫、麻木的学习和生活。失去自我,失去自我成为青少年个体的一种独特性,日益成为精神空虚、意识麻木的“单面人”。

三、想起了孔子的生命教育思想

孔子生命教育思想的内容包括生命观、死亡观、天命观三部分。(见图3-1)

(一)生命观

孔子的生命观,主要包括重生、贵人、孝亲、修德、爱人、保身等内容。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思想,赞美生命、颂扬生活,认为“天地之大德日生”。孔子认同古人“天地之性,人为贵”的看法,人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来确认自己的身份和存在价值,进而更珍惜自身的存在。在孔子看来,生命是孝亲的基础,尽孝就要保重身体、维护生命存在;即使是给予孩子生命的父母,也不能擅夺孩子的生命。孔子认为,君子立身于世当修德行道,如此才能控制情绪、理性处理任何事情,从而防灾护身并恪尽孝道。孔子珍重自己的生命,也珍重他人生命,他提出的“爱人”,就是饱含感情地肯定别人生命存在的价值、以爱己之心待人。

(二)死亡观

孔子的死亡观集中在“未知生,焉知死”、“死生有命”、“杀身成仁”、“慎终追远”、“敬鬼神而远之”几个方面。他的死亡观具有重生慎死、理性、乐观等特点。在生与死的关系上,他主张“先知生,后知死”,对死亡的认识,建立在对生命与生存认识的基础上,这是一条由生观死的路线。在孔子看来,死亡是必然的、无法逃脱的命运,有生就有死,人无法左右。孔子虽然珍重生命、保全生命,但也会主动舍弃生命。在他看来,有高于生命的价值,那就是“仁”:志士仁人,爱仁重于爱生命,应该为了践仁,赴汤蹈火、牺牲生命、在所不惜。孔子认为死亡是人生的结束,丧葬与祭祀之礼体现着慎终追远的精神,是对先人精神生命的传承。

(三)天命观

处于天命、天道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孔子对周初的天命观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繼承的一面,表现在对天作为人格神的神圣性的信仰上发展的一面,表现在对人的主体作用的强化和强调上。所谓“知天命”,是孔子对自身使命和责任感的切身体会,虽然有天命的制约与局限,人依然能通过自身努力实现部分自由意志,做到“尽人事,听天命”,可以说这是对传统天命观的发展。君子因为知命而畏命,所畏者,不是自身的吉凶祸福,而是修身不足、德性不够而有负于天。虽然敬畏天命,孔子却不因此缺乏生命之乐。纵观他的一生,可忧之事常在,他虽有吁天呼命、似有不平之时,然其生命精神之所在,确是乐天知命而不忧。

孔子生命教育思想集中在重现世、重情、重行、重和四个方面。他执著于现世的生活,不希冀死后的世界;重视人性情感的培育,以“情”作为人性和人生的基础、实体和本源;注重身体力行,要求落实在实践和行动上,落实在生命的体验中,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强调内心平和、人际和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三个方面,以“和”来解决生命中面对的各种矛盾。

四、重塑学校青少年生命教育

孔子的生命教育思想给予现代学校开展生命教育以重要而有益的启示,依然具有宝贵的当代价值。结合现实需要,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感恩重孝,增强家庭与社会责任感;重生有为,珍惜有限的生命

推进生命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感恩上天对人类生命的恩赐,感恩父母对自己的生养,感恩老师的培养和朋友的帮助等等。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懂得奉献与索取、施恩与受恩的辩证关系。感恩首先要做到有“孝心”,要用孝的思想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如果青少年能够恪守孝道,就会珍惜自己的生命,进而尊重他人的生命,不至于无视生命的价值而践踏生命。让青少年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以减少心中的狭隘和消解内心的怨恨,进而发现生活的美好和世界的美丽。

(二)自强不息,正视困难和挫折;快乐生活,分清生命与生活

我们要引导当今的青少年继承和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培养他们面对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面对挫折善于调整心态的习惯。“逆境出人才”,教育青少年把挫折作为前进的动力,而不是阻力。引导他们正视挫折与失败,在遭受挫折后仍不气馁,磨练出一种坚忍不拔的品格。此外,还要引导青少年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保持积极快乐的心态去生活,积极求知,仁爱他人和服务社会。历史上曾有“孔颜乐处”的典故,那么“孔颜乐处”的奥秘在哪里呢?那就是将生活之状态与生命之境界划分清楚,在生命的层面去“求道、得道”并“守道”,以获取最大最根本的人之生存的价值为快乐。我们在教育中要让青少年明白,生命的满足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生活状态如何则是次要的。无论生活多么贫穷困苦,贫穷困苦的生活中保持人之精神(生命)的更大快乐。

(三)舍生取义,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仁爱为怀,培养博爱众生的情操

我们要引导青少年在索取“利”的时候要坚持以“义”为前提,要用合理的方式取得个人利益。培养青少年科学的义利观和集体主义价值观,使他们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义与利之间达成协调统一,不至于只讲索取,不讲奉献,不至于片面地追求“利”而丧失人之为人的本质,在尊重个人利益的同时提倡“义主导利”的观念。我们应注意教育青少年不要作无谓的牺牲,如自杀之类,在生死选择问题上持谨慎辩证的态度。让青少年以古圣先贤为榜样,养成宽广的胸怀和树立为国为民的远大理想,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为国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我们要以孔子的仁爱思想培养青少年的德性和爱心,教育青少年给别人多一点爱,多一份责任,爱惜自己的生命,也要关爱他人生命,关爱自然界的生物,培养其博爱众生的道德情操。

(四)心忧国家,培养天下为公的使命感;志存高远,形成积极的处世观

当代青少年要学习孔子“天下为公”精神,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秩序,为倡导“仁、义、礼”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以恢复和修整秩序而奔走呼号、风餐露宿,满腔爱国热情而不顾个人私利,这种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值得大力提倡。这种精神可以使青少年主动把自我与社会责任、义务联系起来,激发爱国情怀,培养他们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高尚品质,使他们真正成为对国家有益的人才,把自身的价值与社会和国家紧紧相连。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生命观生命教育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以“乡下人”身份论沈从文的生命观
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浅论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三生观”教育
儒家生命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