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中建构,在建构中促进幼儿成长

2017-08-19 00:05胡璟
教育界·中旬 2017年7期

胡璟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案例分析,通过“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指导观察、把生活化情境中的指导游戏化、将建构游戏中的评价趣味化”三部曲,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建构外在的物化世界,从而丰富幼儿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在此过程中,幼儿逐步成长。

【关键词】建构生活化;情境指导游戏化;评价趣味化

一、案例背景

积木建构游戏是我园的教学品牌与特色课程,孩子们从进入亲子班开始,他们就会在固定的搭建区域、固定的时间内进行地面积木建构游戏,从无目的、无计划的建构到逐步学会对即将搭建的积木建构做出计划,以及在搭建完成后获得感性经验和心理满足,逐步实现社会的建构。

在积木建构某种物体前,我们会利用春秋游或亲子活动的机会,带着孩子们进行实地参观和体验,让他们直观形象地感知将要搭建物体的具体结构特征,丰富幼儿的前期心理经验。班级的一次亲子活动在莫愁湖公园进行,顺带组织幼儿们参观公园里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建筑物——亭子。活动结束后,在班级的建构区环境中摆放了活动时的照片和各种各样的亭子图片。

二、案例实录

某天,阳阳和他同组的小伙伴们在建构区里搭建公园里的亭子,阳阳用双倍块积木铺好了亭子的底部,再在四个角上各架好了一个圆柱积木,接着又在圆柱积木上搭好了亭子的顶部和飞檐。这时,四角亭逐渐有模有样起来。他看了看四角亭后说:“我还要搭亭子外面的台阶呢!”说完,他取来了四块双倍块积木,把这些积木靠近亭子底部的一侧,在与底部的双倍块积木平行后,他将四块积木重叠着垒在了一起,然后,他开始把第二块双倍块积木往外拉出了一点,接着他又开始拉第三块,再拉最下面一块时,“台阶”从最上面一层开始倾斜倒塌。他又重新来过,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以上的过程。同组的一些小伙伴们已经纷纷转向了其他游戏。可平时活泼好动的阳阳还在嘟嘟嚷嚷地执着地重复着“堆—拉—倒”的过程。不过这时的他,有时嘴里大声嘟囔下,有时用肥嘟嘟的小手拍地板,有时还会故意推倒……

看到阳阳的负面情绪逐渐显现暴露,我赶紧却又装作漫不经心地、从容地走向他,“阳阳累了吧?喝口水。”喝完水后,我们又走到了教室外的楼梯旁,我问阳阳:“你来说一说台阶是什么样子的?”

“一层一层的。”他说。

“那你看到的每层台阶一样大吗?”我又问。

“是的,一样大还一样长呢!”阳阳说。

“那你刚才搭的台阶是一样大和一样长吗?”我问。

“嗯——,好像不是。”他回答道。

我又问:“阳阳,你知道你刚才搭的台阶为什么会倒吗?”

阳阳摇摇头。

“你再看看台阶每一层的下面是什么样子的?”我问。

“是木头吧!”他回答道。

“对呀,如果像你那样将积木都垒在一起,再把下面的都往外拉,最上面的积木是不是会不稳呀,是什么原因让它不稳了呢?”我又问。

“是因为下面没有木头了,对吗?”他有点兴奋。

“你说的很对,想想看可以怎么解决呢?”我问他。

看他答不出来,我又以轻松的语气问道“阳阳,你以前回家爬楼梯时会不会数数呀?”

“会啊,1、2、3、4、5……”阳阳数着。

“你试一试,一边爬楼梯一边数数,好吗?”我对阳阳说。

他点点头,边数边爬,从一楼爬向了二楼。

“你会用积木将你刚才数的1、2、3、4、5搭出来吗,想一想每个台阶要一样长一样大小哦!”我鼓励着他尝试。

“那可不可以先搭1、再搭2、再搭3……然后再把它们连起来呀?”阳阳问。

“要不你就试试吧,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搭出一样长一样大的台阶的,对吗?”我对他说到。

他点点头,蹦蹦跳跳地跑向了建构区,用双倍块积木搭建了一层、两层、三层、四层、五层的台阶,再把它们靠近在一起,又慢慢地移向自己搭建的四角亭边。

“成功了!成功了!”阳阳高兴地宣布自己的成绩,又喊来了同组的小伙伴看他搭建的亭子,介绍着自己是如何搭建刚刚学会的楼梯这一新本领,赢来了大家赞许的目光和热烈的掌声。

三、案例反思

1. 问题分析

小班年龄段的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阳阳通过莫愁湖公园的观察,对亭子的基本结构特征有着较深的印象。他能大致形象地回想起自己是通过走上亭子的台阶进入亭子里,以及从亭子里再走下台阶走出亭子的过程。他在建构游戏时,延续了前两天建构游戏中已掌握的搭建亭子外形特征的技能,依赖于自身对具体事物的支持和协助,对亭子台阶的部分产生了搭建的兴趣,在搭建已掌握四角亭的基础上,做出搭建有台阶的四角亭的计划。

