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旅游视角下环巢湖休闲区休闲农业开发路径

2017-08-22 06:04李孙琴李万莲李兰兰
关键词:巢湖目的地旅游

李孙琴,李万莲,李兰兰

慢旅游视角下环巢湖休闲区休闲农业开发路径

李孙琴,李万莲,李兰兰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在享受“快”带来高效与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活节奏加快、旅游质量下降等问题。在此背景下,人们开始反思并提出放缓速度和节奏、回归传统、绿色环保、可持续旅游的慢理念,慢旅游应运而生。慢旅游和休闲农业可以很好地结合。根据旅游系统论分析发现,环巢湖休闲区发展慢旅游具有良好的适宜性,可以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升级旅游产品、增强游客体验、营造文化氛围和塑造慢游形象等方面构建环巢湖休闲区休闲农业的开发路径。

慢旅游;休闲农业;农业开发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促使其产生日益多样化的休闲旅游消费需求,推进我国旅游产业进入大众化旅游时代,我国旅游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缩短了人们到旅游景点的距离,人们在享受“快”交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旅游过程成为“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形式,失去了旅游的本质意义。人们开始反思并提出放慢脚步,回归传统,保护环境等慢理念,慢旅游逐渐取代传统观光旅游,成为人们追求的高品质旅游模式。主张重质不重量,让人们的心灵带着身体去旅行,是一种放松、休闲的旅游方式,更是一种生态环保、可持续的旅游新模式。

巢湖地处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之间,水域面积约750 km2,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2015年8月,合肥获准试点创建首个国家旅游休闲区——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区(以下简称“环巢湖休闲区”),环巢湖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环巢湖休闲区地形地貌多样,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广阔的水面适合多种鱼类生长繁殖,是历史上有名的“鱼米之乡”。良好的资源环境和开发政策吸引了大批投资者,但都只是进行简单模仿,一些已开发的项目零散分布,旅游主题形象不明确,导致游客认知不足,降低了口碑效应的影响力。环巢湖休闲区居民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盲目发展农(渔)家乐,导致同质化竞争激烈,缺乏吸引力,游客逗留时间短,经济效益低。慢旅游作为一种生态环保、可持续的旅游新模式为环巢湖休闲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新的视角。根据旅游系统理论,从目的地系统、支持系统和客源市场系统全面分析环巢湖休闲区发展慢旅游适宜性,并探讨慢旅游视角下环巢湖休闲区休闲农业的开发路径。希望能为环巢湖休闲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促进环巢湖休闲区进一步发挥示范作用。

一、相关文献回顾

(一)慢旅游

1.慢旅游的产生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竞争的社会,在这种高压的生产生活状态下,以“快”为常态,“快”几乎成为物质主义崇尚和追求的唯一目标。人们开始反思“存在”的意义,催生了20世纪80年代意大利的慢食运动,倡导人们放慢生活节奏,享受传统美食。通过慢食运动发起的慢城运动,以“慢”理念引领着城市规划发展的新潮流。江苏省高淳区享有“国际慢城”称号,成为我国第一个慢城。随着慢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慢旅游应运而生。相对于传统的旅游方式,慢旅游更加注重旅游目的地的阳光、空气和水等的原生态,重视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品位与体验,逐渐被人们关注和推崇。

2.慢旅游的内涵

慢旅游是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国内外关于慢旅游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慢旅游仍没有准确的定义。国外学者多从环境友好型交通方式、降低出行密度、重视旅行过程和获取高质量体验来界定和探究慢旅游[1]。J.E.Dickinson认为慢旅游是一种低碳旅游模式,符合气候变化的时代背景[2]。B.Ralf进一步指出,慢旅游是前往更少的旅游目的地并停留更长时间的旅游方式[3]。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慢旅游进行定义,大多数学者认为慢旅游是慢生活理念的延续。曹宁等人提出了慢旅游的5M理念:方式与心情、节奏与旋律、储存与记忆、本土化和行为意向[1]。黄华等人从慢旅游的本质出发,认为慢旅游是一种休闲旅游或度假游,追求旅行过程中旅行传统和旅游本质的回归[4]。张旗从游客体验的角度定义慢旅游,认为慢旅游不是慢取代快,而是快慢结合,重新回归平衡,同时也是旅游逐渐生活化和背景化的过程[5]。结合国内外学者的定义,我们认为慢旅游是采用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放慢旅游节奏,拉长旅游时间,并享受旅游过程前往有限目的地,以获得高质量的旅游体验和独特地域文化领悟的新型旅游方式。

