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下道德问题的路径探析

2017-08-22 17:12孙才磊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4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启示

摘 要:在当下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生产分工和职业多样化,每个人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每个人站在各自的立场,出现的西方式悲剧,因此社会道德问题日益严重。马克思把哲学的目光“转向”了人的生存方式—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生存论为视角,对当下道德问题进行路径探析。德性的理性路径是把人看做一个理性的存在者,其获得主要靠理性对于感性偏好的克服而产生的;德性的精神路径则把人看做一个精神的存在者,其获得就是通过精神自身的辩证演绎而产生的。德性的实践路径是强调人的感性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去认识和把握事物。通过比较研究法,更加直观的看出德性的三种路径的内容和优点,以及它们对当下道德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思维策略的启示。

关键词:社会道德;实践路径;启示

作者简介:孙才磊(1992.12-),安徽省六安市人,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研1601班。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2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近代哲学家培根提出“知识即力量”,于是当今社会一直充斥着“美德即力量”的观念!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哲学迷茫的时代,也是德性论缺乏的时代。随着生产分工的发展和职业的多样化,在资本和工厂面前,每个人的生命价值似乎都是一样的。没有多少人注重培养自己的德性,而是一味的追求自己的力量(权利、金钱),他们以为这样就会给他们带来美德!不同的阶层和社会群体,越来越感到孤独。当代社会的诚信存在一定的缺失,社会道德素质低下越发引起人们的担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问题,既是道德问题,也是法律问题。当代人的道德,当代人的价值观念,当代人的信仰应该由当代人来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就是实践,既不强调物质,也不强调意识,而是介乎其间的实践。德性有理性路径和精神路径、和实践路径所构成,对于塑造人的道德品德有着良好的启发意义。

一、基于实践生存论下的三种德性路径浅析

(一)德性的理性路径

德性的理性路径是把人看做一个理性的存在者,其获得主要靠理性对于感性偏好的克服而产生的。德性作为一种古老的理论,千百年来,不少哲学家、伦理学家和政治学家都相继地进行了不少的著作。当然,实践不仅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还有普遍性优点!即这个理论与上个理论有所联系,也与下个理论有所联系,联系是普遍的。每个哲学家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前进创新和发展!在西方,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首先提出“我们应当过怎样的生活”,因为人是一个理性的动物,所以苏格拉底提出人应该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将德性理解成知识。苏格拉底认为,人有了德性,行为就能向善,过上幸福的生活。柏拉图在苏格拉底的基础之上,接着追问“人应当如何为灵魂操心。”将人的灵魂分成理智、激情和欲望。人的德性来源于灵魂的作用。于是乎,人如何过合乎德性的生活,就是人如何過合乎理智或合乎理性的生活。

古希腊哲学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在继承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后,指出人是一个理性的存在者。德性论这才真正地成为一个成熟的理论,登上历史的舞台。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就依理而生成,追求的是过幸福的生活。亚里士多德始终从人之为人出发,这是最本质的、超验的目的论伦理学。斯多亚学派沿着古希腊的理想主义进行了自己的阐述,认为理性是人的本性所在,是人区别与动物的标志。德性实际上就成为了人的至善,人只有拥有了德性才会拥有幸福。而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拉将理性分为人的理性和上帝的理性,托马斯.阿奎拉认为人的德性依理性对于恶习的克服和欲望的控制而产生,引导人们过自然的幸福生活;神的德性依神的强大理性而产生,引导人们过自然的生活。

近代的康德提出的理性主义德性观,在道德哲学中,对于人的一个基本界定,就是人是有理性的存在者,理性构成了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一个标志。德性就作为一种道德力量在实践中战胜感性偏好的影响,以对义务法则的坚守,德性实际上成为理性的能力和力量。

德性实际上就是依靠理性的推导和权衡而产生的道德品质,这赋予了德性思想以伟大的价值,帮助人很快地掌握德性的知识,在实际中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

(二)德性的精神路径

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在传统的德性研究之路,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之路,即德性的精神路径。黑格尔作为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同时本人也是形而上学的终结者,古典哲学的核心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一直标榜或者说一直想成为科学,最终在黑格尔这里得以实现。这是如何做到的呢?是由黑格尔本人其独特的辩证法和逻辑演绎所赋予的。什么是精神哲学,“精神”是黑格尔的精神哲学里一个最基本的概念。黑格尔把世界分成自然和精神两种对立的存在,精神来源于自然,并同时存在于自然存在的真理。精神的辩证法及其发展的诸形态,任何事物的发展壮大都需要精神的作用和推动。精神内在遵循的就是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以实现精神自身的完全发展,回复到精神自身这个总体性的概念。在此发展和回复的过程中依次需要经过三种形态,那就是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精神的内在发展依次经历着抽象法、道德和伦理三个阶段。

德性在原初诞生的时候,表现为事物的攻能和优秀的品行。后来德性应用到人身上,就成为了人的一种内在的道德品质。德性因此就专指了人的德性。属于人的东西,按照黑格尔的意思,也就是属于精神的东西,人世间的一切都是人的精神作用的结果。人的德性的获得实际上需要人内在的努力,德性俨然就是人精神活动的结果,实际上成为了一种精神。

