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研究

2017-08-17 21:27夏娇
魅力中国 2017年30期
关键词: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

夏娇

摘要:在伴随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进城务工人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偏远地区的老百姓为了改善目前不好的生活条件选择了进城务工,大量的劳动力想城市转移,这就使得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愈发的严重。文章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随迁子女 家庭教育 问题 策略

引言:

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城市化进城也在加速推进,这就使得很多进城务工人员有机会在城镇定居落户,但是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就成了一个新的热点问题。

一、随迁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家庭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港湾,任何东西都无可替代。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程度、家庭教育方式等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但当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

1. 缺乏父母关爱

由于忙于生计,很多进城务工人员忽视了对孩子的关注和教育,迫于生计的父母起早贪黑,这样就导致和孩子相处的时间非常有限。关爱的数量不够质量也不高,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变得越来越少,长此以往,孩子在遇到各种难题时不愿意与家长沟通,家长也不能给孩子心理上的疏导。

除了心理上缺少关爱,在生活上,他们对子女的照顾也有欠缺。在一些学校,部分小学低年级随迁子女自己上下学,没有家长接送,存在着安全隐患;有的随迁子女早上没有早饭吃,饿着肚子上课;还有的随迁子女需要放学后帮家长看守店铺,没额外的时间学习。

为了弥补因为工作忙对孩子家庭教育的疏漏,不少父母选择孩子高兴就行的家庭教育观。有父母选择用钱弥补,一是给孩子报托管班,花钱把孩子“寄存”在老师家;二是给孩子零花钱哄他们高兴,而不加引导。

父爱、母爱的缺失,容易让随迁子女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亲子关系疏远,造成随迁子女内向寡言,有些孩子甚至出现心理障碍。

2.家庭教育理念落后,很少为子女做人生规划

进城务工人员很少重视孩子的人生规划,大部分家长对孩子没有期待,认为大城市的学校教育质量高于农村的学校教育质量,只要孩子能在城市读书就行,有学上就行。不少家长已经有了一定的积蓄并小有所成,但这些积累并不是建立在接受完整的学历教育上的,他们不认为教育有多重要,也不认为读书能改变命运,在他们的观念中,自己小学毕业也能挣钱,孩子学习成绩好不好,并没有什么关系。

家长不重视学业让随迁子女对教育的态度也变得随便和不在乎,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和悲观,进而影响随迁子女的成长成才。

3.进城务工人员不重视子女习惯养成

部分随迁子女的行为习惯与本地学生差距较大,他们的行为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自己在学校学习的进度。随迁子女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作业习惯等是相对比较突出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方面,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说脏话、抽烟、喝酒、打牌、赌博、吵架,加上周围居住人群也有这些习惯,随迁子女很难改掉自己说脏话的习惯,也会偷偷抽烟、喝酒;在个人卫生方面,父母缺乏对孩子的卫生教育和卫生管理,有些随迁子女身上会带有异味;在作业习惯方面,一方面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家庭作业,另一方面有些家长因文化水平不高而无法辅导孩子作业。从学校反馈的情况看,有些随迁子女在学校能够按照老师要求,工整正确地完成作业,但是在家完成的作业歪歪扭扭、错误百出,一些学生交上来的家庭作业,也时不时带着油渍和污渍。对于需要家长签字的作业,家长也是随手签个“已读”“已背”,根本不在乎孩子是否读过、背过。有时候老师告诉家长,孩子没有背诵,不能草率签字,家长的第一反应是,孩子说自己背了,他们根本没意识到需要自己去检查。

4. 家庭收入的制约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管对于什么样的家庭,经济收入都是个很客观、很现实的问题。一个家庭的收入往往首先要解决的是一家人的温饱问题,其次才会考虑子女的教育投资和其他方面的投资。然而除了少部分成功的流动人员外,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仍然奋战在城市最底层、最辛苦的岗位上,挣着或许与自己的劳动并不相符的工资,加上大部分农村家庭出身的流動人员家中子女一般较多,负担较重,所以有限的收入对他们而言养家糊口都是问题。由此看来,家庭收入的有限性就直接限制了他们对于子女的教育投资,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二、改善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现状的对策帮

助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形成与学校共育的良性循环,需要在以下方面入手:

1.政府加强社会保障,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生存状态,培养其家庭教育意识

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缺位,与中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有关。政府可以通过立法,保护进城务工人员正当权益不受侵害,安排合理的工作时间、合法的收入,当他们享有法定休息时间和合理报酬时,才能有更多时间与子女相处,也有相对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子女教育中。只有真正改善了随迁子女家庭的生存状态,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提高成员整体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完善相关家庭教育的法律法规,使随迁子女家庭教育可以做到有法可依,随迁子女才可能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2.社会机构利用公益活动,提高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水平

充分发挥社区的力量,一方面,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区域的环境治理,增设社区图书馆、活动室等,为随迁子女家庭提供就近、方便的活动场所,增加家庭互动机会;另一方面,社区可以与教育部门、学校、志愿者协会、妇联等组织建立联系,利用各类社会资源,面向随迁子女家庭开展公益的家庭教育讲座、家庭亲子出游等活动,让随迁子女家庭更好地融入城市,也让进城务工人员与子女增进交流,了解家庭教育的正确方法。

3.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转变进城务工人员家长观念

改变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现状,最重要的是家长观念的转变。只有当进城务工人员家长对家庭教育有正确的认识,对子女学业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学校作为随迁子女接受教育的主阵地,对随迁子女教育状况最为了解,对家长而言,也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因此学校可以作为辅导进城务工人员开展家庭教育的主导者。

提高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水平,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等部门的多方努力。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在多部门的合力协作下,进城务工人员将会逐渐重视起子女的家庭教育,而这也必将有力促进学校教育,最终让整个社会受益。

猜你喜欢
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家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考察
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研究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少数民族随迁子女学校融入的反思与对策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家校合作的策略漫谈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