(二)慢旅游与休闲、休闲农业

作为替代性旅游的一种,慢旅游是可持续旅游、文化旅游、深度旅游、乐活旅游、社区旅游等理念的综合体现,代表着未来旅游的发展趋势[6]。慢旅游是对以往在最少时间内尽可能游玩更多的景点的传统观光旅游的反思,旨在放慢旅游节奏,重质不重量。慢旅游是一种以休闲为主题的新型旅游方式。休闲以“休”为主,重在放松身心。慢旅游不仅起到放松身心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异地、异态的生活中深度体验以充分实现自由、创造和发展。因此,慢旅游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旅游。

由观光主导型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重、兼顾专项型转变,是我国旅游产品升级的基本方向,也是现阶段旅游产品结构优化的主要任务。慢旅游提倡的放慢脚步、回归传统、保护环境等理念与休闲度假产品有异曲同工之处,有利于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内学者关于慢旅游的研究较少,且研究重点在于慢旅游的起源与内涵[1,4-5]、慢旅游发展的适宜性[6-7]以及区域慢旅游的开发[8-9]等方面。 慢旅游与休闲旅游相关产品相结合的研究较少,基于对国际慢城旅游案例的分析,传统农业和手工业是慢城产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各种文化、旅游产业才是最有生命力的[10]。因此,将慢旅游与休闲农业相结合,为休闲农业开发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环巢湖休闲区发展慢旅游适宜性

旅游系统是通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使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1990年,D.Leiper重建了旅游地理系统模型(O-D系统模型),将旅游视为客源地与目的地及旅游通道的空间系统,重点突出了客源地、目的地和旅游通道3个空间要素,为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从目的地系统、支持系统和客源市场系统3个方面构建慢旅游系统结构模型,系统分析环巢湖休闲区慢旅游开发适宜性。慢旅游系统结构见图1。

图1 慢旅游系统结构

(一)目的地系统

目的地系统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和社区居民。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的物质基础,是吸引旅游者最关键的要素之一。八百里巢湖风情万种,集自然景观(湖光、山色、岛屿、奇洞、名泉)和人文景观(遗迹遗址、古建筑、名人、民俗、节庆)于一体,资源丰富,种类多样。环巢湖休闲区旅游资源分类见表1。在自然景观上,巢湖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湖心姥山岛如一叶飘于水中,周边龟山、蛇山、银屏山等自然风光与巢湖组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以巢湖绮丽的风光为核心,山、水、洞、泉、岛、塔等交相辉映,门类齐全,特色鲜明。在人文景观上,三河古镇成功晋级国家5A级景区,是环巢湖休闲区的招牌。中庙号称“湖天第一胜境”,素有“南九华,北中庙”之说。三河古镇、中庙在人文景观上最为突出,遗迹遗址、历代名人、民俗文化和现代节庆共同造就了环巢湖休闲区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具特色的人文历史为环巢湖休闲区慢旅游开发奠定了物质基础。

慢生活不是为了迎合什么所刻意创建或模仿而成的,而是一方水土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早已存在的一种生活方式与生活形态的概括[6]。环巢湖休闲区位于皖中地区,社区居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既不失南方人的婉约细腻,又有着北方人的大方豪爽。虽然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但开发相对较晚,且由于交通和历史等因素的限制,使得环巢湖休闲区保存了相对完好的自然环境。休闲区内众多的森林公园,是天然“氧吧”,能使久居城市的人们亲近自然,体会其中的闲适。与此同时,巢湖民歌、庐剧、赛龙舟等传统民俗文化又为人们提供了另一种风情。淳朴的民风、休闲的文化氛围为环巢湖休闲区慢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意境支撑。

