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研究述评

2017-08-26 23:16魏园园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儿童幼儿

魏园园

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的能力之一。通过文献的收集、分析来了解国内外相关文献,目前关于幼儿社会适应能力主要集中于在关于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含义、影响因素、教育培训措施等方面的研究,以此提出目前研究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上提出的不足,并提出今后的研究趋势,从而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影响因素促进作用伴随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关注的重点渐渐从儿童掌握多少知识和技能,逐渐转向如何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上,这不仅包括身体和心理的发展,还包括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学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学前儿童社会化发展过程中重要方面已经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倍加重视。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好坏,不仅会影响幼小衔接,甚至对幼儿的今后的成长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众所周知,幼儿期对人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本文计划从国内外现有文献资料开始,进行整理与分析,通过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含义、研究视角、影响因素及培养对策、研究的不足与展望四个方面展开述评。

一、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含义研究

对于社会适应能力其概念的界定,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朱智贤在其《心理学大词典》中指出,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的对现存社会中生活方式、道德要求、行为准则的接受的过程。对于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在上述普适性定义的基础上衍生而来。赵燕香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解释为幼儿对所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幼儿独立状态下处理日常生活能力,是否与他所处年龄和社会文化背景相符合。张明红把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解释为儿童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对矛盾冲突情境的解决处理能力,具体包括:首先,初步形成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对陌生人的适应能力,对同伴交往的适应能力;其次,具有独立克服困难,处理社会生活中简单矛盾的能力;最后,学会做事,学会生活。

综上所述,诸位学者在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进行定义时,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技能,掌握应对环境变化、处理矛盾、解决问题等方面的技能技巧;二是能力,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主动调节自身使之与新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能力。

二、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研究的不同视角

1.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结构划分研究

1935年,道尔(doll)提出了幼儿社会适应能力是具有多行为多维结构的,包括一般自理、穿衣自理、进食自理、行走、自我定向、沟通、社会化和就业八个维度。1968年,Gunzberg将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划分为四维度,具体为自理能力、沟通能力、社会化能力、职业能力。2014年,张栋在研究兒童社会适应能力时基于儿童时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把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划分为四个维度,分别为家庭适应、学业适应、人际适应、自我适应。

通过对现有文献分析,幼儿社会适应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对对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的适应能力、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幼儿独立做事的能力。

2.幼儿社会适应能力测量研究工具

现有文献资料显示,幼儿社会适应能力测量工具的使用中,具有良好信效度、使用范围较大,较为有代表性是“婴儿—初中生社会适应能力量表”,量表包含六个维度,即独立生活、运动、作业操作、交往、参加集体活动、自我管理。多数学者在此量表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或者编纂,进行使用。1994年,陈会昌编制的《儿童社会性发展量表》把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分为三部分:对新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对陌生人的适应能力和对同伴交往的适应能力。

三、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1.幼儿自身因素

张文新提出,安全依恋型的幼儿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自信、适应性强的积极心理品质,并且乐于主动交往。1997年,程灶火等人采用中国修订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和儿童适应行为量表同时测查90名农村学龄儿童。结果表明,社会适应能力和智力是两个独立又相关的结构。2006年,陈灵在“学龄前儿童气质、智能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分析”的研究中进一步证明,社会适应能力和智力是两个独立的结构,反映了智力功能的不同侧面,智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相关性不大。不同气质类型的幼儿其社会适应无明显差别,但社会适应能力可塑性较大的为易养型、中间偏易养型。刘黎微等人研究表明,小班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优于男生,到中班则不显著。

从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依恋类型、年龄、和气质类型、性别有一定的相关,与儿童的智力无关。

2.家庭因素

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1984年,Lewis等人研究发现,在幼儿期早期一般有安全依恋经历的幼儿其社会适应能力高于没有安全依恋经历的儿童。2005年,覃桂荣在“抚触对婴儿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研究”中发现:家长对幼儿抚触、对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010年,张林、李玉婢从依恋的角度,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进行研究,表明依恋直接影响幼儿人格的完善,其中安全型依恋最有利于儿童的社会性的发展。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的文化程度、家庭关系和睦,家庭教养方式都会影响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四、已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一)已有研究的不足

1.从研究对象上看

截至2015年,在中国知网以“社会适应能力”作为主题进行检索,检索结果显示现有文献数为8481篇,进一步以“儿童社会适应能力”为主题进行检索,结果显示131篇。在检索出的文章中,多数选择的是特殊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次研究集中在北京、广州、苏州等发达地区。这些研究极少数会涉及到偏远农村地区。

2.从研究内容上看

目前的研究集中于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分析,对策研究,对社会适应能力影响因素方面不充分。有个别学者对于家庭方面的有所研究,其余大多数都是以幼儿园课程、教学模式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在早期亲子活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方面很少谈及。

(二)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针对已有研究的,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今后的研究应加大对0~6岁学龄前这一阶段的研究力度,更多关注农村地区及欠发达地区。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表现出地域性特征,城市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较高。在研究方法上进行改进,在今后更多的采用实证性研究、质性研究,并且结合多种研究方法,从不同视,更加有针对性地研究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在了解了影响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因素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572.

[2]彦平社.社会适应心理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11

[3]赵燕香.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D].山西:陕西师范大学,2014.

[4]张明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

[5]自韦小,满智力.落后儿童的适应行为研究概述心理发展与教育.

[6]Gunzberg H C.Social Competence and Mental Handicap.Balliere Tindall and Casell,1968.

[7]陈会昌.心理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1994.

[8]张栋.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研究——以四川泸县为例[D].南京理工大学,2014.

[9]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13.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儿童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初中生拖延行为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
高职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