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角度下的街道景观文化

2017-08-22 05:30黄辰
今传媒 2017年7期
关键词:文化生态灯光文字

黄辰

摘 要:街道随着城市的形成而产生的,人们对于一个城市的印象最直观的反映就是街道。整齐划一的街道会给人留下干净整洁的印象、拥有文化底蕴的街道会给城市带来历史内涵的积淀感、而杂乱无章的街道则会降低人们对城市的好感度。可以说,街道在城市建设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功用。然而,随着城市化脚步的加快,人们逐渐忽视对街道的规划设计,街道似乎只是用于交通往来的通道,千篇一律、毫无内涵。本文将从不同地域角度进行分析,探究当代街道景观文化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希望能营造一种有文化内涵、互通有无、内外相互的城市街道发展可能。

关键词:街道景观;文化生态;植物;色彩;文字;灯光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7-0148-02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城市街道景观又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的。城市街道景观既包含城市景观,又包括反映城市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的道路景观,也包括类似于《清明上河图》中所反映的城市生活性场景道路景观。简·雅各布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所述:“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1]”由此可见,不管是城市居民还是外来游民,街道总会第一时间让人们留下对城市的印象,因此街道的建设对城市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街道景观中的文化背景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在城市建设中对街道的规划也是不尽相同。中国古代一直秉承着三纲五常的等级制度,因而在城镇的规划上街道也采用了相应的等级划分跟整齐划一的格局,以此来体现皇权的威严与不可侵犯性;而法国巴黎的街道在规划时采用放射性街道形式,体现出一种无限延展的感觉,街道成为人们交往的公共空间之一。文化与城市景观的关系是相互的,文化不仅通过景观来反映,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景观的发展。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提到街道与建筑的关系时曾说:“在城市形成时能看到街道的意义并富有强烈感情的,主要是拉丁民族,特别是意大利人,街道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只是为了交通,而是作为社区存在的。[2]”

芦原义信提出关于如何界定内外空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有无屋顶[2]。街道作为最直接的外部空间,于意大利人而言是内部空间的延续,是没有屋顶的室内空间,甚至有些室内地面铺装也会延伸到街道,其内外空间的界限变得非常之模糊,人们会在街道上休憩、会面、聊天、祷告, 街道除了通行功能之外拥有了更多的社交功能。反观亚洲地区,以日本为代表,由于本身民族文化的内敛含蓄、严谨细致,日本人对内外空间的界限十分清楚,出了家门之后的外部空间与脱鞋进屋的室内空间有着完全不同的功能,街道作为内外空间的联系可以说仅是一个过渡性、带有交通性功能的场所。因此在街道的设计上也仅是保留通过、步行这一功能,人们也很少会在街道上进行其他社交活动。

二、街道景观中的植物配置

植物是街道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街道景观中的植物不仅是道路空间环境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是拥有着生态功能跟人文功能的双重作用。 在“生态城市”口号的建设下,城市建设逐步重视起对植物的运用。街道中植物的作用最初只是为了防风隔音、美化环境,现今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跟价值精神。

街道中的景观大抵可分为静态景观跟动态景观。其中静态景观又可细分为自然景观跟人工景观。自然景观包含为原有的地貌地形、山岳河川等;人工景觀则包含建筑的外立面、路面、交通设施跟植物等。从经济学角度来讲,街道植物多数是采用价格较低且耐生长的树种为主;从生态环境角度来讲,在植物的选择上也是根据当地生态与气候等因素来挑选,南方多以温带常绿阔叶林(樟树、杉树、毛竹等)为主,而北方以温带落叶阔叶林(白榆、楸树、山杨、水曲柳)及亚寒带针叶林(松树、云杉等)为主;从城市文化上讲,几乎每个城市在建设中都有自己标志性的植物(如北京的市花为月季、上海的市花为白玉兰),以此来奠扬该城市的文化内涵。以海南省为例,其椰子树就被视为典型的海南代表,人们提到椰树就会自然想到海南,想到海南也自然会想到椰树;而提到樱花,自然想到的就是日本,此二地的植物文化所带来的印象已经深深扎根在人们脑海中。

在现代城市道路建设中,植物绿地景观不仅承担着美化城市、观赏游玩、休憩放松等公共职能,也承担着体现城市特点、传承城市文化价值等作用。因此,在街道的建设中,植物配置不应该仅是单一的种植修剪,更应该注重其文化内涵,赋予地方文化特色,以此来满足当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赋予景观艺术价值,也使城市形象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街道景观中的色彩

色彩作为最直接的视觉表现是最能给人带来冲击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城市街道空间中色彩所传递出来的效果比形状更甚,特别是对空间中环境气氛的营造有很强的租用。不同色彩的运用会激起不同的情感反应,冷色系会营造出安静、祥和的感觉,暖色系会让人产生热烈、温馨的感觉。当然不同色彩所营造出的氛围具体还要视空间功能而定。

