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教学法在传媒业务类课程中的运用

2017-08-22 05:24李艳丹
今传媒 2017年7期
关键词:传媒

李艳丹

摘 要:传媒行业的发展对现行的传媒专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由重理论趋向重实践偏技能,为此,诸多传媒类专业院校着力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实战教学法应运而生,本文将结合《广播电视文案写作》课程简要分析该教学法在传媒业务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方法技巧。

关键词:实战教学;传媒;文案写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7-0143-02

媒介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现行高等教育中传媒人才的培育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其涉及到人才培养理念的重构、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设、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培养方式的改革等诸个方面。为此,诸多高校积极探索改革:设置更具开放性和兼容性的学科构架;培养具备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知识结构的师资队伍;构建多媒体、多功能、可融合的教学平台;结合行业发展、社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单从教学方法改革的角度看,高校在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上主要倾向于由传统的理论教学转向实战教学,各种形式的“实战”将成为传媒人才培育的主要方式方法。本文将结合传媒类专业的主要课程《广播电视文案写作》,谈实战教学法在传媒类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一、简析实战教学法

“实战”一词来自军事领域,意思是指实际战斗。将“实战”作为教学方式或教学理念引入专业教育,主要是为了人才培养的务实需求。实战式教学体系与模式最早出现在军事、医学等专业的教学中,传媒行业的迅猛发展和传媒教育的根本目标决定了传媒类专业教学也应建立在“实战”理念上,使课堂教学与传媒行业无缝对接,学习者与从业者身份充分融合。

市场需求决定人才培育方向。当下的传媒行业所需的是能够迎合全媒体、融媒体发展需求的全能型、应用型人才,为让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接轨,诸多高校在创新培养模式时基本首选“实战教学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优点突出:作为“就业导向”式培养,直接与毕业生就业需求对接。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进入“就业”状态,学习的过程就是熟悉传媒产品生产的流程。到毕业时,学生掌握技能可以与岗位需求实现无缝对接;也可通过校企合作,委托培养的方式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传媒行业的人才需求。

在传媒类专业中,实战培养模式常规的解读是“课程实训”:结合课程内容和地方传媒市场需求,制定专题化训练模块,师生共同进行任务分解、项目分工、团队协作;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这些训练流程不仅充分模拟当下行业的实际环境,提高练习的效率和应用价值,还可使学生接受全媒体市场锤炼,强化专业技能和媒体工作素养。

二、实战教学法在传媒业务类课程中的应用现状

(一)等同于项目驱动教学法

在传媒类专业的实务课程中,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也较为广泛。项目驱动教学法是授课教师把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分解成不同的项目任务,下发给学生,学生可分组或独自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从而获得相关知识和信息。和实战教学法比起来,二者都是利用实际的项目来引领教学。但存在本质的差别:第一,设计来源不同:项目驱动多出于案例或教师经验或传媒行业实际需求,而实战教学项目必须来自于传媒行业一线实际所需。第二,项目驱动教学主张模拟操作,而实战则讲究实际操作应用。从本质上看,实战教学是项目驱动教学的升级版。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二者容易混淆,特别是在传媒业务类课程中。

(二)实战教学设计不成体系

当下传媒类专业的实战教学多是止于单独课程,把单一课程内容或授课目标设定为项目任务,训练单一技能。而真正的实战化要求有真实的实战环境,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对人才的需求不是单一,而是全面。那么就需要构建一个大而全的“实际战场”:从课程设置上做文章,尝试以媒介融合为契机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设计。但多数实战教学仅停留在单独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未充分结合媒介融合发展、全媒体发展对人才所需。

(三)实战教学缺乏项目支撑

实战教学主张实际操作运用,在传媒类专业中,如果校方合作平台不多,则相关的项目来源就较少,以此为平台的实战教学就无法展开。结合《广播电视文案写作》来说,如果没有相关的合作平台,就不会有实际的综艺节目、新闻节目的台本需求,那么学生的练习就是纸上谈兵。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困境也是诸多地方高校在传媒人才培育所遇到的难题。

