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尺蠖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2017-08-27 02:40李喜旺刘丰静邵胜荣苏亮金李孟娄永根孙晓玲
茶叶科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尺蠖茶树害虫

李喜旺,刘丰静,邵胜荣,苏亮,金李孟,娄永根,孙晓玲

1. 浙江大学昆虫科学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58;2.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08;3. 福建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 福安 355015;4. 绍兴御茶村茶业有限公司,浙江 绍兴 312037;5. 安溪铁观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 安溪 362400

茶尺蠖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李喜旺1,2,刘丰静3,邵胜荣4,苏亮5,金李孟4,娄永根1,孙晓玲2*

1. 浙江大学昆虫科学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58;2.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08;3. 福建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 福安 355015;4. 绍兴御茶村茶业有限公司,浙江 绍兴 312037;5. 安溪铁观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 安溪 362400

茶尺蠖是我国茶园重要的食叶性害虫之一,严重发生时可将茶树吃成光杆,甚至直接导致茶树死亡。茶尺蠖在我国多个省份大面积发生,常给茶叶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近年来,关于茶尺蠖的种类厘清、挥发物引诱剂、性信息素鉴定和其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报道大量涌现。本文在归纳和总结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害虫防控方面的发展趋势,对未来茶尺蠖防控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茶尺蠖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茶尺蠖;防治技术;研究进展;展望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主要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四川、重庆和贵州等地,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大豆、芝麻、辣蓼和菊花等植物。属鳞翅目(Lepidoptera)尺蛾科(Geometridae)灰茶尺蛾亚科(Ennominae)埃尺蛾属(Ectropis),主要以幼虫取食嫩叶和成叶为害茶树,大发生时可将茶树老叶、新稍、嫩茎、幼果全部食光,严重时可使茶树枝梗光秃,甚至死亡。近年来,茶尺蠖在我国多个省份大面积发生。如,有报道称2016年茶尺蠖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面积爆发成灾[1]。目前,对茶尺蠖的有效防治尚依赖于化学农药,然而研究发现田间茶尺蠖已产生严重的抗药性[2-3]。此外,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也会带来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等安全问题,随着人们对健康饮茶意识的不断增强,如何进行茶尺蠖的无害化防治已成为植物保护工作者的研究热点之一。

近年来,关于中国茶尺蠖的种类厘清、挥发物引诱剂、性信息素和其他绿色防控技术等方面的报道大量涌现。本文在归纳和总结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害虫防控方面的发展趋势,对未来茶尺蠖防控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茶尺蠖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1 中国茶尺蠖种类的厘清

灰茶尺蛾(E. grisescens Warren, Eg)和小茶尺蠖(Eo)是外部形态特征极为相似的近缘种,同域分布在我国华东茶区,一度被统称为茶尺蠖。然而,研究发现二者之间存在非对称交配行为[4],并且在茶园生产中经常发现茶尺蠖病毒对不同地区的“茶尺蠖”的防治效果不同的现象[5]。例如,席羽等[6]用含有茶尺蠖病毒(EoNPV)的人工饲料饲喂茶尺蠖时发现茶尺蠖不同地理种群对EoNPV的抗性有很大差异,低敏感性种群的毒力水平是高敏感性种群的700余倍,并且两个种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5,7]。基于我国不同地理种群样本与模式标本线粒体基因 COI的序列分析结果,结合形态特征比对,进一步确定我国茶尺蠖种群由EoNPV低敏感性种群——灰茶尺蛾和EoNPV高敏感性种群——茶尺蠖组成[8-9]。目前,已初步明确灰茶尺蛾的分布几乎覆盖了我国所有产茶省份,而茶尺蠖主要分布于浙、苏、皖三省交界的部分区域[10]。这一研究结果,有效地解决了茶树植保工作者的长期困扰,并为今后科学利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茶尺蠖指明了方向。

鉴于目前的研究现状,本综述对厘清种名之前的研究继续使用茶尺蠖这一名字来统称茶尺蠖和灰茶尺蛾这两个近缘种。

2 茶尺蠖的发生规律

茶尺蠖年发生5~6代,局部地区可发生7代。以蛹在土壤表面枯枝败叶中越冬,次年3月上旬开始陆续羽化产卵。第1代幼虫发生较整齐,于4月中旬前后开始陆续为害春茶,以后平均每个月发生1代,直至最后一代以老熟幼虫入土化蛹过冬。因此,世代重叠严重,难于防治[11]。成虫多在傍晚羽化,夜间较白天活跃。羽化后当日或次日交尾,晚上11点为其交尾高峰期,卵成堆产在茶树枝干裂缝、土缝或枝叶之间。成虫有趋光性,飞翔能力弱。

