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暑假去哪儿?

2017-08-29 20:51吴秀娟
湖南教育·A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候鸟监护困境

吴秀娟

近日,2017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发布,留守儿童的生存境况再次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暑假来临,当城市里的孩子满心欢喜地和父母一同旅行、逛游乐场时,农村留守儿童的暑假却难免显得有几分落寂。留守在家的孩子远离父母的悉心照看,假期生活单调乏味;迁徙的“小候鸟”虽有父母在侧,却难以融入城市生活……留守儿童的暑假困境日渐成为乡村教育必须直面的问题。

现状:走进孤寂的夏天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父母远离故土,踏上了去往异乡打拼的旅程,无暇照管的孩子不得不留在家乡求学,成为一名留守儿童。相比于城市孩子色彩斑斓的假期生活,他们的假期则多少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文化基础设施欠缺,没有图书馆可供留守儿童进行课外学习;村里仅有为数不多的健身器材,少有适合孩子的文化活动场所,留守儿童的暑假生活太过枯燥。”长沙县开慧镇双华小学教师李文英说。

走近他们,如同走进了一个孤寂的夏天。没有了学校的管束,留守在家的孩子大多身处“放养”状态,不是整天宅在家看電视,便是三五成群地奔赴附近的网吧,要么就是漫无目的地游荡、闲逛……他们偶尔从父母打来的电话里感受到一缕亲子之间的温暖,而更多的时候,孤独像野草一样生长。暑假期间,因父母疏于照看,留守儿童发生溺亡、交通事故等消息频频见诸报端,人身安全隐患不断同样堪忧。

除留守在家的孩子以外,一些留守儿童则成为“小候鸟”,趁着假期去往父母打工所在的城市团聚。桃江县桃锰社区服务指导中心工作人员朱金良看到了这样的一幕———7月8日,在一辆从桃江县开往长沙的大巴车上,乘客大多是留守儿童,有的由爷爷奶奶带着,有的则托付给亲友顺道“捎”了过来。暑假以来,由大山深处开往都市的车辆几乎成了“小候鸟”的专列,团聚成为他们唯一的期盼。

然而,即便等来了盼望已久的团圆,这些“小候鸟”的城市生活同样显得有几分落寂。父母因忙于工作而疏于陪伴,和城里的孩子又玩不到一起,只能整天窝在父母住的出租屋里玩手机、看电视,不少孩子抱怨道:“城里不是应该很好玩吗?早知这样无聊,还不如留在农村老家呢!”

一边是孩子们渴望团聚的迫切心情,一边是无论留守或迁徙都无法排遣的寂寞无聊,留守儿童的暑假困境成为很多人心头的牵挂。

建设:寻求三方合力的突破点

“留守儿童的暑假困境如何破?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按照常规的思路,无非是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可从实际情况来看,因为没有厘清主次责任,貌似谁都应该管,最后却成了谁都没有管。”在浏阳市沿溪镇沿溪完小教师王辉庆看来,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却很难看到长期坚持的具体行动,这才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年复一年被提及的重要原因。

就家长而言,父母本是留守儿童的第一监护人,却因现实存在的空间距离而鞭长莫及。尽管祖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照顾留守儿童的饮食起居,却少有高质量的心灵陪伴。假期里,孩子们或整日宅在家,或沉迷于网络、电脑游戏,课余文化生活单调乏味,内心的孤寂始终如影随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校是留守儿童的另一个“家”。在益阳市赫山区教育工会干部曹灿辉看来,暑假来临之际,学校不妨未雨绸缪,帮助留守儿童合理规划暑假生活。学校可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定期与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及其监护人沟通,有条件的学校还可组织公益性的农村留守儿童暑假活动,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长沙县开慧镇双华小学地处三县交界的偏远农村,留守儿童占在校生人数的55%。面对留守儿童的暑假困境,该校组建了留守儿童课外学习共同体,即假期里将住得较近的留守儿童组织起来,聚集到一户人家中,以教师引导、家长代理、同伴互助为原则,构建学习共同体。此举充分发挥了学校的引导作用,让留守儿童在假期里一同学习、游戏,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破解留守儿童暑假困境,有赖于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王辉庆认为,“学校散学、社区报到”是破解留守儿童暑假困境的有益尝试。浏阳市杨华乡的一个村庄,借助当地在读大学生资源组建义工团队,一到暑假便邀请返乡学弟学妹参与进来,为留守儿童补习功课。有了这样一个平台,假期的孩子们有了去处,即将迈向社会的大学生也得到了锻炼。

反思: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近年来,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留守儿童失去父母的监管已成常态,暑假里又失去了学校的监护,以致悲剧时有发生。”在曹灿辉看来,要有针对性地为农村留守儿童暑假活动提供场所,不妨在暑假里将农家书屋、文化馆、乡村少年宫面向学生开放,供孩子们消遣时光、锻炼身体、学习技能、释放天性,还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

“进城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一定要得到切实解决,这其中必然包括子女入托上学等问题,要立足于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构建健康、和谐、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关系。”朱金良坦言,如果说农村里年轻的父母为了家庭的美好未来不得不进城讨生活的话,请一定记得留守在家的孩子已经为中国的城市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新型城市化的浪潮中,不能再让孩子“二次留守”。就“小候鸟”的暑假生活而言,各类志愿服务组织要为留守儿童融入城市生活提供切实的帮助,如组织“小候鸟”开展团体活动、与城里孩子一起联欢等,让他们能够真正融入父母所在的城市,而不是一直处于疏离、隔阂之中。

眼下,留守儿童的暑期困境已不再是某一个家庭的生活再现,而是全社会必须正视的现实境况。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有902万名,是必须引起关注的社会弱势群体。

“由于当前户籍制度和高考录取制度的局限、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等问题,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依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对于留守儿童,政府必须启动建立国家监护制度,率先对这部分父母监护人在外的儿童实行国家监护,由国家履行监护责任。只有对留守儿童建立国家监护制度,才能切实保障每个留守儿童在父母不能有效履行监护责任时,照样拥有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猜你喜欢
候鸟监护困境
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医学监护研究
意定监护:安享晚年的一种途径
跟踪导练(一)
致命的超速
候鸟
神奇的太阳
“0”与世界末日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
妇女三期的运动保健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