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读书的理性思考

2017-08-17 08:58刘军
魅力中国 2017年30期
关键词:学识底气读书

刘军

重提教师读书这个话题,缘于不久前读过的一篇题为《中国一流大学校长为何洋相百出》的杂文,该文引述一则案例如下:

2005年,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应邀在清华大学演讲,在互赠礼品时,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赠给宋楚瑜一幅小篆书法作品,书写的是黄遵宪诗《赠梁任父同年》:“寸寸河山寸寸金,瓠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清华校长念此诗时,一字一顿,结结巴巴,念到第二句“瓠离分裂力谁任”时,竟被“瓠”字卡住了,引得学生们哄堂大笑,场面相当尴尬,后经人提醒才得以圆场。

《赠梁任父同年》一诗,是清代诗人黄遵宪于1896年邀请学者梁启超到上海创办《时务报》时,写给梁的一首七绝,诗中连用了“杜鹃啼血”和“精卫填海”之典故,表达诗人为国奋斗,变法图强的决心和对梁启超的勉励。此句中“瓠”字应读“hù”,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叶心脏形,花白色,果实细长,嫩时可作疏菜,成熟时可剖开做瓢用。江南一带称“瓠子”。“瓠离”就是把“瓠”剖开,意同“瓜分豆剖”,诗中的“瓠离分裂”喻当时列强对中国的瓜分。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总理在纪念香港回归六周年的演讲中曾引用了这首诗,抒发总理深切的爱国之情。

“大学者,大师之谓也。”清华乃全国顶尖大学,而作为大学校长,更是教授的教师。自己赠送给别人的作品却不能准确读出来,于学理上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如今中国大学的教授们,能够“板凳坐得十年冷”,静下来读书做学问者,恐怕已为数不多矣。近年来在媒体上报道的某些大学教授剽袭别人学术成果的新闻,已然成为中国学术界不争的事实。

多读书,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是教师自我完善提高的必由之路。《新时期教师德育》等理论文献,都把“严谨治学”作为师德修养的一个重要课题来论述,并深刻指出“刻苦攻读,勤奋求学,学而不厌”是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体现。

一、多读书,是不断充实教师学养的不二法门

孔子云:“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的是教育者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勤读的道理。孔子自述生平,“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深刻阐明了读书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孔夫子读书,曾达到“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确实为后人树立了一座高大的丰碑。明代思想家黄宗曦在《续师说》中也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解,则非师也。”更是强调教育工作者多读书的重要性。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要把受教育者引向科学的高峰,教师不仅要有渊深的知识,通达的学养,还应当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学领域有严密、细致、通透的把握和理解,只有這样,他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纵横捭阖。如果教师只是掌握了教材中的那点知识,那么,他在教学中可能只是照本宣科,根本不能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师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强调的正是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的道理。当前,我们提倡教师多读书,乃是时代变革的需要。

二、多读书,才能增加教师的文化底气

教育实践表明,书读得多,教师才有底气。教师底气充足,他才能在教中做到收放自如。只有底气充足,教师才会有鲜活的教学语言,清晰的教学思路,活跃的教学氛围和飞扬的教学激情。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否则,教师在教学中是极有可能出现谬误的。教师的学识不足,是很难在教学中有底气的。教师底气不足,必然损害教学的流畅性和准确度。

有媒体暴料:主持人李湘受聘于成都某大学做教授,在一堂《论主持人的综合素质》课上侃侃而谈,她谈到实践的重性时说:“只有多实践才会有进步,要不然找工作时会辣手。”显然她是把“棘手”误读成“辣手”了。当场就有学生提出质疑。

李湘是娱乐明星,读错个把字,情有可原。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科班出生的专家学者,教授先生,如果也出现知识上的谬误,岂不让人汗颜?

曾有大学教授把《诗经·国风》中的诗句“七月流火”说成是天气炎热;有法学博士把“泱泱大学止至善,巍巍黉宫立东南”中的“黉宫”读成“皇宫”(“黉”与“红”同音,是古代学校的称谓)。

上述案例,从一个层面暴露了执教者学识的不足,深究下去,其实也是没有重视读书的结果。当然,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穷尽所有书本知识,正如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但是,这并不是教师少读书甚至不读书的理由。如果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充满底气,就不难应对可能出现的局面。鲁迅在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回忆幼年读书时,拿“‘怪哉是怎么一回事”这一问题问先生,先生竟然说不知道。鲁迅的私塾老师到底知不知道“怪哉”这回事,已不可考,如若从教学的角度审视这个案例,正好从反面说明,教师的知识筹备欠缺,是极有可能被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卡住的。几年前,有报道说:有教师教学《背影》时,学生提出:朱自清的父亲过铁道去买桔子,是不是违反了交通规则?针对这一问题,教师一时语塞,这是教师缺乏美学知识使然。由此可见,不断丰富学养,充实我们的教学底功,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显得多么重要

三、多读书,教师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魅力

《礼记.学记》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一论述,充分说明教学相长的重要性。著名特级教师于漪、钱梦龙等名师,也是从广博的阅读中吸收了丰富的教学养料,才把课堂教学做到极致。教学实践表明,经验虽然可以弥补知识的不足,但是,教学风格的形成和能力的提升,仍然依赖于教师学识修养的提升,而要提升学识素养,离不开教师的大量阅读。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从读书对提升写作能力的角度而言,如果从优化教学的角度看,我们也可以这样说“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曾读过一个小案例:在一个雪花飞舞的冬天,有位教师正在教学《春》,一名女生突然唱道:“春天在哪里呀?”面对学生的突兀的举动,教师说道:“同学,既然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人民教育》1998年第3期)这位教师巧妙地化用英国诗人雪莱的诗句,既委婉地批评了学生,又巧妙地将课堂引入正轨,体现了教师极强的教学应变能力。审视这一极小的教学细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师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他平时的阅读积淀,如果他连雪莱是谁都毫不关心,很难想象会有这样精彩的教学瞬间。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积极的价值取向和严密的科学素养,首先他必须沉心静气,心无旁鹜,多读书,勤读书,即使做不了大师,也多一点书卷味和精气神。如果不读书,可能会使我们学识上老化和思想上僵化。就像法国哲学家狄德罗所说:“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

猜你喜欢
学识底气读书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才华与底气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高校教师自我学习的方向探究
我们一起读书吧
底气1
做学生爱戴、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底气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