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早期音乐剧与现当代音乐剧

2017-08-29 23:13孙志强徐静
艺术评鉴 2017年14期
关键词:民族元素

孙志强 徐静

摘要:早期的中国音乐剧以借鉴学习西方唱法和纯民族唱法甚至偏向戏曲的唱法为主,发展到现当代在融入西方摇滚乐的基础上,还加入了很多民族元素的中国原创音乐剧,加入了民通唱法,还从角色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程度的优化,现当代的中国音乐剧虽然仍处于探索学习阶段,但是我们看到了它的逐步融合。现在我们除了发展中国原创的音乐剧外,也更多的引进了外国优秀音乐剧,重新译为中文版本在国内巡回演出。现当代中国的原创音乐剧有了中国民族化的特色。怎样更好地发展,怎样更好地融入和让世界接纳有中国特色的原创音乐剧也是现当代音乐剧怎样更好的向前发展所需要继续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早期音乐剧 中国现当代音乐剧 民族元素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4-0017-03

音乐剧可以被称为是综合的艺术,语言的表达、舞蹈的表达,以及音乐的表达。单独某个元素在构成综合体中占据的主导地位,可以作为其区别于其他综合性艺术的重要标志,而融合就是音乐剧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从艺术角度讲,音乐剧是及音乐、台词、表演、舞蹈等各要素的完美结合。

中国既有古典的歌舞剧传统,更有丰富的民间歌舞剧传统,而音乐剧就是在日趋前进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油然而生的新风格歌舞剧。在小调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编曲,或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舞、流行舞等动作元素。

现在的中国原创音乐剧基本分为两种:一种是用通俗的语言来讲述当代中国人的故事;第二种是用带有民族特有方式来讲述中国民族故事。

一、中国音乐剧初始

早期的中国音乐剧是从两个方面得到的延伸:一是基于中国的戏曲等艺术形式的延伸;另一种延伸就是学习外国经典音乐剧。早期音乐剧基本以引进国外优秀音乐剧为主,这就是当时早期音乐剧的一大特点。

(一)学习和借鉴的摇篮时期

专家认为,音乐剧起源于“轻歌剧”和“音乐喜剧”①,在中国,直至1929年底,世界上第一部歌舞片《爵士歌手》在上海上映开始, 1929年、1930年陆陆续续在天津平安大戏院上映的有声美国歌舞片《歌舞升平》和北平平安大戏院上映的《百老汇之歌》,这也使得中国音乐剧和百老汇音乐剧有了首次的接触。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音乐剧的开端。1934的电影《渔光曲》中的同名歌曲《渔光曲》对歌舞剧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歌舞电影强调了音乐和歌唱在有声电影中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的音乐剧发展起到了开端性的作用。在20世界末,各种表现形式的音乐剧开始得以充分的发挥,比如电影音乐剧《芝加哥》《红磨坊》,卡通音乐电影《冰雪奇缘》《狮子王》《花木兰》等。

(二)流行唱法的融入

早期的音乐剧主要是以美声和戏曲的演唱方法为主,在人物扮相、舞台设计和唱腔上很大部分有戏曲的影子在,后期中国原创音乐剧《赤道雨》,在舞美设计上和舞蹈编排上进步了很多,可是唱法上还是以美声或偏向于民族唱法为主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在音乐剧不断向西方融合和加入本国特色,爵士、摇滚、说唱等方式。

二、中国音乐剧发展

(一)民通唱法的融入

虽说中国的音乐剧发展至今还是处于探索和发现、发展的阶段,但是从有民族化元素加入的地方就可以看出,中国的音乐剧人是很努力地在研究探索中国的音乐剧该如何有自己特色以更好的发展的。欧美的音乐剧从最开始的美声唱法,到慢慢的加入了黑人流行音乐的元素。现当代的中国音乐剧在学习西方音乐剧的基础上也加入许多属于自己民族的东西,很多音乐剧都加入了中國的民族唱法,也就是很多人所说的“民通唱法”,比如说由家喻户晓的《白蛇传》所改编的音乐剧《断桥》中,很多唱段都是以有着民族风格的民通唱法所演唱的。这也是当代音乐剧的发展趋势。

(二)中国特色的引入

例如在中国原创杂技音乐剧《梁祝》中,大家会看到梁山伯、祝英台在舞台高空做出许多生死离别、情意绵绵的高难度杂技动作,以及最后化蝶时舞蹈演员的中国古典舞的凸显也加深了中国特色舞蹈的渗入。或在原创民族音乐剧《茉莉花》中,也会看到由于大量的民族元素,民族舞蹈融入而表现出更加浓厚的江南特色的视觉感知。

中国的现当代音乐剧慢慢的发展趋势更加开始倾向于在西方元素上加上自己的民族特色,从一开始的借鉴学习、民歌演绎、演唱会风格等各种各样的探索方式逐渐的使现当代也就是当下的音乐剧更加自然的和西方融合,并且也找到了一条发展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中国原创音乐剧之路,没有纯粹的民歌或者戏曲的表现方式让现当代的中国音乐剧更加的与时俱进,融入了有民族元素的唱腔、舞蹈乃至角色造型,舞美灯光也展现了中国现当代原创音乐剧的民族化。

