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领域研究生科教融合培养模式的优化对策

2017-08-23 20:30乌云娜王晓光张小红
科技创新导报 2017年16期
关键词:科教融合生态学人才培养

乌云娜 王晓光 张小红

摘 要:基于社会对生态学领域高质量研究生人才的需求,结合我国高校教学体系特点和科教融合理念在我国高校中的实施现状。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导向,分析了当前科教融合在生态学领域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应对措施,通过科教融合、协同创新、因材施教和优化课程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意见,力争对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起到优化作用,为培养高质量人才事业的长足发展提供可靠的指导。

关键词:科教融合 生态学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6(a)-0246-02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大基本职能,也是国家赋予高校的光荣使命。人才培养质量直接表征着高校的办学水平,如何提升人才培養质量是所有高校不断探索的永久性课题。在这种大背景下,科教融合的理论应运而生。科教融合主张科研与教学结合,充分发挥科学研究的育人功能这一特点[1],使其在研究性强的相关领域里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以生态学为例,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生态学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及保持人类与自然平衡过程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然而,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的生态学领域硕士毕业生在分析和解决该专业生态问题时,表现出的能力与社会期望具有一定的差距[3]。科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在提升生态学领域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且成效显著。笔者坚信,科教融合是将优质科研材料转化为教学和育人资源的有效途径,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1 科教融合背景下生态学领域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科教融合作为一种公认的教学理念尽管在教育中应用很久,并取得了成效,对我国教育事业也产生了长足影响。但在生态学领域研究生培养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1.1 科教融合在人才培养中效果不佳、未体现其应有之义

扩充教学资源、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以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是科教融合的应有之义。但由于当前社会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大多涉及名誉与利益,且相关成果与个人利益关联较大,再加上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使得很多优秀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有所侧重,未能将科研和教学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大于二者加和的应有作用。也有很多高校一直致力于探索科教融合的有效模式,但一直未寻求到可以广泛推行的途径和方法。诸多因素的累积使得科教分离成为了教育改革的一大顽疾。

1.2 人才培养过程中针对性不强

当前,全球性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日益突出,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亟待解决。作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机理的生态学学科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对生态学领域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剧增。尤其在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后,生态学专业更是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可事实上,生态学领域的本科、研究生人才的就业情况并没有因此得到好的转机。其主要原因是现阶段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大多“一锅出”,缺乏合理的定位。就硕士人才培养来讲,当前很多导师或者课题组甚至高校培养的学生在校时所受的教育基本一致或大体相似。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对所学知识广泛涉猎但无精炼之处,因此未能很好的满足社会需求。根据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中远期对生态学专业人才有很大的潜在需求空间[4],因此,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明确人才培养方向,提升人才质量,培养出社会所需型人才是各高校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1.3 课程设置不合理

培养方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动脉,直接关乎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课程设置作为培养方案的主要体现方式对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生态学学科隶属于理科,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无形中忽略了其应用性而侧重理论教学,导致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除此之外,现有教育模式对研究生课程安排方面也有待优化。首先,学科教学内容片面且赘余,就该专业而言,生态学各门基础课程有不同的教师负责授教,单学科来看均不存在问题,但站在学生的角度,由于学生不能选修该领域全部课程,使其不能对该专业的知识构架有清楚的认识,同时相同概念在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表达,易造成知识的赘余和混淆。其次,尽管实现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划分,但不同学生在研读方向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可将课程设置进一步优化。另外,授课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也是阻碍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原因。

2 科教融合模式的优化途径

2.1 落实将科教融合、协同创新的育人模式

科教融合作为一种经受了各种考验而存留下来的大学理念,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与完善。科教融合不应局限于校内的资源,作为教育者和科研者的双重角色,我们应借助角色优势加强与校外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联系,加强校企合作,给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学习实践机会。通过交流或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一方面师生可在企业、科研机构中学习到先进的仪器和操作技术,另一方面企业可在合作中与校方共享数据从而减少一定的工作量,良好的合作机制可使双方达到“共赢”的目标。经过多年的实践和验证,笔者发现在课题组中推行师生、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知识和经验“交流制”(以seminar组会形式开展),在学生理论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方面均有显著成效。这一学习模式的顺利开展为师生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方便问题的解决和知识共享,同时对学生的工作进度起到了一定的督促作用。协同创新是促进科教融合的另一有效手段,二者相互依存。所谓创新,并非在原有教学或科研基础上添枝加叶,而是在现有基础上探索更高效、更科学的方式方法。作为导师,我们可借助科研优势为学生创造更多机会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会议,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寻求创新点、参与创新竞赛等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情。

2.2 因材施教、提倡个性化培养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因此我们在制定教育方案时应依据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兴趣爱好进行合理的定位,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为其职业规划打好“提前战”。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将研究生这个学生群体的培养方案大体划分为两类。首先是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这类学生应注重理论的深度培养,同时提升其沟通和表达能力,使其及时了解国内外研究的动态和最新技术和成果。以便其在接下来学习研究中得以更好的施展能力。第二类是工程应用型人才,这类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应使其掌握生态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相关实践技能,鼓励其参与到野外实践调研工作中接受实训,以保证在今后工作岗位中能够独立承担专业工作,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时可依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对课程内容进行细化。在明确基础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基础上,导师可为学生的选课提供参考意见。同时相同研究方向,负责不同课程的教师可在开课前进行沟通和明确分工,以便删繁就简、整合出完善的知识体系,并及时将该专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第一时间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便在有效的时间内提升教学质量。此外,还应依据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重,加大本土化教育力度,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熟练掌握当地生态环境状况,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素养以服务于神态文明建设和社会需求。

3 结语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一定意义上反映着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发展速度。当前,科教融合在我国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实施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但促进科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无疑是我国高等人才培养机制稳步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服务于国家特殊人才需求,将科教融合更高效地运用到生态学领域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中将是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推动生态学学科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作为新时期的科研教育者,与时俱进、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教育的历史性要求我们秉承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科学的推广科教融合模式,将其发展成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 李忠云,邓秀新.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校科技,2012,9(2):6-8.

[2] 孙儒泳,李庆芬,牛翠娟,等.基础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段昌群.生态学教学理论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刘美华,陈健,伊力塔,等.优化应用型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3(2):221-223.

猜你喜欢
科教融合生态学人才培养
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探析
辽西地区油松造林的生态学探讨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论生态型课堂教学环境的构建
对“学术立校”大学价值追求的当代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