(三)德性的实践路径

以往的存在论,世界的根本存在在人之外,并去追寻它,这必然导致主与客的二分。在海德格尔看来,这就是所谓的存在的遗忘,即把存在变成了存在者。当然这是巴门尼德所带来的:能思维和能存在是一致的,于是乎导致哲学家去找这个对象,动词名词化了。在古希腊看来,这个对象就是世界理性;中世纪这个对象就是上帝;近代笛卡尔则把这个对象当成了自我。这样产生了极大的副作用,如果存在是世界理性,那么我们就将没有自由,因为在世界面前,人的理性是很微小的,是极其有限的;如果存在是人本身,则宣布了上帝死了,人把自己神话,自我膨胀了。存在这个范畴不可能用有限的词去解释它,因为不能通过抽象得到,有限需要无限来解释。那么研究存在,只能通过存在者的生存,行为来使存在现身和显现出来,让它在人之旁。比如:看桌子上的手机,我看的对象是手机,我并没有看桌子,但它在我看桌子的时刻显现出来了。这样,就不再是主客二分了,不再是对象化思维。翻看马克思所有的哲学理论,可以看到马克思的核心就是实践,既不强调物质,也不强调意识,而是介乎其间的实践。马克思批评以往的哲学家仅仅只是去解释世界,提出了应该在此基础上,去改变世界。从而把哲学对“普遍规律”的痴迷中解救出来,更加注重人自身。马克思所开创的“实践转向”在后续的理论建造中,又提出了“生存论转向”。更加突出实践的重要性,尽量地避免把实践理解成抽象的客观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诉求应该是伦理学,即人成为人,实践是其哲学的核心。在德性论中,应该更加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范畴,更有力对德性论的建造,使得在这个根本缺乏德性论的时代,开出一朵绚丽的花朵。

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社会道德的问题

人的德性的获得就是运用理性消除感性的影响,从而形成的一种道德品质。这里面固然有很多积极地意义,使得人行为依靠理性行事,做合乎道德的事情,但同时也有缺点,就是忽略了感性欲望、感性情感和感性经验对于德性培养的重要性。当代的中国正处在急剧变化时期,新鲜的事物扑面而来导致旧的秩序崩塌,并且新的秩序没有来得及建立。在新鲜事物面前,人们有时忘却了自身,没有感性经验的基础,导致自己受到一定的损失,从而怀疑社会。如此循环,社会的道德问题越发的突出。比如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用户和信息量的急增,一个小小的行为举动就获得了极高的曝光度,由于每个人看到的角度不一样,导致语言的混乱,从而引发不必要的矛盾。

当下,诚信的缺失是社会道德下降的重要因素,人是理性的人,人一开始是好的,但是总有人因为自身的条件诱发起坏的事件,进而刺激理性人的感性思考。这也是社会带来的道德危机。生命的伦理悲剧小于生命的存在悲剧,这是社会道德所带来的问题。社会内在秩序在资本的运作下,渐渐地被破坏了,现在所要建构的一个全新的局面,一个命运共同体也越发重要。同时所需要的魄力和阻力也是极其大的,因此更加坚决的深化各项改革。

(二)德性面临的挑战

人是有理性的人,社会的贫富差距的扩大、市场秩序的波动、腐败问题的存在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道德。德性的理性路径从内在的方面来说,是人对于内在感性欲望、感性情感和感性幸福的理性克制和调节获得的;从外在的方面来看,德性是人对于外在法规、整体利益的理性遵循而获得的,行为追求是外在的善和实在的幸福。随着生产的分工,和职业的不同,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是不同的。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思维所产生的不同意见会诱发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如果这种矛盾没有在较短时间里得到解决,势必会激发社会道德问题,从而使得德性收到一定的挑战。

三、总结

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生存论的视角,从德性的理性路径、精神路径和实践路径分析,结合当下日益突出的社会道德问题。分析了德性的三种路径的研究现状,提出社会道德问题会给德性的发展所带来的挑战,未来解决好社会道德问题。我们可以从德性的三种路径这个方向可以进行研究。相對于传统的理性路径、精神路径,实践路径这一新的方式将越发起着重要作用。解决这种因人自身而延伸的社会道德问题,德性的三种路径正好可以很好的运用上。当下,越缺乏此种理论,人们内心也越发渴望去构建它,这就是一种对内在秩序的期待,不是从表面上去解决的,必须要从最本质的地方去完善和充实它。相信在日后,这种研究内容将越发的引起人们的主意和研究。

与此同时,德性论是解决当代道德危机的良药;本文从德性的三种路径进行阐述同样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德性之于个人及社会也有重要价值。德性使人成其为人,使人自觉地追求好的生活,也是人心灵的秩序。在市场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对古今中外的德性论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更加的注重培养和引导个体德性,提升社会德性;深化德性理论研究,注重德性实践的养成,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从而在深层次解决和分析当代中国出现的道德问题,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德]康德著;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王海明.伦理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5]黎松:德行的理性路径与精神路径之辩[J].华中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16(5).

[6]樊浩.伦理道德,因何期待“精神哲学”[J].江海学刊,2016(1).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启示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NHL联盟制度安排对我国职业体育改革的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