三、实战教学法在传媒业务类课程中的应用方技巧

传媒类专业人才培育追求实践性强,则在培养方式上就应该尽可能地与培养目标接轨。准确定位实战教学,设计完整、系统的实战教学体系,打造全方位的实战教学平台。

首先是充分认识实战教学。实战教学的本质是“真实作战”,不是模拟。如果说其它教学方法是“试错”——以“了解常见错误”获取经验和教训;那么实战的方式是尽可能的“不出错”。《广播电视文案写作》的实战教学是把媒体实际需求放在课堂上完成,然后再实际应用到广播、电视的节目录制中去。

其次,整合打通旧有的专业教学体系,设计一个系统化的教学体系。傳媒类专业的写作类课程是传媒人才培育的核心课程体系,面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广播电视文案写作》的课程就可以尝试实战教学方式。该门课程常授内容为:广播、电视消息写作、新闻专题写作、新闻评论写作;广播、电视综艺晚会台本、综艺节目台本、广播、电视短剧剧本创作等,除去广播、电视特性的讲述,该课程写作技能的培养可编排到不同的专业技能“模块”中。例如把广播、电视消息写作、新闻专题写作、新闻评论写作归结到新闻写作模块,广播、电视短剧剧本创作归结到剧本创作模块,每个模块从整体上结合一个实战平台进行讲解。从文本创作的角度,再结合节目制播流程,在每一类型台本出现的时候进行详细解读、认真创作。最后完成一期节目的台本创作,应用到实际节目的录制中,做到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

到课程结束,要求学生结合实战平台(某家电视台、电台)的所有节目类型进行分组创作。此种方式在强调单一技能实战的同时,也强调课程内容的互通,强调关联度和前后课程的连贯性,在每一单独技能掌握的同时需要实战,在多项技能掌握之后更需要融合实战。这样的课程设置目的就是让学生学有所用,运用所掌握的技能制作出满足行业实际需求的作品。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全媒体人才,当这些学生走出校门进入职场时,将会很快适应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人才需求状况。

第三,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搭建实战教学平台。

融媒体的实质是媒介融合,对传媒类专业人才需求的重点是不仅理论能力强,还得懂技术会操作,基于此,传媒类专业应着力培养学生面向职业岗位实际需求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让学生走出校门即能满足岗位需求,从而在服务地方传媒文化建设和发展中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实战教学是传媒专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趋势,但是,地方高校缺乏相关的实战资源,该教学方法将无法展开,所以,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是传媒类专业发展的方向,当然,除了地方电视台、电台等常规媒体外,合作空间可以从线下实体发展到线上网络,与诸多新媒体搭建实战教学平台,满足实战教学所需。

四、实战教学法在传媒实务类课程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该方法优势明显,可直观全面地锻炼并考量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使其专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直接挂钩,产生相关效益。但这种方法的推广也面临着诸多难题:第一,难以体现专业特色,如果地方高校都把课程体系依照“实战式”进行构架,把学生培养成全媒体人才,那么人才的同质化现象凸显,高校专业特色也难体现。第二:面临人才培养价值取向的冲突:难以平衡人才培养的“博”与“专”。诸多地方高校的培养目标是“专”,要想在融媒体环境下让自己的毕业生在市场上分羹,必然要“博”,那么在这样的课程设置环境下必将降低“专”的份额。第三,“双师型”教师急缺。实战型教学模式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了解传媒业发展动态,熟练运用传媒业的新技术,这才能强化实训教学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前瞻性。但事实是地方高校此类教师资源急缺,根本无法满足实战教学需求。

由此可见,实战教学法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地方高校传媒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必须具备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要在课程设置中融入并体现专业特色,避免人才培养的同质化。

参考文献:

[1] 王勇.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傳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 汪明香.融媒体时代新闻学专业实战型教学体系的建构[J].新闻知识,2014(6).

[3] 邹欣,朱方.项目驱动教学法在新闻评论课程中的应用[J].青年记者,2015(11).

[责任编辑:艾涓]

猜你喜欢
传媒
德国双元制教育对我国高职传媒类专业教育的启示
军事新闻传播与军队文化建设
基于传播要素的传媒供给侧改革思考
以高铁为媒介的辽宁城市旅游广告投放效果分析
领导干部如何提高媒介素养
大众语言艺术与现代视听传媒
传媒业态变化视野下新闻编辑的创新研究
国外智库型传媒集团启示录
论私权救济中司法与传媒的被动勾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