小班年龄段的幼儿处于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阶段。阳阳是一个聪明活泼,对自己喜欢、认定的事很执着、很鉆研的男孩子,他不服输,会坚持做好自己喜欢的事,但由于年龄小,在建构活动中技能还有所欠缺。在参观过程中,他已对亭子的结构特征有了认知经验,回到班上后能运用平铺、架高、对称等建构技能表现出亭子的外形特征,而对搭建台阶部分缺失相关的搭建技能。在建构游戏中,他通过操作和摆弄,反映出自己眼中具体形象的亭子台阶部分,而没有成功地将台阶部分展现在亭子的外部。

那么,如何帮助阳阳成功搭建不倒的台阶呢?如何在积木搭建游戏中建构亭子的基本特征?如何帮助阳阳在搭建过程中降低负面情绪的消极体验?如何让他感受到搭建的成功体验?如何在搭亭子的游戏中建构积极的情绪乃至意志力的培养?

2. 问题解决

(1)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指导观察。

丰富和加深幼儿对周围生活中的事物的印象是开展积木建构的基础。案例中的阳阳对亭子台阶的印象是一层一层增高或降低,用积木表现时就是堆垒在一起,再一块一块往外抽。形象直观,可为什么老是倒了?搭建过程中,我也不可能立即带其再一次实地游览莫愁湖公园。我想到了楼层上间的台阶,类似于亭子的台阶。于是把阳阳由教室内的搭建区域带到教室外的楼梯间,在类似逼真的情境中再指导阳阳仔细观察,并以生活化的问答导出台阶的特征。正如李吉林老师所说“拓宽教育空间,追求整体效应,是情境教育基本模式的第一条。”

所以,生活化的情境是教学与教育,尤其是幼儿教学与教育的重要实践路径。

(2)把生活化情境中的指导游戏化。

通过对搭建难点——台阶的观察,阳阳对每一层台阶的一样长一样大小有了认知的经验,用积木进行表现似乎还是有一些困难,按照阳阳一开始的搭建,会失去平衡和重心,让积木倒塌。但自己的前期尝试又给了他比较深刻的印象,从其中走出来尝试新的搭建一时又不能很快表现出来。我当时灵机一动,想起生活中父母一般带小孩回家爬楼梯时数数的游戏。就让其上下楼梯时数数并喊出来,在数数游戏过程中明白数量与先后顺序的关系。

游戏是幼儿喜欢的一种活动。因此,课程的游戏化,教学的游戏化,指导的游戏化是提高幼儿教学与教育的又一重要实践路径。

(3)将建构游戏中的评价趣味化。

每次游戏结束后都会进行评价,及时分享,有效评价、总结是对幼儿游戏的认可,有助于幼儿提炼游戏经验,提升游戏水平。小班的阳阳语言表达能力强,是他自己又刚刚经历过的建构游戏,请阳阳来介绍自己的作品是再合适不过的。他在边操作边讲述的过程中,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在建构游戏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现场进行回忆和总结,梳理和提升游戏经验,在他的脸上满满的都是快乐和满足。

在阳阳介绍后,我也运用另一种方法给孩子们展示了台阶的其他搭建方法,在增添他們对积木搭建的兴趣外,给予孩子们更多的探索和挑战,也是为了让幼儿对下次的游戏充满期待。

3. 认识体会

20世纪初设计出“单位积木”的教育工作者卡洛琳·普瑞(Caroline Pratt)说过:“除非我们将从经验中获得的体会灌注在积木中,不然它们充其量只是一块块的小木头。”这句话提醒我们,幼儿建构游戏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多么重要。当老师协助幼儿去规划、组织玩建构游戏的活动,并让幼儿把想法表达出来时,幼儿就能从玩耍的活动中取得最大的收获。

在建构物体中,材料和作品是两个基本要素。建构材料具有规则性、操作性、灵活性,由这些材料建构出来的作品则具有结构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作品由可建构的材料组成,因此作品具有结构性,而要形成稳定的结构需要以科学性作为支持,给予材料的操作性和灵活性,材料被建构成各种各样的结构,因此作品又具有开放性。联系我们将现实生活中物体用积木来再现时,需要儿童通过观察和接触材料,在积累了对积木的形状、质量等感官经验,在搭建的过程中,形成物与物,也就是积木与积木之间的联系。对于小年龄段幼儿在积木建构游戏中的指导幼儿的想象能力虽然很丰富,但是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动手能力还是有限度的,小班幼儿更是如此。

建构游戏应该让幼儿与教师共同创设一种多元化、多功能、多层次的环境;应该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尊重幼儿、欣赏幼儿、相信幼儿,让幼儿自由、自主的与环境积极有效的互动。更以观察者、合作者,支持者、鼓励者的身份适时适当地介入指导,并灵活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来生成游戏的内容和深入游戏的情节,提高幼儿建构技能和游戏水平,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境教育的独特优势及其应用.教育研究[J].2009(3):52-54.

[2] 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