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镇景观提升研究
——以安居古镇为例

2017-08-22 06:04杨一迷
关键词:名镇古镇景观

杨一迷

历史文化名镇景观提升研究
——以安居古镇为例

杨一迷

分析历史文化名镇安居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发展现状,要坚持以人为本、整体性、个体性、延续地方文脉的原则,从自然景观、人造景观及人文景观几个方面提出了古镇景观提升策略,从而做到古镇景观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历史文化名镇;安居古镇;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提升策略

历史文化名镇是指文物保存相对丰富,有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较能反映特殊时期历史文化和地方民族特色,由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的古镇。自从2003年我国开展名镇名村评选活动以来,关于名镇名村的学术研究也在深入开展。通过对知网的搜索,发现国内学者对历史文化名镇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发展[1]研究,主要涉及古镇传统风貌研究[2],传统建筑保护研究[3],古镇总体规划和发展模式研究[4];第二,历史文化名镇空间结构研究[5],主要涉及古镇空间品质研究[6],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7];第三,历史文化名镇景观研究[8],主要有古镇景观构成分析[9]、景观肌理弥合[10]、景观形象设计[11]、景观特征研究[12]等。历史文化名镇大多分布在城市的郊区或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对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传承当地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重庆市第4批历史文化名镇——安居古镇为例,从自然和人文方面探究其景观提升策略,以期为古镇保护和开发提供参考。

一、安居古镇概况及历史沿革

安居古镇地处铜梁区北部与合川、潼南、铜梁3区交界处,距重庆主城100 km、铜梁城区20 km,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安居古镇内有一条大安溪(即琼江),具有安居乐业之意,故取名为“安居”。安居古镇位于涪江和琼江交汇处,由于古代主要以水上运输为主,所以历来是渝西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之地。2008年,安居古镇被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成为国家4A级景区。安居古镇自古便有“安居依山为城,负龙门,控铁马,仰接遂普,俯瞰巴渝,涪江历千里而入境”的美誉。

安居古镇历史悠久,始建于隋朝,距今已有1 500多年的历史,故有“千年古镇”之称。千百年来,勤劳的先人们用智慧和辛勤劳作,建造了令后人赞叹的乡土建筑和留下了精美的建筑装饰,是供后人研究和学习的宝贵的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这里的汉代古墓群是当时建造技术的典型代表,唐代诗人韩愈等文人墨客在此流连的史实被记载在波仑石壁上。安居古镇依山傍水,景色典雅秀美,水上船只来往不断,吊脚楼临江错落分布,集众多自然和人文资源于一镇,具有极高的发展潜力和开发价值。

二、安居古镇景观现状

(一)缺乏合理有序的规划

安居古镇自然风光秀美、人文气息浓厚,可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众多。由于当地政府重视不够,资金缺乏,以及居民的保护意识不强等原因,未对古镇进行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因此,古镇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古镇的潜力也没有得到最大发挥,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不好,尚未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部分古建筑损毁严重

安居的古建筑远近闻名,如“九宫十八庙”等,但部分古建筑的保护现状令人堪忧。究其原因主要有2个:一是古建筑的建造年代已久,经过阳光照射、风吹雨淋、虫鸟侵蚀等,受到一定程度的损毁;二是在城镇化建设中,由于缺乏建设规范和指导,当地居民对文物的保护意识不强,出于自身发展和追求利益的需要,不能正确使用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或民居,甚至人为拆除或毁坏古建筑,造成了令人扼腕叹息的局面。

(三)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自从安居古镇被评选为历史文化名镇以来,当地政府也在有意识地开展古镇旅游,也比较注重营造文化氛围。例如,在安居古镇进行县令巡街,由当地居民扮演县令和衙门官员,穿上特制的服装,画上特定的妆容,配上口号和奏乐,还原古时的场景和气氛,给游客带来了新的体验。但是,总的来说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像文庙、湖广会馆、城隍庙这种传统建筑未能与当地文化很好地结合并加以利用,未发挥其最大的功效。

