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衔接

2017-08-22 04:26马梅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摘 要】小学数学属于一门基础性的学科,通过小学数学学习能够为学生后续的学习以及其它科目的学习奠定基础,而小学数学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知识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衔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保证新旧知识能够有效的衔接,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回顾旧知识,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本文分析的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衔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新旧知识;衔接分析

小学数学在整个教育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相对于初中、高中学习,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内容相对较少,同时对于学生的要求也较低,这与小学阶段学生的智力发育有着直接关系,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从最初对数字认识、加减的教学最终到达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完成教学,前期的数学学习是后期数学学习的基础,也就是说不同阶段的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联系性[1]。对此,数学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不同阶段新旧知识的衔接,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本文结合笔者工作经验,就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衔接分析如下:

一、小学数学新旧知识衔接难度较大的原因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属于主体,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会从一年级向六年级升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教室位置会发生变化、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教师也会发生变化,不同教师在教学方式、教学经验、教学技巧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教学过程中不同年级数学教师主要负责该年级的数学教学,对于前期学习的内容基本不会涉及;此外,对于学生而言,每一项教学内容都是新的,部分学生会从心理上产生恐慌,感觉到小学数学比较难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同阶段学习内容差异性较大,比如一年级数学学习主要是认识20以内的加减计算并延伸到100以内的加减;二年级则逐渐开始涉及到乘法和除法,到了四年级数学学习则会涉及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计算等,这种教材上的变化会对学生造成视觉冲击,让学生感觉到很难。在每一个阶段的考试过程中,考试的内容也主要是关于该学期的学习内容,在考试内容中涉及到旧知识点也极为有限。从这个教学环境而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新旧知识点的衔接较少,不利于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应用。当然,部分数学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新旧知识衔接的意识,加上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这些都使得实际新旧知识衔接难度较大[2]。

二、小学数学教学新旧知识衔接方法分析

1.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可以以旧知识中的相关概念、性质为切入点

小学数学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本身就是按照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因而前一阶段的学习是后一阶段学习的基础,根据这一教学规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新的教学知识点,将前期学习的相关知识进行回顾,从而实现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衔接。

比如在小学数学乘法教学过程中,可先从加法入手进行引入,同时列举出相关的教学案例:①教室里每排可以坐8人,共有6排,那么班级里共有多少学生,最初教学的时候,学生会按照加法进行,也就是8+8+8+8+8+8=48人;②游乐场共有6辆车,每辆可以坐2人,总共可以坐多少人,2+2+2+2+2+2=12人,然后让学生观察上述加法的特点,学生会发现加数是几个相同的数据,那么有没有一种简便的预算方法内,此时教师可引出乘法的概念,所谓的乘法就是将相同的数加起来的快捷方式。其运算结果称为积,在上面的例子中,8乘6表示的就是8增加了6倍,也可以说成6个8连加。此时可以表达为8×6=48,第二个例子就可以表示为2×6=12。通过对加法的复习使得学生认识到乘法本质也是一种加法,只是对加法进行了简便运算。让学生对乘法有一定的认识。

在后续乘法交换率教学过程中同样的也可以通过案例以及前期的知识点完成教学,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比如,在讲解乘法交换律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通过课前的小活动完成讲解,学生在跑早操的时候一排是4个人,然后总共有12排,通过计算后得到4×12=48,然后当学生跑完早操做广播体操的时候,所有学生会统一向右转,此时队伍变换之后,每一排变成了12个人,排数也变成了4排,此时学生通过计算,12×4=48,通过这一实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可以从传统的加法入手去分析,依靠加法的计算帮助学生理解乘法以及乘法交换律等。

2.在教学过程中对部分旧知识点的回顾

数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会用到一些早期学过的知识点,此时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对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体回顾。

比如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准备好3根3厘米长的小棒,4厘米、2厘米、8厘米长的小棒各一根。先让学生用8厘米的小棒去搭三角形,结果学生不能完成三角形的搭设,经过讨论后得出结论:8cm的小棒太长了,其他的两根小棒太短了。此时去掉8cm的小棍,用其他的几个小棍就可以摆出不同的三角形,通过这一教学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证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课堂教学中过程中,可帮助学生复习三角形的概念,根据教材中的内容“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顺次首尾相连,组成的一个闭合的平面图形是最基本的多边形”,其中涉及到线段的内容,教师可询问学生线段的性质,学生会回答线段有两个端点,而且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也就是说线段是不可延长的,但是直线可以无限延伸,通过复习,让学生再次加深直线和线段相关性质的认识。通过线段、直线知识的回顾,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3]。

3.在讲解习题过程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以及课外习题也属于教学的一个方面,因而教师需要充分的利用教材中的习题以及习题讲解的过程,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比如:学生在掌握万以内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两步计算的加减混合运算式题、乘除混合运算题的基础上需要完成混合运算,在习题讲解过程中使得学生初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如100-25×3=?

在计算过程中既有乘法,也有减法,根据混合运算的顺序,先乘除,然后加减,这样在计算的时候,就需要先计算25×3,在计算出结果后,再使用100减去25×3的乘积,最终可得到计算结果。在解答习题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回顾早期关于加法、减法、乘法以及除法的相关概念,基本性质等,这样可以在讲解习题的同时帮助学生回顾早期已经学习过的旧知识点,进而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最终达到综合运用的目的,这也是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完成后需要达到的综合能力。

三、结束语

小学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但是不同知识点之间具有系统性以及新旧知识连贯性特点,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这也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遵循的基本原则,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教材,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及时的将早期旧知识点进行回顾分析,以旧知识为基础突破新知识。在具体的新旧知识衔接过程中需要从旧知识中的相关概念、性质入手。重视新知识点中存在的旧知识,并且在习题讲解过程中实现新旧知识的综合应用,保證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罗玉贤.小学数学新课导入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方式探讨[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4(01).

[2]张娟.“先行组织者”教学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6(08).

[3]徐文军.浅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高效教学[J].学周刊,2015(18).

作者简介:

马梅(1982~),工作单位:兰炼二小,职称:中级。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教学
让多彩生活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浅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