3 茶尺蠖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3.1 农艺措施与物理防治技术

在茶尺蠖越冬期间,结合秋冬季深耕施基肥,清除树冠下表土中的虫蛹,可以降低翌年春天茶尺蠖的种群发生密度。此外,利用茶尺蠖幼虫具有受惊后吐丝下垂的习性和成虫的趋光习性,可以放鸡除虫或人工捕杀,或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3.2 常用化学农药种类和替代农药的筛选

尽管化学农药的使用带来了诸如农药残留、环境污染和次生性害虫大发生等各种问题,但是作为田间虫口大量发生时的应急灭杀手段,目前尚不可或缺。目前,我国在茶树上已登记的杀虫剂共有67种,登记用于茶尺蠖幼虫防治的有16种,其中生物农药4种。主要为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类等。不同农药的适用茶园范围和最大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等信息详见表1。

近年来,欧盟和日本大幅增加了农药的检测数量,提高了MRL标准,并陆续禁用或严格控制使用氰戊菊酯、溴氰菊酯、辛硫磷和敌敌畏等一系列我国茶园的常用农药[12]。为解决上述问题,围绕高效、低毒和低残留的筛选目标,近年来我国茶树植保工作者对多种农药进行了室内和田间试验。例如,15%茚虫威、25%溴虫腈和 30%唑虫酰胺在用药后第 7~14天对茶尺蠖的田间防治效果仍可达 90%[13-15]以上;王定锋等[16]报道 24%氰氟虫踪悬浮剂对茶尺蠖有持续灭杀效果。综上,目前已筛选出了一些对茶尺蠖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化学药剂,为茶尺蠖幼虫的应急灭杀提供了一定参考。

表1 登记用于防治茶尺蠖幼虫的常用药剂信息和最大残留限量标准Table 1 Pesticide information and maximum residue limits registered for controllingEctropis obliqualarvae

3.3 生物农药的研究进展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杀灭或抑制有害生物的制剂。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具有低毒、无残留、持效期长、对人畜安全和不会污染环境等诸多优点。近年来,用于茶树害虫防治的生物农药主要包括植物源农药(藜芦碱、苦参碱、印楝素等)、病原菌(白僵菌、绿僵菌、短稳杆菌和茶尺蠖病毒制剂等)、性信息素和挥发物引诱剂等。

3.3.1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 obliqua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简称EoNPV),属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核型多角体病毒属(Nucleopolyhedrovirus),是茶尺蠖幼虫的优势病原微生物,侵染能力强。上世纪90年代,我国科研工作者就已对其形态学、血清型、生理生态学、安全性和大量增殖方法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研究。目前,我国已分离到安徽分离株(EcobNPV-AH)和湖北分离株(EcobNPV-HB)两个株系。PCR技术和单克隆抗体的ELISA检测方法等分子手段也用于茶尺蠖病毒侵染过程研究与病毒的高通量快速检测[17]。针对该病毒对紫外线和高温敏感的缺点,我国科研工作者陆续筛选出抗紫外能力强的制剂 EoNPV2H2和EoNPV2H4、耐高温的制剂 EoNPV-I乳剂等[18-20]。此外,EoNPV乳剂、EoNPV-Bt乳剂、EoNPV和化学农药复合制剂等方面的研究也大量涌现[21-23]。其中,茶尺蠖病毒Bt制剂对茶尺蠖幼虫的田间防治效果可达 90%以上,并能兼治茶毒蛾、刺蛾和茶银尺蠖等其他鳞翅目害虫。在茶园中,抓住茶尺蠖第 1~2代和第 5~6代的 1~2龄幼虫期喷洒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茶尺蠖种群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持效期可达1~2年[24-25]。