三、安居古镇景观提升策略

(一)提升原则

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即在景观功能提升的过程中,坚持以人的需求和感受为出发点。具体而言,从游客的角度看,打造供游客参观的特定场所,营造旅游氛围,让游客身心放松、心情舒畅,最大程度满足广大游客的需求。从当地居民的角度看,在安居古镇对外开放的同时,要改造传统民居中陈旧的设施,优化居住环境,鼓励居民积极投入到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中来,并从中获利,达到人居和谐的良好效果。

2.整体性

景观是由一系列生态小品组合成的集合。古镇景观包含山环境、水环境、街道、两旁的店铺、古建筑等。贯彻景观整体性原则,即在具体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对古镇的景观进行全面系统的把控,而不是对某一景观进行孤立的设计。要协调好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人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确定适合古镇的最佳风格,突出古镇主题,为满足游客的审美需要,创造丰富的古镇景观。

3.个体性

在保持古镇整体风格一致的前提下,还要贯彻景观的个体性原则。有的古镇以酒吧的小资情调闻名,如丽江古镇;有的古镇以保存完好的古建筑闻名,如平遥古镇;还有的古镇以水环境优美闻名,如龚滩古镇。安居古镇在景观功能提升过程中,要凸显其个性,彰显其特质,就应当精准地把握其独特的资质,打造不一样的历史文化名镇。

4.延续地方文脉

地域文化,是当地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风俗习惯、精神信仰、宗教礼仪的集合,是当地的“魂脉”所在。一个地方若断了魂脉,便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即使再怎么规划和建设也会让人有一种少了点什么的感觉。因此,安居古镇要秉承历史文化魂脉,保护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潜在的文化内涵,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历史文化空间。

(二)提升目标

安居古镇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古镇,可观赏性和可游览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本着以上几条原则,要致力于打造生态良好、人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历史文化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古镇景观和环境系统。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景观提升措施,努力将安居古镇打造成一个山水环境优美、人文情怀浓厚的历史文化名镇。

(三)提升措施

1.自然景观提升

(1)山环境。我国大部分古镇都依山傍水,位于风景秀美的地方。这与我国古代“风水选址”有很大关系。背山面水的地理环境是传统意义上的风水宝地,也是聚落选址的最佳位置。安居古镇周围的山系有波仑山、化龙山、飞凤山、迎龙山等。群山围绕为古镇提供了天然的水墨画般的背景,与古镇浑然一体,衬托出古镇古色古香的意境。因此,为保护和利用好这一山系背景,应限制古镇内及周边超过一定高程的房屋建筑,避免游客在参观过程中的视觉效果降低,在山腰和群山连接处也要禁止修建高层建筑,以防止山脉的景观线条被隔断。

(2)水环境。如果说山环境为古镇提供了淡雅安静的背景,那么水则为古镇增添了灵动与生机。安居古镇处在涪江、琼江、乌木溪的包围区内,水系发达。提升安居古镇的水环境景观,首先应整治河流内及沿河的卫生,提高河水的能见度,让沿岸吊脚楼的倒影在水里清晰可见,形成丰富的水下景观。其次,应最大限度地保留河流护岸的原始特征,不得随意改变岸线走向、岸壁坡度与植被等,禁止使用水泥进行硬化,可以利用鹅卵石或天然石头进行加固,既取之于当地又美观大方。

