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产业的发展与机遇

2017-08-23 00:45王龙飞
魅力中国 2017年20期
关键词:移动机遇互联网

王龙飞

摘要: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传统广播受到了挑战。广播通過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融合,不断完善发展,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本文结合我多年实际工作,与大家一起探讨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激发广播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广播产业;发展;机遇

在信息制作与传播渠道越来越丰富、技术与日更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广播业媒体在面临其他媒体挑战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介特点

一是多样性。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介种类极其丰富,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到互联网再到手机,此外还有一些非主流的媒介宣传平台,如车身广告、楼宇电视等,它们各有优势,但只有通过科学的资源整合才能发挥最佳的媒体效应。

二是融合性。在技术支持下,不同媒介之间相互交融,从而形成一种共同发展的态势,如20世纪90年代的报刊杂志与网络的融合,再到如今电视、网络和手机三大产业的融合。总之,各种不同的媒介功能可以集中到一个媒体中,一个媒体也可以同时进行多项传媒功能的传递。

三是便捷性。各种技术手段的飞速发展及其相互融合,必将使公众获取资讯的平台与渠道更加便捷,可选择的信息与节目也越来越丰富。如网络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收看到丰富的电视节目,手机用户可以直接从手机上浏览网页、新闻、视频等,DAB多媒体数字手机广播则可以让我们在收听广播的同时收看视频。人们可以通过身边的任意一种媒介载体,随时随地获得自己想要的资讯。

二、广播媒介的优势

广播历史悠久,和其他媒介相比,广播是一个“老”媒介。在悠久的发展历程中,广播业也积累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与成熟的资讯经验。

广播属于大众传媒,覆盖面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尽管电视及其他新媒体日益普及,但随着许多极具针对性的特色广播的开播,广播又重新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信息媒体和指导工作的工具。尤其是在网络与计算机尚未全面覆盖的广大农村,广播也和电视一样,对农村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和文化生活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可见,巨大的听众规模势必会给广播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广播的终端接收器体积小,与其他媒介相比具有明显的可流动接收的优越性,所以随身携带及收听都很方便。据调查显示,每月我国有8000万左右的居民经常在车中收听广播。特别是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到来时,广播的不可替代性就愈加明显,它能让公众在最短的时间内不受场地及媒介载体的限制获取最有用的信息,并指导人们处理突发事件。

三、移动互联网对广播业的影响和冲击

移动互联网具备便捷、多样、互动等优势,它代表了电视、广播等媒介的发展方向。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新媒体将会加速发展,而传统的新闻媒介也将逐渐向手机媒体靠近。为了谋求新的业务增长点,广播必然积极地向手机媒体靠拢,一方面是广播媒体中某些领域采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另一方面整个广播业融入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广播相结合,将极大地方便用户的使用,用户除了能够通过手机实时收听广播,也可以下载或点播已经播放的音频节目内容,不仅满足了用户对信息需求的个性化要求,也满足了用户的休闲娱乐及根据需要获得资讯的需求。

目前我国省级以上广播中心系统数字化程度平均接近70%,而广播节目的制作、播出、传输、接受等各个环节都在进行相应的数字化改造。但手机广播也是一项跨行业与跨媒体的融合型业务,因此手机与广播的联姻过程必然会有波折,如对广播与电信谁来主导的争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手机广播的发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稳步推进、移动互联网络的建设以及广电总局对手机广播的全力推进,未来手机广播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也给广播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广播是线性传播,这使得广播节目只能顺序收听,其非实体特点又使得用户无法触摸而只能听到它。其次,广播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广播单位的收入渠道相对单一,主要依靠广告收入作为其主要的收入来源,所以对非广告的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远远不够,造成广播产业链尚未得到有效开发,限制了广播业的收入扩张与规模扩张。再次,广播业的市场化还不成形,我国的大多数广播电台都是自制自播的直播形式,还很少从市场上购买广播节目播放,这样造成了广播业的人才、资本等不能得到合理流动。

同时,广播业面临着其他媒体的巨大压力。科技进步带来的新的媒介形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变化,比如在地铁公交上的车载电视的大量使用就给广播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互联网的出现具备的信息量巨大、互动性超强、多媒体融合的特点更是吸引了大批受众,而现在手机的便携与价格低廉更是多方面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四、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业的发展机遇

虽然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广播业的发展面临着重重困境,但是广播业自身的生命力又让它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广播业不会衰退的因素表现在,当电视夺走大批受众之后,广播仍然无处不在;当互联网乃至手机兴盛的时候,广播仍然生命力旺盛。至2008年,我国广播业保持了连续七年的增长,显示出了这个以声音为媒体的生命力。同时,广播的特性让受众可以一边做事一边收听,也可以让人细细品味,这就为广播挽留了大批听众。相对便宜的广告价格也让广播成为广告客户的首选。

手机的出现迎合了大众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广播就需要更具个性化,以满足个性化的听众。相对于大众,个性化的听众毕竟为少数,所以广播就需要对市场有进一步的细分,满足小众化,以争取更多的听众,在此基础上引导广播业的大众化。目前手机仍然被人们视为消遣娱乐的工具和工作学习之余的休闲品,不会将大量时间花费在其上,所以广播融入手机需要其节目体现出短小精干的特性。这种短小而深刻的节目,让传输更加便捷,也能够有效缓解现代受众的压力,满足听众需求,从而为广播业的发展拓宽道路。

广播引进数字化技术,充分利用手机等终端设备实现多媒体接收,不仅让广播超出了声音局限,同时也扩大了广播的传播途径。与电信、移动、联通等运营商的合作,充分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多种手段,也极大地丰富了广播的传播种类。智能手机的流媒体输送功能强大,而广播以声音为介质,相对于视频其信号传送更加流畅。2014年起各大网络音频聚合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喜马拉雅、蜻蜓FM、多听FM、荔枝FM等等。以喜马拉雅为例,目前喜马拉雅平台总估值已经超过30亿人民币。这些平台的良好发展意味着移动互联网市场需要音频、需要音频类节目,但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有频道化、广播化的音频互联网平台出现。这样对于广播来说,与移动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前景不可限量。

五、结论

互联网虽然给广播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互联网也是广播改革的催化剂。广播未来的发展应当丰富收听终端,丰富收听内容,满足用户如今个性化、情景化的收听需求,将内容碎片化、数据库化以满足多媒体、多渠道、多终端的传播需求。

猜你喜欢
移动机遇互联网
再见,机遇号
指数再创新低 把握底部机遇
移动有声阅读让儿童文学回归故事本身
如何有效发挥课间操的锻炼作用
移动版教学督导听课评价系统建设初探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机遇
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