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新理念与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017-08-18 22:39李欣广
桂海论丛 2017年3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摘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经济理论上提出的重要建树包括: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理论解说、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内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发展的任务。经济理论发展新动态涉及若干学科,起到领军作用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改革开放后开启的。21世纪以来理论界对创建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做了努力。五大发展理念当中每个发展新理念也都包含有丰富的政治经济学含义。

关键词:经济转型;五大发展理念;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17)03-0049-05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发展新动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经济理论上提出了几个开启性的重要建树。一是提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发生了重要变化,必须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开展供给侧改革;二是在关于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说明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三是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综合上述三个建树,我们得到一个基本认识: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要有观念更新,进而推进学科发展。

(一)经济新常态的理论解说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GDP增长速度自此告别两位数,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原因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发生了如下变化。

1.中国经济以往是以工业为主导、以出口为导向的。随着世界经济陷入低速增长,出口高速增长难以为继。国际市场的新动态是:对低端工业品的需求相对减少而发展中国家发展这类产品的供给能力扩张势头强劲,迫使中国从原有低端工业品生产大国转向高端工业品生产大国。

2.以往的城乡经济状况造成农村劳动力供应充足,价格低廉,城市里较高的生产率能提供比农村更高的劳动收入。现在,农村劳动力供应充足的条件不再具备,“外出农民工的增长将减速甚至趋于停滞”[1]。201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村25岁以下劳动力已经有70%不在农村。其结果是工资不断提升,这种提升是全国性的,西部地区的工资增长速度相比中东部更快,中国制造业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受到挑战。

3.我国人口老龄化逐步加重,2014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超过15%,老年人口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4岁以下人口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劳动年龄人口开始绝对减少,这种趋势还在继续。这些都对我国人口均衡发展和人口安全提出新挑战。老龄化社会意味着储蓄率下降,也就意味着投资来源不足,表明以往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增长难以持续。

4.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条件日渐紧张。在以往的经济增长中,过多依赖资源廉价供应,不重视环境代价。现在我们的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已经非常紧张,60%的石油需要进口,雾霾的大面积发生迫使工业与交通作出重大改进。节能减排已是迫在眉睫。

我们从“十三五”规划就可知道,我国经济在新常态下正在出现三大特点:速度变化——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速;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并举;动力转换——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这些变化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的必然要求。这三大特点深刻地体现着经济转型。

针对上述情况,经济理论界对相关的国际经济关系、城乡经济关系、人口与经济相互关系、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等都要有新的研究。

(二)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内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直接体现发展经济学的学科内涵。分别是:

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已经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理应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目标在于构建信息化、生态化的产业新体系,力求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这就要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将优势资源集聚到重点领域。

2.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发展中的各类重大关系得到统筹安排,增强发展整体性,这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3.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我国虽然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但社会经济进入可持续发展轨道尚未完全实现。在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之下,要着力实施这些战略举措: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进一步开展国土生态建设,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

4.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对外开放实行到今天,仍要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升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当前新的重大开放战略举措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新的更大区域空间实现合作共赢。

5.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明确地说,就是要求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國家要实施民生优先的发展战略,在发展规划当中,要把更多公共资源用于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突出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住房、医疗等民生指标。增进人民福祉、保障人民健康、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改善环境质量等指标要成为更具约束性的硬指标。为促进社会平等,要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举措,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发展的任务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会上发言的主要观点,要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将涉及如下任务:

1.根本任务在于应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认识当代复杂的国内外经济运行过程,透过纷繁多样的经济现象,认识社会经济的本质。

2.对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比如: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市场与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各自作用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等等,仍需进一步深入联系实际,加以充实,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此,要在理论上论述好这个根本立场。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理应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在理论上明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论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各种所有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必要性,论证公有制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现实必要性。阐述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的内容,论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促进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公平、更合理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阐述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的具体途径。

5.阐述改革开放的方向要体现“两点论”,即既要坚持又要发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两方面的优势,在两者的结合上下功夫;既要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又要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积极防范各种风险,确保国家经济安全[1]。