2.人造景观提升

(1)历史建筑。安居古镇以“九宫十八庙”而远近闻名。古镇现存的历史建筑,大多修建于明清两朝,很有特色,如安居古城门(图1)。万寿宫、城隍庙、禹王宫、帝主宫、妈祖庙、会龙桥等历史建筑的背后都有与之相关的文化渊源。例如,禹王宫又名湖广会馆,是湖广填川时的移民来到此地修建的;天后宫(图2)也是福建移民来到此地修建的[13]。这些建筑在当时都是地方居民聚集和商谈的主要场所,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有极高的历史保存价值。在人造景观提升过程中,要对现存的宫庙进行统计和分类,根据各个宫庙的完好程度和文化价值,制定相应的保护方案,并明确建筑的产权,业主有权利也有义务与政府一同承担宫庙的保护和维修工作;对部分使用不合理的宫庙,如万寿宫、禹王宫、火神庙等,应逐步调整使用性质,在维修工程完成后方可对外开放。

图1 安居古城门

图2 安居天后宫

(2)民居建筑。民居建筑是古镇建筑景观的构成要素之一,不同于历史建筑,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在长期生活中为满足自身需要而修建的容身之所。一般而言,普通民居建筑不如历史建筑规模宏大、建造精美,但也是古镇居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提升古镇景观,对民居建筑进行统筹规划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针对安居古镇的民居现状,对于古镇内保存较好的传统民居,可同业主进行沟通商议,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指导其对外开放,供游客参观;对于仍在使用,住户不愿意搬出的民居,视情况进行外观修缮,要求居民不得擅自改变房屋内部结构和外观,保持古镇古朴的生活气息;对于毁损严重、影响古镇风貌的民居,政府要进行统一修缮,其外观风格应保持大致相同,并优化内部环境,可改造成商铺或做其他用途。

(3)古镇街巷。如果说建筑是古镇的“器官”,那么街巷则是古镇的“血脉”,为古镇输送人流和物流。整洁的街巷能给人以心旷神怡的感觉,而破烂的街巷则会让人对整个古镇景观的印象大打折扣。在对安居古镇进行景观功能提升时,要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有街巷的格局,疏通各种原因导致的街巷堵塞,确保古镇几条主要街巷,如大南街、小南街、油房街、火神庙街的道路通畅、卫生整洁。由于游客在古镇景区内参观主要以步行为主,传统的石板路会给游客带来不同于水泥路的感受,尤其是在夏天,冰凉的石板、古老的建筑、如画的山水环境,让游客忘却城市的喧嚣,享受古镇的静谧和安宁。因此,对于遭到损坏的石板路,在用材和修复上力求做到“修旧如旧”,部分因屋毁而断开的地段,可改建为广场平地,或种植植物增加绿化,为阴暗的老街增添活力。街巷两边的民居和商铺,要严格控制使用的建材、色彩、形式和尺寸,商铺的门面、招牌和广告的风格要统一,并符合相关的规范,打造沿街特色店面,让游客在游览中能感受到不一样的氛围。

3.人文景观提升

(1)餐饮文化。安居古镇得益于其便利的水运,古镇所在地曾经是川东著名的水运码头,贸易往来频繁,人口密集且流动性大,繁华的大环境聚集了各种美味的小吃。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油炸货,如“马脚杆”就是当地的一种油炸面食,外皮酥脆,咬下去满嘴留香。据说,当时涪江上的船夫行船累了就在安居歇脚,因为炸食不容易变质而易于储存,所以他们下船后总要顺便带上几包炸货,放在船上作为下酒菜,以打发行船途中的无聊时光。邱家汤圆也是安居古镇有名的美食,他家的汤圆与一般的汤圆不同,既要放糖,也要放胡椒,所以吃起来又甜又辣,独特的味道令人难忘。随着时间的推移,古镇小吃的种类越来越多,味道也越来越好,游客在品尝美味小吃的同时,回味古镇旅游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2)读书文化。安居古镇人杰地灵,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如福建巡抚王恕、河南巡抚胡尧臣、安徽巡抚王汝璧、《四库全书》编修王汝嘉、北京西城区巡城兵马司指挥张云逵等。据统计,安居古镇自宋至明清,中举人者多达200余人,其中有进士23人、解元1人、清朝翰林4人。安居古镇的古韵不仅在于其精美的古建筑,更在于它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现在的安居小学即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建立的琼江书院,坐落在安居古镇大南街。安居人至今都保留着爱书、听书的良好习惯。位于古镇西街的临江茶馆,有铜梁著名的何代科评书(图3),表演形式以金钱板为主,融合评书、故事等表演元素,历数安居千年往事、咏叹古今风流人物。游客可以品茶听书,感受川东地区的古茶馆氛围。

