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广播、电影为例概述美国文化对苏东国家的影响

2017-08-22 14:44姬越
今传媒 2017年7期
关键词:冷战

姬越

摘 要:在冷战期间,除了全球范围内的局部热战,美苏双方更多的是在经济、科技、文化和军备上的“冷”较量。美国利用自身的物质和文化影响力,极力向苏东国家输出西方价值观,而文化作为一种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不像经济或科技那样具有直观的对比性,所以往往更多的是在思想层面对人们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能比武器的杀伤起到更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以广播、电影为例,概述冷战时期美国文化对苏联及东欧国家的影响。

关键词:冷战;宣传戰;美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J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7-0166-02

自乔治·凯南在1946年以一封“八千字长电报”提出“遏制”政策以来,这一政策就成为了冷战时期美国制定与其意识形态相异国家的外交政策时一直秉承的战略。艾森豪威尔时期担任国务卿的约翰·杜勒斯也曾提出:“苏联对美国和西方构成了严重挑战,……苏联与西方的对立首先是一场思想斗争”。可以看出除了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的直接对抗,意识形态的斗争也并没有被忽视,反而被美国人放在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作为西方世界对抗苏联的领头羊,美国该如何利用自己的物质优势与文化特色来影响苏东国家呢?答案便是宣传战与心理战。在1950年7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制订的第74号文件(NSC74)《国家心理战计划》中,就将宣传战分为了 “白色的”(公开合法的,来源明确的宣传)、“黑色的”(隐蔽秘密的,如间谍活动、情报战、地下颠覆等,真实来源被掩盖的宣传)和“灰色的” (介于白色宣传和黑色宣传之间,避免确定宣传来源的、未经审查的新闻)三种类型[1]。心理战的定义则更加广泛,但总体来说,与宣传战的目的基本是相同的。不论是宣传战还是心理战,其本质都是争夺人心的斗争,也是文化之争。

一、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与自由电台

波兰政治活动家莱赫·瓦文萨曾说:“即使是铁幕,在无线电波面前也显得无能为力。任何事物都无法阻挡消息的传播——无论是人造卫星、地雷阵,还是高墙、铁丝网,战地前线可以被封锁,而语言却不能。”

美国之音作为代表官方的“白色”合法电台,成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起初主要负责宣传反法西斯内容。随着法西斯的失败解体和冷战的序幕拉开,美国之音逐渐成为反共、反苏宣传的重要阵地,但是其官方背景注定其在播报上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而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电台作为所谓“民间”私人机构,便于进行名义上未经美国政府授权的“黑色”与“灰色”宣传。

自由欧洲电台由自由欧洲委员会在1949年建立,主要针对东欧八国,这些国家原本多属于法西斯阵营或法西斯占领区,在二战结束后成为苏联的“卫星国”以及与西方世界间冲突的缓冲地带。早在1945年二战还未结束之时,苏联的军事、经济顾问就在其军队踏上这片土地后,配合占领军和大使开展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大力推行“斯大林模式”,各国出于战争中的愧疚心理,对于这一改革也是积极响应。但在苏共二十大之后,受到赫鲁晓夫“反斯大林”秘密报告的影响,加之“斯大林模式”带来的种种弊端愈发明晰,各国的右翼领导人陆续复出,党内和民众中的反苏情绪也随之蔓延。自由欧洲电台借助这一形势,以煽动民族矛盾、消解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作为目标,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活动。为了宣扬东欧国家的民族意识,特别以保加利亚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匈牙利语、波兰语、罗马尼亚语等语言进行播报[2]。(关于自由欧洲电台的播报语言还有另一种说法:以阿尔巴尼亚语、保加利亚语、匈牙利语、波兰语、罗马尼亚语和捷克语进行广播[3]。)其针对东欧国家的不同特点还开展了多次制造国内混乱的活动,如针对捷克斯洛伐克的“繁荣行动”和“否决行动”,针对波兰、匈牙利煽动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十月事件等,对于东欧地区去社会主义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由电台与自由欧洲电台性质相似,也属于民间性质,由“促进苏联人民自由委员会” (后改名为“自由电台委员会”)负责筹建。由于其主要针对苏联国内问题进行播报,国际新闻较少,因而受到苏联的强烈反对和信号干扰,对苏联造成的文化影响有限。

这三个由美国控制的电台的主要广播内容为以下几个方面:宣传美国的民主自由理念、多彩的社会生活及丰富的物质条件,播放流行音乐,进行知识科普等,同时播报苏联及东欧流亡人士提供的信息,煽动民族矛盾和国家对立情绪。播报时的常用形式则为:灵活有趣,及时跟进时政,采用事实与评论分离的西方宣传模式,对美苏双方的新闻喜忧兼报,同时加以情况对比。相较于苏联广播的官方性、滞后性和严肃性,美国支持建立的广播电台洋溢着轻松愉快的氛围,以流行文化作为宣传掩护,播报信息兼具时效性与真实性,拉拢了一批在苏东国家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为电台工作,如匈牙利作家马洛伊·山多尔等人,因此在民众中广受欢迎。

苏联和东欧国家为了不让广播被本国听众正常接收,也可以说是费尽心思,多管齐下进行整治。首先是架设本地或远程的信号干扰器,1949年时共计仅有两百余台,到1988年时已有一千七百台之多;其次是制定禁止收听的严厉法律:私自收听被发现者,轻则开除公职,重则处以拘役甚至死刑;再次是严格限制收音机的接收频率,市面上仅售卖能接收本国广播频率的广播[4]。这些措施在一个时间段内可以说起到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严禁之下,三家电台仍然拥有良好的口碑,苏东各国民众反而对收听它们充满兴趣。因此不久之后禁令就形同虚设,东欧国家的大多数听众基本都拥有两台收音机,一台播放当局指定的广播,另一台则用来私下接收包括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等在内的西方广播。在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价值观的悄然入侵下,苏东国家民众遭受着意识形态上的剧烈冲击。