法国著名色彩学者让·飞利浦·朗克洛说过:“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城市和乡村都有自己的色彩,而这些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参与组成了一个民族和文化的本体。[3]”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色彩,当提到伦敦,想到的一定是土黄色的英式建筑、巴黎则是米黄色的宫殿,而谈到故宫则是红色的宫殿建筑群,江南则是粉墙黛瓦的水乡古镇……而街道的色彩把控绝不是单一或几个方面就可以塑造出色彩印象,更多的是要考虑其周边建筑色、景观色甚至是广告牌、灯光等的颜色,色彩基调的选用也要考虑到对空间的影响,千篇一律的色彩必然无味,但过于纷繁复杂的颜色也会造成空间的杂乱。因此,对街道色彩的运用和把控尽量是要做到简繁有度,明暗适宜,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让街道有整齐划一的整洁感,也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街道性格”在其中,加深人们对街道的印象,进而加深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四、街道景观中的视觉系统

(一)文字

所谓文字,是记录思想、交流思想或承载语言的符号,是用于交流信息的工具。作为不同文化的标识,文字有其独特性跟传承性,不仅反映了人类活动的物质文化特征,也反映了非物质文化特征。正如美国地理学家苏尔所主张的以解释文化景观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认为文化景观是附力在自然景观的人类活动形态一样,将文字运用到景观中是人类特殊的艺术活动形态。

在中国,由于其特定的书法文化,不少艺术家喜欢将书法运用到景观文化之中,常见的有运用在建筑物、地面铺装或者路牌上,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增加文化固有性,将文字从单一的阅读功能变成了一种可视的文化景观。同样,不同城市街道两边的广告、路牌、标识等地的文字也成为了对一个城市留下直观印象的因素之一。

(二)广告牌

广告牌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商家们铺前挂着的幡子可以说是最原始的广告牌。近年来,随着城市变化的越来越快,广告牌已充斥着城市的街头巷尾、建筑外立面、广场上、公共交通上,甚至电线杆和垃圾筒上,广告牌已超越其原有功能,无处不在的出现在生活之中。在给城市带来商机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美观。

广告牌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就是悬挂于户外的LED型广告,用滚动、视频的方式进行大规模宣传效益;第二类是店铺类广告牌,主要是立于商家店铺之外,达到吸引顾客的目的;第三类则是箱体型广告,常见于城市步行街或居民街道。此三类广告牌不管型式如何,内容大多纷繁复杂,样式颜色、位置高低也各不相同,因此很容易给街道造成一种无序、乱杂的形象。香港就是一个被广告牌覆盖的城市,由于其地貌特征、城市面积等原因,本来空间就相对狭小,人均空间不足,再加上广告牌的随意安放,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拥挤、无章的感觉。同时,由于社会上没有对广告牌的设置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更加放肆了户外广告的随意安放。

法国巴黎曾就广告牌的设置,出行过相应的法规政策,要求广告牌颜色尽量与户外环境相一致,采用与自然亲近的绿色为主,同时根据广告牌的大小收取相应的广告税;人行道上的广告牌、书报亭多采用圆形,尽可能少的占用行人的步行空间等。而我国《城市容貌标准》中也规定:“户外广告位置设置应适当,布置形式应与街景协调,并保持完好、整齐、美观”,可见广告牌这一产物的出现,的确也对街景环境造成一定影响[4]。

(三)灯光

在街道的设计中,大家似乎遗忘了灯光的作用,其实,灯光的运用給街道所带来的效果是不可忽视的。设计师可以通过灯光来渲染出不同场所的不同景观意象。由于灯光本身的光源色、亮度、照射范围、照射角度等都不同,故而将不同的灯光运用到景观中来会营造出不同氛围的景观效果,也会使得城市景观夜景更加合理、有效、人性化,进而满足当代社会良好而健康的夜间环境。

德国专家卡默博士曾提出优良照明设计的八条指导方针中曾提到“灯光应该在一个场所内营造出一种状态和气氛,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和期望。[5]”同一个场景,白天与夜间给人的感觉会全然不一,一个好的、人性化的夜间景观可以提升一个城市的形象,亦可以增加城市的幸福指数。

五、结 语

城市街道景观不仅是风景,而且也是历史的延续。街道已逐渐脱离原有单一的社会价值结构,不再仅是建筑物中间的过渡区、不再仅是行人往来的通道,也是带有了传承文化、美化环境、烘托人文气氛的文化空间场所。未来街道景观文化的发展,可以从各个角度去挖掘内涵,不再做千篇一律的“隐形空间”,而是更多的寻找有自己独立特色的发展方向,在现代城市发展的同时,发展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街道景观文化。

参考文献

[1] 简·雅各布.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纪念版[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15.

[2] 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35-48.

[3] 尹思谨.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40.

[4] 刘婧怡.基于地域视角的街道景观文化[D].天津大学,2008.

[5] 方美珍.居于灯光艺术下的城市公园夜景营造[J].重庆大学工商学报,2014(3).

[责任编辑:艾涓]

猜你喜欢
文化生态灯光文字
文字的前世今生
数灯光
热爱与坚持
映照
梦中的文字
当代美国科幻电影的文化生态解读
浅谈黄梅戏的生成繁衍与文化生态
京津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问题与对策
从玉米到蔬菜:一个山镇生计变迁的文化生态解读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