(3)民俗文化。历史悠久的安居古镇,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节庆活动和地方舞蹈。古镇的南华宫檐撑玲珑剔透,下紫云宫檐饰美轮美奂,大夫第的窗花、万寿宫的顶撑等均是当地民间艺人的作品,是安居辉煌手工技艺的历史见证。安居古镇的节庆活动主要有庙会、观音会、城隍会、川主会、火神会等。观音会,即在传说中的观音菩萨生日的那天(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八月十九),善男信女们齐聚在波仑寺,共同膜拜和瞻仰观音菩萨,祈求美好的幸福生活。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重庆市十大文化符号之一的铜梁龙舞(图4)由来已久,距今有好几百年的历史。龙舞既是一种民间舞蹈,又是一种杂技体操,舞龙手赤膊上阵,穿戴鲜艳的服饰,扎着醒目的头巾,卖力表演,尽显阳刚之气。当地还有一个传说,舞龙的火花袭人,可以祛除身上的晦气,为来年换取好运,因此,每到舞龙表演时,古镇总能聚集大批的观众。

图3 金钱板评书

图4 铜梁龙舞

四、结语

通过对安居古镇现存历史建筑及景观现状的分析,探讨了古镇可持续发展的景观提升策略:第一,要维护好古镇的山水环境,必须控制建筑物的高度以防止阻碍群山围绕的背景线,整顿河流及两岸环境,打造良好的滨河景观;第二,建筑是古镇的核心元素,复原或整修遭到不同程度毁损的建筑,要做到“修旧如旧”,通畅街巷,保证街巷两旁建筑大体风格与古镇协调;第三,发挥古镇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宣传本地小吃,继续保持读书文化的优秀传统,重点提升民俗旅游的影响力,号召更多当地居民参与民俗活动,传承和创新相关项目,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为古镇景观提升增添文化内涵。

[1]陈渝.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发展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3.

[2]王淞.历史文化名镇传统风貌保护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5.

[3]刘琰.皇寺历史文化名镇传统建筑的保护与规划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6.

[4]王鹏程.荆州市历史文化名镇总体规划与发展模式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2.

[5]胡海胜,王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空间结构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3).

[6]胡为为.重庆龚滩古镇迁建空间品质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3.

[7]胡诗文,陈金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6(7).

[8]周文婷.西沱镇传统街区景观形态保护与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9]宋霞.河南历史文化名镇的景观构成分析[D].郑州:郑州大学,2006.

[10]刘磊,张晨笛,张青萍.传统历史文化名镇的景观肌理弥合:以神垕镇老街和白衣堂街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6).

[11]杨纪伟,乔琼妹.基于历史文化名镇肌理的街道景观形象设计探讨:以镇江市宝堰古镇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14(3).

[12]毛予.黎里古镇亲水空间景观特征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

[13]傅昆伦.古镇文化旅游发展策略分析:以铜梁安居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

(编辑:文汝)

G122

A

1673-1999(2017)07-0090-04

杨一迷(1994—),女,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规划与开发。

2017-04-15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项目“成渝城乡统筹区村镇集约化建设关键技术与示范”(2013BAJ11B04)。

猜你喜欢
名镇古镇景观
景观别墅
564名镇干部常年“钉”在村里——石泉县开启“镇村工作一体化”模式
曲霞:汤包名镇 香飘四海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羊毛衫名镇时尚产业再发力“濮院时尚周”后效应持续发酵
古镇之旅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