(四)起到领军作用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就发展学科而言,上述经济理论发展新动态涉及五大学科:

一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该学科主要揭示现实中的经济关系,它的具体化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

二是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目前该学科主要研究欠发达地区、老少边山穷地区如何发展经济。

三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学,是探讨经济运行的学科,研究对象是宏观经济、企业经济与产业经济的综合,该学科需要以金融学、财政学等部门经济学为基础。

四是社会主义生态经济学,目前该学科主要研究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建设两型社会(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等问题。

五是马克思主义世界经济学,研究世界整体的或区域的经济关系、经济运行,为对外开放提供理论支撑。

这五大学科,可分别着重阐述五大发展理念中的一个或两个理念。政治经济学着重阐述共享发展,探讨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走共同富裕道路。发展经济学着重阐述创新发展与共享发展,包含扶贫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着重阐述协调发展,力求比例协调,国民经济均衡运行。生态经济学着重阐述绿色发展。世界经济学着重阐述开放发展。当然,任何一个学科也都要阐述其他发展理念。

在经济理论发展中起到领军作用的,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其他两个部分是哲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发展有密切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两次讲话中提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次是2016年5月17日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批驳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的错误观点,从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的世界经济与学术动态来论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命力。一次是2015年11月2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会上主持中央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学习时说到: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行过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如此使命看来,经济学这个大学科的发展,离开政治经济学,就像物理学科离开理论物理学一样,必然会缺少主心骨。

二、什么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改革开放开启了当代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跨越三个世纪的演进过程。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以批判资本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经济学,20世纪初列宁创立以揭示帝国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经济学,20世纪50年代在斯大林的指导下苏联学术界创立以反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经济规律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经济学。限于篇幅和主题,本文对这一历史沿革不做论述。我们直接从改革开放说起。

改革开放后,中国理论界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方面迈出重要的两步。一步是,吸收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理论①,使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能够承担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论证。另一步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理论界将西方经济学的若干市场经济理论纳入社会主义经济解说中(有马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味道),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这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形态引路。这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内部一次重要的范式革命,体现“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原则。与此同时,根据另一原则“重新认识资本主义”,中国理论界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新的解说。综合这两点,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由此起步的。然而在新自由主義对我国理论与实践的严重冲击下,主流经济学家日益对“社会主义”与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不感兴趣,却热衷于探讨所谓“现代市场经济”,由此该学科的构建一度处于中断状态[2]。

(二)21世纪以来创建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努力

在西方经济学席卷中国经济学理论界、力图主导理论界的情况下,我国越来越多的理论与实际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边缘化的趋势奋起进行抗争。2005年出现的“刘(国光)旋风”就是这一抗争的突出事件。由此较有规模地开始了21世纪以来创建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进程。这个进程从批判与创新两方面来概括。

批判内容主要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在调整所有制结构背景下出现的如下观点:

一是乘机否定私有制的剥削本性,鼓吹生产要素价值论,歪曲、否定和替代劳动价值论,抹杀、篡改剩余价值理论,进而否认按劳分配,借管理劳动概念否认剥削。

二是乘机美化私有制经济、丑化公有制经济,鼓吹私有制是必由之路、必然选择。在效率、产权、垄断性、“与民争利”等方面对国有企业进行无端的指责,将改革需要克服的问题、计划经济体制下国营企业的局限性,都说成是公有制的本质问题。

三是抹杀私人企业内的劳资矛盾,否认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平等是两极分化的根本源泉,在分配问题上以第二次分配的福利性来取代第一次分配的公平性。

四是乘机抹杀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制造所谓“官有”与“民有”的矛盾,颠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所有制理论,实行实质上的私有化方针。