3.3.2 茶尺蠖性信息素

有关茶尺蠖性信息素的研究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开展。研究发现茶尺蠖性信息素由7种成分组成,其中(Z,Z)-3,9-6,7-环氧-十八碳二烯是引起求偶反应的主要组分,(Z,Z,Z)-3,6,9-十八碳三烯、(Z,Z,Z)-3,6,9-十九碳三烯、(Z,Z,Z)-3,6,9-二十二碳三烯、(Z,Z,Z)-3,6,9-二十四碳三烯、(Z,Z)-9,12-十八碳二烯醛、(Z,Z,Z)-3,6,9-十八碳二烯醛是次要成分[26-27]。最近,(Z,Z)-3,9-6,7-环氧-十八碳二烯和(Z,Z,Z)-3,6,9-18碳三烯两种成分也在灰茶尺蠖雌成虫的性腺中被分离和鉴定[28]。上述两种成分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可在田间诱集到灰茶尺蠖雄成虫,并且二者按照4∶1混合的引诱效果最好;但是,却对茶尺蠖雄成虫没有显著的引诱效果。目前,灰茶尺蠖性信息产品已开发成产品在茶区推广应用。

3.3.3 植物源农药

目前,生产上用来防治茶尺蠖幼虫的植物源农药主要有苦参碱和蛇床子素等[29]。杨普香等[13]报道0.6%苦参碱的田间防效可达90%以上。但是,我们在生产实践中发现茶尺蠖对苦参碱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防治效果逐年减弱。近年来,诸如博落回[30]、艾蒿[31]、肉桂、迷迭香和天竺葵等植物精油[32]、茶皂素[33]等植物提取物对茶尺蠖的毒杀作用、驱避和干扰产卵活性等方面的研究陆续开展。然而,真正能够完成农药登记并在田间应用的尚不多见。

3.3.4 茶树挥发物的利用

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HIPVs)的组成不同于健康植株和机械损伤植株所释放的挥发物,可被天敌、植食性昆虫以及邻近植物所利用,控制着生态系中不同营养层间的种群平衡,直接或间接地调节植物与昆虫群落之间的关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通过大量研究发现,茶尺蠖幼虫取食可诱导茶树释放 26种挥发物,其中苯甲醇、顺-3-己烯基醋酸酯和顺-3-己烯醛对未交配的茶尺蠖雌雄成虫具有引诱活性,而芳樟醇和苯乙腈等具有驱避活性[34];室内Y形嗅觉仪测定结果表明,顺-3-己烯醛、顺-3-己烯基己烯酯和苯甲醇 3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对茶尺蠖雌雄成虫均具有显著引诱作用,并且顺-3-己烯基醋酸酯对上述混合物具有增效作用。与对照相比,上述配方与船型诱捕器联用可显著提高 3种挥发物组合对茶尺蠖雄成虫的诱集效果[35]。并且,研究还发现茶尺蠖取食诱导茶树释放的HIPVs可以作为化学信号在茶树之间传递,从而提高临近茶树对茶尺蠖幼虫的防御水平[36]。进一步研究还发现,顺-3-己烯醇是引起临近茶树防御准备的重要化合物之一,单独喷施可激活茶树对尺蠖类害虫的防御能力[37]。上述研究结果揭示了利用人工合成挥发物防控茶树害虫及其在田间应用的可能性,并展示了其诱人的发展前景。

3.4 “Push-Pull”防控策略

“Push-Pull”策略是概念化的害虫综合治理(IPM),是集成了害虫行为调控、田间管理、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等多领域防控措施为一体的治理理念。其技术核心是利用各种措施来调控昆虫的行为反应,从而减少田间害虫的种群数量。近年来,已有科研工作者尝试使用该策略调控茶尺蠖的种群密度[38-40]。例如,Zhang等[40]研究了茶尺蠖成虫对薰衣草挥发物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结果表明薰衣草具有驱避茶尺蠖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薰衣草释放了罗勒烯、萜品烯和香叶烯等对茶尺蠖具有驱避作用的挥发物。茶树害虫“Push-Pull”管理策略在我国茶园尚属起步阶段,但随着植物-害虫-天敌互作关系研究的逐步深入,信息素及生物农药的不断开发,“Push-Pull”策略有可能成为今后综合防治的高效手段。