(二)支持系统

支持系统包括硬件支持和软件支持。在硬件支持上,主要包括旅游交通、信息和服务的建设。在旅游交通上,合肥位于皖中,是安徽省省会城市,公路、铁路、航空交通发达,公路有G206国道、京台高速、沪陕高速、合安高速、合芜高速等;铁路有合武高铁、合九高铁、合宁高铁等;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是国际4E级枢纽干线机场,年吞吐量为1 100万人次。发达的交通网络连接南北,贯通东西。除了旅游大交通,还有旅游小交通,环巢湖休闲区环湖大道建成通车,将巢湖沿线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自驾、骑行渐成风尚。在信息和服务上,合肥立足打造“大湖名城”,线上从合肥旅游局官网、驴妈妈和途牛等网站、旅游论坛等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线下设立客栈、旅游信息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方便、优质的服务。

表1 环巢湖休闲区旅游资源分类

在软件支持上,安徽省高度重视环巢湖地旅游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2011年,合肥、巢湖、芜湖行政区划调整后,巢湖成为合肥市的内湖,结束了长期的多头管理。2015年8月,经过多方努力合肥获准创建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区,为环巢湖休闲区休闲旅游发展提供了契机。随后,合肥市启动编制《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总体规划》,着眼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整合自然和社会旅游资源,创造性开发多样化吸引物和旅游体验产品,为环巢湖休闲区休闲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通过推介会面向全国招商,出台相关产业扶持和招商引资政策,加大文化旅游项目招商,为环巢湖休闲区创意旅游项目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三)客源市场系统

客源市场系统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由于环巢湖休闲区提出时间较晚,知名度还不高,而且受旅游距离递减规律的影响,客源市场主要分布在省内周边城镇和部分“长三角”地区。上海、南京和杭州201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2 962元、46 104元和48 316元,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34 784元、27 794元和33 818元。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出游欲望更加强烈。中国旅游研究院、携程网联合发布的《2016十一旅游报告与人气排行榜》上,上海、南京和杭州都在在线旅游人均花费前10名之列[11],表明“长三角”地区具有巨大的旅游消费需求,国家法定节假日是其主要外地游时间。

与“长三角”地区相比,省内周边城镇消费属于中、高水平。2015年合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 989元,周边淮北、蚌埠、芜湖等地均在20 000元以上,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由于距离较近,结束一周的工作,双休日就可以结伴或全家一起出游、放松身心,在出游时间上更加灵活,也会增加出游的频率。由此可以看出,环巢湖休闲区慢旅游的开发能满足市场需求,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慢旅游视角下环巢湖休闲区休闲农业开发路径构建

旅游是一个系统,慢旅游视角下环巢湖休闲农业的开发同样是一个系统性工作,根据旅游系统论的观点,需要从目的地系统、支持系统和客源市场系统进行系统设计和开发。因此,可以从完善基础设施、升级旅游产品、增强游客体验、营造慢文化氛围和塑造慢游形象等方面构建环巢湖休闲区休闲农业开发路径。慢旅游视角下环巢湖休闲区休闲农业开发路径见图2。

(一)完善基础设施

根据数据显示,在慢旅游的旅游目的地中自助旅游人数占到了72%。因此,相对于传统旅游目的地,对慢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2 慢旅游视角下环巢湖休闲区休闲农业开发路径

首先,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慢性交通是出行速度不大于15 km/h的交通方式,目前最主要的交通方式就是步行和自行车。环巢湖休闲区通过环湖大道将各景点串联起来为慢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应进一步规划各景点内和城市街道慢行交通路线,兼顾沿线风景和康体娱乐设施,增加旅途的多样性选择;同时增加天桥、道路指示牌等建设,避免游客走错返回、迷路等事故,方便游客出游。

其次,餐饮和住宿接待系统建设。餐饮和住宿是旅游6个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游客体验好坏的关键因素。慢旅游重在放缓速度和节奏,因此在餐饮和住宿等服务设施上,拒绝快捷酒店、快餐等基础设施的引入,开发民宿、露营、胶囊房等住宿设施和不同主题的特色农家饭等餐饮设施。在设计上,应注重加入地方元素,保持原汁原味,强调空间环境品质,突出个性化公共空间和个人空间私密性。