五是通过抬高西方经济学来排挤、公开或暗地驱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

创新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理论,内容包括: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理论,论证公有制可以与市场经济兼容,阐述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机制的相互关系,论述在公有制基础上解决市场经济矛盾的可能性和途径;论证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与正确理解,提出了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理论,提出了公有资本理论;阐述了国有经济与国有企业的作用,论证了市场经济中的国有企业产权关系,阐述其内部经济关系与企业治理机制,构思了企业管理体制;论述了民主监督与公有制成败的关系,公有制经济民主管理与政府控制相关性,公共物品与政府的作用;论述了农村集体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分析了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症结是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与现代市场经济的矛盾,系统分析了土地经营权流转问题,等等。

二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分析,内容包括:当代资本主义结构性危机理论,提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判断、新的经济周期说;当代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本质理论;资本社会化发展趋势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后发资本主义理论;经济长波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性理论;运用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解说经济全球化;揭露美国发动的“世界经济战争”[3]。

从上述介绍中可概括: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习近平总书记倡议理论界“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就是对我们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获得的感性认识的升华。要用这一理论总结来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破解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发展难题,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改革、开放、发展,虽然在实际当中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但在理论分析层面,可以相对独立地讨论。在经济发展这个领域拓展政治经济学,就是新境界的重要开拓。

三、经济发展新理念的政治经济学内涵

五大发展新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直接归属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每个发展新理念都包含有丰富的政治经濟学含义。

应用发展新理念来破解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发展难题,归结为一个主题: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规律,实现经济转型。这个主题体现在各项新理念的政治经济学内涵当中。

(一)创新理念

创新理念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从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型的经济增长的需要。美国经济学家波特提出经济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阶段。这些阶段中引领经济发展的依托因素分别主要为: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投资财力、科技、社会财富。经济发展总有不同阶段,我国现在已经处于“工业大国”状态,生产规模与数量的必要性、可能性越来越降低,生产的效益与质量越来越重要,由此对创新的依托愈益上升。

从经济理论上看,创新反映了经济发展方式对生产力发展新需要的适应。生产力水平达到这样的高度,在某种生产结构下,物质产品数量很快就能满足社会需求,只有改变生产结构才能继续发展。只有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才能改变生产结构。决定生产发展的本质力量在于劳动的进步,劳动可分为重复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重复性劳动在扩大再生产上表现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在经济积累上表现为资本积累;而创造性劳动则表现为内涵扩大再生产和智力积累。劳动的这种差别,对社会生产或供给的量与质产生深刻影响。为此,当前产业结构上要有高新技术产业化与产业高新技术化两者共进的局面。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能够产业化的高新技术有规模地、面向市场地应用起来;产业高新技术化是指传统产业吸收高新技术,进行彻底转型。产业需要高新技术作支撑,高新技术只有融入产业才能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方式的积极作用,高新技术只有在产业化演进过程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最具渗透性的产业,容易渗透到其他产业之中,能够带动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和新兴服务业的兴起,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并能有效促进社会就业水平的提高。

(二)协调理念

协调是社会经济的理想状态,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尤其重要。在市场经济中引入政府调控,其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力争经济发展不断保持协调。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区域经济很不平衡、人口与经济发展一直失调、长期未能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的大国,保持协调发展十分关键。中国经过较长时期的工业化高速增长,在不协调方面积累了大量矛盾。要实现经济转型,没有协调的配合,解决一批矛盾,消除许多内耗,是无法实现的。

经济系统越庞大、内部关系越复杂,越需要讲究比例合理、利益平衡。中国的经济发展极为需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的结构平衡、整体协调。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促进内陆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

城乡关系是协调发展的重点。中国现实的协调发展要做好两篇文章:一篇是在城镇化当中解决新市民的福利,一篇是城乡均衡发展中使“三农”问题解决出现新的局面。它们都是经济关系矛盾的集中领域。

所谓新市民,就是转移到城镇的农业人口。按照常住人口计算,我国城镇化率已经接近55%,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5亿,包括2.5亿的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外来常住人口。要使他们在城镇平等享受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不仅要有创新的制度措施,还要大力发展城市的第三产业,尤其是体现公共服务的住房、水电热供应及教育、医疗、养老等的供给。