3.5 辐射不育技术的研究

目前,我国利用辐射技术防治害虫的主要手段是用辐射源制造不育害虫,然后将不育害虫释放到田间,以降低田间害虫的交配成功率,从而将害虫的发生水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主要辐射源有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和紫外线等,应用最多的是穿透力较强的γ射线(如60Co等)。研究发现利用200 Gy60Co T和300 Gy60Co-γ射线分别辐照光肩星天牛雌虫和烟青虫时,光肩星天牛没有交配现象,而烟青虫卵孵化率约降低 99%[41-43]。遗憾的是,辐射不育技术尚未应用到茶尺蠖防治领域中,并且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也仅见零星报道。例如,张家侠等[44]简要探讨过昆虫辐射不育技术在防治茶尺蠖上的应用;张辉等[45]研究了紫外线(UV-B)辐射对茶尺蠖幼虫的发育历期、化蛹率、蛹畸形率和羽化率等指标的影响。作为绿色防治技术的重要方面,利用辐射不育技术防治茶尺蠖尚有很大发展空间。

4 展望

综上可知,我国茶尺蠖绿色防控单项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喜人的研究结果。如何将这些研究结果进行有效集成和应用则是茶树植保工作者一直追求的目标。基于上述研究进展,结合国内外害虫防控方面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茶尺蠖绿色防控技术可以从以下 4个方面深入展开。

4.1 开发Eg和Eo的快速鉴定技术

灰茶尺蛾和小茶尺蠖肉眼难于区分。因此,急需建立两个近缘种的快速鉴定技术,并利用该技术对各茶尺蠖分布区进行大面积普查,以确定两个近缘种的分布范围。进而,针对不同地区的茶尺蠖种类使用对其有效的防治技术,如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和灰茶尺蠖性信息素等。

4.2 开发茶尺蠖大规模人工繁育技术

茶尺蠖大规模人工繁育技术对未来茶尺蠖绿色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因为茶尺蠖大规模繁育是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产品规模化和工厂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二是因为利用种间或不育昆虫干扰交配防治茶尺蠖,也需大量活体虫源。因此,茶尺蠖大规模人工繁育技术一旦开发成功,不但有助于推广茶尺蠖病毒防治技术,也将有利于推进茶尺蠖干扰交配防治技术的实施。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如何利用茶尺蠖两个近缘种的非对称交配行为和辐射不育技术进行茶尺蠖防治,尚需对辐射源、释放时机、释放密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4.3 茶尺蠖的大量诱杀和虫情监测技术

茶尺蠖的引诱剂包括挥发物引诱剂和性信息素引诱剂两种,目前已经证实二者均对茶尺蠖具有较好的诱集效果。挥发物引诱剂和性信息素均具有非化学合成、不污染环境和专化性强等诸多优点,具有化学农药不可比拟的优点,并可以在有机茶园中使用。此外,茶树植保工作者还可利用引诱剂结合诱捕器监测茶园中茶尺蠖的发生动态和发生量,为利用化学农药或生物制剂灭杀茶尺蠖提供有效的防治时机,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

4.4 建立茶尺蠖“Push-Pull”管理策略

如前所述,我国已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但是尚需在推、拉植物和蜜源植物筛选、种植模式,以及防控效果等方面进行大量研究。根据该技术在玉米及水稻田间的使用效果,可以预期“Push-Pull”管理策略在茶园中一旦构建成功,必将对茶尺蠖的绿色防控具有深远的影响。

[1] 姚惠明, 周孝贵. 2016年秋季茶尺蠖爆发成因分析及防治启示[J]. 中国茶叶, 2016, 38(12): 21-22.

[2] 徐德良, 田晓兰, 吴培中. 江苏茶尺蠖抗药性评估及治理对策[J]. 茶业通报, 2006, 28(1): 15-16.

[3] 周铁锋, 黄海涛. 浙西北茶区茶尺蠖对联苯菊酯等药剂抗药性初步测定[J]. 茶叶, 2015, 41(4): 204-206.

[4] GH ZHANG, ZJ YUAN, KS YIN, et al. Asymmetrical reproductive interference between two sibling species of tea looper: Ectropis grisescens and Ectropis oblique [J].Bulletin of Entomological Research, 2016. DOI:10.1017/S0007485316000602.

[5] 席羽, 殷坤山, 肖强. 不同地理种群茶尺蠖对EoNPV的敏感性差异研究[J]. 茶叶科学, 2011, 31(2): 100-104.

[6] 席羽. 茶尺蠖地理种群对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敏感性差异及遗传变异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1.

[7] 张桂华. 茶尺蠖两个地理种群遗传杂交与生殖干扰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

[8] 袁志军. 基于线粒体基因、核糖体基因和遗传杂交的茶尺蠖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分化的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3.