最后,旅游公共服务系统的建设。虽然随着环巢湖地区休闲旅游的开发,在景点沿线建设了一些游客驿站,供游客休息和补给,但在旅游信息方面还存在不足。应该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在线上加强旅游信息平台的构建,包括旅游指南、旅游线路等信息的发布和更新;线下设立游客信息服务中心,提供旅游指南、地图及其他的服务信息,同时设立街头旅游信息查询机方便游客查询。

(二)升级旅游产品

慢旅游视角下环巢湖休闲农业的开发除了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接待能力、服务质量之外,还需要进行产品的转型升级,通过创意手法,开发多样性和具有吸引力的慢旅游产品。亦即环巢湖休闲区要策划、组织具有地方特色的观赏、休闲、娱乐、交流等活动,因为只有具备了类型多样、层次丰富的各式活动,才能促使慢旅游者放缓旅行节奏,逗留更长的时间。

如何进行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呢?这就需要立足于环巢湖休闲区优秀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一方面,环巢湖休闲区气候湿润,农渔产品丰富,周边还有丰富的温泉资源,因此可以从知名度较高的温泉为立足点,开发健康疗养、养老型休闲农业产品。可组织合适运动量的徒步、登山等活动强身健体;或是组织森林“吸氧”、禅修等活动修养身心;又或是组织钓鱼、下棋、品茗等活动愉悦身心。

“环湖十二镇”展示着环巢湖休闲区厚重的历史文化,可借助十二古镇的知名度开发文化体验型休闲农业产品,不只是简单地让游客参观古镇,导游讲解就一带而过,更重要的是深度挖掘文化内涵,让慢旅游者有更深的文化体验。比如,三河古镇每街每户居民的大门上方都挂着一个油纸灯笼,正面写上姓氏,背面写着祠堂名,非常有地方特色。文化体验型产品应注重与传统文化和手工艺相结合,如了解油纸伞、扇的由来及制作工艺流程,并亲自动手制作个性化的油纸伞、扇。传统小吃、名人故居、遗迹遗址等,也都有值得挖掘的文化内涵。

(三)增强游客体验

2016年农业部发布了以“早春到乡村去踏青”为主题的休闲农业精品景点路线,环巢湖生态农业休闲之旅一日游,合肥市区—牛角大圩生态农业园—大圩生态农业旅游景区有幸被包括在内。虽然政府大力推广,但经济效益仍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在生态园中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带来审美疲劳,新奇过后只留下疲惫。应该注重创造参与式情境,更多地让游客参与进来,增强游客体验。比如,让游客认种一块土地,游客可以自己管理,也可以让园区代为管理;同时,在花期或果实成熟的时候,举办诸如“最美景观园”“最大南瓜节”等节事活动,建立与游客之间的亲密联系。

除了生态观光园,环巢湖休闲区内还有大量的“农家乐”,同质化竞争导致其经济效益不佳。不同于生态农庄增强体验性旅游产品,“农家乐”应更加注重挖掘当地特色,设计不同主题的“农家乐”,避免同质化竞争。如中庙、姥山岛等临巢湖地区,以湖光山色的美景和巢湖新鲜的水产品为特色;三河、黄麓等知名古镇,以土锅、土灶、地道为特色,还有米饺、糖人、芝麻糕等特色糕点。在不同的主题中,慢旅游者通过亲身体验和经历,感受当地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认同感。

(四)营造慢文化氛围

慢文化氛围的营造需要政府、旅游企业和社区居民多方共同努力。首先,政府应致力于为居民和游客创造一个优美的宜居、宜游的生态环境,因为慢旅游者对环境具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环巢湖水治理,并注重保护森林公园、湖边湿地、湖中岛屿等自然生态环境。与此同时,限制交通工具的速度、流量,减少污染。其次,旅游企业应注重员工的培训,不仅要对游客热情有礼,还要深入了解环巢湖休闲区地方文化,民歌能唱几首,庐剧能哼几句,名人和历史也要信手拈来,使整个旅途更加轻松、愉悦。最后,慢旅游是一个文化的浸入过程,需要融入当地的生活,体验与出发地不同的生活,甚至将旅游当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当地居民自身的生活状态往往影响着慢旅游者的游览兴致。因此,社区居民应注重慢生活的意识和方式的培养,呈现自然、纯朴的生活状态,游客不再是游客,而是邻居、朋友,唠唠家常、打打牌、婚丧嫁娶喊上互帮互助……通过深入的文化体验,慢旅游者逐渐融入当地生活,实现他我向自我的身份转换。