“三农”领域的目标,主要是在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方面。我国部分地区正在推进机械化、电气化、专业化、集约化的现代化农业,而其他地区农业停留在自给水平;部分地区农村进入了小康、富裕状态,而其他地区成为“空壳村”、经济萧条;部分地区出现具有科学知识、企业家头脑、信息化手段的农民,而其他地区广大农民还是“简单劳动力”。这种正常发展与边缘化并存的局面必须结束。在乡村要发展起多种类型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直接为农民现代化生活需要的非农产业。

(三)绿色理念

绿色发展联系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当代世界追求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经济转型有两个主要变化:

一是应对更紧张的经济增长资源环境条件,今后的经济活动更要讲究降耗、节能、减排、节省土地占用,以便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

二是使增长的质量不断改进,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这两个主要变化就体现出绿色理念。

生态平衡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基础作用与目标性质。可持续发展道路需要构筑兼顾改进经济与改善生态的发展方式,形成两类新的产业状态,其一是低碳经济,以节能、节材的生产方式与生产技术为代表。其二是循环经济,以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降污减排的生产方式与生产技术为代表。以此来减轻物质资料生产对资源与环境造成的负荷。

绿色发展需要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时意味着兼用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并综合成为生态经济调节机制。社会一方面培育绿色消费、绿色需求、绿色市场;一方面运用财政投资与行政加强控制。例如,通过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制,进一步将发展锁在生态经济指标的笼子里,接受资源供应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约束。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绿色水平。

(四)开放理念

生产社会化早已突破国界,利用更广阔地域的资源和市场成为现代国家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这个大趋势在逐步加强。由于中国开展国际贸易凭借的比较优势发生了变化,对外开放的实力大为提升,开放理念本身需要更新。

一是中国是在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下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随着中国在世界市场经济中的影响力有所提升,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

二是开放发展联系着国际分工的关系。中国的产业要提升它在全球分工的地位,尤其是提升本国的制造业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上的分工地位。中国的产业在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等体现科技发展前沿的产品品种上实现有选择的进口替代,增强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就能在进出口贸易上实现主动,优化产业配置。

三是贸易的成功改变着投资的状态,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的主动相结合奠定条件。服务业的引进与输出、农业的输出与引进,都要与资本、技术、品牌、销售渠道的双向流动相联系。中国的企业将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开门创新,例如,华为的研发不仅仅限于国内,而是在不同的国家制定不同的研发战略:在斯德哥尔摩利用其移动通信设备方面研发的优势,在硅谷利用硅谷引领全球信息产业的研发优势,在印度利用印度的软件人才优势,等等,华为在利用全球的研发资源来创新。

(五)共享理念

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建立在两极分化社會的平均数上。经济发展要密切关注基尼系数一类的指标,寻求降低基尼系数的途径,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努力争取共同富裕的效果。生产领域将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增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重建国有经济内部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流通领域要贯彻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铲除垄断,消除寄生环节,降低交易成本,给广大消费者更多实惠。分配领域要在一次分配与二次分配两大环节均贯彻公平原则,通过企业内部的劳动者维权、社会保障分担、最低工资规定以及通过税收与转移支付,缩小贫富差距,抑制两极分化。

当前体现共享理念的政策取向,有两个重点:其一是在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关注民生,把更多公共资源用于改善二次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这将使低收入社会群体更多受益。其二是开展脱贫攻坚工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脱贫攻坚工程的产业内容包括:支持返乡创业,农工商一体化,发展有科技含量的生态农业,发展能够永续利用好本地自然资源、吸引外地市场需求的服务业。

注释:

①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理论界熟知的苏东改革派经济理论学者主要有:苏联的利别尔曼、阿巴尔金,波兰的布鲁斯,捷克的奥塔·锡克,匈牙利的科尔奈。

参考文献:

[1]蔡昉.引领新常态才有中高速[J].经济研究,2015(12):4-28.

[2]何自力.历史感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命力[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5(1):19-24.

[3]李欣广.活跃在当代中国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批判与创新》评价[J].马克思主义文摘,2012(1):156-157.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构建更确当政治经济学刍议
黑格尔、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