[9] 姜楠, 刘淑仙, 薛大勇, 等. 我国华东地区两种茶尺蛾的形态和分子鉴定[J]. 应用昆虫学报, 2014, 51(4):987-1002.

[10] ZHANG GH, YUAN ZJ, ZHANG CX, et al. Detecting deep divergence in seventeen populations of tea geometrid(Ectropis obliqua Prout) in China by COI mtDNA and cross-breeding [J]. Plos One, 2014, 9(6): e99373. doi:10.1371/journal.pone.0099373.

[11] 张汉鹄, 谭济才. 中国茶树害虫及其无公害治理[M].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155.

[12] 杨普香. 57种茶园禁用农药[J]. 蚕桑茶叶通讯, 2016(2):38-39.

[13] 杨普香, 江新凤, 李文金, 等. 茶尺蠖和假眼小绿叶蝉防治技术研究[J]. 农学学报, 2013(12): 23-27.

[14] 赵丰华, 吕立哲, 任红楼, 等. 24%的溴虫腈防治茶尺蠖和假眼小绿叶蝉药效试验研究[J]. 天津农业科学, 2013,19(6): 64-66.

[15] 谢小群, 杨普香, 江新凤, 等. 几种新型农药防治茶尺蠖田间试验[J]. 蚕桑茶叶通讯, 2015(2): 24-25.

[16] 王定锋, 刘丰静, 李慧玲, 等. 两种新型化学农药防治茶尺蠖示范[J]. 茶叶科学技术, 2014(1): 28-30.

[17] 袁志军, 张传溪, 肖强, 等.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优化及应用[J].茶叶科学, 2013, 33(3): 229-236.

[18] 洪北边, 殷坤山.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的配制及室内和田间防治试验[J]. 中国茶叶, 1988, 10(1): 13-15.

[19] 洪北边, 殷坤山.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的防治效果[J]. 茶叶科学, 1991, 21(1): 39-44.

[20] 叶恭银, 胡萃. 三种主要环境因子对茶尺雄核型多角体病毒毒力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1991, 2(3): 269-274.

[21] 王晓庆, 冉烈, 彭萍, 等. EoNPV 不同品系的致病力及增效作用的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5,37(3): 48-52.

[22] 朱祚亮, 程仁群, 余昌清, 等.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菌防治茶尺蠖示范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16(14):97-98.

[23] 毛迎新, 谭荣荣, 龚自明, 等. EcobNPV-HB对不同世代茶尺蠖的防治效果[J]. 茶叶学报, 2016, 57(1): 54-57.

[24] 殷坤山, 陈华才, 肖强, 等.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的试制与推广应用[J]. 中国病毒学, 2000, 15(S1): 81-84.

[25] 殷坤山, 陈华才, 唐美君, 等. 茶尺蠖病毒杀虫剂田间使用技术的研究[J]. 中国病毒学, 2003(5): 4.

[26] 殷坤山, 洪北边, 尚稚珍, 等. 茶尺蠖性信息素生物学综合研究[J]. 自然科学进展, 1993, 3(4): 332-338.

[27] 杨云秋. 茶尺蠖性信息素的提取、鉴定及相关生物学研究[D]. 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 2009.

[28] Tao Ma, Qiang Xiao, Yu-Geng Yu, et al. Analysis of tea geometrid (Ectropis grisescens) pheromone gland extracts using GC-EAD and GC×GC/TOFMSJ [J]. Agric Food Chem,2016, 64(16): 3161-3166.

[29] 周子燕, 胡本进, 徐丽娜, 等. 防治茶树茶尺蠖的药剂筛选[J]. 安徽农业科学, 2016, 44(15): 150-151.

[30] 周顺玉, 尹健, 陈利军, 等. 博落回浸提物对茶毛虫、茶尺蠖的生物活性[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5): 1408-1415.

[31] 孙钦玉, 高旭晖, 杨云秋, 等. 艾蒿提取液对茶尺蠖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25): 77-81.

[32] 张正群, 孙晓玲, 罗宗秀, 等. 14种植物精油对茶尺蠖行为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14, 34(5): 489-496.

[33] 雷攀登, 孙钦玉, 张家侠, 等. 茶皂素对茶尺蠖毒性作用初步研究[J]. 农学学报, 2016(3): 16-20.