三、早期音乐剧与现当代音乐剧

(一)演唱方式及风格

早期的中国音乐剧以借鉴学习西方唱法和纯民族唱法,甚至偏向戏曲的唱法为主,发展到现当代的融入西方摇滚乐的基础上,还加入了很多民族元素的中国原创音乐剧,加入了民通唱法,还从角色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程度的优化,现当代的中国音乐剧虽然仍处于探索学习阶段,但是我们看到了它的逐步融合。现在我们除了发展中国原创的音乐剧外,也很多的引进了外国优秀音乐剧,重新译为中文版本在国内巡回演出。

(二)音乐剧中的舞美

1.舞台布景

化妆、服装、道具、布景、灯光和音响的集合为舞台美术。舞台美术是对戏剧及其他演出艺术中除表演以外的各种造型因素的统称。

舞台布景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工作,涉及建筑、材料、照明、内容涵盖了科技和美学等诸多方面。舞台布景作为舞台表现形式的一种,它对于音乐剧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能够为剧目营造一个戏剧的环境,也可以将剧场内短暂的瞬间变为观众心目中的永恒。

中国音乐剧早期的舞台布景一类是模仿引进的西方音乐剧而设计的,第二类就是局限于平面的镜框性设计,随着音乐剧在中国的慢慢发展,现在取而代之的是舞台道具所营造的逼真的戏剧环境,为戏剧的剧情展开营造了更加生动的场面。舞台布景的发展不仅拓展了音乐剧的演出空间,而且也加强了时间和空间的对比,从而使音乐剧的所有舞台活动和场景剧情得以顺利的进行。

2.服装

在音乐剧的表演中,演员身着的舞台服装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服装的本身,服装对于舞台的色彩和演员的形体有着直接的影响力,随着演员的移动和变化,对观众形成强烈的色彩的视觉冲击,而且穿上特定服装的演员可以更好的突出人物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更加的鲜明突出。“从表现手法上来看,舞台的服装不外乎以下两种:写实的和抽象的”②,写实的服装一般都出现在正剧,或用于塑造正面人物的形象,而抽象的服装则是通过夸张的手法来刻画反面角色或丑角,例如衣衫褴褛就会加深观众对他们所处饥寒交迫、穷困的悲惨处境有一定了解。

早期因为技术和专业化欠缺,中国的音乐剧演员服装会比较简单,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个好的作品的服装设计师就会跟作者和导演做详细的沟通,從而确定人物角色的性质和感情走向,从而设计出最能体现人物特色的服装。现在的服装设计也结合了很多舞台和现代科技因素,在演员必须穿戴盔甲时,由于导演要求要轻便,不能有沉重的脚步声,为了舞台效果,设计师就会使用橡胶和粗棉布的特质材料取代沉重的金属,使金属盔甲轻便、透气、容易更换。从音乐剧服装设计的简要流程可以看出,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工作者,才使得音乐剧的舞台如此亮丽。

3.音响

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它进入音乐剧的演出也是20世纪后才出现的。作为音乐传声筒的音响设备在音乐剧中的地位也逐步提高,随着音乐剧对音响的重视,更成为了一个不可缺少的舞美手段。音响在一开始并不是舞美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音乐剧规模小,也没有专业的扩音设备,演员们也都是以直接的表演,不加任何修饰的进入观众的耳中,随着扩音技术的问世和发展音乐剧的舞台表演也慢慢的发生了变化。音响的专业设施也慢慢被剧场剧院所应用,很快就得到了很好的反响,演员们的歌声和台词也都被清晰地传到剧场的每个角落。当然因为更加清晰的原因,也有很多需要克服的问题,例如演员们的呼吸、换气就必须加以技术的训练,麦克风的引入也要求了演员们更加专业且无误的表演。当然人们也都惊奇地发现麦克风的引入可以更好地盖住了观众们的笑声和闹声。现在的音响不仅有麦克风而且还加入了录音、伴奏、现场乐队等,话筒也从手持麦、立式话筒改为了胸麦、耳挂式、头式、地式和吊式话筒。收声效果也更加的清晰透亮了。

4.舞台灯光

说到舞台灯光在音乐剧中作用,就更加要提到当电灯于19世纪末初次应用于舞台,随着灯光的发展,舞台灯光在很多舞台演出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舞台灯光也慢慢地从蜡烛、煤油灯、汽油灯转变为五颜六色的灯光、巨大的LED屏幕、追光灯等等。为整个戏剧舞台增加了炫丽的光彩。

注释:

①余丹红,张礼:《美国音乐剧》,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②张旭,文硕:《音乐剧导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330页。

参考文献:

[1]陈丹.初探音乐剧演唱风格的多元化[D].广州:星海音乐学院,2005年.

[2]余丹红,张礼.美国音乐剧[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

[3]张旭,文硕.音乐剧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李奇.如何用声音塑造角色[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5]陈炎冰.音乐剧的历史、发展与演唱研究[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6]吴娟.音乐剧的形成、发展及其演唱风格[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3年.

猜你喜欢
民族元素
浅析《大鱼·海棠》场景设计中的民族元素及表现
钢琴作品中民族元素的体现
浅析艺术设计中民俗元素的应用
民族元素在文创产品中运用的教学改革
艺术设计教学中民族元素的引入及渗透
动态视觉传达设计中民族元素的具体应用
融入民族元素的《创意化妆》课程建设
传统民族元素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
广西民族元素在城市景观雕塑艺术中的运用与探索