二、电影:人心思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苏为了共同的敌人,暂时抛却了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形成了盟友关系。在此期间,苏联开放边境接纳美国的经济援助、文化和游客,包括其书籍刊物、音乐短片、电影电视都在苏联境内广泛流传,“好莱坞也补充了40部最新最流行的电影”。1921年,第一部美国电影在苏联上映。东西方文化交流在这时迎来了一次高潮。但是随着二战渐入尾声和冷战的趋势显现,苏联开始严格限制西方文化在本国的传播,在40年代中后期禁止了美国电影进口,此外不论是流行文化的传播还是学术上的交流,在战争结束后的斯大林时期都被严格禁止了。共产主义世界似乎与自由主义世界水火不容。

随着1953年斯大林的逝世,苏东国家开始有意识地逐步“去斯大林化”,在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当政期间,苏联为了缓和对外关系、进行技术交流,也为了争取稳固局势,有条件地放开了对外交流的限制。在日内瓦四国外长会议上,法国代表西方世界向苏联提出了“17点建议”,要求苏联在人员、信息、思想、文化和学术等领域全面开放,苏联自然拒绝了这一提议,但是这种东西方文化渴求直接接触的趋势已是显然且不可避免的了。与此同时,美国也改变了以往的“解放政策”,转而寻求“和平演变”的可能,美苏关系的缓和带来的是各方面,尤其是文化领域的开放新局面。1958年,美苏签订了《美国和苏联在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Agreement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on Exchanges in the Cultural, Technical and Educational Fields),又称莱斯协定(Lacy-Zarubin Agreement),其中就包括了在电影领域的合作。在此协议签署的第二天,美国政府就派遣电影协会主席埃里克·约翰斯顿(Eric Johnston)与苏联谈判电影交流的事宜,最终苏联同意购买10部美国电影,美方同意购买7部苏联影片,双方同意交流15部纪录片[5]。此前在苏联很受欢迎的好莱坞电影曾一直被苏联禁止进口,在协议签订的这一年,好莱坞电影得以再次进入苏联市场。此后在1959年、1962年、1964年、1966年、1968年、1970年、1973年、1985年美苏双方又相继签订了八次类似的文化交流协议。

与苏联的协议取得较大的进展的同时,美国也积极展开同东欧国家的文化交流,例如1957年在波兰扩大各类出版物、电影电视等节目的传播;1960年与罗马尼亚签订了关于交换电影、书籍等的协议。这些加强文化交流的举措为东欧人民提供了苏联方面不曾提供的信息,与他们之前在官方途径所了解到的西方社会有很大的不同,这种显著的差异无疑增强了他们对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友好态度,为东欧国家日后的“和平演變”打下了价值观剧烈变动的基础。

美国方面认为电影是“促使关于美国生活方式在苏联保持活力的最佳方式”,而苏联方面也很重视这一艺术载体,列宁也曾指出电影是最重要的艺术形式。相较于意识色彩浓重、说教意味强的苏联电影,美国电影更注重人性与自由的表达,并不忌讳英雄人物的缺点,着重表现人道主义色彩,塑造的人物更具有真实性,这种西方价值观念强烈冲击着苏联观众。在美国电影文化与苏联国内“民主化”和“公开性”的口号综合作用之下,苏联电影领域走在了改革的最前列,首先取消了电影审查制度,由原先的官方逐级审查剧本改为制片厂单方自查即可,创造了宽松自由的创作氛围[6]。此时的美国文化以一种“成功者”的姿态传播,成功引起了苏东国家内部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向往,由此产生对国内文化、经济、政治等诸多领域要求改革的呼声。

三、总 结

通过广播、电影等传播手段,可以有效改变受众群体的政治态度。它们之所以成效显著,是因为这能够在对方中间制造矛盾、分歧、不信任,进而导致政治上的分离和实际上的分裂。文化侵入作为一种不流血的战争,形式温和,但相较于对土地的占领,对思想的占领实则更加有效。同时它还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无论山川水泽还是冰川戈壁,文化可以跨越国界,深入人们的生活。

受到一系列西方价值观冲击的苏联最终在盲目要求学习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忧下宣布解体,苏东剧变带来的种种遗留问题仍旧深刻影响着今天的国际关系。在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下,科技、市场、文化也无可避免地走上了交流融合之路,而我国面临着纷杂的外来文化,有必要以苏为鉴,把好意识形态之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Declassified Documents Reference System(DDRS):NSC 74:A Plan for National Psychological Warfare.CK3100377860.1950:25.

[2] 钱珺.浅议自由欧洲电台对东欧和平演变的方式[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

[3] 刘贺青.自由欧洲电台与匈牙利事件[D].陕西师范大学.2003.

[4] 叶培望.美国的冷战工具——自由欧洲电台研究(1949-1956)[D].华中师范大学,2014.

[5] 路红霞.论冷战早期美国对苏联的文化外交[D].陕西师范大学,2010.

[6] 武卉昕,弥沙.20世纪美国的文化渗透与苏联剧变[J].西伯利亚研究,2010(5).

[责任编辑:艾涓]

猜你喜欢
冷战
警惕“冷战”陷阱
卡特鼓吹中美“冷战”期待中国自垮
浅谈美苏冷战的最终形成
北极“冷战”正拉开帷幕
俄美反恐暗中较劲开启“冷战”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