[34] XL Sun, GC Wang, Y Gao, et al. Volatiles Emitted from tea plants infested by Ectropis obliqua larvae are attractive to conspecific moths [J]. 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 2014,40(10): 1080-1089.

[35] SUN Xiao-ling, LI Xi-wang, XIN Zhao-jun, et al.Development of synthetic volatile attractant for maleEctropis obliquamoths [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6, 15(7): 1532-1539.

[36] 雷舒, 李喜旺, 孙晓玲, 等. 茶尺蠖为害提高邻近茶苗对茶尺蠖幼虫的防御能力[J]. 茶叶科学, 2016, 36(6): 587-593.

[37] Zhaojun Xin, Xiwang Li, Jiancai Li, et al.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elicitor (Z)-3-hexenol enhances direct and indirect plant defenses against tea geometridEctropis oblique[J].BioControl, 2016(61): 1-12.

[38] 江丽容, 刘守安, 韩宝瑜, 等. 7种寄主和非寄主植物气味对茶尺蠖成虫行为的调控效应[J]. 生态学报, 2010, 30(18):4993-5000.

[39] Zhang Z Q, Sun X L, Xin Z J,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field evaluation of non-host volatiles disturbing host location by the tea geometrid,Ectropis oblique[J]. 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 2013, 39: 1284-1296.

[40] Zhang Z Q, Bian L, Sun X L, et al. Electrophysiological and behavioural responses of the tea geometridEctropis obliqua(Lepidoptera: Geometridae) to volatiles from a non-host plant, rosemary, Rosmarinus officinalis (Lamiaceae) [J].Pest Management Science, 2015, 71: 96-104.

[41] 王建斌. 辐射不育技术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J].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10(S1): 33-35.

[42] 唐桦, 姜文胜, 陈梅红, 等. 光肩星天牛受辐雌成虫的不育性初步研究[J]. 中国森林病虫, 2001(2): 10-11.

[43] 李咏军, 吴孔明, 郭予元.60Co-γ辐射对烟青虫飞翔和繁殖生物学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3): 619-623.

[44] 张家侠, 孙钦玉, 夏先江, 等. 昆虫辐射不育技术及其对茶尺蠖的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7):266-269.

[45] 张辉, 李慧玲, 王定锋, 等. 紫外线辐射对不同虫龄茶尺蠖生长发育的影响[J]. 福建农业学报, 2016(5): 487-490.

2016年度《茶叶科学》发文情况统计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Green Control Techniques of Ectropis obliqua

LI Xiwang1,2, LIU Fengjing3, SHAO Shengrong4, SU Liang5,JIN Limeng4, LOU Yonggen1, SUN Xiaoling2*
1. Institute of Insect Scienc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2. Tea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ngzhou 310008, China; 3. Tea Research Institute,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u′an 355015, China;4. Shaoxing Royal Tea Village CO., LTD, Shaoxing 312037, China; 5. Anxi Tieguanyin Group Co., LTD, Anxi 362400, China

Ectropis obliqua is one of the most destructive insect pests on tea plantations. The tea plants could be eaten or even died when E. obliqua erupted. Recent years, the outbreaks of E. obliqua have occurred extensively in tea cultivation areas of many provinces in China, and had led to serious economic losses.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species clarification, volatile attractants, sex pheromone identification and other control techniques of the E. obliqua have been proliferated over the past a few years. Based on summarizing the previous results and combining the developmental trend of the current pest management both here and abroa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of E. obliqua management are prospected in the current paper,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scientific control of E. obliqua in tea plantations.

Ectropis obliqua Prout, control technique, research progress, prospect

(数据来源:中国知网。供稿:谷记平)

S571.1;S435.711

A

1000-369X(2017)04-325-07

2017-02-14

2017-03-21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20140303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31471784、31272053)、浙江省“151”人才工程项目

李喜旺,男,主要从事茶树害虫互作方面的研究。*通讯作者:xlsun1974@163. com

猜你喜欢
尺蠖茶树害虫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蜗牛一觉能睡多久?
两个EoNPV毒株对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的毒力差异
冬季果树常见蛀干害虫的防治
EoNPV对茶尺蠖两近缘种的毒力差异
茶园害虫“双胞胎”
——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的识别
山茶树变身摇钱树
转录组学技术及其在茶树研究中的应用
枣树害虫的无公害防治
为尺蠖寻求庇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