(五)塑造慢游形象

开展旅游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旅游者,满足于旅游者的休闲需求。因此,需要面向游客,通过塑造良好的慢旅游目的地形象,提高游客认知度。首先,要进行形象定位,关键是独具特色。环巢湖休闲区独具特色又非常有吸引力的是 “环湖十二镇”,体现环巢湖休闲区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其次,设计环巢湖休闲区慢游标识,通过创意的手法、字体、色彩等设计环巢湖休闲区独有的慢游形象标识,并将标识融入道路、住宿、餐饮、景点等,提高辨识度和游客认知,促进慢游目的地口碑宣传。最后,提高环巢湖休闲区知名度,成为国内知名慢游目的地。节事活动是提高人气的最佳途径之一,环巢湖休闲区通过马拉松、自行车大赛等活动积累了一定的人气,应继续保持,加入更多新的、有创意的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同时,需要转换思路,通过影视、纪录片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树立环巢湖休闲区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知名度。

四、结语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享受“快”带来的高效与便利,同时也面临着生活节奏加快、旅游质量下降等问题。在快节奏的旅游状态下,人们开始反思并提出放慢脚步、回归传统、绿色环保、可持续旅游的慢理念,慢旅游也越来越流行。根据旅游系统论的观点,从目的地系统、支持系统和客源市场3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发现环巢湖休闲区适宜发展慢旅游。以慢旅游为切入点,可以通过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升级旅游产品、增强游客体验、营造慢文化氛围、塑造慢游形象等路径构建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休闲农业的开发路径,希望促进环巢湖休闲区建设和更好地发挥示范作用。

[1]曹宁,明庆忠.“慢旅游”开发的基本理念与开发路径探讨[J].旅游论坛,2015(1).

[2]DICKINSON JE.Slow travel:issues for tourism and climate change[J].Joum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1(3).

[3]RALF B.Tourism under climate change:will slow travel supersede shortbreaks[J].AMBIO,2011(3).

[4]黄华,朱喜钢,赵宁曦.慢城、慢旅游及其旅游规划运用[J].浙江农业科学,2013(6).

[5]张旗.慢旅游视角下的游客体验空间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5(3).

[6]李庆雷.西部地区慢旅游目的地的路径构建研究:以成都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6).

[7]方琰,殷杰.基于慢城视角的长江三角洲慢旅游目的地开发适宜性评价[J].旅游科学,2014(6).

[8]段学成,朱晓辉.基于市场调查的舟山慢旅游开发研究[J].特区经济(旅游经济),2016(4).

[9]董长云.以扬州为例谈慢旅游目的地的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7).

[10]崇婧,潘鎏.国内外慢城旅游案例分析研究[J].山西建筑,2012(30).

[11]中国旅游研究院,携程网.2016十一旅游报告与人气排行榜[EB/OL].[2016-11-08].http://finance.ifeng.com/a/20160930/14916273_0.shtml.

(编辑:唐龙)

F59

A

1673-1999(2017)07-0060-05

李孙琴(1993—),女,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15级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休闲旅游、旅游消费;李万莲(1973—),女,博士,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乡村旅游、旅游消费;李兰兰(1993—),女,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15级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出境旅游、旅游消费。

2017-04-24

2017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宣传片地方感对游客目的地形象感知及选择意愿的影响研究”(SK2017ZD33);2016年安徽财经大学科研创新基金项目“慢旅游视角下环巢湖休闲区休闲农业开发路径”(ACYC2016148)。

猜你喜欢
巢湖目的地旅游
向目的地进发
恋爱中的城市
迷宫弯弯绕
巢湖,我的母亲
巢湖,我的母亲
动物可笑堂
旅游
巢湖玉卮意蕴长
华能巢湖电厂脱硝系统的改造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